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

医案日记 2023-05-08 22:04:13

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

本报讯 日前,甘肃西和县收到中国农业部《中国特产之乡宣传暨推介活动组委会》寄来的证书和匾牌,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

西和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半夏是该县重要的药用栽培植物之一。1985年该县十里乡农民赵鹏程在责任田搞野生家种半夏试验获得成功,从此在全县掀起了半夏播种热潮。1988年“西和县半夏人工生产栽培与加工”被列为陇南地区科研课题,并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甘肃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西和县科委携手在十里乡系统地对半夏栽培、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科研立项并取得成功,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截至今年6月底,西和县人工种植半夏已达1.58万亩,总产商品半夏600多万公斤,年产值达2.418亿元。

那有种半夏的好地方

1.选地整地
半夏对土壤要求不严,除盐碱地之外,一般土壤均可,以沙质壤上为宜。种在桑园,果园和高秆作物下边进行间作,与玉米间作每隔130厘米栽一行玉米,穴距66厘米,每穴2株。上面宜平,每公顷地施圈肥或土杂肥37500~60000千克,施过磷酸钙225~300千克,撒于畦面。
2.繁殖方法
分块茎繁殖、珠芽繁殖、种子繁殖,但种子和珠芽繁殖当年不能收获,用块茎繁殖当年能收获。
(1)块茎繁殖
挖当年生的小块茎用湿沙土混拌存放在阴凉处进行繁殖。栽植时间分为春秋两季。春季三月份,栽前浇透水,块茎用5%草木灰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或0.005%高锰酸钾液或食醋300倍液浸泡块茎2~4小时,晾干后将块茎按大小分别栽植,行距16~20厘米,株距6~10厘米,穴探5厘米,每穴裁2块,覆土3-5厘米,每公顷需块茎750千克左右,大的块茎300千克左右。
(2)珠芽繁殖
夏秋间利用叶柄下珠芽栽培,行距10-16厘米,株距6-10厘米,开穴,每穴放株芽3~5个,覆土1.6厘米。
(3)种子繁殖
此法由于种苗不足或育种时采用,从秋季开花后十余天佛焰苞枯萎采收成熟的种子,放在湿沙中贮存,备播种,分春秋二季播种,春天在做好的畦上按行距10~13厘米开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土10~13厘米,并盖稻草保墒,当苗高10厘米时定植。此外也有一种很粗放的繁殖方法,半夏繁殖力很强,种过的地上每年连绵不断地有半夏生长,所以不必另播种,加以管理,即可收获,但产量低。
3.田间管理
(1)浇水
半夏喜湿润,无论哪种方法播种前必须浇水,在生长期天气热,需要经常浇水,土壤中不可缺水,如果遇到干旱,引起苗子枯萎倒伏。有了水分条件再长新芽影响产量,但不能有积水,否则乱根。
(2)培土
珠芽生长需要培土,所以6、7月份在叶柄下部培土,追肥2次,每公顷施圈肥7500~15000千克,或稀薄人粪尿,每次培土从行间取土盖上珠芽,培土1.6厘米以上,生长期要经常松土除草。
(3)摘蕾
除作种子外,生长期长出的花蕾全部摘掉,促使块茎生长肥大,可提高产量。
4,病虫害防治
(1)叶斑病
在叶上长紫褐色小斑。
防治方法:发病前和初期,喷1:1:120波尔多液或60%代森锌5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2~5次。
(2)红天蛾
7、8月份幼虫把叶子咬成缺刻。
防治方法:幼龄期喷90%敌百虫800倍液,人工捕捉。
(五)采收加工
当秋季地上部枯萎,开始采收,用块茎和珠茎繁殖,在当年或第二年采收,种子需3~4年才采收,用三齿或二齿耙挖畦土,收块茎,大的作药用,小的作繁殖材料。作药用的在室内堆放10~12厘米“发汗”,筛去泥土,按大中小分档装入麻袋或化纤编织袋内,每袋装2/3,扎紧口袋放在水泥池内,灌入冷水,水面淹没盛药袋的一半,穿上高统水鞋连续踩25分钟左右,并注意翻袋,至此袋内鲜半夏已全部脱皮。放在清水中洗去皮,捞出半夏,使块茎洁白,晾干表皮水,用硫磺熏至透心,放在阳光下暴晒,不断翻动晒干,每公顷产干货3750千克左右,切忌生半夏有毒,不可内服,必经泡制才能用。
烘干:用无烟火烘干,温度35~60℃,不时翻动,力求干燥均匀。

