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卫气营血辨证

医案日记 2023-05-10 12:07:25

卫气营血辨证

【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心包证】【血分证】【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家叶桂(叶天士)在《内经》、《伤寒论》等基础上,根据外感温热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出的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成份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心包证等多种证候,反映了外感温热病不同阶段的不同证型,以及邪正斗争的形势,揭示了外感温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一般规律,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卫气营血辨证弥补了六经辨证的不足,丰富了外感热病学辨证论治的方法。

辨证论治的辨证方法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纲辨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比如一个患者主诉头痛,那么首先要分清头痛的性质,是虚性头痛还是实性头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头痛还是脏腑本身病变引起的头痛。
阴和阳是八纲的总纲。当见到属于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一般归属为阴证,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脉象沉迟无力。而当临床上见到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时,多为体内热邪壅盛或脏腑阳气偏亢,诸如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发热、口渴喜冷饮、声高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这一组症状。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证表现部位的深浅和病势的轻重。表证病情较轻,多表现为皮肤等表浅的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痒;里证病情较重,多表现为脏腑等严重的症状,腹胀疼痛,便秘或腹泻。
寒和热是指疾病的性质。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因素的适应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现,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热证大多是对有害动因反应能力旺盛的表现,诸如发热、烦躁,痰涎黄稠。
虚和实是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状态的反映。虚证表现为正气(指一般物理机能和防御机能)不足,是全身机能或某种重要脏器功能衰弱表现;实证是邪气有余(病症多表现急剧,显著,为机体与有害动因剧烈斗争的反应)。
八纲辨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六纲可分属于阴阳,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第二,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表实里虚,正虚邪实等。第三,八纲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一般有阴证转阳(表示病情好转),阳证转阴(表示病情恶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发展),由虚转实(预后良好),由实转虚(预后较差),热证变寒(表示正虚),寒证变热(多为邪实)。 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辨证。
气病辨证一般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气虚证,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出现的证候。夏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汗、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在活动后加重,这是典型的气虚证,这是因为暑湿耗气,可以适当采取防暑降温的措施。当然空调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可以用一些中药代茶饮,如荷叶(鲜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气的药品。
血病的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证、血瘀证和血热证。以血瘀证为例,凡体内血行受阻,血液瘀滞,或血离于经而瘀阻于体内所引起的病变证候,均属血瘀证。症状:局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肿块,或见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块,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这组症状的出现多见于疾病的后期。
