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三版《中医各家学说·喉科学说》若干问题之商榷

医案日记 2023-05-12 13:25:12

三版《中医各家学说·喉科学说》若干问题之商榷

关键词:《中医各家学说》三版教材 喉科学说《重楼玉钥》考证

由任应秋教授主编的全国中医学院统编三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迄今出版20余载,在中医界具有相当影响。笔者诊余反复玩索,发现本书第六章《喉科学说》在论述《重楼玉钥》、“郑梅涧”、“郑西园”、“梅涧医语”、“养阴清肺汤”等若干问题时,存在很多疑点,使读者无所适从。兹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就以上问题商榷如下。

《重楼玉钥》作者何人

任应秋教授在《喉科学说·概说》一节,有“喉科专著之传者,无过于《重楼玉钥》,书凡四卷……今第二卷之末,附论喉间发白证二条,特标题曰‘梅涧医语’,说明这书并不是郑梅涧所作”等语。如此说来,《重楼玉钥》作者是何人?成为一个疑点。检索新安医学有关文献,可以确认《重楼玉钥》一书,是郑梅涧以黄明生(闽人)传授秘本《喉口三十六症》为基础,结合郑氏多年临床经验,数次改写而成。脱稿在1768年(乾隆33年)之前,道光18年(1838年)刊行问世。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又影印发行。综上所述,《重楼玉钥》作者应为郑梅涧,当无疑义。

郑梅涧与郑西园

任应秋教授在《喉科学说》一章,对郑梅涧、郑西园究竟为何许人?产生很多疑问。书中有:“按《重楼玉钥》道光十八年津门冯相盞序中,亦谓不知郑梅涧为何许人,此郑西园者,是否与梅涧有关,实难逆料。”在《喉科学说·郑梅涧喉间发白论》一节,亦谓:“郑梅涧,里籍不详。”兹将郑梅涧有关史料简介如下。

郑梅涧(1727~1787年),名宏纲,字纪元,晚年别号雪萼山人,安徽歙县郑村人,乾隆年间喉科名医。郑氏喉科始于康熙末年。据郑枢扶《重楼玉钥续编·序》记载,康熙50年,郑于丰、郑于蕃兄弟随父客商于江西南丰县,过黄明生先生,黄氏精喉科。于丰之父病阴结,黄明生一诊而愈。于丰兄弟备厚礼答谢并欲师其学,再四恳求之下,黄明生始俯允。出其书(即《喉口三十六症》)上下两卷与于丰、于蕃兄弟读之,外参治法口授,郑氏兄弟谨以受教,越三载告归,命子侄辈悉心研究,凡患喉症,依法治之,无不神验。这段文字,可知郑氏喉科受业于闽人黄明生。

郑梅涧乃郑于丰五子,继承黄明生及其父于丰之喉科秘授,成为一代喉科名医。其著作有《重楼玉钥》2卷、《痘疹正传》、《諲余医语》。

郑西园与郑梅润又有什么关系呢?康熙60年,郑氏家族分居,于丰居于“南园”、于蕃居于“西园”,均以喉科为业。民间称之为“南园喉科”与“西园喉科”。任应秋教授在《喉科学说》中提及《喉科秘钥·许乐泉序》中所记载的“道光庚子,见乡先辈郑西园专业是科”之郑西园,当指郑麈(1783?~1851年),为郑于蕃之曾孙,郑梅涧之侄孙。因其居于“西园”,故誉之为“郑西园”。许乐泉,名佐廷,生于嘉庆21年(1816年),卒于光绪年间,歙人。先业儒,后业医,官至太守,以医治人40余年,治喉尤效。推测许氏年龄较郑麈约年轻30余岁,故其序中有“乡先辈郑西园”之说。