写作文美丽的西和县

1. 关于爬西和县隍城的作文300字 我有一个美丽的家乡,她的名字就叫西和。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全县辖6镇14乡,384个村委会,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耕地60。45万亩,人均1。5亩,人口密度210人/平方公里。

我的家乡特产可多了!有又圆又大的土豆,有雪白雪白的半夏,有绿油油的荞麦,还有花椒、核桃等。真是数不胜数呀!

在我的家乡还有一块风水宝地,它就是美丽的晚霞湖。晚霞湖湖水清澈见底,水里鱼虾成群,水面到处都有游船,湖边到处是垂钓爱好着。湖畔周围农家乐一家挨着一家,放眼望去,晚霞湖真是人间仙境呀!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世人注目的“仇池古国遗址”就坐落在西和县。

西和的美食也很多,杠子面、锅盔、麻烧饼、洋芋丸子……如果你来了,肯定能让你大饱你口福。

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想来西和吗?如果你们来了,好客的西和人民一定会好好招待你们的!欢迎您来西和

2. 西和县的春节 作文 正月初一是我们国家的传统佳节——春节,家家户户都忙碌着,我家也不例外。看!一大早,爸爸妈妈忙得不可开交。只见妈妈利索地擦洗着桌椅、门窗、地板,屋子的里里外外都被妈妈擦洗得闪闪发光。再看看爸爸,他小心翼翼地用透明胶把春联贴在大门的墙上,不偏左不偏右,更不偏斜,爸爸贴春联的技术可是一流。

一上街,街上可热闹了。人们手提着大袋大袋的菜,孩子们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可热闹了!

好不容易到了除夕,吃团圆饭了,人们把买来的菜全部都弄好了,他们杀猪宰羊,一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桌子上摆满了美味佳肴,什么清蒸蟹,油炸虾,糖醋排骨……他们品尝着美酒佳肴,谈着一些开心的话儿。

“叮——咚”,啊!春节晚会开始了!我们一家人兴致勃勃的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可我却不停地看着时间,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心急放炮的时间快点到来。快十一点了,我们迫不及待地带着一大袋子的鞭炮下了楼。首先,放了一挂“大地红”。在楼上观看,它像一条巨龙,舞动着身上的金鳞片。从下面观看,它像一朵朵金盏花盛开。五彩缤纷,绚丽多彩的焰火,把漆黑的夜空打扮得格外美丽,它如同一串串珍珠,如一颗颗流星、一朵朵金菊、一条条瀑布,让人目不暇接。瞧,“钻天猴”拖着长长的尾巴,“小蜜蜂”嗡嗡地打着转,“银龙”呼啸着游向天空,“闪光雷”亮得让人睁不开眼。各种造型的烟花如一声声闷雷在天空中想起,声响过后,各色烟花在空中飞洒飘落,如同天女散花,五彩斑斓。有的如繁星点点,有的如盛开的鲜花,有的如少女的身姿……可谓红彤彤,绿莹莹,金灿灿交织在一起!那雪亮的光照得四周亮如白昼,与灯火相映成辉,真是漂亮呀!“过年了!过年了!”我们都开心的叫了起来,我想,这就是宋代诗人王安石诗中描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吧。

