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采收时节直接影响药材品质

医案日记 2023-05-10 02:02:17

采收时节直接影响药材品质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形成与积累除了受遗传因子的调控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外,还受采收、加工、干燥方法、贮藏和炮制的影响,其中采收便是一十分重要的环节。药材的采收期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适期采收对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都有良好作用。可是对野生药材的滥采乱挖,导致资源日益枯竭,以致有些药农为了多采挖野生药材,甚至不分时节或先于采收季节采挖药材,致使药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极大地影响了临床的疗效。即使人工栽培的药材,由于缺乏对有效成分含量的跟踪研究,一味追求产量,忽视了质量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材的质量。

1.采收根、根茎类药材应以秋冬或初春季节,植物地上部分枯萎后、比较适宜

因为此时植物处于休眠状态,营养物质消耗少,有效成分积累较高。丹参在第四季收获其丹参酮及次甲丹参醌含量较其他季节收获高2~3倍。石菖蒲挥发油含量在冬季高于夏季。又如牛膝根中甾酮含量在11月15日为最高为0.18%,同期,地上部分甾酮含量降到最低为0.018%,再如江苏引种黄连,三年生生物碱含量最高,在秋季小檗碱含量达9.86%,但干重和生物碱的绝对含量很低,至第6年秋季时,小檗碱含量为6.36%,春季含量仅为秋季的一半,第7年小檗碱含量为6.32%.反而低于6年生,因此秋季采收6年生黄连最佳,此时药材产量高,总生物碱含量也高,绝对含量达最高。还有,姜黄、郁金生产上常在1月采收。实际上两者的姜黄素含量在10月份即达最高,郁金挥发油含量在10月份约75%,此时姜黄、郁金药材外观饱满,颗粒均匀,说明生产上可提前采收。

元胡、夏天无、半夏、贝母等药材地上部分枯萎较早,虽然地上部分开始枯萎,但是地下部分物质合成积累仍较活跃,正处于增长期,因此宜在初夏或夏季采收。在初夏或夏季采收的白头翁,总皂苷含量为开花前期(8.39%)>开花期(5.78%)>开花后期(4.69%),因此在开花前采收较适,此时产量也高。野生柴胡醇溶性浸出物量随生长期而渐降低,5月份最高,达23.95%,9月份含量最低为16.03%。栽培平贝母总生物碱含量虽在开花前期达最高(0.17%),但此时药材疏松,折干率最低,不宜药用。8月中旬后的枯萎期。折干率只稍低于枯萎前期,含量却高4倍以上,综合两因素,以绝对含量计算以8月中旬以后采收为最宜。类似的还有,桔梗以在6月末至7月上中旬期间采收最佳。以便得到高产量和高总皂苷含量的药材;福寿草总强心苷含量在萌动期为最高(0.65%),其次在花期(0.49%)及枯萎后期(0.50%),综合产量因素,以枯萎后期采收为佳;黄芪传统上以4月底和10月底采收,经测定黄芪甲苷含量在4月底和10月底时达最高为0.106%,同期,微量元素Cu、Fe、Zn、Mn、Se也达最高,说明传统的采收期是有科学道理的。又如亳白芍二年生采收,大小与三年生相差无几,含量却为三年生的二倍;四川中江产白芍,以6月中旬至7月中旬时谢花,叶开始枯萎时采收,此时药材品质好。芍药苷绝对含量高;血水草在初春采收此时血根碱和白屈菜碱含量达最高以后逐渐下降,至6月为最低,原阿片碱含量变化却很小;萱草根中蒽醌类和大黄酸含量在花前期较高;4年生以上细辛的根及根茎中挥发油在4、5、9三个月份中达最高;栽培黄芩根在8月末果实期黄芩苷含量最高。

