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气和津液的关系(汗多则伤正气,津液与血的关系不可不知!)

医案日记 2023-05-10 12:13:56

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的关系同气与血的关系很相似,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和津能载气四个方面。

气能生津:津液来自于摄入的饮食物,而饮食物化生津液则依赖于脾胃之气。因此可以说,气是津液化生的动力。如果气虚,脾胃功能减弱,则可见津液不足之证。

气能行津: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和排泄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通过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共同的气化作用,可以实现气对津液的行津、化水功能。任何原因造成气虚、气滞或相关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导致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气能摄津:气对津液具有固摄作用,可以有节律地调节和控制津液的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如果气虚固摄作用减弱,则会发生体内津液无故流失,如卫气不固而自汗,肾气不固而尿频、遗尿等。

津能载气:如同血一样,津液也是气的载体,气同样依附津液存在。因此津液的流失也会使气受损伤。如出汗过多,或大量呕吐、腹泻,会使津液丧失,同时也会导致气随津脱。

汗多则伤正气,津液与血的关系不可不知!

前几天,邻居一个近70岁的老太太在一家理疗馆汗蒸,汗蒸后有些头晕便回家休息了,第二天睡醒后头晕更甚,遂去医院就诊,以高血压入院治疗,各种降压药均降不下来,一天后确诊“脑梗塞”,常规治疗半月后出院做偏瘫康复。在这之前,我曾经多次提醒过这老太太不要去“发汗理疗”,因为知道她有糖尿病,而且因为退休没事做,所以喜欢去理疗 养生 。#非常病例#

那为什么发汗会对身体造成这样的伤害呢? 中医认为:汗(属津液)与血都是水谷精微所化,汗就是血,血就是汗,习惯上称为“津血同源”。大量失血或大量失津液都会使人极度虚弱 ,梳理津液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灵枢·邪客》所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灵枢·痈疽》所说:“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都指明了此点。

2.血液正常地渗出脉外则为津液

这一说法可以从《灵枢·逆顺肥瘦》叙述冲脉起止循行的一段话中体会山来,原文是:“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胜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渚精……其下者,并于足少阴之经,渗三阴;其前者,伏行出附属,下循跗,入大指间,渗诸络而温肌肉。”姜天叙在《风劳臌膈四大证治》中说的更为直接: “津液者,血之余,行乎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

由于津液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所以伤津脱液必定会导致血燥。因此,临床上治疗多汗津亏的患者,不要用放血疗法,由于血液正常地渗到脉外则为津液,及“津血同源”的原因,反复或大量的出血也会造成津伤液耗 ,所以临床上有“亡血家,不可发汗”的告诫,与“养血亦可以生津”,“口渴严重的非生津能治,又当进一步与养血养阴同用”的体会(秦伯末《中医入门》)。

《灵枢·营卫生会》又说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句“夺血”、“夺汗”的“夺”字,与《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精气夺则虚”的“夺”字一样, 可以解作“大量失去”或“过度耗损”。 因为这是两条治疗原则,所以“无汗”是不要使用汗法来治疗,不是不出汗的意思;“无血”不要使用放血及活血、凉血等治疗“血实”的方法来治疗,不是血液极度虚少的意思。

“夺血者无汗”是说在血液过度耗损的情况下,不要使用汗法;换言之,不使用汗法治疗血液过度耗损的病者。在临床上灵活运用这一治疗原则,仲景为我们作出了典范,如他指出:“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

“夺汗者无血”是说在汗出过多,津液耗损的情况下,尽量不要用放血与活血化瘀等治疗“血实”的方法。

血正常地渗出脉外则为津液,津液入于脉中又成为血的组成成分的关系,所以“夺汗者”若“血”,可以更竭其津液;“夺血者”若“汗”,则更伤其营血。

另外,气和津液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气对津液和血液都是依附作用,如汗出过多,或频繁大量地呕吐,不但津伤液脱,而且气也随之受损。由于临床上有“气随液脱”、“汗多伤正气” 的现象,所以前人有“津伤则耗气”的说法,汗出太多的朋友自己体会身体到底虚不虚?

中医中“精气血津液神”之间有何关系

从生命活动的大体上来看,人体可分为“形”与“神”两个部分。精、气、血、津液均是人体内的基本精微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皆归属为“形”。而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体现,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概称之为“神”。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 人体生命来自于精,生命活动的维持依赖于气,生命活动的体现及主宰即是神。精、气、神三者为人身之“三宝”,可分而不可离。 《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生化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升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舒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的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副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运行全身。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津液来源于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小肠分清别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吸收,生化津液以输布全身。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脏腑整理活动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脾胃之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如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也可以称为“气不化水”。临床上要消除这些病理产物及其产生的病理影响,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使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 气的固摄作用可以防止体内津液无故地大量流失,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临床上往往采取补气方法以控制津液的过多外泄。 由饮食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脏的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津液在输布过程中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以化生为气,以敷布于脏腑、组织、形体、官窍,促进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气运行的载体之一。在血脉之外,气的运行必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也会使气漂浮失散而无所归,故说津能载气。 精、血、津液都是液态物质,与气相对而言,其性质均归属于阴。在生理上,精、血、津液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化生、互相补充的关系。病理上,三者之间也往往发生互相影响。这种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的关系集中地体现于“精血同源”和“津血同源”的理论之中。 精与血的这种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精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先、后天之精分藏于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精。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 肾藏精,肝藏血,精能生血,血可化精,这种精血之间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即可称为“精血同源”,也可称为“肝肾同源”。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这种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当饮食水谷射入不足,脾胃功能虚弱,或大汗、大吐、大泻,或严重烧汤伤时,脉外津液不足,不仅不能进入脉内以补充化生血液,脉内的津液成分反而渗出脉外,以图补充津液的亏耗,因此导致血液的亏少,以及血液浓稠,流行不畅的病变。此时不能再用放血或破血疗法,以防血液和津液的进一步耗伤,故《灵枢.营卫生会》说:“夺汗者无血。”若血液亏耗,尤其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因而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此时,不能对失血者在使用发汗的治疗方法,以防津液与血液进一步耗竭的恶性后果。 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精可化气,气能生精,精与气之间相互化生;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精与气是神的物质基础,而神又统驭精与气。因此,精、气、神三者之间可分不可离,称为人身“三宝”。 气的运行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只有全身脏腑之气充足,功能正常,才可以运化吸收饮食水谷之精微,于是五脏六腑之精充盈,流注于肾而藏之。 气不但能促进精的化生,而且又能固摄精,是精聚而充盈,不致无故耗损外泄,这是其的固摄作用之体现。人体之精在气的推动激发作用下可化生为气。故精足则气旺,精亏则气衰。 精与气都是神得以化生的物质基础,神必须得到精和气的滋养才能正常发挥作用。神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但神又能驭气统精。形是神之宅,但是神乃形之主,神安则精固气畅,神荡则精失气衰。 总之,精、气与神的辩证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中医学的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推测病势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58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