光阴领着快乐奔跑;幸福伴着激动飞翔。时间挡不住,快乐留不下,但我的心里刻下了这难忘的一天。

3. 西和风俗的作文,求你了 2006年12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成为继岷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之后,甘肃省第3个被命名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 2008年6月14日,“西和乞巧节”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西和乞巧节可以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早晨,23岁的赵妍把服装店收拾停当之后,坐在店门口的板凳上给在天水读书的妹妹发短信,商量着什么时候一起回村里“过节”。“我们老家没嫁人的女孩儿都要‘过节’,我给妹妹和自己买了两套新衣服,等她来了试试合不合身。”赵妍一边叠着衣服,一边开心地笑着。每年农历六月下旬,西和县城和周边村子里的女孩子就忙活起来了,赵妍就是其中之一。同村邻里未成家的姑娘们都凑在一起商量怎么过乞巧节。“一般是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姐妹发起活动,同村未嫁姑娘组成‘一个场子’(俗称“乞巧场”)。”赵妍说。选定乞巧场后,姑娘们结伴利用闲暇时间在居住条件较好的姑娘家练唱《乞巧歌》。“歌曲多由年长的妇女来教,老歌要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歌以流行歌曲为主。”六月二十九晚上,姑娘们穿戴盛装,列队整齐,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举行迎巧仪式。

4. 《西和的春天》作文450字 可爱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人间,那一片生机的景象便随之来到四面八方,整个世界像刚从一个漫长的睡梦中苏醒过来.

小燕子拖着剪刀似的尾巴,回到北方的家乡,它们“叽喳,叽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来了,春来了!”

是的,春天真的来了!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找春天.

啊,我见到了春天.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变得苍绿了.近处山坡上的小草也悄悄地钻出地面,它们嫩生生,绿油油的.肥胖的小叶儿,像一个个刚刚睡醒的胖娃娃.这一片,那一簇,点缀着这陡峭的山坡.山坡上的树木也在不声不响地抽出新的枝条,长出了像小草一样的新芽.柳树的枝条向下垂着,就像一条条线挂在树上.那嫩黄色的小叶片,就像在线上系的花瓣儿.杨树开了花,这些花一串串的,是紫红色的.身上长满很软的小毛,像一只只毛毛虫,真有趣.山桃花展瓣吐蕊,杏花闹上枝头,梨花争奇斗艳…….

各式各样的野花也睡醒了,只见它们伸伸腰,抬抬头,争先恐后地纵情怒放,红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真是百花争艳,五彩缤纷.这些花虽然不名贵,但它们用自己的点点姿色点缀着这青春的草地,把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大地.成群结队的蜜蜂,呼扇着黄色的翅膀,嗡嗡地忙着采蜜;那五颜六色的彩蝶,也成双成对地翩翩起舞.

田野上,麦苗返青,一望无边,仿佛绿色的波浪.那金黄色的野菜花,在绿波中闪光.

不知什么时候,落起了春雨,轻轻的,听不见淅沥的响声,像一种湿漉漉的烟雾,轻柔地滋润着大地.春雨过后,太阳出来了,一片晴朗.整个世界像刚洗过似的,特别清爽,空气十分新鲜,呼吸一口,甜丝丝的,像喝了蜜一样.春风和煦,明媚的春光照在大地上,万物呈现一片生机,形成一幅秀丽的山水图.

5. 关于西和民风民俗的作文 关于西和民风民俗-----西和乞巧节作文参考资料,希望对你有启发 2006年12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成为继岷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之后,甘肃省第3个被命名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

2008年6月14日,“西和乞巧节”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西和乞巧节可以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早晨,23岁的赵妍把服装店收拾停当之后,坐在店门口的板凳上给在天水读书的妹妹发短信,商量着什么时候一起回村里“过节”。“我们老家没嫁人的女孩儿都要‘过节’,我给妹妹和自己买了两套新衣服,等她来了试试合不合身。”

赵妍一边叠着衣服,一边开心地笑着。每年农历六月下旬,西和县城和周边村子里的女孩子就忙活起来了,赵妍就是其中之一。

同村邻里未成家的姑娘们都凑在一起商量怎么过乞巧节。“一般是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姐妹发起活动,同村未嫁姑娘组成‘一个场子’(俗称“乞巧场”)。”

赵妍说。选定乞巧场后,姑娘们结伴利用闲暇时间在居住条件较好的姑娘家练唱《乞巧歌》。

“歌曲多由年长的妇女来教,老歌要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歌以流行歌曲为主。”六月二十九晚上,姑娘们穿戴盛装,列队整齐,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举行迎巧仪式。