各种原因所致水液代谢障碍,或津液耗损证候,均可称之为津液病。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方面。以水液停聚证为例,水液停聚多由肺、脾、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谢发生障碍,造成水湿潴留,而形成痰、饮、水肿等病证。“饮”是中医特有的病名,指积存于体内的津液变化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停积于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证候。以溢饮为例,溢饮是由于阳气不振,脾肺输布失职,水湿成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造成的一组证候。症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满气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腻,脉弦紧。 这是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就是结合八纲、气血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从而确定病变的脏腑部位、性质等,并据此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内伤杂病,亦为其他各科辨证的基础。以心为例,当我们见到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淡白,脉虚或结带,基本断定这是心的一组证侯,如果是心气虚,则还有神疲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如果是心阳虚,还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状;心血虚则加上失眠多梦、头晕眼花、面色萎黄;但是脏腑辨证不是简单的叠加,要四诊和参,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脏腑辨证大致可以分为单独脏病,单独腑病,脏腑兼病。腑病中以胃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饥(有强烈的饥饿感),返酸,口渴喜冷饮,或有口臭,牙龈肿痛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中医将这一组症状称为胃热证。脏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现两个脏腑的不同症状,心慌,健忘,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既有心血虚的症状,又有脾气亏损的症状,这样同时并存的两脏证候称为心脾两虚证。这样脏腑辨证像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将各自独立的症状连接起来,利于临床治疗。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认识基础上,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六经辨证,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不同证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为三阳病证和三阴病证六个证型,实际上是以阴阳为纲,三阳指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指太阴病证、厥阴病证、少阴病证。通俗来讲,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盛的是三阳病证,反之,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外感风寒邪气,首先从皮毛和肌肤侵犯人体,沿着经络由表及里地传达至脏腑。发热、头痛、出汗、怕风、脉象浮缓,这就是太阳病证,《伤寒论》中最经典的方剂“桂枝汤”,也是初学者必备的方剂之一,是治疗太阳病证的有效办法。
以“太阳经病”为例,太阳主表,为诸经脉的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太阳”只是一个名称,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所以说,六经辨证是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 、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的一种辨证方法,并且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深浅的四个不同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某些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各阶段病例变化和疾病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道理。温病的发展,一般是按卫、气、营、血这四个阶段传变的。病在卫分或气分为病浅,病在营分或血分则为病深。那么什么是温热病呢,是中医术语之一,中医把感染性热性病统称为温热病。温热病的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如常见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许多传染病、流行病多属该病范畴,中医多按卫气营血来进行辨证论治。 比如下列证候: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体倦,咳嗽,鼻塞、无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此类证候属卫分证候,多见于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卫”主一身之表(体表的防卫力),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虽由于季节和气候的不同,卫分证候的表现可不一样,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证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的表证,都有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或濡数等证候。气分病的出现多晚于卫分证,高热、皮肤出血,出现与某个传染病相对应的特异性病变。营分病是温病时气分证继续发展的气候,这一期的变化更为严重,可能出现内脏出血,严重的精神症状。血分病是温热病的危重阶段,其病变的主要表现是不可逆的神志不清,心、肺、肝、肾等多种脏器的损害则更为严重,人体反应性和抵抗力明显减弱。
