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医院可以降低高警讯药物对病患的伤害(药物伤害――小冬子)

医案日记 2023-05-08 02:31:25

医院可以降低高警讯药物对病患的伤害

医院降低高警讯药物对病患伤害的建议策略,发表于九月照护安全与品质联合委员会期刊(Joint Commission Journal on Quality and Healthcare Safety)的一篇报告中,本期刊中还有一篇案例研究,描述Fairview健康服务中心降低严重镇静剂过度镇静比率的努力。

健康照护改善中心的Frank Federico博士指出,健康照护改善中心(IHI)的12介入中心,在其5百万救命活动(此活动设定的目标是在2006年12月到2008年12月减少5百万件意外)中提出建议:预防高警讯药物。

从抗凝血药、镇静剂、止痛药和胰岛素开始,药物是住院病患健康照护最常使用的治疗方式,也是最常发生不良反应的;根据药物研究中心(IOM)的报告-预防药物疏失,在美国每年发生150万件可预防的不良药物事件(ADEs),而住院病患每年发生40万 件不良药物事件而导致35亿美金的额外损失。

改善抗凝血剂的特殊安全建议如下:

* 制定抗凝血剂药物安全单张与规范,要求病患出院到照护机构或返家时遵守。

* 对住院和门诊病患提供抗凝血剂量服务或者诊间谘询。

* 检查数据必须提供给对此数据能有所因应的照护者。

* 允许药师依照给药规范并参考检查数据调整抗凝血剂剂量。

* warfarin的开始剂量须限制在2.5或5mg,依照病患的年纪和/或共病症而定。

* 必须对药物处方进行药物交互作用确认。

改善肝素(heparin)的特殊安全建议如下:

* 建立和遵守标准给药剂量规范。

* 如果发生肝素过量而过度抗凝血时,须有停用肝素或逆转治疗的规范。

* 将可用浓度降到最低,以简化和降低潜在风险。

改善warfarin的特殊安全建议如下:

* 开始和维持warfarin治疗须有标准规范,这些包括维他命k剂量规范。

* 需发展有实证基础的手术间续用或停用warfarin的规范。

* 检查数据须在两个小时内提供给照护单位,或者直接在病床边监测。

* 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结果和剂量改变的关系必须纪录在推移图(The Run Chart)或者管制图(control chart)。

* 病患和家属必须参加自我管理。

改善止痛药/鸦片类的特殊安全建议如下:

* 开始和维持疼痛管理的规范需标准化。

* 需要适当监测以侦测止痛药和鸦片类药物的副作用。

* 须有解毒剂和使用规范,以便在无医嘱下仍可进行。

* 如果照护医师没有疼痛控制经验,需谘询疼痛专家;依照临床经验,这些专家包括护士、药师、外科医师或者其他有经验者。

* 需尽可能采取非药理介入处置疼痛和焦虑。

* 止痛帮浦需设定程式并由药局或护士进行二度确认。

* 病患自控止痛药以及硬脑(脊)膜外止痛药必须在护理站内二度确认。

* 如果可以,尽量减少或不用多种止痛药物。

改善胰岛素的特殊安全建议如下:

* 开始使用任何静脉胰岛素之前,药物种类、浓度、剂量、帮浦设定、给药途径、病患本身因素都必须再次确认。

* 事先规定好的糖尿病与胰岛素输注表单。

* 外观相似和药名相似的药物必须以不同标示分开,给药时间也应区隔,储放距离也须分开。

* 所有的输液必须在药局内准备,并且以单一浓度提供。

* 病患应可以自我管理其胰岛素。

* 需调节用餐和使用胰岛素的时间。

改善镇静剂的特殊安全建议如下:

* 储存和处方的口服中效镇静剂应该只有浓度。

* 使用事先印好的医嘱形式处方麻醉型止痛药和镇静剂。

* 使用chloral hydrate进行术前镇静的所有小孩,必须在手术前中后加以监控。

* 在病患镇静进行手术的过程中,一如其他服用镇静剂的状况,需备妥适合病患年纪与体型的复苏设备和相关药剂。

Federico医师指出,5百万救命活动聚焦在高警讯药物,是降低药物引起伤害之整体策略的一部分,此活动的目标是降低50%的高警讯药物相关伤害,组织一些安全策略,如重新设计给药途径、让病患参与、建立安全文化、减少责怪与加强沟通、对高风险药物的使用加以标准化和简单化之后,ADEs 可以显著减少。

来自Fairview健康服务中心的Steven Meisel及其同事所进行的案例研究中,描述了麻醉型止痛药物过度镇静案例的减少情况,他们是透过整合7家医院、30家一线照护诊所、31间零售药局、居家照护和安宁机构和其他许多计划。

作者指出,1999年12月时,Fairview Southdale医院发生令人震惊的事件,健康病患因为麻醉型止痛药过量而呼吸衰竭致死案例,此案例特别麻烦,因为给药剂量属常规且合乎惯例,没有明显的药物疏失,且当时的病患监测数据都在安全标准内;为了确定此案例是单一个案或是一种类型的一部分,因而回顾了两个月以内的所有使用naloxone案例。

结果发现有11件严重过度镇静案例,刺激医界评估及校正麻醉型止痛剂过度镇静的相关因子。

Fairview Southdale医院在2000年4月组织了一个包含护士、药师、麻醉技师、家庭医师、呼吸治疗师、麻醉医师以及品管人员的委员会,希望降低严重麻醉型止痛剂过度镇静达75%。

严重(第3和第4类)事件每月追踪,每年计算比率,在追踪到第12个月时,该团队检测和执行34项改变,包括病患评估和监测、个人化麻醉剂治疗、以及跨科与跨部门沟通。

在2001年中时,达到降低严重不良反应达75%的目标。

作者结论表示,Fairview 疼痛委员会持续进行可以改善的机会,严重度分类系统转到“国际药物错误报告及预防委员会(NCC MERP)”系统,有助于我们确认额外的改善机会;从手术步骤如内视镜手术、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仪(Capnography)使用规范开始发展,新的病患控制麻醉药物和硬脑(脊)膜外帮浦需内建安全的特征、医嘱设定须不断地再确认。

Hospitals Can Reduce Patient Harm Related to High-Alert Medications By Laurie Barclay,MD