2.叶类药材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成熟前采收

如大青叶、艾叶和荷叶等,此时植物光合作用最强,相应的有效物质合成积累的也多。中国沙棘叶中总黄酮含量以7月份最低,10月份最高。又如徐州产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在头刀叶时为2.67mg,二刀叶时0.213mg,相差近十倍,生产上应在头刀叶时采收。朝鲜淫羊藿在5月份总黄酮及几种主要黄酮苷类含量均为最高。7月以后明显降低,总黄酮含量降至一半以下,淫羊藿苷含量不足最高含量的1/3。银杏叶总黄酮含量以4月芽期最高达0.8937%.其次是10月的绿叶为0.6551%。但由于4月的叶产量极低,因此在10月叶落地时采收较合适、这与传统的采收期相符,而且,9、10月份的银杏叶中钙含量最高达4.47%,锌含量接近于零,Cu/Zn比值达最大为34080,这与银杏叶的功效不无关系。也有研究表明传统采收期并不尽合理的,如北京大兴产罗布麻叶槲皮素含量8月份最高为0.0277%,10月份最低为0.0073%。可见原先的7、10两月传统采收并不尽合理,应改为7、8月份采集。又如桑叶,传统以经霜打后采摘。研究表明,霜前叶芸香苷含量比经霜桑叶高.霜前从8~10月芸香苷含量逐渐升高,经霜后的含量骤然下降.自然脱落叶的含量最低。丁香叶中主要有效成份含量在11月份最高为2.41%,10月份和9月份依次为2.15%和1.96%,但11月份丁香叶已枯黄,且与其它叶难以分清,不能保证药材质量,因此在9、10月采收最为适宜。香椿在清明前后抽出的香椿芽清香鲜嫩,是时令美食,测定表明此时芽中的总黄酮苷元含量最高达1.057%,5月份为0.816%,9月份最低。当然也有含量变化不大的,如常绿的枸骨叶,熊果酸含量除4月份稍低外,在2、6、8、10、12月份的含量基本上一致。另外,有时甚至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采集,有效成份含量也不同。如薄荷,在开花盛期。此时叶片肥厚,叶反卷下垂,散发强烈香气、油与脑的含量也最高。而且又以连续晴数天后每天于朝露干后至下午两点采集的叶挥发油含量为最高,而在阴雨2~3天采收,挥发油含量降低3/4。艾叶以端午节前后几天采收,挥发油含量最高,同一天中又以中午13:00采者含量最高为0.54%,8:00和20:00采者分别为0.48%和0.44%。20:00和13:00两者采的含量相差达18.5%。

3.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

因为一般花类开放过久则色泽受到影响,有效成份含量也相应的会减少。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而玫瑰花、旋覆花、洋金花则要求在花初开时采收。如槐米、槐花的芦丁含量分别为23.5%和13%。番红花的番红花苷含量在未开大时达最高为117.8%(以开花第一天为100%),开花第二、三、四天含量逐日减少至11%、17%、25%,产量以第一天最高,综合产量、质量因素,番红花必须做到当天开花的一定要当天采摘。红花则在开花第三天采集最佳。杭白菊以花开放程度70%时采收最佳。此时重量极显著高于50%和100%开放程度。挥发油、Ve、精氨酸含量等都相对较高。且色泽好、花瓣厚质佳。这提示我们传统的菊花、番红花以花盛开时采收并不十分妥切。

4.果实、种子药材

除较特殊的如覆盆子、青皮、枳实等以未成熟果或幼果采收外,一般以果实充分成熟或完全成熟时采收

如诃子以12月采收为宜.此时没食子酸最高,为27.8%,鞣质含量最高为56.47%,而10月和11月采的鞣质含量分别为49.46%和51.91%。枳壳在直径35~40cm时采收。品质佳,产量却提高了4倍。因此在此时采收最优。五味子一般在8月采收。在9月份挥发油、总酸、浸出物,五味子素、百粒重等含量都大于8月份的含量,说明过早采收、质量不好。

5.全草类药材药材多在植株生长充分茎叶茂盛时采收

如青篙在花前盛叶期采收。此时青蒿素含量最高。垂盆草的垂盆草苷含量从4月~10月份逐渐升高,从0.1%~0.2%。而春季则无。因此。10月份采收,才能对迁延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白羊草在生长旺的7月份总黄酮含量均达最高,开花后的10月份、含量最低。荆芥的采收期比正常的来收期提前5~7天,挥发油含量却比正常采收的提高20%。从质量和资源合理利用方面考虑,多年生中麻黄,以种子繁殖在第3年采收为宜。野生和人工栽培的再生中麻黄应两年采收一次,且在10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休眠状态时采收,麻黄碱含量最高。又如臭草除春季不宜采外,其他季节均是理想的采集季节。山东种植的黄花篙,在花蕾期青蒿素含量最高。

