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楠)以中药为主体的贵州医药工业去年大幅增收,总产值达48.1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成为全省工业重要支柱之一,有效地拉动了该省农村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
该省在发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中,注重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重点抓中药材GAP试验示范,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省中药材GAP种植技术研究已由天麻、杜仲、黄柏等十余个品种扩大到何首乌、太子参、茯苓等30个品种。在实施中药材GAP种植技术研究基础上,现已建成天麻、杜仲等18个品种共12867亩的GAP试验示范基地。中药材GAP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中药材种植,示范成效明显。
同时,多元化投资格局也有力地促进了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该省共投入近3000万元,以无偿资助或政府贴息方式引导企业发展中药材种植,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77个。现全省中药材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已达107.11万亩,天麻、杜仲、黄柏等基地已初具规模,种植面积上万亩的中药材品种19种。中药材种植已成为一些地方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近年来,贵州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如中药材、夏秋反季节蔬菜、辣椒、马铃薯、苦丁茶、柑桔、梨、花卉、香猪、乌骨鸡、野桂花蜜、特色渔业等,正在市场崭露头角,前景喜人,成为我省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亮点。
贵州是我国最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地区之一,部分产品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中药材生产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据2003年6月农业厅调查统计,全省已种植的天麻、杜仲、银杏、半夏、石斛、太子参等79种,总留存面积在107万亩以上,为贵州的中药材生产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全省现有制药工业企业195家,生产中成药、民族药共256个。2004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63.08亿元,占全省GDP的1.57%。发展中药材产业,不仅是贵州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产业,也是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我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竞争国际中医药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目前,全国性农业结构调整使蔬菜发展加快,大众化蔬菜产品出现了季节性、区域性过剩,蔬菜需求向反季节、名特优、无公害产品发展。贵州夏秋反季节蔬菜生产条件十分优越,具最接近国内主要消费区域和出海口岸的优势,发展前景很好。2004年全省夏秋反季节蔬菜商品基地种植面积67.4万亩,生产商品菜170万吨,全部销往国内华南区和周边区,部分优势品种还远销欧盟与日本,实现产值11.9亿元。
贵州是辣椒之乡,优质品种多。2004年贵州兼用型辣椒(鲜食、干制、加工型品种)种植面积205万亩,产量133万吨,产值17.9亿元。干辣椒是贵州辣椒产业的主要产品,也是辣椒制品的主要原料,全省现有近70家辣椒加工企业,辣椒制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居第一,加工业产值已达9亿多元。特别是贵州辣椒加工龙头企业“老干妈”公司,2004年年销售收入已达6.2亿元,实现税收7521万元,利润13469万元,对地方经济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贵州是全国种植马铃薯最早的省份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和产量目前在全国名
列前茅。1999年—2001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在全国仅次于内蒙古居全国第二,总产量在1999年居全国第一,2000—2001年均排全国第二;单产水平也由1990年的640公斤/亩提高到860公斤/亩,在全国位居第16位。2004年全省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已达到827万多亩,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18%,成为我省第三大粮食作物。同时,我省已建一批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形成年产近3000万粒微型薯的生产能力,实际生产已超800万粒,脱毒马铃薯微型薯快繁能力已具有相当规模,为全省脱毒马铃薯推广、马铃薯单产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贵州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茶叶已成为我省的主要优势特色经济作物之一。2004年末,全省实有茶园面积66.77万亩,茶叶总产量18584吨。目前全省茶叶初制加工能力超过1万吨,精制加工能力接近1万吨。有一定规模交易量的茶叶批发市场有贵州茶叶批发市场、贵阳太升茶叶批发市场、湄潭县的西南茶城、都匀市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全省有“都匀毛尖”等省级以上名优茶品牌50余个。另外,贵州苦丁茶的发展势头也比较好,目前年生产能力已达150-200吨,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优质水果中,柑桔和梨的优势比较突出。
2003年全省共有柑桔类果树52.39万亩,产量13.53万吨,分别占水果总面积的35.52%,水果总产量的24.30%,面积和产量均居各类水果之首;其中,椪柑10万亩,脐橙4万亩,优质柚5万亩,尾张温州蜜柑等品质较差的品种大约28万亩。已有4个品牌获得了省优质农产品认证,2个品牌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2003年梨树栽培面积46.5万亩,占全省水果面积的30.06%,产量9.79万吨,占全省水果总产量的22.36%。省内各县(市、区)均有梨树的商品栽培,栽培品种中多为砂梨系统的日本品种或具有日本梨亲缘的品种和本地砂梨品种,“金秋梨”约25万余亩,“湘南”、“平坝二十号”、“长十郎”等13万亩,“黄花梨”3万亩。已初步形成了黔中、黔东、黔西北优质梨产区,创建了“苗疆”、“金谷”、“乌江”、“山妹子”、“雷公山”等5个省优质农产品品牌,梨果品收入已成为40万农户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梨产业已成为部份县市的支柱产业。
我省花卉产业悄然兴起,特别是“九五”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
