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穴位介绍

医案日记 2023-05-11 19:28:06

穴位介绍

1、合谷:、虎口所在,面口合谷收,关系人体的气化功能,增强整体功能的要穴。

2、委中:、在膕窝中央正中,凉血泻热,舒筋活络、配命门,肾俞,志室治肾亏腰痛,“腰背委中求”

3、列缺:、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挠骨茎突上,指尖下凹处。八脉交会穴之一,宣肺疏风,清热解表,通经活络,调理任脉。“头项寻列缺”

4、足三里:下膝三寸,调理脾胃肾,扶正培元。

5、頰车:一身血脉条直,唯頰车十二经脉上下走汇,屈曲交互,以致壅积,頰车,耳门上下之钩骨也。此处一通,内外上下皆无滞涩矣。

滋阴补肾

1、阴谷:下肢后侧膕内两筋内陷处

2、太溪:内裸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

3、复溜:太溪上直二寸

4、照海:足内裸下一寸、八脉交会穴之一,主一身左右之阴气,由于肾之阴液,上养咽喉,开窍于舌,故凡肾水不足,虚火上炎,补本穴能益水泻火,可清咽养目。

5、关元:脐下三寸、(内丹田)

6、足三里:下膝三寸,调理脾胃肾,扶正培元

7、肾俞:调补肾气,通利腰背(肾津上出舌下,开窍于耳,肾精亏则髓海不足,易引起脊髓脑齿耳目以及腰部病变,均属本穴主治范围)

8、三阴交:内裸尖上三寸,胫骨内侧后取穴。调脾胃,益肝肾

9、腰眼:肾俞下三寸,腰两侧凹陷之中,补肾壮腰

10、大陵:掌后两筋间陷者中,宁心安神,宽心和胃。肾阴不足,水火不济,心火内动,上扰心神者,加复溜滋阴清火,则心悸自安

11、命门

12、阴郄:尺侧腕屈肌腱的挠侧缘,腕横纹上0.5寸处。(掌内,小指一端)滋阴养血,固表安神,治阴亏火旺导致的多汗

13、会阴:调经强肾

14、涌泉

咽喉肿痛

1、少商:、拇指挠侧,距指甲角0,1寸。阴虚火旺阴之咽干疼痛,三棱针刺出血,立见清咽之痛之效。

2、天突:、颈部,胸骨上窝中央取之。、宽胸理气,通利气道,降痰宣肺。

3、上廉泉:廉泉穴与颌之间取之。

安神助眠

1、百会: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开窍醒脑,回阳固脱。“病在下者高取之”用百会可提下陷之气。

2、神门:掌后之兑骨之端陷者。宁心安神。

3、内关:腕后中三指后。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4、心俞:第五椎下

5、大陵:掌后两筋间陷者中,宁心安神,宽心和胃。肾阴不足,水火不济,心火内动,上扰心神者,加复溜滋阴清火,则心悸自安

6、太溪:内裸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

7、安眠:风池穴(脑空后发际陷中)和翳风穴(耳后下方陷中)连线的中点取之,配神门治失眠多梦。

8、脚底:引睡

睡实睡香

1、百会,指端按压10秒,后按揉十秒,先顺时后逆时。

2、风池,拇指放在风池穴上,小指按在太阳穴上,拇指发力,连按带揉。

3、神门,按压。

4、按压中脘(脐上4寸)关元(脐下3寸),吸气按中脘,呼气按关元,随着呼吸放慢,按压的力量也随之减轻。

5、大陵

6、太溪

、三线放松法——巡视通畅经络

操作:平卧床上,将身体分为三条线分别自上而下放松,按下列顺序默念,每想到一个部位,那个部位就放松。

第一条线(两侧):头顶→头两侧→颈部两侧→两肩→两上臂→两肘关节→两前臂→两腕关节→两手。意念在中指端保持1~2分钟。

第二条线(前面):面部→颈部→胸部→腹部→两大腿→两膝部→两小腿→两足背→十个脚趾。意念在趾部保持1~2分钟。

第三条线(后面):后脑部→枕部→两小腿后部→两脚跟→两脚底。意念在脚心的涌泉穴保持1~2分钟。

点评:意念沿经络巡行的路线放松,实际上是推动精气沿经络走了一遍,检查通畅程度,对精神疲惫和失眠的人尤其适合。

下关穴(足阳明胃经面部穴位)详细资料大全

下关穴,人体穴位之一,在面部,在颧骨下缘中央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属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出自《灵枢·本输》,为足阳明、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主治面口病证,耳聋、耳鸣、聤耳等耳疾。操作方法为平刺0.5~1寸。