6.其它如皮类、茎木藤类药材

大都遵循传统采收经验,系统研究的不多。厚朴药材含有的厚朴酚含量在凹叶型树种中随树龄增加而变化不大;而在其他品种中.则随树龄的增大而迅速增加,12年后基本稳定.提示我们种植12年以上的厚朴树方可开始采收。又如动物类药材,传统上一般根据生长习性和活动规律来捕捉。如鹿茸在清明后45~60天锯取,过时角质化,不成茸。蛤士蟆于秋末的“冬眠期”捕捉。又如蜈蚣传统在秋季来采收,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及组织胺含量均高于春季,镇痛作用也较春季强,但秋季捕捉难度大,商品不易干燥、贮藏;春季采收。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矿物类药则随时可采。

综上所述,采收药材,既要考虑到因品种、产地不同而致采收时日不同,也要考虑到即使同一品种因治疗目的的不同而可能有不同的采收期限。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很多药用植物都有了新的适应症,这与药材内有多种有效成份的存在是分不开的,各个成份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于治疗目的。如铁皮石斛,均含有生物碱、多糖和氨基酸等有效成份,对两种石斛不同生长期的产量、有效成份含量及功效进行综合分析.铁皮石斛以清音明日为治疗目的,应在第4年采收,以增强免疫为治疗目的,宜在第1或第3年采收.若兼顾上述两者及产量、则最佳采收期限在第3年秋季。霍山石斛也类似。

对于一些有效成分尚不明确或标志性成分并非功能性成分的中药材。除了传统的采收期外。应运用生物活性鉴定法,通过药理功效试验,界定每种中药材在其各个生长时期的药理功效。同时考虑产量等因素。以生物效价最高时作为该药材的合理采收期,才能确保临床疗效。

总的来讲,具体到每个产地,每个品种。要具体分析,在综合考虑有效成份的积累量、药材产量和药理功效等因素的基础上,以有效成份绝对最大含量或最大生物效价作为采收的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其他因素,综合分析、比较,确定最适采收期。

药用植物常用的采收方法有哪些

不同的药用部位,采收方法也不同。采收方法恰当与否, 直接影响了药材产量和品质。
(1) 挖掘适用于收获以根或地下茎入药的药用植物。挖掘要在土壤适宜含水量时进行,若土壤过湿或过干,不但不利于采挖根或地下茎,而且费时费力,容易损伤地下药用部 分,减低药材的品质与产量;若未得到及时加工干燥,还会引起霉烂变质。

(2) 收割用于收获全草、花、果实、种子类,并且成熟 程度较一致的草本药用植物。应根据入药部位,或齐地割下全株,或只割取其花序或果穗;有的全草类可一年采收两次 或多次,在第一、二次收割时应注意留茬,以利于新植株的 萌发,保障下次产量,如薄荷、瞿麦等。
花、果实和种子等的采收,亦因种类不同区别对待。
(3) 采摘因药用植物果实、种子和花的采摘时机不同, 因此需分批采摘,才能保证其品质与产量,如辛夷花、菊花、金银花等。在采摘果实、种子或花时,应注意保护植株,保 证其能继续生长发育,避免损伤未成熟的部分;同时,米收 时也要不遗漏,以免其过度成熟而发生脱落、枯萎、衰老变质等。
另外,有一些药材如佛手、连翘、栀子等由于果实、种子个体较大,或者枝条易折断等原因,尽管成熟度较为一 致,但也不建议用击落的方法采收。
(4) 击落对于树体高大的木本或藤本植物,且以果实、 种子人药的,收获时多以器械击落而收集,如胡桃等药材。
击落时在植物体下垫上草席、布围等,以便收集和减少 损失,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对植物体的损伤或其他危害。
(5) 剥离以树皮或根皮人药的药用植物采收时常用此 法,如黄柏、厚朴、杜仲、牡丹皮等多采用此方法。
树皮和根皮的剥离方法略有不同。树皮的剥离方法又分为砍树剥皮、活树剥皮、砍枝剥皮和活树环状剥皮等。灌木或草本根部较 细时,剥离时应用刀顺根纵切根皮,将根皮剥离;另一种方法用木棒轻轻锤打根部,使根皮与木质部分离,然后抽去或 剔除木质部,如牡丹皮、地骨皮和远志等。

(6) 割伤以树脂类人药的药用植物如安息香、松香、白 胶香、漆树等,常采用割伤树干收集树脂。一般是在树干上凿“倒三角”形伤口,以便于树脂从伤口渗出,流入事先准 备好的容器中收集起来,经过加工后即成药材