Medscape Medical News

Recommended strategies for hospitals to reduce patient harm related to high-alert medications are presented in a report in the September issue of the Joint Commission Journal on Quality and Healthcare Safety.A case study in the same issue describes the effort made by Fairview Health Services to reduce the rate of serious narcotic oversedation."One of the12interventions that the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recommends for its5Million Lives Campaign — which has set a target of reducing five million incidents of harm from December2006to December2008— is 'Prevent Harm from High-Alert Medications...starting with a focus on anticoagulants,sedatives,narcotics,and insulin,'" writes Frank Federico,RPh,from the 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 in Cambridge,Massachusetts."Medications are the most common intervention in health care and are also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events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According to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IOM)report,Preventing Medication Errors,1.5million preventable adverse drug events(ADEs)occur each year in the United States,and400,000adverse drug events that occur each year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result in $3.5billion in additional costs."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safety with the use of anticoagulants are as follows:. Formatted anticoagulation flow sheets and orders should follow the patient through transfers from hospital,to skilled care facility,to home.. An anticoagulant dosing service or "clinic" is needed in both inpatient and outpatient settings.. Laboratory results should be reported to a provider who can act on the findings.. Pharmacists should be permitted to change doses of antithrombotic agents based on laboratory values by following protocols approved by medical staff.. The starting dose of warfarin should be limited to2.5or5mg,depending on patient age and/or comorbidities.. Medication orders should be checked for drug interactions.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safety with the use of heparin are as follows:. Standardized protocols and dosing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mplemented.. Guidelines to hold heparin and give reversal treatment of heparin overanticoagulation should be developed.. Minimizing the number of available concentrations allows simplification and reduces the potential for errors.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safety with the use of warfarin are as follows:. Standardized protocols should be used when starting and maintaining of warfarin therapy.These should include vitamin K dosing guidelines.. An evidence-based protocol should be developed to discontinue and restart warfarin perioperatively.. Laboratory results should be made available on the unit within2hours or should be monitored at the bedside..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results vs dose changes should be plotted on the run chart or control chart.. Patients and families should participate in self-management.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safety with the use of narcotics/opiates are as follows:. Protocols to begin and maintain pain management should be standardized.. Appropriate monitoring is needed to detect adverse effects of narcotics and opiates.. Protocols and reversal agents should be available that can be given without needing additional physician orders.. When the managing physicians are not experienced in pain control,a pain specialist should be consulted.Depending on the clinical setting,these may include specially trained nurses,pharmacists,physicians,or others.. Non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 for pain and anxiety should be maximized.. All pumps should be programmed and independently double-checked by pharmacy or nursing staff..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and epidural narcotics should be independently double-checked on the unit.. Whenever possible,multiple drug strengths should be minimized or eliminated.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safety with the use of insulin are as follows:. Before administering any intravenous insulin,the drug,concentration,dose,pump settings,route of administration,and patient identity should be independently double-checked.. Pretyped forms are recommended for diabetic and insulin infusion orders.. Look-alike and sound-alike drugs should be separated by labeling,time,and distance.. All infusions should be prepared in the pharmacy and standardized to a single concentration of intravenous infusion insulin.. Patients who are able to should manage their own insulin.. Meal and insulin times should be coordinated.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safety with the use of sedatives are as follows:. Only1concentration of oral agents for moderate sedation should be stocked and prescribed.. Preprinted order forms should be used to order narcotics and sedatives.. All children who have received chloral hydrate for preoperative sedation should be monitored before,during,and after the procedure.. During procedures performed while the patient is sedated,as well as in other situations where sedatives are administered,age-and size-appropriate resuscitation equipment and reversal agents should be available."The5Million Lives Campaign's focus on high-alert medications is part of an overall strategy to reduce medically induced harm," Dr.Federico writes."The campaign's goal is to achieve a50%reduction in harm related to high-alert medications.ADEs can be reduced significantly by implementing recognized safety measures,such as standardizing and simplifying core medication processes in known high-risk areas,redesigning delivery systems using proven human factors principles,partnering with patients,and creating safety cultures that minimize blame and maximize communication."The accompanying case study,by Steven Meisel,PharmD,from Fairview Health Services in Minneapolis,Minnesota,and colleagues,describes how narcotic oversedation was reduced across an integrated health system composed of7hospitals,30primary care clinics,31retail pharmacies,a home care and hospice agency,and various other programs."In December1999,Fairview Southdale Hospital was devastated by the death of an otherwise healthy patient from an apparent narcotic-associated respiratory depression," the authors write."This case was particularly troublesome because the doses administered were usual and customary,there were no identified medication errors,and patient monitoring was conducted within all standards at that time.To determine if this case was an isolated event or was part of a pattern,all naloxone administration during a two-month period was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Eleven cases of serious oversedation were identified,which provided the impetus to evaluate and correct th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arcotic oversedation.Fairview Southdale Hospital commissioned a team of nurses,pharmacists,anesthetists,a house physician,respiratory therapists,anesthesiologists,and quality resource staff in April2000to decrease serious narcotic oversedation by75%.Serious(class3and4)events were tracked monthly,and rates were annualized.During the following12months,the team tested and implemented34changes involving patient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individualizing analgesic treatment,and interdisciplinary and interdepartmental communication.The goal of a75%reduction in serious adverse drug events was reached by mid2001."The Fairview Pain Committee continues to identify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ment," the authors conclude."The severity coding system has been changed to the National Coordinating Council for Medication Error Reporting and Prevention(NCC MERP)system,which should help us identify addi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improvement.Work is beginning on oversedation in procedural areas such as endoscopy,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capnography are being developed,new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and epidural pumps are being purchased that have greater inherent safety features,and order sets are undergoing continual refinement."Jt Comm J Qual Patient Saf.2007;33:537-542,543-548.