省花卉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好势头。据统计,至2004年,全省包括鲜切花、盆花、盆栽观叶植物、盆景、食用药用花卉、绿化观赏苗木、草坪等在内的花卉面积9余万亩。其中, 鲜切花面积1863亩,销售量4411.6万枝; 盆花面积5766亩,销售量572.7万盆; 盆栽观叶植物面积1692亩,销售量158.3万盆;以金银花、百合等为主的食用药用花卉面积63081亩;观赏苗木面积14881亩, 草坪72.44千平方米。全省花卉设施栽培74.936千平方米,花卉企业314家,其中大型企业68家,花卉产业从业人员11163人,花农3233户, 花卉市场79个。2004年全省自产花卉销售额2.05亿元。从全省的花卉布局和销售来看,贵阳市的花卉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花卉生产面积占全省的50%,以贵阳市为中心的花卉市场正在形成。鲜切花中的非洲菊、马蹄莲等品种因质量好、产量高,己基本占领省内主要市场。
贵州香猪是我国稀有的优良微型地方猪种,2002年以中心产区从江县为主体的香猪存栏总数已达12万头,其中基础母猪达2.5万头,其产区在由从江西部月亮山一带逐步向外延伸。在产品销售上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目前已建立了贵州、湖南、广州、深圳等国内销售网络,同时与美国ABA集团签订了长期供货合同,展示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贵州乌骨鸡品质优异,药用保健价值、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高,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品种主要由贵州优良地方鸡种中的乌鸡类群经本品种选育而来,有黑羽矮脚乌鸡,竹乡乌鸡、小香乌鸡和乌蒙乌鸡。经研究测定,肉质均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须氨基酸、维生素和常量、微量元素,具有极好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这些乌鸡除均具有“土、香、乌”的优点外还各具特色。以小香乌鸡为例:具有“小、土、香、乌”的特点,体型小,肉质细嫩,肉味鲜香,汤含特殊的甜乳香味,具有极好的食用价值。这些特点,完全符合当今消费市场对美食和保健价值的追求,以及家庭结构小型化带来的消费结构变化。近3年来“侗家小香乌鸡”以32-36元/千克售价已打出特有品牌。2000年,贵州年出栏乌鸡近200万只,年产乌鸡肉0.28余万吨。约占鸡肉产量的4%。比1990年的年产70余万只增长了约180%。平均每年增长18%。促进了贵州养鸡产业的发展,丰富了城乡人民的菜蓝子。
贵州省野桂花主产于黔东南州的锦屏、天柱、剑河、黎平、从江、榕江等县。
贵州刺梨:实现革命性转变 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
4月的贵州,“中国刺梨之乡”龙里县刺梨沟漫山遍野的刺梨树上已经是花落果挂,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作为贵州脱贫产业之一的刺梨产业,全省176万亩刺梨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把“贵州刺梨”产业打造成富民产业、脱贫攻坚大产业,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3月3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进一步推进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中的水果、刺梨产业发展。他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打基础、管长远的举措,持续在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上实现革命性转变,强化利益联结,提升加工水平,为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贡献。他提出,2025年,让“贵州刺梨”家喻户晓的要求和目标。
按照 “来一场振兴农业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的工作要求,2019年由陶长海副省长领衔,省刺梨产业专班按照“把农产品变工业品 把工业品变健康消费品”工作思路,全力推动贵州刺梨产业发展。
那么,回顾过去的一年,贵州刺梨产业走出了什么样的出山之路呢?接下来小编带你一起回顾:
2019年贵州刺梨大事记
·粤黔携手打造“贵州刺梨”刺柠吉“呱呱落地”
2019年3月1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与广药集团签署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关于推动贵州刺梨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贵州刺梨为主要原料之一的刺柠吉饮品应运而生,成为首批亮相的新品。粤黔携手,为贵州刺梨产业发展开启了新的航程。
·全省刺梨产业推进大会
2019年5月15日,陶长海副省长主持召开全省刺梨产业推进会,对刺梨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确立了2019年以 “打造精深加工为目标、以扩大市场、品牌培育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加强产销衔接和品牌建设,把刺梨打造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改善生态环境的健康时尚生态产业”工作目标。
·“刺力王”中博会备受关注
2019年6月24日,第十六届中博会在广州市广交会展馆举行。贵州宏财聚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刺力王”脱颖而出,成为中博会“专精特新”六大新品之一,引起广泛关注。
·“一颗果”勇闯上海滩
2019年10月17日,在上海举办的2019年对口帮扶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上,首次开辟了刺梨专区。贵州刺梨企业的刺梨产品在开馆100分钟左右,全部售罄。
·多平台广告宣传 “贵州刺梨”红遍大江南北
为加大力度打造贵州刺梨知名度和产品品牌,我省全力打造“贵州刺梨”公共品牌,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以“贵州刺梨·维C之王”作为核心广告词,制作了贵州刺梨广告片, 陆续在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贵州广播电视台、上海东方有线等全国主流媒体播出,“贵州刺梨”持续受到关注。
·推介会持续不断 助力“贵州刺梨”走出大山
2019年12月13日,举行“2019贵州刺梨产业宣传推介暨产销对接会”,上海寻梦信息、申通地铁等单位及企业分别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签订支持贵州刺梨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北京汇源集团也与贵定县人民政府签订刺梨产业战略合作协议。贵州四个刺梨主产区政府、企业与基地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引发了2019年贵州刺梨又一个高潮。
·多渠道、多平台拓展产品市场
刺梨产品入驻电商平台,在淘宝、拼多多、京东开设贵州刺梨旗舰店;加强与省外大型商超深化合作,全年刺梨产品省外销售收入达3亿元。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2020年,贵州刺梨产业又将如何发展?
