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伤寒论》方剂 临床运用 文献研究
《伤寒杂病论》方有“经方”之美誉,后人对其研究亦历盛不衰。在科技高度发展且刚步入21世纪的今天,对《伤寒论》方的临床运用进行整理研究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伤寒论》学科自身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查阅了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的报道近100多篇,对其研究方法加以整理分析。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对《伤寒论》方医案的研究
1个案报道
据案后是否附有医者个人体会而可进一步分为两种,即单纯个案报道(未附体会)和附体会个案报道。就目前所见,个案报道过去一直占有主导地位,现在虽有所下降,但在全部医案报道中仍然占有很大比重,约占80%。其中又以大柴胡汤、小柴胡汤、承气汤、苓桂术甘汤、桂枝汤等汤方的应用医案为最多,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些汤方适用性的广泛。
2大样本医案报道
王惠娟[1]应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300例,10天内有效率为98%,其中痊愈率达80%,疗效相当满意。徐菁[2]采用与西医治疗110例作为对照观察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小儿急性湿热泻120例,总有效率为80.83%,而对照组有效率为74.55%,二者虽无统计学差异,但疗效较佳,而且对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有显著疗效,其退热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3对《伤寒论》方医案的统计分析研究
从所使用的方法手段看,有纯人工统计分析、纯利用计算机统计分析和人机结合统计分析三种形式。陈明[3]及张清苓[4]二人各自对猪苓汤证验案进行了人工统计分析研究。陈氏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其发病特点、症状特点、舌脉特点、用药规律(出现次数、最大量、最小量和平均用量),疗程疗效和运用范围等情况。张氏则总结了其脉症、病机、方药运用特点(只涉及药物种类、未及药量问题)三方面的内容。高飞[5、6]则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经严格筛选所取的65例小柴胡汤验案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归纳了小柴胡汤证的主症、病机、用法等内容。高飞在研究中引入了因子模型概念,并采取了对各组脉症之间进行连关和相关分析研究,对客观了解各脉症间的关系,进一步制定小柴胡汤的辨证规范很有价值。另外,丁素珍等[7]则运用统计方法对45例四逆汤病案的药物剂量进行了相关与回归分析。
对《伤寒论》方药物运用规律的研究
《伤寒论》诸方,药专效宏,配伍精当。为提高疗效,必须明确其组方规律,深入研求药物的选遣原理、配伍法度、用量大小、炮制法、剂型及服用法等的内涵。
1药证研究
药证是中医用药的指征和证据,也称为药物主治,为药物选遣的主要原理。对药证的研究,是直接关系到临床疗效的,目前专门对《伤寒论》方中的药物进行此项研究的还很少。黄煌[8]通过研究认为桂枝证应有气上冲,葛根证必有下利等。赵国平[9]则从现代数学中的模糊思维角度探讨了仲景方证的特征。
2配伍规律的研究
多从理论、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三个方面入手。就临床应用而言,目前主要集中在对《伤寒论》中常用方和常用药对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具体研究方式看,多为临床应用体会的直观总结,也偶有经过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分析的。如历代医家通过对自身临床经验的总结均认为《伤寒论》中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炙甘草汤乃动静结合,寓通于补,但尤重滋濡沃润之方(这从原方药物用量中亦可看出,原方是以地黄为首的大队养阴药如麦冬、阿胶、麻仁等,其用量几乎是人参、桂枝、生姜等诸阳药的5倍)。药对研究上,普遍认为桂枝配麻黄,发汗散寒解表;配芍药,调和营卫;配黄芪,则能止汗;配茯苓,行气利水;配甘草,能平心悸;配附子,温经除湿止痹痛;配桃仁,可活血行瘀;配饴糖则能温中补虚等等。丁素珍等[7]运用数理统计中的相关与回归方法对45例四逆汤验案中附子与干姜的配伍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二者配伍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3药物用量的研究
近年来,已开始有人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伤寒论》方中药物剂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使这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并向后学展示了研究的方法与前景,对促进对《伤寒论》方的运用与开发,将极为有益。如丁素珍[7]运用相关与回归的统计分析方法,对45例四逆汤验案中药物剂量作了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原方中附子与干姜用量间有显著相关性,并求出了回归方程,而附子与甘草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一方面证实附子与干姜之间配伍的意义,一方面为临床上运用四逆汤时,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相互确定姜附的用量,取得最佳疗效。李爱敏等[10]亦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现代六经辨证中运用中药配伍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仲景配伍用量规律。
4其他
由于药物的煎服法及所用溶剂均可影响其疗效,故而有许多学者结合临床对此进行了一定研究,并获得了初步成果。此外,尚有人对《伤寒论》方剂型、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为临床上更有效地运用《伤寒论》方,提高疗效作出了一定贡献。
综上所述,目前,对《伤寒论》方临床应用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经方运用的个案报道较多,大样本报道较少,设计严谨的大样本实践观察和系统总结更是相对不足;二是回顾性研究较多,前瞻性研究较少;三是对方药运用规律的研究虽多,但对其运用中相互间剂量关系的研究则较少;四是研究中对现代科技的结合利用度不高,尤其是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不足;五是缺少对方证本质的研究。此外,还存在研究中宏观指标较多,微观指标较少;随意判断较多,统计学处理较少等问题。鉴于此,并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今后,对《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文献的研究当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加强数学方法对《伤寒论》方应用文献的研究;(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结晶,对《伤寒论》方医案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系统的计算机统计分析研究;(三)加强用《伤寒论》方治疗疑难重症文献的系统研究;(四)加强对方证本质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惠娟.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咳嗽300例.四川中医,1998,(9):43.
[2]徐菁.葛根芩连汤治疗小儿急性湿热泻120例――附西药治疗110例对照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98,(9):392.
[3]陈明.猪苓汤证106例验案统计分析.中国医药学报,1998,13(2):29.
[4]张清苓.猪苓汤证之研究.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3):14.
[5]高飞.小柴胡汤证解析(一).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8,11(6):16.
[6]高飞.小柴胡汤证解析(二).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9,12(1):19.
[7]丁素珍,等.45例四逆汤病案药物剂量的相关与回归分析.河南中医,1997,17(4):245.
[8]黄煌.关于药证的思考.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13(1):8.
[9]赵国平.模糊思维法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4):196.
[10]李爱敏,等.对现代六经辨证中运用中药配伍用量的数理统计分析.中医研究,1995,8(5):9.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英洪友 何新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90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本草资料阐析
下一篇: 《章次公医案》中虫类药应用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