基本介绍中文名 :下关穴 出处 :《灵枢·经脉》 隶属经络 :足阳明胃经 主治 :面口病证,耳聋、耳鸣、聤耳 功能 :清热疏风、通利关窍 操作 :平刺0.5~1寸 名称释义,功能作用,治法,运行规律,定位,解剖,主治,操作,临床运用,配伍,相关论述,名称释义下,指本穴调节的气血物质为属阴、属下的浊重水湿。关,关卡。该穴名意指本穴对胃经上输头部的气血物质中阴浊部分有关卡作用。本穴物质为颊车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水湿之气中的浊重部分冷降归地,本穴如有对上输头部的气血精微严格把关的作用,故名。功能作用胃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运行规律滞重的水湿部分由天部沉降至地部,轻质的阳气循经上传头维穴。定位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正坐或仰卧,闭口取穴。 简单说明:下关穴在面部,耳前方,颧骨与下颌之间的凹陷处。合口有孔,张口即闭。解剖当颧弓下缘,皮下有腮腺,为咬肌起始部;有面横动、静脉,最深层为上颌动、静脉;正当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最深层为下颌神经。主治耳聋,耳鸣,聤耳;牙痛,口噤,口眼歪斜,面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下颌疼痛,牙关紧闭,张嘴困难、颞颌关节炎。操作平刺0.5~1寸。临床运用(1)牙痛、牙龈肿痛、牙关开合不利,口噤 用穴义:本穴正当下颌关节处,是牙齿开合之机关,且属足阳明经,其经脉人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上述病证取本穴常用于治疗齿痛、牙关不力、口噤等症,对风火上冲和阳明热盛所致者效果更优。 (2)面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 用穴义:足阳明经循行于口、鼻、面部,上述病证,取本穴可疏通经络,消肿止痛,对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面痛、口眼歪斜均可选用,常与颧髎、颊车、地仓、合谷等配伍套用。该穴皮肤由三叉神经第三支(下颌神经)分布,深层由三叉神经第三支的分支翼外肌神经支配,并支配咬肌,下牙槽神经、舌神经等。 (3)耳聋、耳鸣、耳痛、聤耳流脓 用穴义:本穴位于耳前,其阳明经脉“上耳前,过客主人”,其经筋“颊结于耳前”。又本穴为足阳明、少阳之会,足少阳经脉“下耳后……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因此针本穴有疏风清热,通关利窍,消肿止痛之功,适用于耳部多种疾患。 (4)眩晕、颈肿 用穴义:风火热邪,上扰清窍则眩晕;火热结聚于颈部则肿痛。本穴位于牙关,属阳明经,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其经脉循行于头、颈部,且与足少阳、足太阳等经交会,用本穴可清泄三经火热,治上证属热者。配伍(1)合谷、下关,功能清热止痛,主治阳明热邪上扰之牙痛。《备急千金要方》:牙齿痛配下关、大迎、翳风、完骨;口失欠、下牙齿痛配下关、大迎、翳风。 (2)大迎、颊车、下关、地仓、巨髎、风池,功能疏风通络牵正,主治风痰阻络之面瘫。《甲乙经》:口噼配颧髎、龈交、下关。 (3)下关、听宫、太冲、中渚,功能疏风清热降火,聪耳利窍,主治肝胆火旺耳聋。《甲乙经》:耳鸣耳聋配下关、阳溪、关冲、腋门、阳关。相关论述1.《针灸甲乙经》:“失欠,下齿龋,下牙痛,肿,下关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偏风,口目㖞,牙车脱臼。” 3.《类经图翼》:“耳鸣耳聋,痛痒出脓。”

手上的穴位

分类:健康/养生 >> 保健常识
解析:

第二掌骨体挠侧从远心端的头穴到近心端的足穴依次排列12穴,第五掌骨尺侧从远心端的头穴到近心端的生殖穴依次排列8穴,可以拇指端或指甲向掌骨体按掐为主要手法治疗相应脏器的疾患。现分别介绍如下。

1.手部第H掌骨挠侧全息穴位

(1)头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小头挠侧。
主治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性结膜炎及头面、眼、耳、鼻、口、牙、脑等部位疾病。

(2)颈肩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远端挠侧,头穴与上肢穴之间。

主治颈肩、甲状腺、咽喉、气管上段、食管上段等部位的疾病。

(3)上肢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远心段桡侧,颈肩穴与心肺穴之间。

主治肩、上肢、肘、腕、手及食管中段的疾病。

(4)心肺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远心段挠侧,头穴与脾胃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心、肺、胸、 *** 、气管下段、食管下段及背部疾病。

(5)肝胆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挠侧,脾胃穴与心肺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肝胆疾病。

(6)脾胃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脾、胃及胰脏疾患。

(7)十二指肠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中段桡侧,脾胃穴与肾穴之间。

主治十二指肠及结肠右曲部疾患。

(8)腰腹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挠侧,脾胃穴与肾穴之间。

主治腰扭伤、腰腿痛、大肠与小肠疾病。

(9)肾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脾胃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

主治肾、输尿管、大肠、小肠疾病。

(10)下腹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心段桡侧,肾穴与腿穴之间。

主治下腹部、骶尾部、子宫、膀胱、结肠、直肠、阑尾、卵巢、 *** 、睾丸、尿道、 *** 等部位疾病。

(11)腿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体近端挠侧,下腹穴与足穴之间。

主治臀部、股部、膝关节等下肢疾病。

(12)足穴

定位位于第二掌骨基底部桡侧,第一、二掌骨侧近拇指侧的交点处。

主治足、踝部疾病。

2.手部第五掌骨尺侧全息穴位

(1)头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小头尺侧。

主治头面部及眼、耳、鼻、口腔等疾病。

(2)颈肩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远端尺侧,头穴与心肺穴之间。

主治肩周炎、肩部扭伤、落枕、颈椎病等。

(3)心肺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远心段尺侧,头穴与脾胃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肺、气管及胸背部疾病。

(4)肝胆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远心段尺侧,心肺穴与脾胃穴之间。

主治肝胆疾病。

(5)脾胃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尺侧,头穴与生殖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脾、胃。肌肉疾病。

(6)肾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近心段尺侧,脾胃穴与生殖穴连线之近脾胃穴1/3处。

主治遗尿,肾、膀胱及生殖系统疾病。

(7)脐周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体近心段尺侧,脾胃穴与生殖穴连线之近生殖穴1/3处。

主治结肠炎、小肠炎、腰扭伤等。

(8)生殖穴

定位位于第五掌骨基底部尺侧。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肛周疾病,腰腿痛等。

图解 ekw/tcm/zybk/5/1/18/c/248474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78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