河边,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则站在河边齐唱《迎巧歌》。“每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巧娘娘’莲花台,南天门你开开,把我‘巧娘娘’送出来,一片天两片天,我把‘巧娘娘’接下凡,‘巧娘娘’穿的缎子鞋,我打高山接你来,‘巧娘娘’穿的偏带鞋,我打河边接你来……”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

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再就是敬献茶果,唱《献茶歌》,乞巧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七月初一至初六,乞巧姑娘们要各自到场歌舞祝贺,交流歌曲舞蹈,联络同乡邻里之间的感情。到初七这一天,乞巧活动达到 *** 。

无论大庄小村的清泉边、水井旁都有乞巧的队伍在歌唱、舞蹈,无论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这里看热闹。主持者焚香化纸,燃放鞭炮敬水神,姑娘们手拉手跳唱《迎水歌》。

“迎水神迎水神,我把水神迎进门,今天本是七月七,放炮插香迎水神,女儿低下把头磕,石头边子水涟涟,把水提上两罐罐,提在我家照花瓣……活动从晨曦中持续到正午。午后,邻近的山寺热闹又起,乞巧队伍到那里奉敬神灵,祈祷五谷丰登,百事顺意。

下午,姑娘们凑份子“搭平伙”,吃一顿丰盛的晚宴。这顿宴会既叫“散伙饭”又称“连心饭”。

宴会上,歌声中欢笑伴着泪水,因为来年不知又有哪位姑娘出嫁别村,不能参加这姑娘们最自由浪漫的乞巧活动。宴罢茶毕,姑娘们有的准备照花瓣活动,有的预备送巧仪式,也有的继续唱歌跳舞。

照花瓣仪式更惹人,姑娘们早已将自己生的豆芽儿端到乞巧场里来了,供桌上摆满盛在小瓷罐里用红绳束起来的金黄金黄的豆芽,用无色瓷盆盛上早晨迎来的水,掐一苗豆芽丢在水面上,借烛光灯影看映在盆底的倒影,一个人照,其余人唱《照花瓣歌》:“豆芽儿细,豆芽儿弯,‘巧娘娘’给我开心眼,巧了给个笔砚,不巧了给个鞋垫儿,不求财,不求面,只求牛郎 照花瓣结束,已是星光满天的时辰,准备送巧娘娘返回天庭的时刻到了。姑娘们泪流满面,唱着跳着,主持者又开始设香案进行送神送巧仪礼。

鞭炮初响,将“巧娘娘”连同莲花台一并挑上,唱着酸楚的《送巧歌》来到河边送“巧娘娘”过天河渡鹊桥上天与牛郎相会。“‘巧娘娘’莲花台,今年去了明年来,有心把你留一下,害怕上天时间大,野乔(喜鹊)哥哥你出来,把我‘巧娘娘’送过河,南天门快开开,让我‘巧娘娘’走进来……”鞭炮齐鸣,巧娘娘的身材在火中燃为灰烬,姑娘们的歌声哭声慢慢消逝,乞巧活动画上句号。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的《四民月令》。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其实质是说有智慧。

“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七月七日,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未婚的年轻女性为尊崇令人敬仰的“巧娘娘”(织女),同时希望自己能像这位仙女一样心灵手巧,聪颖智慧,于是在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日祈求织女赐予聪慧和灵巧。

乞巧节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甘肃乃至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习俗,而以陇南西和县的乞巧节最有特色。

国内其他地方的乞巧节多是七月初七当天举行,唯独西和县的从农历六月二十九至七月初七,整整7天8夜。西和县的乞巧风俗,可以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

它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型民间节日民俗活动之一。

6. 仇池山游记作文大全 仇池山走笔

仇池山位于西和县境内,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属秦岭和大巴山相错之地,面蜀背秦,形势险要。上古时代,因仇维道人在此隐居,起名维山。山巅绿野平旷,村舍相望,桑竹葱翠,派田百顷,因此又叫百顷山。邪道元在切经注》中所说:“仇他绝壁,峭峙孤险,登高望之,形若覆壶。其高州余里,羊肠盘道,三十六口。上有平田百顷,煮士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有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

