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药材均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组织均为正常构造,药材多有香气、组织中都有分泌组织、成分大多含有挥发油;但在药用部位、产地、加工、性状、分泌组织的类型、形成层的形状、主要成分类型上均有明显不同。常考。
白芷 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白芷产于河南者称“禹白芷”,产于河北安国者称祁白芷。杭白芷产于浙江者称“杭白芷”,产于四川者称“川白芷”。性状特点:白芷根呈圆锥形,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可见皮孔样横向突起散生,习称“疙瘩丁”。断面粉性,皮部散有棕色油点,形成层环圆形,木质部约占断面的三分之一,气香浓烈,味香、微苦。杭白芷与白芷相似,主要不同点为:横向皮孔样突起多四纵行排列,全根呈圆锥型而具四纵棱,断面形成层环略呈方形,木质部约占断面的二分之一。显微特点:根横切面 皮层和韧皮部散有分泌腔。余同断面。成分:含挥发油及多种香豆素衍生物。理化鉴别:本品水浸出液,滴于滤纸上,置紫外灯下观察,显蓝色荧光(香豆素类反应)。(皮孔的排列方式、形成层的形状、分泌腔、成分类型和荧光颜色,常考。)
当归 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主产甘肃。采收后放置根变软时捆成小把,上棚,以烟火漫漫熏干。性状特点:根略呈圆柱形,根上端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称“归尾”,全体称“全归”。外皮黄棕至深褐色,主根粗短,下部有支根3~5条或更多。质柔韧,断面有棕色油点,形成层呈黄棕色环状。有浓郁的香气,味甘、辛、微苦。显微特点:根横切面 皮层窄,有油室。韧皮部较宽广,散有油室和油管,形成层呈环状。导管单个或2~3个相聚。粉末:韧皮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稍厚,表面有斜向交叉的纹理。有时可见油室和油管碎片。成分:含挥发油、有机酸、糖类、多种氨基酸、维生素A、B12、E等。油中主成分为藁本内酯及正丁烯基酜内酯,为解痉、镇痛的有效成分。有机酸,如阿魏酸和当归多糖有免疫促进作用。(产地、加工、形状、气味、分泌组织、主成分和有效成分,常考。)
羌活 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性状特点:“蚕羌”根茎环节紧密似蚕。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体轻,质脆,断面有放射状裂隙,皮部可见黄色分泌腔,习称“朱砂点”。气香,味微苦而辛。“竹节羌”根茎环节疏生,似竹节状。“条羌”根呈圆柱形,近根茎处有较密的环纹。“大头羌”根茎粗大,不规则结节状,根较细。成分:含挥发油。(药用部位、药材的形状特征、朱砂点、成分类型常考。)
前胡 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及紫花前胡的干燥根。性状特点:白花前胡,根呈不规则圆锥形、圆柱形或纺锤形,下部常有分支或支根痕。外表黑褐色至灰黄色,根头部有茎痕及纤维状叶鞘残基,上部有密集的横唤纹。断面可见棕色形成层环,皮部约占断面的3/5。散有多数棕黄色小油点。气芳香,味先甜后微苦辛。紫花前胡 根茎上端有残留茎基,无纤维毛状物,断面皮部较窄,油点少,成分:主要含挥发油及香豆素类化合物。(根头部、断面特点、成分类型常考。)
川芎 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性状特点:呈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表面黄褐色,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顶端有类圆形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可见波状环纹(形成层),散有黄棕色小油点。有特异浓郁的香气,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后微甜。饮片 为不规则形薄片,可见波状环纹,散有黄棕色小油点;周边粗糙不整齐,黑褐色。显微特点:根茎横切面 皮层散有根迹维管束,形成层环成波状,木质部导管大多单列或排成“V”字型。髓部较大。皮层和髓部散有多数油室。成分:①含挥发油、②生物碱,如川芎嗪等;③内酯类化合物,如藁本内酯及川芎酜内酯等。④酚类有川芎酚等。川芎嗪是川芎的主要有效成分,有增加冠脉流量、抗心肌缺氧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药用部位、产地、性状特征、显微横切面特征、成分类型、有效成分常考。)
藁本 来源于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及根。气浓香,味辛、苦、微麻。
防风 来源于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药材习称“关防风”。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性状特点:根呈长圆柱形。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习称“蚯蚓头”。表面灰棕色,粗糙,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木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甜。显微特点:根横切面 皮层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油管,射线弯曲,外侧常成裂隙状。形成层明显。成分:含挥发油。(产地、形状特征、显微横切面特征、成分类型常考。)
柴胡 来源于伞形科植物柴胡及狭叶柴胡等的干燥根。分别称“北柴胡”和“南柴胡”。北柴胡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等省。南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等省。性状特点:北柴胡:呈圆锥形,常有分枝。表面黑褐色或浅棕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呈片状纤维性。气微香,味微苦。南柴胡:根较细,多不分枝。表面红棕色或黑棕色。质稍软,易折断,断面略平坦,具败油气。。显微特点:北柴胡根横切面:皮层散有油管及裂隙。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稀疏而分散,木纤维和木薄壁细胞排列成几个环。南柴胡皮层油管较多而大。木纤维少而散列。成分:两种均含:①皂苷类:柴胡皂苷a、b、c、d等。②挥发油。③多糖类。④甾醇类等。柴胡皂苷a、d具有解热、镇痛、镇静、抗炎、保肝等作用。理化鉴别:(1)取柴胡水溶液,振摇,有持久性泡沫产生(检查皂苷)。
附注 伪品 大叶柴胡的干燥根茎,有毒,不可做柴胡使用。多为根茎部分,长4~8cn,直径.06~1.2cm,表面棕褐色,密生环节。断黄白色,纤维性,常中空。(南北柴胡在来源、性状、显微上的主要区别;成分类型、有效成分常考。)
北沙参 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性状特点:呈细长圆柱形。表面淡黄白色,粗糙。质坚硬而脆,断面角质样。气特异,味微甜。成分:①主含香豆素类化合物。②多糖。③生物碱。④微量挥发油等。(科名、性状易与南沙参比较;成分与同科不同,常考。)⑩
摘自:《中国中医药》文/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玉婷
中药鉴定学复 习总结
总论