“养阴清肺汤”的创制者

《重楼玉钥》成书过程,是依据郑氏家藏喉科秘本及口授心传逐步完成的。书成之后,70年间,郑枢扶(梅涧长子)、郑既均(梅涧三子)或作眉批,或加注于行间。其后,又补入“梅涧医语”,则是梅涧对儿子既均的谈话。但是,任应秋教授引用的第二则“论喉间发白治法及所忌诸药”之医语,却并非梅涧所言。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其中有“余与既均三弟疗治以来,未尝误及一人”等语。此“余”即郑枢扶。那么,这则“医语”显然是郑枢扶所写。因此,“医语”后所附之养阴清肺汤则由郑枢扶和郑既均所创。文中有“经治之法,不外肺肾,总要养阴清肺,兼辛凉而散为主”可以佐证。

郑枢扶之批注(《重楼玉钥》中“枢扶氏曰”)为何又成为“梅涧医语”呢?推测是由于此书在传抄和刊行时,原文、注文有所混淆,导致眉目不清,有违本意。

笔者就以上几个问题提出商榷和看法,供本书再版时参考和修订。

马鞍山钢铁总公司医院(安徽,243000)黄兆强

第一次区别了心和脑认为人的神明在脑而不在心的哲学家是?

心与脑,到底谁主神明?
“心主神明”即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此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辛夷条下有“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也指出“灵记性在脑不在心”。由此,“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及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脑在思维活动的产生中至关重要,而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心脏在神智活动中起作用。于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心主神明的观点是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年代形成的,缺乏科学性,主张将“心主神明”变革为“脑主神明”。
对此,丁砚兵指出,要辩证看待“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要搞清楚“心主神明”的由来,弄清楚“心主神明”的含义,切不可盲目变革。
01
“心主神明”源于古代哲学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心主神明”理论也不例外。如《荀子·解蔽篇》指出“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纵观古代书籍可以总结出,心的含义有核心、根本、中心、中央等含义。
且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不发达,封建思想不容古人进行人体解剖,当古代哲学家对产生意识活动的器官进行探索时,便很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心灵论”。它不仅影响着《内经》“心主神明”观点的提出,而且也为世人所接受。
02
“心主神明”的含义
“神明”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中医“心主神明”是指精神、意识、思维等高级中枢神经活动由心所主持。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则可致精神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证候,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
03
此“心”不是心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灵枢·本神》也有“心藏脉,脉舍神”等。这些都说明中医学的“心”为身体最高统帅,在五脏六腑中最重要。
此“心”已经超出了五脏独立的脏器,是一个完整的生理功能,它不单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心脏,功能概括了解剖学中的脑、心、血管等器官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04
渗透整个中医学
以《内经》提出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心藏脉,脉舍神”等为基础,中医学形成了形成了以心系统为中心的包含人体五大功能系统的藏象理论,以及与“心主神明”相关的经络、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养生等理论。
一是心为十二官之主,主血脉,藏神明,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二是心的病理主要表现在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和血脉运行障碍。三是“心主神志”的理论被历代医家运用于神志异常的疾病,如癫、狂、痴、痫、郁证、不寐等病,并且可以取得相对良好的效果。
可见“心主神明”的理论不仅已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且贯彻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诸多方面,并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
05
不应盲从“脑主神明”
有学者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有“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脑为元神之府”以及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中有“灵记性在脑不在心”等,结合西医学的神经学科相关知识就提出“脑主神明”说,这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一方面,“头者,精明之府”、“脑为元神之府”不是用来说明“神明”的,王清任的“灵记性在脑不在心”也只是建立在没有健全的解剖学知识上。另一方面,西医学没有“脑主神明”说,也不会提出“脑主神明”。脑只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代替不了神经系统。
综上所述,以“脑主神明”替代“心主神明”的观点是需要商榷和验证的,不能因为要创新、发展中医就否定“心主神明”,更不能否定中医学的根本。如果将“心主神明”变革为“脑主神明”,虽对思维的微观机理认识较为准确,但“心主神明”名称是中医学术语,如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内容来解释其机理,避而不谈其中医学的由来及含义,却背离了中医学的宗旨。
因此,中医后学完全没有必要盲目追随“脑主神明”说的论点,必须辩证看待“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充分肯定“心主神明”理论在中医学领域中所处的地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90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