质量标准体系【浅谈中药质量标准体系】

【摘 要】中药是我国传统中医用药,由于其化学成分复杂,杂质来源广泛,且不同批次差异较大,目前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够完善。因此,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完善的几点建议,为提高我国中药质量,增强国际中药市场的竞争力提供支持。
【关键词】中药;质量标准;分析检测方法
一、中药及其制剂分析的特点
(1)中药及其制剂中化学成分复杂,有效成分往往难以确定。大多数中药的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而且中药产生的疗效是多种化学成分的协同作用,难以用某个或某些成分作为疗效指标。(2)中药制剂中杂质来源广泛,如药材未除净的泥沙;药材中所含重金属及残留农药;炮制过程中引入或产生的异物;保管不当发生的霉变、虫蛀等。(3)中药制剂中原材料往往差异较大。中药品种繁多,常出现同名异物或者同科不同种的情况。此外,药材生长环境、药用部位、采收季节和炮制方法等均会影响中药的质量与疗效。
二、《中国药典》对中药分析的现状
中药制剂的分析程序与一般制剂分析基本相同,通常包括取样、供试品溶的制备、真伪鉴别(包括性状、显微、理化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和检验记录等。目前,一般多采用估计取样法,对于不同制剂与物态的中药分别对待,考虑到取样的科学性、真实性和代表性,并且要求均匀、合理。中药及其制剂的鉴别主要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方法。其中显微鉴别由光学显微镜逐步过渡到电子显微镜,特别是扫描电镜,使显微鉴别方法发展到更高的水平。在理化鉴别中多采用色谱法,尤其是薄层色谱法应用最广泛。中药检查项目主要有一般理化检查、杂质检查、重金属检查;另外,有机残留量与农药残留量的检查备受关注。中药及其制剂的含量测定主要选择相关有效成分或有效成分群,应用色谱法、光谱法、化学分析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等分析手段,得到能够标志该中药材特性的共有峰的图谱来分析,中药指纹图谱是目前能够为国内外广泛接受的全面评价中药质量的模式。
三、对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的建议
(1)中药质量标准应关注炮制品。中药经炮制后,其质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临床上,中医应用的药物主要是炮制品,因此对中药炮制品的质量分析更具实际意义。(2)重金属残留、农药残留、二氧化硫检测与限量。由于环境污染,重金属的蓄积、药材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药材炮制与保存应用硫磺熏制方法等原因,目前中药材的安全性存在很大的隐患,因此应注重以上各种杂质的检测控制。《中国药典》附录中采用原子吸收法检测的重金属有铅、镉、砷、汞、铜;农药残留量测定项包括有机氯、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应用色谱法检测;二氧化硫的检测药典中还尚未记载。此外,药典正文中没有提出以上几项检测项及其限量。(3)含量范围的限定。不同批次的药材差异较大,再者,是否为毒药关键在于“量”的控制。因此可以单位中药及其制剂的有效成分含量计量,并制定相应的含量区间来判断中药的质量,从而减少由于药材差异带来的检测难度,使应用范围更广。(4)指纹图谱的广泛应用。指纹图谱即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对中药化学信息以图形的方式进行表征并加以描述,包括中药化学指纹图谱与中药生物指纹图谱。理想的图谱不仅能达到定性鉴定,也可用于定量分析。通过指纹图谱的特异性,能有效鉴别样品的真伪或产地;通过指纹图谱主要特征峰的含量与比例的制订,能有效控制样品的质量,确保质量的相对稳定。指纹图谱具有整体性与模糊性,所得的指纹图谱是以药物整体进行考察的,可对中药质量进行整体把握;同时,由于整体性,图谱中的峰相互重叠从而存在模糊性。因此,可在中药质量控制中广泛应用指纹图谱,并把握好整体与局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成为中药质量标准化控制的重要途径。(5)建立全程质量保障体系。中药的种子、立地、栽培、采收加工、储存直接影响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因此,必须从药材种植环节开始全面监控,通过增加过程控制的比例,及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也避免对终点控制的过度依赖。
当前,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重金属、农药残留限量,我国由于无法满足要求而频频遭禁,其中原因在于我国药材品质不过关,质量标准体系存在漏洞。因此,完善我国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检测技术手段,促进我国中药材的品质,加快与国际接轨是目前中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参 考 文 献
[1]常中飞,胡秀敏.中药检验新技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应用[J].医药导报.2012,31(4):515~517
[2]周玉新主编.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技术[M].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3~8
[3]严铸云,李羿.中药品质研究现状与展望[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1,6(4):299~3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1)
[5]刘文主编. 药物分析[M].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404~460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51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