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和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订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二、中药鉴定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是:在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系统地整理
和研究中药的历史、来源、品种形态、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等,建立规范化的质量标准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对象:中药。
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四、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是
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化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五、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中药的品种问题直接关系到中药的质量,品种正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前提。
六、造成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的原因:
1、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
2、本草记载不祥,造成后世品种混乱
3、有的品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品种发生了变迁
4、一药多基原情况较为普遍
七、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及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的途径:
1、通过对中药商品调查和中药资源普查,结合本草考证,明确正品和主流品种,力求达到一物一名,一名一物。
2、研究不同历史时期药物品种的变迁情况,正确继承古人药材生产和用药经验
3、开展古方药物的品种考证
4、对一些道地药材进行品种考证
5、本草考证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6、通过本草考证与现今药材品种调查相结合,能纠正历史的错误,发掘出新品种
八、中药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真、伪、优、劣即指中药品种的真假和质量的好坏。“真”,即正品,凡是国家药品标准所收载的中药均为正品; “伪”,即伪品,凡是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中药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中药或以它种药品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 “优”,即质量优良,是指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质量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劣”,即劣药,是指不符合国家药品质量规定的中药
中药材出现伪品、混淆品或掺伪品的原因:
1、误种、误采、误收、误售、误用
2、一些名称相近或外形相似或基原相近的品种之间产生混乱。
3、个别人有意造假,以假充真
九、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
1、栽培条件
2、采收加工
3、产地
4、贮藏时间
5、运输
6、非药用部位超标
7、人为参假
8、个别药材经提取部分成分后再流入市场
中药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或有效物质的含量。对中药质量的科学评价常以其有效成分的含量、稳定性、安全性为指标
对中药质量的评价方法有:药效学、免疫活性、化学模式识别结合药效学、质纹图谱等方法
目前《中国药典》对中成药鉴定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显微鉴定
中药学的命名方法丰富多彩。就藤类药材而言,凡是鲜品砍断时能流出红色汁液或皮色发红的,传统习惯用“血”“红”“赤”等字命名,于是就有了鸡血藤、大血藤、血藤、红藤、赤藤诸药名。这些或混杂或重叠的不规范药名,给实际用药带来了极大麻烦。本文试就鸡血藤、大血藤、血藤、红藤、赤藤等药名作一甄别。
鸡血藤:为豆科攀援植物豆密花、香花崖豆藤、常绿油麻藤等的藤茎。有人认为该药出自《本草纲目拾遗》,但考其植物描述和附图与现今不同。其真正名实相符之名出自清·汪昂《本草备要》,其它本草学还载有“血风藤”、“血藤”等别名。有些地区如东北、西北、中南把木通科藤本植物大血藤的藤茎(即红藤、大血藤,后述)作鸡血藤用,云南把木兰科植物异型南五味子及中间五味子的藤茎作鸡血藤用。正通的鸡血藤主产广西、广东,性味苦甘温,归肝经,有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等功效,可治疗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痛经、血虚经闭等妇科病以及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软、血虚痿黄等,治白细胞减少也有一定疗效。
大血藤、红藤:二者同指一物,系木通科藤本植物大血藤的藤茎,主产江西、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个别地区当“鸡血藤”用。“大血藤”之名始见于《简易草药》,“红藤”之名首载于《浙江中药手册》。其别名甚多,《图经本草》称血藤,《植物名实图考》云“今江西庐山多有之,土名大活血”,其它还有活血藤、血通、血木通、山红藤、红血藤、五花血藤等等。当代本草学《中药大辞典》、新版高校教材《中药鉴定学》等均载为“大血藤”,而新版高校教材《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药切用》 (2000年1月版)则载为“红藤”。其性味苦平,归大肠经,能清热解毒,祛风活血止痛,消瘀散结,杀虫利尿,治疗肠痈腹痛,热毒疱疡,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经闭痛经及蛔虫、绦虫等病。必须说明的是,在《本草纲目·草部·十八卷》中载“省藤”,李时珍录自《本草拾遗》,另释其名为“赤藤”、“红藤”,从其所录“生南地深山。皮赤……”,有“治诸风,通五淋,杀虫”之功以及其发明来看,此药应为大血藤,可惜古今多种本草著作未予录及或澄清。
血藤:为木兰科植物翼梗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其果实即知名中药南五味子的藤茎),分布在四川、湖北、贵州、广西等省,其名实相符之名始载于1960年版的《四川中药志》。其别名也甚多,《草木便方》载为“大血藤”,《天宝本草》载为“活血藤”,其它还有黄皮血藤、气藤、小血藤等。《图经本草》之“血藤”非为此物。其性味辛酸温,有养血消瘀,理气化湿等功效,可治疗痨伤吐血、肢节酸痛、脚气痿痹、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病。可惜的是现今许多药书如新版高校教材《中药鉴定学》、《中药学》均未载此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34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快检中药材有几招
下一篇: 用传统方法鉴别中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