关键词: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版本 影响
摘要:因林校本流传不广,其他版本,如《千金》、《外台》等收载《伤寒论》文又不够系统、完整,是以尚无其他版本能代替成注本,故成注本为明清诸医家研究《伤寒论》最常用的范本。由于各家对“伤寒例”、“辨脉”、“平脉”的认识不同,故围绕成注本编次顺序问题形成了明清之际《伤寒论》研究的二大流派。虽然成注本因编次问题受到一些医家的攻击,但其为明清诸医家研究《伤寒论》最常用的范本,对《伤寒论》在明清两代及日本的广泛传播作出了贡献。
成无己注《伤寒论》,为《伤寒论》成书八百年间的第一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氏之注释本,保存了《伤寒论》10卷本之经文,提供了研习《伤寒论》的另一范本。明清时期,由于林亿校本流传甚微,故成注《伤寒论》版本对后世影响甚大,大部分注家以成注本为底本进行注释,受成注之学术影响者,亦不乏其人。现就成注《伤寒论》版本对后世的影响加以论述。
为明清之际最常用的范本
成氏之书,于宋金时已深受重视,由于宋金忽战忽和,边防军务无时放松,故二国之间书籍交流不畅,于此情形下,成氏之书能被带到南宋,说明其书深受当时重视。正如《四库全书总目》云:“张孝忠跋亦称,无己此二集,自北而南,先以绍兴庚戌得《伤寒论注》十卷于医士王光廷家,后守荆门,又于襄阳访得《明理论》四卷,因为刊版于郴山,则在当时,固已深重其书矣。”[1]
从版本刊刻及医家论述中看出,成注本为明清之际最常用的范本。《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载成注本刻本有40多种,而林校本则只有10余种。因《伤寒论》词既艰深,文又古奥,使《注解伤寒论》比白文本的宋本更受到欢迎,刊行后,宋本遂罕传习。至明万历二十七年赵开美辑刻《仲景全书》时,据《刻仲景全书》序中云:其时林校本连“书肆间绝不可得”,赵开美是著名的藏书家,其于当时都未见此书,在刻完《仲景全书》后,才得到宋版《伤寒论》,可见,当时宋本已经难得一见。赵开美摹刻宋版《伤寒论》于存亡垂绝之际,才使其免遭亡佚之厄运。此后,至清初不到半个世纪,宋本《伤寒论》又湮晦不闻,故清初喻昌曰:“今世传仲景《伤寒论》,乃宋秘阁臣林亿所校正,宋人成无己所诠注之书也。”[2]至乾隆三十八年修撰《四库全书》时,仅著录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对宋版《伤寒论》未加著录,又如周省吾于《吴医汇讲》中云:“即林亿校本,亦已难得,今世所传,惟成无己注释之本而已。”[3]是故直至清末,皆以成注本为常见本,宋本则少见。
成注本在《永乐大典》卷之三千六百十四及三千六百十五中被收录,且在被收录注家中排在第一,可见是书深受重视。由于宋版《伤寒论》少见,明清诸家的注本多以成注本为底本。如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按》云:“方有执以降诸家注本,尽原成本,而又有小小异同者,盖各家以意所改,非敢有别本而订之。”
编次争议之中心
因林校本流传不广,其他版本,如《千金》、《外台》等收载《伤寒论》文又不够系统、完整,且尚无其他版本能代替成注本,故成注本为明清注家研究《伤寒论》的唯一善本。由于各家对“伤寒例”、“辨脉”、“平脉”的认识不同,故围绕成注本编次顺序问题形成了明清之际《伤寒论》研究的二大流派:一者为基本保持成注编次。张卿子在《伤寒论参注》中的编次一本成注本原编次。张志聪强调《伤寒论》原书的六经编次条理贯通,没有错简。其在《侣山堂类辨》中专列“《伤寒论》编次辨”专篇予以申述,其谓:“仲祖《伤寒论》,其中条绪井井,原系本文,非叔和所能编次,盖谓断简残篇者,是因讹传讹也。”并就原编次之理作了说明:“如痓湿暍三种,非伤寒之病,因病在太阳而与伤寒相似,故先提出于太阳篇外,温病、风温,原因伤寒所致,然非卒病之风寒,故先分别于太阳篇中,太阳为诸阳主气,故首提太阳之为病,次中风,次伤寒,次传经,次桂枝汤证,次麻黄汤证……此皆仲祖位置,非叔和编次也。”[4]由张卿子首倡,其弟子张志聪、张锡驹和之,陈修园、唐宗海等人私淑,形成保持原论派。
一者为重新编次派,认为成注不辨叔和语,将叔和之语混作仲景之文,持此观点的有郑佐、喻昌、方有执、钱潢、周省吾等,这也是后世攻击成注最多的一点。如钱潢曰:“至金·成无己,因王氏之遗书,又注为《伤寒论》十卷,非唯仲景之旧,不得复睹,即叔和之书,亦杳不可见矣……‘伤寒例’一篇,乃王叔和所作,非仲景原文,棼乱错杂矣。”[5]方有执、喻昌、周扬俊、郑重光、沈明宗、钱潢、徐彬、魏念庭、舒诏等人,均将成注本之编次进行了改编,形成了清代具有重大影响之重新编次派。虽然方、喻等人对成注本之编次持有异议,然其改编所据之《伤寒论》版本,仍为成注本,非有别本可据也,其重编之条序,亦各持己见。如此人各一说,设仲圣复生,才能辨其真伪。
成注本在日本的影响
成注本在日本亦有一定的影响,如江户医学馆第五任督事多纪元佶于1863年签发了该馆制定的校规《医庠诸生局学规》,其中有一条为:“王太仆于《素问》、吕、杨二家于《难经》、成聊摄于《伤寒论》,均阐发古义,学者当精究熟研,以此为学医之根柢,再辅以诸家之学说,此不可不备。”[6]将成注本列为必备之书,地位等同于王冰所注《素问》,说明日本医家对成注本是相当重视的。
后人对成注编次的攻击,是出于对“伤寒例”、“辨脉法”、“平脉法”的不信任,认为出于叔和,非出于仲景。此与成氏无关,且即使以上几篇为叔和所撰,其所撰集者亦为仲景之内容。仲景自序中有撰用“阴阳大论”之语,而“伤寒例”首条即曰:“《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可证。笔者导师张灿玾教授注意到“伤寒例”中有“九凡”,其第一“凡”为“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第二“凡”为“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第三“凡”为“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类似的条文有九处,即王叔和以“凡例”的形式总结了仲景的内容。且“伤寒例”中有“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语,由此可知,叔和虽将原文重新作了整理,但内容仍为仲圣之文,非叔和杜撰,后人妄自诽谤叔和,误矣。
虽然成注本因编次问题受到一些医家的攻击,但其为明清诸医家研究《伤寒论》最常用的范本,对《伤寒论》在明清两代及日本的广泛传播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卷一百零三[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1981:858.
[2]清·喻昌.尚论篇[C].见伤寒论著三种[C].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1,3.
[3]唐笠山纂辑.吴医汇讲[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39.
[4]清·张志聪.侣山堂类辨[M].第1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9.
[5]清·钱潢.伤寒溯源集[M].第1版.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5.
[6]潘桂娟,樊正伦编.日本汉方医学[M].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77.
山东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济南,250014)李玉清 指导 张灿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91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汪机《伤寒选录》初探
下一篇: 俄藏黑水城文献《辰龙麝保命丹》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