药物伤害――小冬子

我们生病了每个人都下意识会有使用药物去解决问题的冲动,口服药或打点滴等,绝大部分人这个念头非常的顽固。
• 那么我们使用药物,能解决问题吗?
• 药物会伤害我们身体吗?
先看下列事实:
1、1962 年,加拿大萨斯卡省医生大罢工,死亡率下降了 17%。
2、1973 年以色列全国医生罢工,为期长达一个月,根据“耶路撒冷殡葬协会”的
统计指出该月的全国死亡人数下降了 50%。
3、1976 年哥伦比亚的堡高塔市的医生罢工 52 天,出现了一个被称为“不寻常的
副作用”,就是当地死亡率下降了 35%。
4、1976 年美国洛杉矶,当医生罢工示威时,全市病人死亡率下降了 18%。
5、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医生罢工 3 周,死亡率下降为 30%。
6、加拿大曼尼巴涛巴省的医生罢工两周,死亡率下降为 20%。
7、 1983 年,以色列医生再度罢工,为期长达 85 天,按照斯莱特等人在英国的《柳
叶刀医疗刊》中的统计指出:在医生罢工期间,以色列全国的死亡人数下降了 50%。上述罢工只保留急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反常的现象呢?究其原因有 3 个可能:
1、根据1988年美国《亚利桑那州共和党报刊》中一报告指出:美国全年在一年中有近200万住院病人是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所致。另据1993年美国公共卫生研究小组透露:美国平均每年死于医疗事故的患者为8万人。现在出现这么多的医源、药源性事故,使许多生命无缘无故地丧失或遭受痛苦。
2、 80%~90%的美国传统西方医学治疗手段并没有科学的根据和安全的鉴定, 难怪欧、 美医疗大国会如此多的医疗事故, 西医和患者纷纷转向顺势疗法和一些自然疗法。
2011 年7 月 23 日《参考消息》载《每年数百万人死于医疗处置不当》 :
[埃菲社日内瓦 7 月 21 日电]世界卫生组织今天发布报告指出,每年全球有数百万人死于各种医疗事故或护理不当导致的感染,因此去医院比坐飞机更危险。刚被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患者安全世界联盟负责人的利亚姆·唐纳森指出:“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你明天被送进医院接受治疗的话,那么遭遇医疗事故的风险几率为十分之一,因护理不当导致死亡的几率为三百分之一。
唐纳森指出,与之相比,空难死亡几率为千万分之一。“这证明全球的医疗护理工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每年全球都有许多人因医疗护理不当导致感染而死亡。患者必须参与到医院的决策过程中,有权提出疑问。这个过程必须遵守基本的卫生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为此制定的“手术安全核对表”。
如果医务人员能在接触患者以前使用清水、肥皂和酒精类消毒液洗手的话,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感染病例是可以事先避免的。
世卫组织指出,每100位住院患者中,由于护理不当导致的感染人数在7人和10人。对于较长时间住在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来说各种医疗设备都具有高感染率,如导尿管和呼吸机。
世卫组织还指出,在美国每年有170万人在医院被感染,其中约10万人因此死亡,这个比例远高于欧洲国家。在欧洲每年在医院被感染的人数为450万人,但死亡人数只有 3.7万人。
唐纳森指出:“医疗护理是一项高风险业务,由于患者人数众多及技术十分复杂,现代医疗护理始终处在高压环境中,只能提供快速的服务,而且需要的人手也多。”一个心脏手术可能需要一支60人的医疗团队,几乎等同于运行一架大型喷气式飞机需要的人手。唐纳森说:“感染牵涉的问题很多,住院后的感染更为严重。尽管也许只是一个很小的伤口,也很有可能导致死亡。”
在发展中国家风险性更大,大约15%的住院患者都会被感染。在医院的某些高感染率区域风险性尤其高,特别是加护病房或新生儿病房。目前,全世界执行世卫组织制定的“手术安全核对表”的医院大约有10万家。如果这个标准在全世界得到普遍推广,每年则可以减少50万人死亡。
唐纳森表示:“坦白地说,如果明天我要做一个手术,我绝不会选择一家不使用该核对表的医院,因为我认为它一定是不安全的。”
显见,医疗伤害和药物伤害广泛存在,且很严重,有时还致命。下面我想谈谈两方面的药物伤害,一个是西药造成的伤害,另外是中药造成的伤害。大众已经对前者有部分认识,而后者往往没有了解或者了解非常有限,误以为中药是绿色疗法,无副毒作用。
西药副毒作用!!
下面介绍输液看可能带来的危害, 以引起大众重视 (资料来源于网络) 。
1.发热反应:输入致热物质、输液瓶清洁灭菌不完善或被污染等原因,都会导致病人发冷、打寒战和发热,严重者高热达40~41摄氏度。
