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气、血、津液学说

医案日记 2023-05-10 12:15:31

气、血、津液学说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也是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基本上是指血液;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从气、血、津液的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作用,属于阳;血和津液,都有是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润等作用,属于阴。

气、血、津液的生成,及其在机体内进行新陈代谢,都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而这些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又必须依靠气的推动、温煦,以及血和津液的滋润濡养。因此,无论在生理还是病理的状况下,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存的密切关系。

此外,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中还有“精”。“精”在中医学理论上的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从饮食中来的营养物质;狭义之“精”,即通常所说的肾中所藏之精,这种精与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都有直接关系。

气、血、津液均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都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因而气和血,气和津液,血和津液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辨证?

您好,
1.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因此,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
2.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所以,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互相参照。
一、气病辨证
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但气病临床常见的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脱、气滞、气逆、气闭六种。
二、血病辨证
血行脉中,内流脏腑,外至肌肤,无处不到。若外邪干扰,脏腑失调,使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就可出现寒热虚实的病候。兹据临床血病常见证候,概括为血虚、血瘀、血热、血寒四种。
三、气血同病辨证
气和血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
气血同病常见的证候,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
四、津液病辨证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有滋养脏腑,润滑关节,濡养肌肤等作用。其生成与输布,主要与脾的运化,肺的通调,肾的气化功能有密切关系。
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的两个方面。

气血津液怎么分阴阳?

一,「气和津液的关系」气属阳,津液属阴,这是气和津液在属性上的区别。但两者都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并在其生成、输布过程中,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

二,
「气和血的关系」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和血在功能上存在着差别,但气和血之间又存在气能生血、行血、摄血和血为气母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组成及其生成过程中均离不开气和气的气化功能。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来自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为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成营气和津液,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为红色的血液,均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则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弱,甚则可导致血虚。临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配合补气药物,即是气能生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二)气能行血:气能行血,血属阴而主静,血不能自行,血在脉中循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全赖于气的推动。例如,血液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布散,肝气的疏泄条达,概括为气行则血行。如气虚或气滞,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则血行迟缓,流行不畅,称之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如气机逆乱,血亦随气的升降出入逆乱而异常,血随气升则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出血;血随气陷则脘腹坠胀,或下血崩漏。因此,临床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时,常分别配合补气、行气、降气的药物,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三)气能摄血:摄血,是气的固摄功能的具体体现。血在脉中循行而不逸出脉外,主要依赖于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即是"气不摄血".临床治疗此类出血病证时,必须用补气摄血的方法,引血归经,才能达到止血的目的。
以上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这三方面气对血的作用,概括称为"气为血帅".
(四)血为气母:血为气母,是指血是气的载体,并给气以充分的营养。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如果血虚,或大出血时,气失去依附,则可浮散无根而发生脱失。故在治疗大出血时,往往多用益气固脱之法,其机理亦在于此。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也都有滋润和濡养作用。与气相对而言,则两者都属于阴。因此,血和津液之间亦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血和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故有"津血同源"的说法。津液渗入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


总之,气、血、津液三者的性状及其生理功能虽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三者的组成均离不开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三者的生理功能,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因此,无论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气、血、津液之间均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理论资料整理:气血津液在五脏当中生成运化途径

气、血、津液的生成、运化与五脏密切相关。各个脏腑各司其职,共同产生了气血津液。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饮,《易·蒙卦》虞注曰:水流入口为饮。引伸之、可饮之物谓之饮。饮入口之后,在中焦胃中被吸收。进而入脾,脾散精到肺。肺通过宣发而至头面,肃降而下行至膀胱。同时水中精微也布散到全身各个脏腑。此处五脏只涉及了脾和肺。然而其他各脏也对水中精微的生成输布有影响。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说明运行的通路为三焦。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另《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曰:“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藏,主津液。”《难经·四十九难》则曰:“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可见肾主水,包括各种液体,津液、汗、涕、涎均包括在此。

《素问 • 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下输膀胱”。可见,“饮”的这种精气,就是津液。

肾主津液,对津液的运化具有很大的作用。其一为肾的藏精作用,为“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将“饮之精微”津液藏于膀胱。另一个为肾的主水司气化的作用。肾的气化运动,则集中体现在肾气之升降上,肾之降即肾之潜藏,可包括三方面:蛰藏肾精、潜蛰元阳、肾主纳气。肾之升即肾之蒸腾,肾阳蒸化肾阴产生肾气,肾气主升,体现有二:其一,是指肾之精气上达化髓充脑,灌髓海、濡空窍。其二,将下降之津液复上输于肺,浊者由膀胱排出体外,以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平衡。即唐容川在《医经精义》所说:“水入膀胱,化气上行,则为津液,其所剩余质,乃下出而为溺,经文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出津液,非出溺也。”

津液从肾蒸腾气化而出,还要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肝主升的功能才能上行。这其中要依赖于肝气的疏泄,津液才能从下而上上乘于心。

心属火,火上炎。从肾蒸腾的津液,经过肝的疏泄功能上达于心,制约心火,从而使心火不亢。“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是心的重要功能。肾中蒸腾而来的津液,和中焦的水谷精微是同一来源,此处说的中焦受气取汁,应当包括津液。此处未见内经原文进行论述,不能明确是中焦“取汁”之后直接入心,还是经过各个脏腑循环之后才入心变化成为血的。从五行相生的角度来看,应该是经过多重运化之后才能产生的血。

《素问·五运行大论》:“心生血,血生脾”。心生血之后,血生脾。脾的功能有血的营养濡润才能正常发生。下一步,脾的功能正常,则可以从胃继续接受水谷精微完成下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当中,血生成,同时濡养各个脏腑,气也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形成。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中医学理论认为元气来源于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水谷精微。《难经》又称“原气”;《内经》虽无“元气”或“原气”之称,但有“真气”之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先天之精,先天之气均藏于肾。

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化生的元气生于命门,《难经·三十六难》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肾(命门)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若因先天之精不足而导致元气虚弱者,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培育补充而使元气充实。如《景岳全书·论脾胃》说:“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可将津液、元气都是通过三焦来运行的,而且津液是由元气推动而行的,因此津液所到之处也是元气所到之处。

肾中元气生成,与津液一同蒸腾而出,通过肝的疏泄作用,上至于心,推动心的生血作用。此时气血津液均有,下一步入脾,接受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肺为华盖,肺的位置最高)。

《灵枢·邪客》:“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可见,血的运行通路与气、津液不同。气、津液运行的通路均是三焦,而血的通路是脉。血从肺开始就内注五脏六腑了,没有继续循行其他脏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58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