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名医别录》与《本草经集注》两辑本勘比及质疑

医案日记 2023-05-12 13:43:35

《名医别录》与《本草经集注》两辑本勘比及质疑

关键词:名医别录 本草经集注 勘比 质疑

《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和《本草经集注》(以下简称《集注》)原著早佚。历代史志对此有简载,其内容经历代本草书转载于《证类本草》中。近年来药学界对两者的书名、卷数、作者等问题进行了争鸣,孰是孰非,难下结论。以往学者多从史志中简介的资料进行考察,但难得正确解答。

尚志钧先生近年来先后辑复并付梓了《别录》(1986年人卫版)和《集注》(1994年人卫版),这为研究两书提供了实物材料。对《别录》和《集注》进行考察,有助于问题的解答。因此,笔者对两书的药目、药文进行勘比,并提出几点质疑进行讨论,从而澄清疑团。

一、《别录》与《集注》勘比

《别录》药按三品分类,每类又按自然属性编排。《集注》药按自然属性分类,每类再分三品。勘比从药目和药文两方面进行。

1药目勘比将两书药目勘比后,得知《别录》上品的玉石、草木等各类药,与《集注》相应各上品药雷同,其中、下品各类药亦然。如《别录》上品的丹砂(P.2)、猪苓(P.16)等与《集注》相应各类的丹砂(P.129)、猪苓(P.187)雷同。

《集注》有一类有名无实药,这类药均可在《别录》各品药中找到。如《集注》青玉(P.516)、萃草(P.532)可在《别录》上品(P.12)及下品(P.274)中找到。

由于两辑本对少数药物合并与分条的不同,其药目略有差异。如《别录》茯神(P.16)、牡桂(P.36)等,《集注》分别将其合于茯苓(P.188)及菌桂(P.215)中。《集注》白冬瓜(P.477)、麻子(P.500),《别录》分别将其合于白瓜子(P.92)及麻廾贲(P.97)中。

不同的是《别录》水蛭(P.301)附有鱼支鱼皮及珂,蒜(P.312)附芸台,而《集注》各同条(P.459,497)不附。《集注》丹雄鸡(P.402)附肪等,羚羊角(P.411)附羊髓,而《别录》各同条(P.79,172)不附。

又《别录》有灌草(P.293),《集注》有五色石脂(P.143)及铁(P.164),此为各书独载。

此外两书使用的药名也有些差异。如《别录》萎蕤(P.22)、醋(P.314),《集注》作文萎(P.197)和酢酒(P.514)。

2药文勘比将两书药文勘比,发现内容基本雷同。不同的是《别录》有48条“又”字药文,如石龙(P.30)药物正文后有“又,石龙,一名方宝,主治虫尤虫及不消食尔”。这些内容在《集注》中未见。而《集注》中有陶氏注文,如酸浆(P.301)药物正文后有“处处人家多有……亦治黄病,多效”。这些内容《别录》中均无。

二、几点重要的质疑

在研究《别录》与《集注》的问题时,有几个疑点不可忽视。

1《别录》为何无序文传世《别录》如是单独的一部书,必然有序文。陶弘景既然为《集注》作序,为何同一作者不将另一部著作写序?《本经》、《集注》的原著早佚,但两书序文均被历代本草转载于《证类本草》中而留世。为何偏无《别录》序文?

2从《新修本草》药数疑《别录》历代本草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前进的。《新修本草》载药850种,其中730种来源于《集注》,加120种为《新修本草》新增。若在此之前还有一部载药700多种的《别录》,而此书是陶弘景在完成《集注》后,将名医附经为说的,因《集注》限于365种之数而收不尽的资料汇编成书的话,那么其中的药物《新修本草》一定要收载,但120种新增药并未注明源于《别录》。

