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车前草的由来

医案日记 2023-05-11 12:45:00

车前草的由来

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

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

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

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禹命大爷入帐,问及其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

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摘自《中国医药报》文/刘国应

端午节的来源和习俗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食棕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端午节吃粽子亦是为了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古时人们以为自己发病是因为妖魔鬼怪上身),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一大一小二鬼,小鬼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后,大鬼则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荷包和五彩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保安康。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吃五毒饼画五毒图

五毒指的是蟾蜍,蛇,蜈蚣,蝎子,壁虎.人们在这一天把饼上印上五种毒虫,当天吃下去,可以避开这几种毒虫所带来的瘟疫,五毒图是为了让虫子们看见后会认为是同类,直接走开,不会再靠近这一家。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蔬菜的由来

中国古代蔬菜来自野生植物的采集,以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蔬菜栽培逐步兴起,野生蔬菜逐步向栽培种变化,种类不断增加;同时,随着内外交往的增加,也促进了蔬菜的引入。中国最早比较详细地记载蔬菜的数据是在2500年前的《诗经》中,列出的蔬菜种类有蒲、荇菜、芹(水芹)、芣苢(车前草)、卷耳、蘩(白蒿)、蕨、薇、苹(田字草)、藻、瓠(葫芦)、葑(芜菁等)、菲(萝卜)、荼(苦菜类)、荠、荷(莲藕)、蒿、瓜(甜瓜、菜瓜)、苹(扫帚草)、杞(枸杞)、莱(藜)、菽(豆类)或荏菽(大豆)、莪(抱娘蒿)、堇、笋(竹笋)、茆(莼菜)葵(冬寒菜)、蓼等。此后的古籍如:《山海经》(战国时期)、《论语》(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吕氏春秋》(公元前3世纪)、《尔雅》(公元前2世纪)等记载,先秦时期的蔬菜还有葱、薤、小蒜(泽蒜)、芸、芋、薯蓣(山药)、姜、蘘荷等。以上蔬菜大多处于野生状态,栽培的蔬菜仅有韭菜、冬寒菜、瓠、瓜、大豆等几种;其他如葑、菲、莲藕、水芹、竹笋等可能还处于半野生状态;有些蔬菜如荠菜、莼菜等直到现在也只有局部地区有少量栽培;有些则一直处于野生状态。记载华南蔬菜植物较为详尽的文献是《南方草木状》(晋嵇含撰,公元314年)此书记载当地栽培的蔬菜种类有赤小豆、刀豆、越瓜、冬寒菜、白菜、芥菜、芜菁、荠菜、苋菜、蕹菜、茼蒿、紫苏、甘露子、芋、蘘荷、薯蓣、姜、萱草、百合、黄花菜、丝葱、韭菜、薤、莼菜、菱、莲藕、慈姑、荸荠、水芹、茭白、竹笋、食用菌等,这些蔬菜多属于中国原产。
北魏时期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533—544)中,记述了1500年前在黄河流域栽培的蔬菜只有32种,包括种及变种,有瓜(甜瓜)、冬瓜、越瓜、胡瓜、茄子、瓠、芋、蔓菁、菘、芦菔、泽蒜、薤、葱、韭、蜀芥、芸薹、芥子、胡荽、兰香(罗勒)、荏、蓼、蘘荷、芹、白蘧、马芹、姜、堇、胡葸子(即枲耳)、苜蓿、葵、蒜及大豆等。
此后,中国经“丝绸之路”沟通了与阿富汗、伊朗、非洲、欧洲的交往,从而使中亚西亚、近东、埃塞俄比亚和地中海4个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的蔬菜传入中国。继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于汉、晋、唐、宋各代,又先后开辟了与越南、缅甸、泰国、印度、南洋群岛等国家和地区的海路及陆路交通,从而使印度、缅甸、马来西亚中心起源的蔬菜传入中国。美洲大陆被发现后(1492),通过海路又间接地经欧洲引入了北美中心和中、南美中心起源的蔬菜。因此,从汉代以来,中国蔬菜的来源越来越丰富。
