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为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以根茎人药。有泻实热、下积滞、化瘀、解毒功效。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黄疽、急性阑尾炎、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症。性味苦、寒。1
形态与习性
掌叶大黄根粗壮,肉质肥厚,木质化。茎直立,高2m。圆锥花序,花期6-7月,果期7—8个月。种子容易萌发,在5—15℃时发芽率85%以上。种子寿命1-2年。喜冷凉气候,忌高温,忌连作,须隔4—5年再种。宜与豆科、禾本科作物轮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植质的砂壤里生长良好,黑泥土次之。2整地与施肥
选好地块,667m2撒施腐熟的鸡羊粪l000kg,楼匀,深翻30
cm。随深翻撤施磷酸二铵30Kg,硫酸钾复合肥60kg,整平、耙
细、备用。
3
繁殖
3.1
种子繁殖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
3.1.1
直接:南方宜在8月中下旬,用当年收的新种子;北方宜
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在墒情适宜时,按行株距50cm x
25cm开穴点播,穴深3-4cm,每穴放3—5粒种子。覆细土3
cm厚,稍镇压,保持土表湿润,约10-15d出全苗。苗高5—6
cln时定苗、每穴留壮苗l株。
3.1.2
育苗移栽在4月上中旬,做1.2m宽平哇。横向在哇内
按行距12cm开沟沟深3-4cm。以每隔1—2cm有]粒种子的距离,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细砂土2cm厚,上盖草苫或农膜,出苗后揭掉覆盖物。加强苗期管理,到翌春4月下旬按50x25cm的行株距移栽大田。栽时把侧根剪去,每穴栽l株。
3.2
子芽繁殖收获时,将母株根茎上萌生健壮较大的子芽摘下栽种。过小的子芽栽于苗床里,生长1年后移栽大田。栽时稍晾,或在伤口处涂上草木灰。
4
田间管理
4.1
中耕除草当年小苗要勤松土除草,松土宜浅,把草除下即可。连锄2遍,以后有了草就除。第2、第3年在5月上旬、7月中旬各松土除草1次,保持土表疏松、无杂草。4.2
追肥与浇水大黄耐肥力强,除施足底肥外,还应多追肥。苗期,667m2用0.5%尿素液120kg喷洒小苗,隔10-15d1次,连喷3次。第2年、第3年的4月、6月,分别埋施磷酸二铵25kg硫酸钾复合肥50kg施肥后连续浇两遍水,有旱情时适时浇水。4.3
打苔大黄生长3年开始抽苔开花,除留种子田外,在晴天把花苔全部割掉,使营养集中于根部生长膨大。4.4
培土防冻大黄根部在生长的同时也在逐渐膨大,以至根茎裸露土面。故在每次中耕除草时均应培土于根部,逐渐形成小土堆状,厚约5—10cm,用以防冻。5
防治病虫害5.1
大黄锈病危害幼苗及成株叶片,叶片出现鲜黄色斑点,使叶片枯萎。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15%粉锈宁600倍液。5.2
根腐病危害幼苗及根茎,呈湿润状大小不等的病斑,局部病斑变黑腐烂,直至死亡。防治方法:选无病株小苗移栽;移栽时用种衣剂浸小苗根茎lmin后再移栽。实行3年以上轮作。5.3
轮纹病叶部病斑周围紫红色,中间黄白色,具有同心轮纹状。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叶片枯萎凋落。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5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5.4
黑粉病危害叶片,出现红色隆起状斑,有的呈鲜红色浓泡状,俗称红疱,最后叶片穿孔、枯萎。防治方法:在生地栽培;增施磷钾肥;发病期喷40%百菌清600倍液。5.5
菜蚜吸食叶部的汁液,叶片变淡黄色,生长受阻。防治方法:喷40%乐果或抗蚜威l000倍液。5.6
金龟子夏季危害叶片,严重时只留叶脉。防治方法:灯火诱杀成虫;人工捕杀;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6
采收与加工
大黄在开花结果后收获,时含的有效成分蒽醌衍生物及大黄酸最高,质量好。也可在9-10月地上茎枯萎时收获。过晚根茎易腐烂,长出侧芽,簇生于根茎周围,影响产量和质量。收获时,将生长3—4年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与支根,刮去粗皮,去掉顶芽,趁鲜切成1cm厚的薄片,晒干或烘干供药用。
【来源】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者。
【应用】
1. 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以及热结便秘、壮热苔黄等。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
2. 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热毒疮疖等。配黄连、黄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 用于产后瘀滞腹痛,瘀血凝滞、月经不通,以及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等。在使用时须配合活血行瘀的药物,如桃仁、赤芍、红花等同用。此外,大黄又可清化湿热而用于黄疸,临床多与茵陈、栀子等药配伍应用;如将本品研末,还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
品种考证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吴普本草》云:“生蜀郡北部或陇西(今四川北部、甘肃西部。”《名医别录》亦谓:“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甘肃)。”可见自古大黄就以甘肃、四川北部为主要产地。《本草图经》曰:“大黄,正月内生青叶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长一二尺,傍生细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开黄花,亦有青红似荞麦花者。茎青紫色,形如竹。”所述青叶似蓖麻、根如芋、开黄花的特征,与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1.相符,而开青红似荞麦花的特点与掌叶大黄R. 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黄R.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一致。《本草图经》所附大黄附图,基生叶具长柄,叶宽卵圆形,具浅或深裂,根茎粗大,具残存托叶鞘,与大黄属掌叶组植物特征吻合。综合上述大黄的产地、形态、附图,可以认为古今所用大黄是一致的。
化学研究
大黄含有蒽类衍生物、苷类化合物、鞣质类、有机酸类、挥发油类等。