3陶弘景为何编内容重复的书通过两辑本勘比,发现《集注》几乎包含了《别录》的全部内容,并且还有较详细的陶氏注文。不同的是《别录》有48种药物附有“又”字药文,还有几种药物不同。笔者认为这些差异非原著本貌,而是辑佚时对资料处理的问题。陶氏既然编了《集注》,为何还要编一部内容与《集注》雷同而不及的《别录》呢?如是为了48条“又”字药文及几种不同的药物,那么这44条(龙脑香、鱼支鱼皮、珂及芸台4种附药《集注》未收)“又”字药文可以增录在《集注》相应的药物条文内,不同的几种药物也可采用附录及合并处理,不至于另编一部书。

陶弘景在《集注》序中说明:“以《神农本草经》三品,合365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365,合730种”。[1]这里清楚地说明《集注》是由《本经》药和“名医副品”药合编而成。《嘉祐本草》序言:“然旧经才三卷,药止365种,至梁陶隐居,又进名医别录,亦365种,因而注释,分为七卷”。[2]这是道明《集注》中的“名医副品”,即“名医别录”。《新唐书》于志宁传中提到于志宁答皇帝问时说:“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言其花叶形色,佐使相须,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3]这也表明《集注》中的“名医副品”即“别录”。

通过勘比及质疑,可知《别录》不是单独的一部药书。《嘉祐本草》序中明确提出:“凡陶隐居所进者,谓之名医别录”。[4]

三、结语

历代医家治本草书,将《本经》药与《别录》药用两种不同的字色表示,是因为《集注》是由《本经》药和《别录》药组成,否则,两者就难以区别。《开宝本草》序言:“梁·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2]为使《别录》药区别于《本经》药,“别录”一词突出地表现在历代本草书中,这也是将《别录》误为单独部书的原因之一。

对《别录》与《集注》的争鸣,应划句号。广义讲,《别录》与《集注》是同一部书;狭义而言,《别录》是指《集注》中的后半部书。而梁代陶弘景作《集注》以前所言的“别录”,是指魏晋时期多位名医在《本经》上增录的资料,即“名医副品”,或谓“附经为说”。这一结论首先应归功于尚志钧先生的苦心辑佚工作。如果没有《别录》和《集注》两辑本面世,这一疑团将难得澄清,争鸣也难以休止。

至于《别录》与《集注》两辑本的体例,当然应以《集注》接近于陶氏原著。

参考文献

[1]马继兴主编.敦煌古医籍考释.第1版.南昌:江西科学出版社.1988:336。

[2]唐慎微撰.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卷1,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5。

[3]欧阳修编.新唐书,卷104,排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75:4003。

[4]同[2]25。[5]同[2]28。

湖南溆浦卫校(湖南,419300)王林生

中药古今研究:车前子


车前子

一、典籍摘要

1.《神农本草本经》:主气癃、 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

2.《 本草经集注》:主虚劳。主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明目,治赤痛。久服轻身,耐老。