卫气营血本来是人体正常组织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温热病时,卫气营血可先后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故中医借用卫气营血来概括温热病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用以说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并为治疗提供依据。所以,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温病由表及里、由轻至重的四个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时,病理与生理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现代病理生理学的雏型,也更与现代医学的分病期阶段的诊断法相类似。 提到三焦辨证,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清代医家吴鞠通。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自从《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以上焦病证为例。风热袭表证:指风热邪气,侵袭肌表,影响肺卫功能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热邪壅肺证:指热邪壅滞于内,肺气闭郁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汗出,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邪陷心包证:指温热痰浊病邪,内陷心包,蒙闭心窍,扰乱心神所致的证候。症见发热,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而数。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但是,由于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种类。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证。此外,三焦病证亦可以相兼互见。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名医刘渡舟对经络的看法是“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就是佛庙,出现在毛端上,小中有大。为什么这样说呢?“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手太阴下络大肠,就联系到大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刘老的一番话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奇经八脉为十二正经以外的八条经脉,即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诸脉。奇经八脉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奇经八脉的病证,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其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三脉皆起于下极而一源三歧,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联系密切,所以冲、任、督脉的病证常与人的先、后天真气有关,并常反映为生殖功能的异常,如调理冲任可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不孕、滑胎流产等;温养督任可以治疗生殖机能衰退等,均为临床所常用。带脉环绕腰腹,其病常见腰脊绕腹而痛、子宫脱垂、赤白带下等。阳跷为足太阳之别,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能使机关跷健,其病多表现为肢体痿痹无力、运动障碍。阳维脉起于诸阳会,以维系诸阳经,阴维脉起于诸阴交,以维系诸阴经,所以为全身之纲维。阳维脉为病,多见寒热;阴维脉为病,多见心胸、脘腹、阴中疼痛。
奇经八脉病证与十二经脉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冲、任、督、带所见病证,与肝、脾、肾诸经尤为密切。其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说明冲任为病,与月经、胎妊相关。由于冲、任、督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们均与生殖有关。因此,临床常用“调理冲任”以治月经病;用“温养任督”以治生殖机能衰退等。
无论是那种辨证方法,都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祖传家宝,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继续发扬下去。
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中医学的现代统一辨证论治方法——六期辨证

自朱肱在其《类证活人书》中首次将《伤寒论》三阴三阳称为「六经」以来,有关「六经」的涵义及其实质一直是中医各学者聚讼的焦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到目前已有三四十种说法,代表性的有1、经络说2、脏腑说3、气化说4、六经辨证体系说5、六经层次说6、六病说等等。所以,「六经」成了学习或研究伤寒论的一大关键环节或重要概念,而其实质成了学习与研究伤寒论的一大障碍。只有突破六经实质的研究,才能破解伤寒论当中的许多难题及奥秘,才能真正理解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温病伤寒与杂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为此,笔者依据「中化西医」的思想与方法,立足于现代外感、热病的临床特征,探索发现六经其实质就是各种外感、热病类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六个部位损伤的六种情况,它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分期的机理一样,都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病理分类与辨别,从而建立了温病、伤寒、杂病等共同的统一的疾病中医现代临床「六期」辨证论治模式。
疾病临床发生发展六大基本病理特点的现代中医化