仇池山,峡谷幽深,奇峰竞秀,茂竹流翠,万壑藏云于万山之间,巍然崛起,孤高人云。西汉水和饮马河汇流山下,水石相击,浪若奔雷,既有陆地的陡峭险峻,又有临水的壮丽风光。由于仇池山背山面水,形势险要,进可以取陕)11,退可以守陇上,所以一直成为历代战略必争之地。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ll年),武都白马氏部大帅杨腾之子杨驹,在此建仇他国。以百顷为号,兴衰续断,经晋至隋六个朝代,传18代,易 33主,建立过五个氏部族国家,统治甘、陕、川三省边境的六郡18县达386年之久(从公元196年至公元581年)。仇池山“惟奇峰突起,极为险峻。它三面绝壁,一面深涧依河,绝壁犹如刀切,深涧不见其底。”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临汉书》载:“汉光武帝时,氏族居于河池,一名仇他,方百顷,四面陡绝,数为边寇,郡县计之,则依固自守。”仇池国能够凭险固守,于当时的形势是分不开的。汉王朝延续到东汉汉献帝刘协时期,已是群雄割据,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这种混乱纷争的局面从三国、两晋、宋、齐、梁、陈、魏、周到隋初,各个政权交叠更替,无法形成强大的军事力量,故而仇池国能够与中原动荡的23个政权相抗衡。从西和县出土的两颗封印来看,一方印背刻篆文“晋归义氏王”五字,另一方印背刻篆文“晋归义羌候”五字。据羌族迁移的历史来分析,此印当是晋惠帝元康六年前,武帝称晋之后所封的官印。另外,仇他山还出土了大量兵器和制造火药的器具,从青铜的剑、戈、斧,到铁质的前铁,相当繁杂,表明古代这里战争的频繁。

仇池山峰峦千姿百态,无一雷同。这里的山峰绝殊离俗,秀而不媚,幽而不闭,蔚为奇观。有的像精妙雅致的宝塔;有的像直插云天的利剑;有的似奋蹄奔腾的骏马;有的似出洞的雄狮;有的如停停静立的工免;有的如收翅下冲的苍鹰……,山上长满青松翠柏,四季花卉,把仇他山装扮得郁郁葱葱,青容使茂。山上景致奇妙,著名胜迹有伏安仙崖、石勺奇潭、金龙滚珠、八仙上寿、麻崖古洞、东水无根、洞涌神鱼、小有洞天等八胜,构成了仇池山“峰、泉、云、洞、石”五绝的特有美景。对于这景致,当地民谣唱道:“伏羲仙崖第一景,轩辕神修滚龙珠。东石无根西石勺,中洞潜藏小有天。四大菩萨云霄殿,八仙上寿吉祥山。一上仇池百顷田,麻姑仙洞几千年。” 我们一行人在导游的引领下,在仇池山下,西汉水边,青石崖脚观看了‘神鱼洞”。在大块青石下有一小洞,有一股碗口粗细的泉水喷涌而出,注入下面的深潭。水清澈可见底,碎石历历可数。据说有银鱼从小洞随水跃出,这种罕见的珍贵鱼种,从头到尾,完全透明,照亮了它周围的无穷黑暗,但稍闻人声,即倏尔游回洞中。我绕潭仔细寻找,几留下来什么也没找着,怅然无望中向山上走去。忽然记起诗人杜甫的诗句:万古仇他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今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深潭游鱼连杜甫老先生都避而不见,何况我呢?

甘肃溪西河县有多少人口

甘肃西河县人口42.84万人。(2014年末)


参考资料:

一、西河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古西和州而得县名。  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陇南市北端,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区、康县,西与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接礼县、天水秦州区。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总人口42.84万(2014年末),辖12镇8乡,384个村委会,10个社区居委会。

二、西河县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先后年被评为“中国半夏之乡”和“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物产有半夏、西和麻纸、花椒等。有仇池山、伏羲崖、晚霞湖等旅游景点。

三、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和县常住总人口36.5662万人。

2014年末,西和全县总人口42.84万人,出生率13.08‰,死亡率6.81‰,人口自然增长率6.27‰。常住人口42.1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9万人,城镇化率为25.26%。

四、民族

西河县有汉族、回族、黎族、土族、白族、苗族、羌族、满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锡伯族、哈尼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分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33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