1. 蒽类衍生物分为:⑴ 游离蒽醌衍生物,如芦荟大黄素(aloe emodin)、土大黄素(chrysaron)、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异大黄素(isoernodin)、虫漆酸D(laccaic acid D)、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酸(rhein);⑵ 结合蒽醌化合物,有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酚的单和双葡萄糖甙;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单糖甙;蒽酚和蒽酮化合物:大黄二蒽酮(rheidin)、掌叶二蒽酮(palmidin)以及与糖结合的甙如番泻甙(sennoside)A、B、C、D、E、F等。
2. 苷类化合物:土大黄甙(rhaponticin)、3,5,4’-三羟基芪烯一4’-O-β-D-(6’-O-没食子酰)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stilbene-4’-O-β-D-(6’-O-gallayl)-glucoside)、3,5,4’-三羟基茋烯-4’-O-β-D-吡喃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 stilbene-4’-O-β-D-glucopyranoside)。
3. 萘衍生物:torachrysone-8-O-β-D-glucopy ranoside,torachrysone-8-(6′-oxaly)-glucoside及决明松(torachryson)。
4. 鞣质类:没食子酰葡萄糖、d-儿茶素、没食子酸、大黄四聚素(tetrann)等。大黄四聚苯经水解,得没食子酸、肉桂酸及大黄明(rheosmin)。此外合有树脂。
尚含有有机酸:苹果酸、琥珀酸、草酸、乳酸、桂皮酸、异丁烯二酸、柠檬酸、延胡紊酸等。
大黄中还含有挥发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
药理研究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泻下作用:
作用表现:一般在服药后6~10小时排出稀便。
泻下有效成分:认为主要是番泻甙类。
泻下作用机理:番泻甙在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蒽酮,大黄酸蒽酮可刺激大肠粘膜,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另外还可抑制肠细胞膜上Na+、K+—ATP酶,阻碍Na+转运,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进肠蠕动而泻下。
(2)利胆、保肝
(3)促进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4)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止血作用:
特点:作用确切、见效快。
止血有效成分:α-儿茶素、没食子酸。
止血作用机理: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使受伤局部的血管收缩
(2)降血脂:
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及过氧化脂质。
抗感染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抗菌谱:
敏感的细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淋病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
敏感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孤儿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其他敏感微生物有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血吸虫及钩端螺旋体等。
抗菌有效成分: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
抗菌作用机理:影响叶酸的酶系统;抑制细菌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菌生物氧化酶系统;诱生干扰素。
(2)抗炎、解热作用
(3)免疫调节: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药典标准
本品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性状】
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状纹理,成层环明显,无星点。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鉴别】
本品横切面:根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韧皮部明显;薄壁组织发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根茎髓部宽广,其中常见黏液腔,内有红棕色物;异型维管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粉末黄棕色。草酸钙簇晶直径20~160μm,有的至190μm。具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非木化。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或多角形,直径3~45μm,脐点星状;复粒由2~8分粒组成。
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渍1小时,滤过,取滤液5ml,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盐酸1ml,置水浴上加热30分钟,立即冷却,用乙醚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残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大黄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大黄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五个橙黄色荧光主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黄色荧光斑点,置氨蒸气中熏后,日光下检视,斑点变为红色。
【检查】
土大黄苷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温浸10分钟,放冷,取上清液10μl,点于滤纸上,以45%乙醇展开,取出,晾干,放置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不得显持久的亮紫色荧光。