伤寒论是四大经典之一,更是外感疾病的经典,这说明其在当时的临床实践活动中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与极广泛的应用,可是为何在21世纪的今天,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在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胃肠型感冒、中暑、伤暑,以及其他感染性、非感染性外感疾病的诊疗过程中,为何伤寒方、伤寒法及六经辨证的应用频率,不及温病方、温病法及卫气营血辨证的那么多呢?相反,伤寒方、伤寒辨证论治法却在内伤杂病当中应用极其广泛?这难道说明伤寒论是一部治疗内伤杂病的专著?不是吧!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先从各种内伤杂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现代医学认识入手,利用「中化西医」的思维方法,探讨其病理变化的具体全过程:大家知道,一般内伤杂病,或者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它们大都是因为外感或急性发作后,由于治疗或调理不当,而遗留来的。尤其是张仲景的那些年代、那种科技条件,自然是很常见、很普遍的事情。所以,有伤寒就必有杂病,伤寒与杂病是形影不离、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只是伤寒与杂病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二个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罢了。而一般外感疾病发展到内伤杂病,都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首先是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与细胞功能的变化,产生风、湿、寒、热等性的「致病因子」,并首先作用于机体体表及内脏表层粘膜发生(六淫性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卫或膜(部、期)。
2、随后病变与损伤发展到机体病变内部的器官、体液、细胞等部位,引起各种脏器功能的变化或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气(部、期)。
3、病情继续深入发展,病邪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并诱导机体全身抗病能力与细胞物质代谢的全面激发,导致产热过度,以及动脉循环亢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阳(部、期)。
4、物质及能量代谢的过度进行,就会消耗机体大量的体液、胞液、水分,并出现营液不足的各种临床症状。——营或液(部、期)。
5、持续的代谢消耗又会导致机体或体液中物质成分的紊乱与失衡,并堆积大量的毒素物质,如果影响到血液成分、或血脉结构时,就会引起血液及循环的变化,乃至血溢脉外,出现斑疹、出血点等等临床症状。——血(部、期)。
6、同样物质及能量的剧烈代谢,伴随着内分泌及交感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与活动,时间过长,就势必会导致其功能的紊乱、或神经营养物质的缺乏,出现内分泌不足各种阴虚火旺、阴津不足的临床症状。——阴(部、期)。
最后,如果不予治疗或治疗无效,机体就会因为物质与能量的衰竭或紊乱(中毒),即气性与阳性物质的耗竭,导致机体生命体征的消失,以及机体大脑神性气、血、阴、阳的衰竭而引起死亡。而如果治疗与调理不太正确、不够合理,造成机体脏器组织的某个结构或功能发生损伤、不能及时修复,就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内伤杂病、或慢性病。
这是疾病自然的、一般的发生发展规律,致病因子损伤膜表部,此阶段相当于中医之「卫期」;损伤发展到脏器组织的肌肉及细胞功能,此阶段相当于中医之「气期」;损伤到血脉或能量代谢时期,就相当于「阳期」;损伤达到体液物质时,就相当于中医「营液期」;损伤到血液与血管的功能与结构时,就相当于「血期」;损伤达到内分泌或交感神经时,就相当于中医之「阴期」。可见,疾病的发展是按照结构、功能、物质次序进行的,而物质的损伤又是按照能量、体液、血液、神经及内分泌阴津的次序逐步发展。这是任何脏器的任何疾病发展变化共同具有的「六个」病理损伤环节。当然,这也正是现代中医「六期——卫、气、阳、液、血、阴」概念的现代医学实质与内涵所在。至于六期(卫、气、阳、液、血、阴)所包含的其他现代医学病理内涵,今后我们进行全面阐述。
伤寒论六经病症病理实质的现代化
经过前面对疾病病理发生发展的剖析,我们不难看出,中医的外感六淫病邪,其实质并非是真正自然界中的「六气」入侵所致,只是六气变化能影响或降低机体的免疫与调节功能,引起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生长,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不同类型的致病因子,并作用于机体脏器组织的不同部位,从而表现出了类似「六淫」征象的病理变化或临床症状。如果没有机体免疫反应及诱导的致病因子,机体只是一个带菌者,却不会出现疾病与症状表现。而神经、细胞、体液三种机制都能形成致病因子或病理症状。所以,临床上才会有:没有受凉却见寒邪,以及伤了寒气,反而发作成热病的常见病例。可见,伤寒论能包容一切外感疾病,就是因为机体容易在「受寒」后,导致免疫功能降低并出现由病菌介导的各种免疫反应与致病因子生成,从而引起机体出现风、湿、寒、热、燥等特征的各种外感寒、温病症。因此称「伤寒论」,而不称风寒论、寒病论等等,可见伤寒实际就是现在的外感之意。
那么伤寒论为何不按照六淫研究外感疾病,却要引用六经呢?伤寒论的六经病症是如何形成的呢?其现代实质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前面刚才分析的六个病理阶段——六期呢?这就得从伤寒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六经病的现代病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大家明白,外感一般因寒而作,但寒有外来气温之寒,又有应用寒凉饮食或药物太过而来之寒。因此,这二者都是外感伤寒类疾病产生的原因与基础。
1、寒气一旦来袭,首先伤及机表皮膜,体质(表阳)强健者当时不会发病,而体质虚弱者,则体表组织及细胞立即发生寒性功能改变,变为寒邪,产生寒性致病因子,就会出现恶寒、头项疼痛等症,即太阳病。——卫或膜(部、期)。
2、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寒邪伤及肢体或脏器的腠理筋肉,则其组织细胞的功能就会失调,同时内部免疫细胞的功能也被激活,又产生了热性致病因子,寒性、热性两种致病因子交替影响机体功能与代谢,就会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咽干目眩等症,即少阳病。——气(部、期)。