2.肺水肿:因为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而引起水肿,严重者有生命危险。有心力衰竭或心脏病史的患者,快速、大量输液或加重心力衰竭,重者或诱发肺水肿。
3.静脉炎:因为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可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的感染,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4.空气栓塞:原因在于,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橡胶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只要少量空气进入静脉,患者就会感到胸部异常不适,随即发生呼吸困难、严重绀紫和缺氧,并可导致猝死。
5.“恶性”药物不良反应: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还曾有媒体曝光某医院在输液瓶中发现黑色絮状物。有医生表示“药物不良反应最终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静脉滴注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欣弗”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让人触目惊心,挥之不去的痛。据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统计,我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当前有的村卫生所或医院为了骗钱,“凡病皆吊瓶”的现象非常严重。哪怕是牙痛、伤风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
6.肉芽肿危害: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近几十年来,输液过程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人的肉眼可以看到直径在50微米以上的微粒,而恰恰是那些直径在2~50微米之间,肉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的有害微粒进入血管,导致了各种输液污染病。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堵塞、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卡在肺里。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的氧气交换不够,人会呼吸困难。颗粒堵在血管里无法被清除出去并被纤维组织包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团块。输液次数过多,就会在我们的体内留下数千个那样的团块,致使肺形成纤维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也影响全身的氧的供应。
7.医源性感染: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8.输液过多往往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人体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这些都将在我们的身体内。
(以上来自网络)
9.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药物针对人体防御机制的,被用来抑制防御机制起作用,这一来致病因素没被消除,相反可能加重这种致病因素加重感染,引发更严重后果如肺炎、脑膜炎等;二来会导致防御机制失常,比如发烧机制、咳嗽机制等运转的失灵,面对病原体入侵,发不起烧,咳嗽不动,给身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组织器官等造成极大的伤害。
中药副毒作用!!!
当人们对西医绝望了,这时候会想到用中药进行调理,并且会相信中医医生的说法:中药是绿色的,无副毒作用。中药大部分成分都是植物,有少量动物或者一些其它物质。事实如此嘛?让我们首先看看植物的自我防御机制。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作为地球上经过长期进化而最终存活下来的生物,都有着它们存活下来的理由。假如生物没有一定的自我防御机制,那么它们是很难生存下来的。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可避免的遭受到各种细菌、真菌、病毒、昆虫、线虫以及植食性动物的侵害,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长期与之斗争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防御或免疫机制,有时候是单一的作用机制在起作用,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是各种防御机制相互合作协同作战。