2020年3月27日,省刺梨产业发展专班印发《贵州省刺梨产业2020年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提出,到今年底,全省刺梨种植面积达200万亩,鲜果产量达10万吨,鲜果销售收入4亿元,刺梨加工产品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0%以上。同时提出刺梨鲜果应收尽收,保底收购率达80%以上,确保种植农户获得稳定收益。
工作有八项:一是推进良种选育。二是提升种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三是推进订单保底收购。四是培育加工龙头企业。五是培育拳头产品。六是培育刺梨品牌。七是培育省内外市场。八是培育完善标准体系。重点是保底收购、制定标准、打造品牌、宣传推介。
·保底收购 确保刺梨鲜果应收尽收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和人民对健康生活的美好追求决定了做刺梨产业必须是良心产业。如果说推进良种选育、提升种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水平是为了刺梨产品原料溯源,那么保底收购就是为了确保刺梨产品原料品质。在2020年的工作中,有3项重点涉及刺梨鲜果,既是为了老百姓脱贫,更是为了把贵州刺梨产品打造为健康消费品。2020年刺梨鲜果收购要保底收购,价格不能低于2元。今年的资金将进一步落实推动刺梨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并与专项奖补挂钩,建立完善“加工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刺梨鲜果应收尽收。
·举办刺梨标准发布会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省脱贫攻坚,计划把原定2020年6月底前公开发布刺梨鲜果分级标准和加工标准提前。2019年,我省完成了20项刺梨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制定。接下来就是要整合省内现有刺梨科研力量,重点开展刺梨种植标准、加工标准、新产品研发标准、产品质量控制标准等研究制定建立包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贵州刺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以标准引领刺梨产业发展。
·加快 打造“贵州刺梨”公共品牌
省刺梨产业专班积极协调省级部门,争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林草局支持,加快注册“贵州刺梨”集体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登记等。倡议刺梨加工企业统一冠名“贵州刺梨·维C之王”,树立贵州刺梨整体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在传统媒体、新媒体、社交媒体和各种营销平台上进行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我省刺梨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努力培育省内外市场
将“贵州刺梨”公共品牌与“贵州刺梨·维C之王”定位结合起来,在国家级和广东、上海、1+6电视台等省级媒体持续加大投放广告片,在地铁、高铁等各类平台资源投放宣传广告,整体推介贵州刺梨。组织刺梨加工企业参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内外营销展会,大力拓展刺梨产品销售渠道。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黔货出山等机遇,不断拓展各类市场,提高贵州刺梨产品省外市场占有率。
2020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贵州刺梨,正以迅猛的发展态势,走出贵州大山。我们的目标是:2025年,让“贵州刺梨”家喻户晓!
陆地:北京同仁堂药厂在山东平邑县建成国内最大的金银花基地。该县拥有培植面积为6万多亩的优质“蒙花1号”金银花基地。该县流峪镇对金银花实行的土、肥、水综合管理,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北京同仁堂药厂免检收购该镇的金银花,免检出口日本、南韩、新加坡等国家。
海域:福建省福清市新大泽螺旋藻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引进推广螺旋藻养殖技术,致力于螺旋藻产业化的一家公司,现已在省内外建成15个养殖基地,总面积达100万m2,年产量400多吨,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参考来源:全国中药材生产基地发展概况2001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33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六)
下一篇: 甘草、麻黄草资源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