3、疾病要是继续发展,寒性致病因子进入阳热旺盛的血脉系统,而被清除,同时内部免疫细胞及功能已经全面激活,热性致病因子大量产生,导致机体物质及能量代谢的过度消耗,或血液循环活动的持续亢进,就会出现身热烦渴、大汗谵语等症,即阳明病。——阳(部、期)。
接下来,假如病情继续发展,就会进入伤营、动血、伤阴等期,由于认识有限或者其他原因,因此,伤寒论对此并没有深入或全面研究。但前面的三阳病症是外来寒气所致,于是伤寒论就把饮食与药物之寒引起的疾病,归于三阴病症来论述。然其病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相同的。只是三阳为「表」三阴为「里」。
4、饮食及药物之过于寒凉,则会首先损害机体内脏中的胃肠道粘膜,一般脾胃(之阳)素体强健者不容易发病,而虚弱者,则粘膜组织与细胞就会产生寒性致病因子或寒性功能改变,且多兼湿。所以,就会出现腹满、自利、腹痛等症状,即(里虚寒)太阴病。——里卫或里膜(部、期)。
5、如果不予治疗,继续加重,寒邪伤及脏腑内部的组织细胞(筋肉),就会影响脏腑功能活动,同时机体免疫细胞及功能开始激活,脾阳渐复,也会产生出热性致病因子或热性功能改变,寒热两种因子与变化并存,机体脏腑功能抑制(气虚)与致病因子(实邪)并存,所以就会出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下之利不止等症,即(寒热错杂)厥阴病。——里气(部、期)。
6、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如果寒性致病因子进入阳热旺盛的血脉系统,而被清除,同时免疫细胞及功能全面激活,阳气恢复,热邪未成,则疾病就会痊愈。相反,如果机体阳气衰弱,寒性致病因子大量产生,导致机体物质及能量代谢不能激活,造成血液循环活动的功能受阻,就会出现肢厥逆、脉微细,但欲寐等症,即(表里虚寒)少阴病。——里阳(部、期)。
可见,少阴病是伤寒中最为危重的阶段。厥阴病期(多为消化系炎症)也可以热化而痊愈,因为免疫功能强健,则疾病就会「热化」并逐步痊愈,但如果免疫功能低下或阳气受损,则疾病就会「寒化」并走向死亡,所以,六气不一定都会「皆从火化」。而卫、气、阳三期的病位实质也分别是膜、肌、脉;免疫变化分别是产邪致病期、损伤发病期、全面修复期;同时,伤寒发作的卫、气、阳「表」三期(三阳病),正是增强机体抵抗力、免疫力,激发物质与能量代谢的过程。而卫、气、阳「里」三期(三阴病),则是机体抵抗力、能量代谢逐步衰弱的过程。因而,伤寒疾病发展到某期后,如果此时机体免疫功能不够强健,或者脏腑功能不能恢复,就会转变为该期的「虚型病」「慢性病」或「内伤病」,也就是说伤寒既可以转化为温病,也可以转化成杂病。各期伤寒的治疗一方面要驱邪,另一方面更要扶正复阳。可谓:留得一分阳气便有一分生机。伤寒既可以从表而发,随后入里,也可以从里而发,随后达表(也就是发于阳、发于阴)。也就是说伤寒各期各病,既可以按次序逐步发病传变,也可以越经、越期任意发作,还可以多病合发,而不是固定的、机械的、不变的。因为,如果机体正气恢复或治疗有效,疾病就会向好、向轻的一期发展,相反就会向里、向重的一期进展。如,素体阳虚的中老年人,受寒后容易患太阳、太阴、少阴病及其合并病;体质强健的婴幼儿易患阳明、少阳、厥阴病及其合并病。这表明伤寒与杂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同时,所谓伤寒的兼、变病症,其实就是伤寒初期、或后期由于伤阴、伤阳、伤气、伤血、夹痰、夹火、夹湿等等,而造成的与内伤脏腑杂病的合并证。由此看来,外感伤寒与内伤杂病之间的联系密切,就不足为奇了,而其治疗方药之间密切相关,也顺理成章,只所以称《伤寒杂病论》,的确名实相符。何况它还包括外感气候之寒气所致的三阳病,又包括了内伤饮食与药物之寒而引起的三阴病,但前者以伤寒为主,后者以杂病为主,合则就是「伤寒(及其引起的外感与)杂病论」。
温病卫气营血病理特征的中医现代化
中医温病,其实相当于现代各种发热性疾病,包括非感染性、感染性、内伤性等多种疾病,所以,它和伤寒一样有广义与狭义之别。不过在发生发展的病理以及辨证论治方面有着自身的不同于伤寒的基本规律。
那么,温病为何没有按照六淫、或六经的理论辨病与论治呢?卫气营血理论全面不全面?它和我们今天提出的疾病「六期辨证」理论有何联系?现在我们就探讨一下温病发生发展时卫气营血四期的病理特点。
1、首先还是由于机体免疫机能与细胞功能的变化,产生风、湿、寒、燥等型的「热性致病因子」,并首先作用于机体体表及内脏表层粘膜发生(六淫性的)病理改变及临床症状。——卫或膜(部、期)。
2、随后病变与损伤发展到机体病变内部的器官、体液、细胞等部位,引起各种脏器功能的变化或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气(部、期)。(此期温病没有认识到)。
3、由于病情继续深入发展,热性病邪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并诱导机体全身抗病能力与细胞物质代谢的全面激发,导致产热过度,以及动脉循环亢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阳(部、期)。(温病归在「气」期。)
4、物质及能量代谢的过度进行,必然会消耗机体大量的体液、胞液、水分,出现营液不足的各种临床症状。——营或液(部、期)。
5、同时持续的代谢活动又会导致机体或体液中物质成分的紊乱与失衡,并产生大量的毒素物质,从而影响到血液成分、或血管结构时,就会引起血液及循环的变化,甚至血溢脉外,出现斑疹、出血点等等临床症状。——血(部、期)。
6、同样物质及能量的剧烈代谢,伴随着内分泌及交感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与活动,时间过长,就势必会导致其功能的紊乱、或神经营养物质的缺乏,出现内分泌不足各种阴虚火旺的临床症状。——阴(部、期)。此期温病也没有专门进行论述。
可见,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完全遵循由外感到内伤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六期病理规律。只是我们发现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并不够全面与完善,它遗漏了脏腑细胞功能改变的「气」期和「阴」期,并把「阳」期误当了「气」期。同时,如果疾病发展过程中损伤了「阴、阳」,转化为阳虚、气虚、血虚、阴虚等慢性疾病时,温病的论述没有伤寒的全面。也就是说温病类疾病发展到某期后,如果此时机体免疫功能不够强健,或者脏腑功能或阳气受到损伤而不能恢复,也就会转变为该期的「虚型病」「慢性病」或「内伤病」,也就是说温病也既可以转化为伤寒,又可以转化成杂病。各期温病的治疗一方面要清邪保阴,另一方面更要扶正护阳。可谓:存得一分阳气才有一分活力,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否则,在温病初期、或后期,如果伤阴、伤阳、伤气、伤血、夹痰、夹火、夹湿等等,就会造成与内伤脏腑杂病的合并证。
六期辨证的现代中医临床意义