一般分为组成型防御机制和诱导型防御机制。前者指植物中原本就存在的、阻碍昆虫取食或病原菌侵染的物理和化学因子;后者是由昆虫和病原菌诱导产生的。诱导防御机制在植物自我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增加有毒物质含量;产生局部过敏反应或系统获得抗性;产生有毒化合物和防御蛋白,延缓昆虫发育速度;以及释放挥发性化合物来吸引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等作用。
植物对生物胁迫的反应非常敏感,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种类昆虫或病原菌的反应可能完全不同,当一种防御机制不能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时,植物还能进行自我调整,选用另一种更为有效的防御机制(如在烟草、烟草天蛾系统中)。研究人员用人为方法刺激西红柿自身保护机制发挥作用, 结果发现危害西红柿生长的甜菜夜蛾被天敌寄生蜂杀死的数量成倍增加。植物自身保护机制由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构成, 害虫攻击植物会启动这些反应。甜菜夜蛾咬噬西红柿时, 西红柿首先会产生茉莉酮酸, 随之进一步产生其它具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 将此处存在害虫的信息“通知”寄生蜂。寄生蜂通过触角嗅到这些气味后, 则可追杀甜菜夜蛾。科学家将观测点种植的西红柿分为两组, 其中一组植株上喷洒了茉莉酮酸,另一组植株上洒水。结果表明, 喷洒了茉莉酮酸的西红柿植株表现出明显的自身保护反应,上面的甜菜夜蛾遭寄生蜂消灭的数量平均增加一倍左右。
在《我们为什么会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一书的第六章是这样介绍植物性毒素的:最近才有少数先驱者,琼斯、艾美斯和他的同事们使我们知道许多植物——草食动物之间的军备竞赛在医学上的重大意义。我们推荐琼斯的书《他们要吃的苦草药》来介绍植物毒素在人类历史中所起过的作用。
这里,我们又看到一次军备竞赛,这次是我们和其它吃植物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军备竞赛。植物需要保护自己不被吃掉,草食动物和我们这种杂食动物又必需吃植物。当石器时代中欧某个部落的居民在争夺中失去了橡树,因为没有吃饱橡树芽和橡树籽,冬季有人饿死。橡树芽和橡树子含有丰富的营养,但是,对摄食者不幸的是,它们还含有鞣酸、生物碱和其它防御性毒素。吃了没有经过加工的橡树籽的人甚至比他们的饥饿的族人还要死得快些。
肉食动物可能要对付毒液和其它草食动物制造的其它有毒物质,而且也要对付草食动物吃进去的植物毒素。植物的毒素起什么作用?怎样起作用?它们的作用都是为了使草食动物不去吃它。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毒素呢?因为草食动物可以很快找到避免某一种毒素的中毒的办法,因此在军备竞赛中植物产生出许多不同的毒素来应付。白菜属的许多蔬菜,包括芽菜、花菜、甘蓝,因含烯异硫氰酸盐而有强烈的气味。
人类的食物在驯服了火之后大大地扩充了。因为热可以破坏许多植物毒素,包括那些最强的植物毒素。烹调使得我们可以吃那些不煮熟便可能中毒的食物。海芋叶和块根中的糖苷在加热之后被破坏,因此成为欧洲人早期的食物。
自从发明农业以来,人类栽培经过选育的植物,逐渐减少它们的毒素,克服它们在自然选择中演化出来的防御机制。浆果经过培育,去掉了多刺的特性,毒素的浓度也有所降低。如琼斯的书中所说。马铃薯的驯化史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许多野生的马铃薯是有毒的,你可以想到,假如没有这一层保护,又有十分丰富营养储备存在的马铃薯会有什么命运呢?现代栽培的马铃薯是从同一科中致命的茄属植物(含有大量高毒性化学物质茄碱和马铃薯碱)驯化改良的品种。它们的蛋白质有15%是按阻止消化蛋白质的酶设计的。虽然有少数野生种是可以吃的,那也要经过冰冻,浸出毒素之后再煮熟才可以吃。我们今天之能够享受这种可食性马铃薯要感谢安第斯的农夫在几百年的期间选择培育的成果。(以上相关资料来自网络,并做了一些修改调整。)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毒性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没有任何生物生下来就是其它物种的食物,被当作食物,普遍情况下会分泌一些防御性毒素,以保护自己的生存机会。从进化理论就可以否定中药无毒论了,所谓的中药绿色,无毒副作用,根本就是无知或者骗人。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不少小孩服了儿科中医名医的药后,盗汗严重,胃口变差,经常拉肚子,肚子疼,更不用说那些经验没那么丰富的中医医生开的药。