由中亚西亚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蔬菜,在秦汉时期有大蒜、芫荽、黄瓜、苜蓿、甜瓜、豌豆、蚕豆;菠菜于唐代传入。莴苣在唐代以前无文献记载,宋(960—1297)时始见于《东京梦华录》(南宋孟元老撰)和《梦粱录》(吴自牧撰),两书记述当时河南开封及浙江杭州市场中已有莴苣销售;由《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绍兴年间校定)的名录推断,胡萝卜传入年代应在宋代或宋代以前。
由东南亚经陆路或经海路传入中国的蔬菜,从汉晋至明清前后有茄子、丝瓜、冬瓜、苦瓜、矮生菜豆、扁豆、小豆、绿豆、饭豆、龙爪豆等。茄子在北魏(386—534)之前,不具重要地位。如在《齐民要术》中茄子无专篇而附于《种瓜》篇之后。晋嵇含撰《南方草木状》提到“茄树。交、广草木,经冬不衰,故蔬圃之中种茄”;唐代段成式撰《酉阳杂俎》(803—863)记载:“有新罗种者,色稍白,形如鸡卵”,“只有西明寺僧造玄中,有其种。”说明茄子来自越南、泰国,南方栽培较早而普遍。但到了宋代,已成为南北重要蔬菜。扁豆始见于梁代(502—551)陶弘景着《名医别录》写作藊豆,其传入当更早。丝瓜的传入在南宋之前,陆游著《老学庵笔记》(1125—1210)提到用丝瓜瓤“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豇豆的传入,是在东汉或三国之际,在张揖撰《广雅》(227)中称为:
明清两代(1368—1911)由海路传入的蔬菜很多,计有菜豆、红花菜豆、西葫芦、南瓜、笋瓜、佛手瓜、豆薯、辣椒、番茄、菊芋、甘薯、马铃薯、结球甘蓝、芜菁甘蓝、香芹、豆瓣菜、四季萝卜、菜蓟、洋葱、根菾菜、芦笋等。20世纪以来又传入结球莴苣、花椰菜、青花菜、球茎甘蓝、菜用豌豆、软荚豌豆、莱豆、甜玉米、西芹、蛇丝瓜、硬皮甜瓜、甜椒、韭葱、黄秋葵、草莓、双孢蘑菇、番杏(洋菠菜)等。
由国外引进的蔬菜,自汉唐至宋元时期经“丝绸之路”引进的其名称一般都冠以胡字,如胡萝卜、胡豆(蚕豆)、胡瓜(黄瓜)、胡荽(芫荽)等;明清以后引进的除少数从陆路引入者外,绝大多数从海外传入,其名称大多分冠以“番”字,或“洋”字,或“倭”字,如番椒(辣椒)、倭瓜(南瓜)、洋芋(马铃薯)、洋葱、洋白菜(结球甘蓝)等。
中国地域辽阔,跨越寒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形多种多样,自然条件复杂,这些因素加速了蔬菜种质资源的繁衍和变异,逐渐形成了蔬菜植物种类和类型的多样性。如葱分化出了分蘖性强的分葱,以及分蘖性弱、葱白发达的大葱。山药地下部根状块茎在南方形成脚板状、短筒状;在北方形成长柱状。菱的果形经过演化,发生少角和无角的变异。茭白在汉代以前食其籽粒,即“雕胡”,汉以后逐渐演变成花茎肥大柔嫩的茭白。
另外,从国外引入的许多蔬菜,在驯化栽培过程中发生变异,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原产地的独特的亚种、变种和类型,甚至成为第二起源中心。如芸薹属的芸薹在欧洲和其他国家一直作为油料作物,而传到中国后在南方演变成白菜亚种,进而形成普通白菜、乌塌菜、菜薹等变种,以及适应于不同季节的许多生态类型;在北方则演变成大白菜亚种,进而形成散叶、半结球、花心、结球等变种,其中结球变种又形成了卵圆、平头和直筒等生态型。再如芥菜,染色体x=8的黑芥(原产小亚细亚、伊朗)和染色体x=10的芸薹或芜菁等(原产地中海及近东中心)在中亚、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杂交而形成的异源四倍体〔2n=2(8+10)=36〕,成为油料及香料作物;其后朝三个方向即印度、高加索和中国传播,在前两个地区始终作为油料作物、香料作物栽培,但在中国则演变成茎用、根用、叶用、薹用等变种。原产地中海地区的莴苣在中国则演变成茎部肥大的莴笋。另外,还有茄子、萝卜、黄瓜、冬瓜、大蒜、长豇豆等蔬菜,在中国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的影响下,发生各种特性的相应变化,形成了适应于不同地区和季节生长的各种生态类型和品种(《中国蔬菜栽培学》,1987;《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蔬菜卷》,1990)。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73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