3.《名医别录》;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 强阴益精。明目疗赤痛。

4.《药性论》:能 去风毒,肝中风热,毒风冲眼目,赤痛障翳,脑痛泪出,去心胸烦热。

5.《日华子本草》:通 小便淋涩,壮阳。治脱精,心烦。下气。

6.《 医学启源》:主小便不通 ;导小肠中热。

7.《 滇南本草》:消上焦火热,胃热、明目、利小便、分利五淋,止 水泻。

8.《本草纲目》:止暑湿泻 痢。

9.《本草从新》:清肺肝风热,渗膀胱湿热;开水窍以固精窍,令人有子。治湿痹五淋、暑湿泻痢、目赤障翳、催生下胎。

10.《科学的民间药草》: 镇咳,祛痰,利尿。

11.《山东中药》:敷湿疮、泡疮、 小儿头疮。

12.李杲:车前子,能 利小便而不走气,与茯苓同功。

13.《 雷公炮制药性解》:车前子,主淋沥癃闭,阴茎肿痛,湿疮泄泻。赤白带浊,血闭产难。炒细研用。

14.《本草便读》:清邪火以下行,直达州都祛湿热;味甘寒而降利,专清水道愈癃淋。治肝家有梦之遗精。

15.《本草汇言》:车前子,行肝疏肾,畅郁和阳,同 补肾药用,令强阴有子;同和肝药用,治目赤目昏;同清热药用,止痢疾火郁;同舒筋药用,能利湿行气,健运足膝,有速应之验也。设情动过节,膀胱虚,气艰于化而津不行、溺不出者,单用车前疏泄,闭愈甚矣,必加参、苓、甘、麦,养气节欲,则津自行,溺乃出也。

16.《药品化义》:车前子,子主下降,味淡入脾,渗热下行,主治痰泻、 热泻,胸膈烦热,周身湿痹,盖水道利则清浊分,脾斯健矣。取其味淡性滑,滑可去暑,淡能渗热,用入肝经,又治暴赤眼痛,泪出脑疼,翳癃障目及尿管涩痛,遗精溺血,癃闭淋沥,下疳便毒,女人阴癃作痛、或发肿痒,凡此俱属肝热,导热下行,则浊自清矣。

17.《医林纂要》:车前子,功用似 泽泻,但彼专去肾之邪水,此则兼去脾之积湿;彼用根,专下部,此用子,兼润心肾。又甘能补,故古人谓其强阴益精。

18.《本经逢原》:凡泻利暴下病,小便不利而痛者,用车前子为末,米饮服二钱,利水道,分清浊,而谷脏止矣。又治目疾,水轮不清,取其降火而不伤肾也。

19. 《科学的民间药草》:镇咳,祛痰,利尿。

20. 《本草蒙筌》:通尿管淋沥涩痛,不走精气为奇;驱风热冲目赤痛,旋去翳膜诚妙。湿痹堪却,生产能催。益精强阴,令人有子。

21. 《本草新编》:车前子车前子,味甘、咸,气微寒,无毒。入膀胱、脾、肾三经。功专利水,通尿管最神,止淋沥泄泻,能闭精窍,祛风热,善消赤目,催生有功。

22. 《得配本草》:利水道,除湿热,去胸痹,疗翳障。清肺肝之风热,通尿管之涩痛。

23. 《冯氏锦囊秘录》; 车前子清肺肝风热,渗膀胱湿热,通尿管淋沥涩痛,不走精气为奇;驱风热肿目赤痛,旋去翳膜诚妙;导湿除热烦,清暑止泻痢,湿痹堪却;生产能催,益精强阴,令人有子。

24. 《医学入门》: 车前子味甘咸寒,止泻通淋治产难,除湿祛风明赤眼,叶消瘀衄刀伤残。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桃叶珊瑚苷、京尼平苷酸、都桷子苷酸、毛蕊花糖苷,还含消旋一车前子苷,车前子酸,琥珀酸,车前粘多糖A及甾醇等。《中国药典》规定:含京尼平苷酸(CH20n)不得少于0.50%,毛蕊花糖苷(C2H305)不得少于0.40%。盐车前子含京尼平苷酸不得少于0.40%,毛蕊花糖苷不得少于0.30%。

2.作用:本品有利尿排石,通便,抗炎,镇咳祛痰、平喘等作用。

3.药理:利尿作用,能增加尿量、尿素、氯化物、尿酸等的排泄。

4.临床:

①治疗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车前子可能由于其利尿作用及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而有助于本病的治愈。

②用于转正胎位。待妊娠28~32周时,服车前子,一周后复查。共观察68例,转正率80~90%。

车前草

典籍摘要

1.《本草经集注》:主金疮,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烦,下气,除小虫。

2.《名医别录》:金疮,止血衄鼻,瘀血血瘕,下血,小便赤,止烦下气,除小虫。

3.《饮片新参》:清血热,治吐衄,利小便,通淋,明目。

4.《本草备要》: 凉血去热,止吐衄,消瘕瘀,明目通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90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