诚然,有部分中草药是古人不断试错后的经验总结,能起到积极疗效。我本人也曾得益于一种民间草药,在高中时候感染痢疾后口服它熬制的水,很快得到康复。但是就普遍的中药治疗感冒的疗效来看,大部分中医开的药,效果都非常有限甚至根本毫无效果。
还有一种说法,中药能打通经络。不管什么说法多么美丽多么动人,如果不是食物类的中药,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毒性,口服下去都会改变体内环境,都要在体内产生化学反应,都对人体产生或多或少的副作用。“是药三分毒”,说得再恰当不过了。
激素药物伤害!!!
激素副作用非常明显,不到万一,不宜使用激素。2002年底到2003年中非典患者有不少使用激素,事后绝大部分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有不少人身体出现各种问题甚至终身残疾,凤凰卫视曾经对此做过专题报道。
激素是把身体潜能激发出来的一种物质,实际上它不治病的,而是通过激发调动身体内自有的全部能量来集中治疗先前出现的毛病。
激素常见副作用如下:
 并发或加重感染:多见于体质较弱者。通常使用强的松超过20mg/日,就有增加感染的可能。常见的病原菌包括细菌、病毒(水痘带状疮疹)、真菌及原虫(疟疾、阿米巴)等。
 药源性肾上腺皮质亢进症:如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痤疮、多毛、乏力、易感染、低血钾、浮肿、高血压、血糖升高、糖尿等。
 骨质疏松:骨质疏松主要见于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患者。据统计,接受强的松总剂量>1000mg,约80%患者可出现骨质疏松症,特别是绝经期妇女和小儿更为多见。
 诱发溃疡或使原有者恶化:大剂量长疗程使用GC 时,较易导致胃粘膜损伤,诱发溃疡,对原有溃疡者,可致穿孔,出血,后果严重。对原有溃疡者,应在病情控制后才能使用激素。
 无菌性骨坏死:据统计,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者,约 5%的患者于1个月至数年内发生无菌性骨坏死,最多见于股骨头部,其次是髋、肩、膝、腕骨等处。
 抑制生长发育:见于小儿长期应用激素者,因激素有对抗生长激素之作用,并引起蛋白质负平衡。
 神经精神症状:可引起激动、失眠,个别可诱发精神病。
 其它:长期应用激素还可诱发白内障、青光眼、伤口愈合不良、血栓形成和栓塞、月经失调、多汗、高脂血症、肌病等。
(以上伤害总结来自)
最后总结:连植物都有防御机制何况我们人类,癌症是我们身体的最后一道防火墙,当我们的身体出现情况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警惕要关掉水龙头“来源”:吃的好了?鸡鱼肉蛋奶营养品零食等!身体发出信号要通过疾病修复了我们做好忌口+补充维生素C+钙镁片给身体时间自愈。

避孕药对身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避孕药从理论上来说对于身体是有伤害的。主要是使用避孕药可能会影响到内分泌系统,进而对于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种伤害有多大,是很难用量化的数字去表示。因为每一位女性本身身体体质不同,吃避孕药之后的影响表现差异也很大。比如说有的人可能只有轻微的肠胃不适,也有的人可能会有导致月经出血特别紊乱,甚至因为出血过多引发贫血等等情况。还有一部分人本身身体激素分泌就处于紊乱的状态。使用某些短效避孕药也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对于这一部分的患者来说。避孕药对身体的伤害远小于对身体的好处。总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而对于已婚已孕人士,避孕环也是不错的选择。对于还在秀恩爱、甜蜜蜜的新婚夫妇,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避孕建议是:短效避孕药。最新型的短效避孕药会有部分祛痘美肤、缓解痛经、预防盆腔炎和子宫内膜癌的效果。而只要停止服药,人体激素水平将很快恢复如初,对未来的小宝宝也没有任何影响。口服短效避孕药中的雌孕激素含量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反而还具有一些其他好处,如缓解痛经、降低卵巢癌和子宫内内膜癌的发病率等。
紧急避孕药作为临时性补救措施,其中的雌孕激素含量更高,因此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且反应可能更强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320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