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 105℃干燥6小时,减失重量不得过15.0%(附录Ⅸ G)。
总灰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0.8%(附录Ⅸ K)。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 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0.1%磷酸溶液(85:1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大黄素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大黄素、大黄酚对照品各5mg,分别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精密量取大黄素溶液1ml、大黄酚溶液2ml,分别置25m 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大黄素每1ml中含4μg、大黄酚每1ml中含8μg)。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1g[同时另取本品粉末测定水分(附录ⅨH 第二法)],精密称定,置50ml锥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称定重量,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5ml,置50ml圆底烧瓶中,挥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声处理5分钟,再加氯仿10ml,加热回流1小时,冷却,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涤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层,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约8ml,合并氯仿液,以无水硫酸钠脱水,氯仿液移至100ml锥形瓶中,挥去氯仿,残渣精密加甲醇10ml,称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热溶解残渣,放冷后,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大黄素(C15H10O5)和大黄酚(C15H10O4)的总量不得少于0.05%。
【炮制】
大黄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晾干。
酒大黄 取净大黄片,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
熟大黄 取净大黄块,照酒炖或酒蒸法(附录Ⅱ D)炖或蒸至内外均呈黑色。
大黄炭 取净大黄片,照炒炭法(附录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色。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与主治】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与用量】
3~30g,用于泻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
孕妇慎用。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制剂】
大黄流浸膏
~~~~~~~~~~~~~~~~~~~~~~~~~~~
--2.植物
蓼科(Polygonaceae) 大黄属(Rheum)多年生草本。根状茎及根供药用(见彩图大黄)。栽培种主要为掌叶大黄(R.palmatum),次为唐古特大黄(R.palmatum var.tanguticum) 和药用大黄(R.officinale)。中国用大黄于医药有悠久历史,西汉初已成批运销欧洲。为中国主要出口药材之一。
掌叶大黄茎中空,高2米左右。 根状茎及根部肥厚,黄褐色。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广卵形,掌状半裂;茎生叶互生,具膜质鞘状托叶。圆锥花序,顶生,夏季开淡黄色花。瘦果有 3翅。唐古特大黄叶片深裂,裂片窄长。药用大黄的叶片则为浅裂,裂片呈宽三角形。喜凉爽干燥气候,耐寒。适宜阳光充足的环境和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砂质壤土。忌连作。用种子繁殖时,育苗移栽或直播均可。春季或秋季播种,而以秋播为好。如用子芽繁殖,可于收获根茎时切取子芽种植。用种子或子芽育成的幼苗均在次年秋季定植。栽后3~4年,在茎叶枯萎时采挖根状茎及根,阴干或烘干即成商品。主要病虫害有大黄轮纹病、大黄炭疽病及金花虫等。青海、甘肃等地主产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商品称“北大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药用大黄,商品称“南大黄”。
大黄根状茎含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游离蒽醌衍生物,均无致泻作用。另含以上物质的葡萄糖苷及番泻叶苷 A、B、C等结合状蒽醌衍生物,均有致泻作用。此外尚含鞣质等。大黄根状茎及根有清热泻下、破积去瘀、抗菌消炎等作用。生用为峻下药,炮制后使用为缓下药。炒炭后又可用于止血。小剂量服用时有健胃、收敛作用。
~~~~~~~~~~~~~~~~~~~~~~~~~~~~~~~~~~~~~~~~~~~~~~~~~~~~~~~~~~~~~~~~~~~~~~~~~~~~~~~~~~~~~~~~~~~~~~~~~~~~~~~~~~
3.大黄
【内容介绍】:
大黄 (《本经》)
【异名】黄良、火参、肤如(《吴普本草》),将军(李当之《药录》),锦纹大黄(《千金方》),川军(《中药材手册》),峻(藏名)。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
【植物形态】①掌叶大黄,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
根粗壮。
茎直立,高2米左右,光滑无毛,中空。
根生叶大,有肉质粗壮的长柄,约与叶片等长;叶片宽心形或近圆形,径达40厘米以上,3~7掌状深裂,裂片全缘或有齿,或浅裂,基部略呈心形,有3~7条主脉,上面无毛或稀具小乳突,下面被白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互生;叶鞘大,淡褐色,膜质。
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弯曲,开展,被短毛;花小,数朵成簇,互生于枝上,幼时呈紫红色;花梗细,长3~4毫米,中部以下具1关节;花被6,2轮,内轮稍大,椭圆形,长约1.6毫米;雄蕊9,花药稍外露;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向下弯曲,柱头头状,稍凹,呈V字形。
瘦果三角形,有翅,长9~10毫米,宽7~8毫米,顶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生于山地林缘半阴湿的地方。