从内伤杂病、伤寒、温病三者病理发展变化过程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六期」是它们共同具有的发病阶段或发病特点,是总特征。只是寒邪后期转而损伤脏腑之「里」卫、气、阳三部,而热邪后期关键损伤液、血、阴三部。这是因为,一方面是由于伤寒与温病各自的病邪特征不同,而出现差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时代与科技条件的原因,它们二者对病理各期的描述都有缺陷,这是难免的。伤寒论中对涉及营、血、阴等与温病相关的问题论述不详,温病却对涉及阳虚、气虚时的伤寒及杂病问题论述不够,而内伤杂病的病期认识(即六期)又一直没有完善或建立,结果就会造成三者之间各自为政、互不沟通的局面,从而影响了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影响了我们后学者对它们的学习与理解。可见,六期是所有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一种纵向概括,而不针对单一的某一种疾病,难怪伤寒方或温病方临床疗效与应用的确很好,但就是很难与现代临床中具体的某个病相关联,并制作成非处方药广泛由患者自己应用,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卫、气、阳、液、血、阴六期,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普遍的、基本的六个病理阶段,是对脏器组织的膜、肉、脉、液、血、阴津这六大方面发生损伤变化的理论总结与划分(病期),是疾病变化发展的总规律。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任何部位的任何疾病的病理特点都离不开这六个方面,六期辨证论治既包含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内涵,又拥有现代医学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现代中医学的概念特征,因此它在现代中医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结合六淫辨证或八纲辨证,可运用于伤寒类疾病的现代辨证论治过程;如果结合脏腑辨证,形成「脏腑六期辨证」,结合细胞辨证,形成「细胞六期辨证」,结合体液辨证,形成「体液六期辨证」,则可以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过程,这样既让中医传统各种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重新得到了整合与规范,又能对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势等做出深入而准确的判断,并指导临床科学而合理的组方用药。从而不仅实现了寒温辨证统一,还达到了内伤外感的辨证统一。
因此,六期辨证,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在中医学中科学化具体化的运用。经过六期辨证就能让我们的疾病病理认识更清晰、更具体,让我们的辨证更科学、更客观,让我们的治疗更有效、更合理。虽然病邪损伤的是六个部位、但表现的是六个病期;我们分析的虽然是西医病理,但表达的却是中医名词。这种通过对疾病现代病理发展变化的中医思维认识与研究方式,深刻而科学的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遵循的基本规律,从而在西医病理理论与中医传统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达到了互通,既体现了现代医学病理发展变化理论的「中医化」(即,中化西医的思想与方法),也体现了中医卫气营血阴阳辨证论治理论内涵的「现代性、科学性」,更彰显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先进性,为中、西医学或药理学的相互融合,奠定了基础、取得了突破、指明了方向。
综上,我们之前的伤寒论研究,多数是「以经解经」式自圆其说的「理论性」研究方法,其结果当然就像盲人摸像一样,众说纷纭。医学是实践型的科学,伤寒论更是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型「临床巨著」,我们抛开临床去研究伤寒论,那能有成果吗?最多就是「纸上谈兵」罢了。张仲景告诉我们,医学研究的对象不仅是「病」,更重要的还是不同体质不同内伤的「人」,而不能单纯地迷信经典或书本,做无谓的文字游戏式研究。

温病的辨证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独特的辨证纲领,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概括了温病的病理、病证、病程变化,临床主要意义是:
① 归纳了病变过程中出现的4种证候类型,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卫分证是温病初起,属表,病情较轻;气分证为温邪由表入里,邪势炽盛;营、血分证是邪热深入,阴血耗损、心神受病的严重阶段。
② 概括了温病过程中病邪的传变和病情轻重浅深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温病的传变,一般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即由卫入气,再入营血。也有卫分病不久,即见营分证,所谓逆传心包;但也有初病即见里证,传变自里而达外,表现为气分证或营分证;也有卫气同病或气营同病。 以三焦为纲,在临床上归纳了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三种不同证候类型,以及三焦病邪传变所涉及的主要脏腑。邪在上焦为温病初起,病变主要在肺,属卫分或气分范围。若逆传则邪可入心包,属营分或血分范围;邪在中焦为温病的中期或极期,病变主要在胃、肠、脾、胆等,属气分范围;邪在下焦为温病之末期,病变侧重在肝、肾,多为血分范围。传变的一般情况是“始上焦,终下焦”,但也有一病即见中、下焦病证者。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反映卫、气、营、血的生理失常及其损伤,适宜温热类温病;而三焦辨证,主要是揭示脏腑的生理失常及其损伤,适宜湿热类温病。此外,就温邪传变而言,卫气营血传变是横向的传变,为温病由外至内的四个传变阶段,病情由轻到重,层次由浅至深;三焦传变则是由上至下的纵向传变。两种辨证方法的侧重面,以及所起的作用不同,不能相互取代。但三焦辨证所揭示的脏腑病变部位,超越不出卫气营血所反映的病变层次和范围。故两者又是相互联系和补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58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