分布四川、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②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与上种相似。
茎无毛或有毛。
根生叶略呈圆形或宽心形,直径40~70厘米,3~7掌状深裂,裂片狭长,常再作羽状浅裂,先端锐尖,基部心形;茎生叶较小,柄亦较短。
圆锥花序大形,幼时多呈浓紫色,亦有绿白色者,分枝紧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较长花梗;花被6,2轮;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顶端圆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缘较阴湿的地方。
分布青海、甘肃、四川。
西藏等地。
③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
茎直立,疏被短柔毛,节处较密。
根生叶有长柄,叶片圆形至卵圆形,直径40~70厘米,掌状浅裂,或仅有缺刻及粗锯齿,先端锐尖,基部心形,主脉通常5条,基出,上面无毛,或近州'脉处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于叶脉及叶缘;茎生叶较小,柄亦短;叶鞘简状,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
圆锥花序,大形,分枝开展,花小,径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绿色或黄白色,2轮,内轮者长圆形,长约2毫米,先端圆,边缘不甚整齐,外轮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
瘦果三角形,有翅,长约8~10毫米,宽约6~9毫米,顶端下凹,红色。
花果期6~7月。
多生长于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茎或嫩苗统称为大黄茎,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药材】①北大黄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
商品有两类:一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
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
气特殊,味苦而微涩。
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
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
二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
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
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
②南大黄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
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
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
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
气味较弱。
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
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
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
气不香,味苦而涩。
质次。
服后有腹痛感。
【炮制】生大黄(又名:生军):原药拣净杂质,大小分档,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或切成小块,晒干。
酒大黄:取大黄片用黄酒均匀喷淋,微焖,置锅内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黄片100斤用黄酒14斤)。
熟大黄(又名:熟军,制军):取切成小块的生大黄,用黄酒拌匀,放蒸笼内蒸制,或置罐内密封,坐水锅中,隔水蒸透,取出晒干(大黄块100斤用黄酒30~50斤)。
亦有按上法反复蒸制2~3次者。
大黄炭:取大黄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喷清水,取山晒干。
《雷公炮炙论》:凡使大黄,锉蒸,从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晒干。
却洒薄蜜水,再蒸一伏时,其大黄劈如乌膏样,于日中晒干用之。
【性味】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吴普本草》:神农、雷公:苦,有毒。
扁鹊:苦,无毒。
李氏:小寒。
③《别录》:大寒,无毒。
④《药性论》:味苦甘。
【归经】入胃、大肠、肝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足阳明经。
②《纲目》: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药。
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
手少阳三焦经,兼入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用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
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
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
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
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
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用于泻下,不宜久煎),1~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或醋调敷。
【宜忌】凡表证未罢,血虚气弱,脾胃虚寒,无实热、积滞、瘀结,以及胎前、产后,均应慎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54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运用电磁场栽培天麻新技术
下一篇: 濒危野生药材岩黄连人工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