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药研究核心(《中医研究》是不是核心期刊?)

医案日记 2023-05-06 04:09:04

中药研究核心

必须掌握所有中药的物质信息,清楚所有的靶点以及靶点之间的生理、病理特别是与中医疾病、证候的关系。最后要解决的还是中药的疗效问题,研究结果无非是对疗效的阐明而已。

近年来,本草物质组计划的提出备受业界关注,得到了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肯定,也使得中药行业为之振奋和鼓舞。本草物质组计划是针对中药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这些问题包括:多组分、多靶点、整合调节理论尚未得到系统验证;中药研究技术和产品不标准;中药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仍不清晰;标准化的中药组分资源和信息资源匮乏。本草物质组计划就此提出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方法学和关键技术上的创新和发展,对本草物质基础进行系统、深入的解析。分离材料的研发是高通量制备与表征的基础,大力发展基质材料,并在基质材料的基础上设计多种新型的、系列的功能分离材料以适应中药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要求,去解释中药为什么能治病,这无疑是一条可能会在中药研究上取得突破的道路。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必须掌握所有中药的物质信息,清楚所有的靶点以及靶点之间的生理、病理特别是与中医疾病、证候的关系。最后要解决的还是中药的疗效问题,研究结果无非是对疗效的阐明而已。

中医药对疾病的认识,甚至是一些现代医药理论对疾病的认识同样存在多因一果的问题,即认为不少疾病并不是一种原因造成的,治愈一种疾病很多情况下也不是一种治疗方法或一种药物能够完成的,患者同时患有其他多种疾病的现象很常见。现代医药多是将单因素研究的药物进行联合应用,本身缺乏充分的研究基础,而中医药往往将其归纳为一个“证”。中药的特点就在于多种物质作用于多个靶点,辨证施治,困难就是多种物质和靶点的不清晰,辨证施治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很难以一种试验方法来验证。而中药具有疗效是这种认识的逻辑起点,不可否认中药具有疗效,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已经正确地认识了它的疗效?

实际上,所有关于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话题都是围绕着中成药展开的,并不涉及传统的临床中药,但后着正是中医药的精华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成药不能代表中药,至少不能代表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和特点,甚至其是否属于传统中药都尚需讨论。比如,传统的临床中药离不开临床辨证、因人施治,其间的变化和差异很大,非中医医师是不能开出临床处方的,但现在相当数量的中成药为非中医医师所使用,没有中医药理论,不知道处方和剂量,当然不能达到因人施治的目的。本草物质组计划的基本设想是一切处于“假定不变”的前提之下,但实际上,疾病及其发展过程是千变万化的。以六味地黄丸为例:其功效为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据说可以应用的病种超过100个,其“靶点”之多难以尽数,它到底能够治愈何种疾病?能够缓解何种疾病的症状?应该用在疾病的哪个阶段?还是应全程适用?六味地黄有多种口服剂型,工艺各不相同,但为什么都折合为相同的处方饮片剂量?不同的疾病使用这些饮片,效果有何差别?这些问题都有待论证。

本草物质组计划意在开创一条实现中药现代化的道路,而现在实际上亟需解决的是中药“现实化”的问题。《中国药典》中对中药功效的归纳是基于“水煎煮”这一方法的,在此以外如何描述中药的功效尚无通说。中药面临的困惑是:技术要求离西药越来越近,在各种评价和审评中引入大量的现代医学、药学标准进行评价,甚至评审工作也主要由现代医药人员来担任,一些具有中医药特质的项目、课题遭到批判和否定,这些反过来却被认为是加快了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步伐。

让世界了解中药、接受中药是一件造福人类的好事,有人质疑中药也不需要因此而寝食不安,关键是应该把中药的事做好,即做好自己的事,首先造福中国人民,这是第一位的。就中成药而言,已经上市的产品有几千种,现在应继续说明那些药品可以被认为是中药,有什么效果,怎样制备才合理,能够控制什么检测指标,不能检测的如何控制质量,治疗何种疾病,以及可行的中药评价模式是什么等,其意义可能大于对中药为什么能治病的解释。如果不能说明以上问题,可能就应该将相当数量的中成药从市场中清理出去。

笔者的以上观点绝不是要否定本草物质组计划,相反,该计划无疑是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应更深入地对该计划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同时,由于中药和疾病本身的复杂性,研究思维和方法也应该多样性,正所谓研究中药路千条,不能认定只有一条路可走。

《中医研究》是不是核心期刊?

《中医研究》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药研究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国家级中医药学术刊物,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
应该不是核心.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中医药学要学的科目如下:

中药学、中医学、化学。核心课程:开设中医学基础、临床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

主要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国家规定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体育、外语等。

中药学专业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中药学专业的就业面广泛,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为:中药检验、中药研究、中药新药开发、医药院校、药厂、医院、医药公司等方面的技术工作。

药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一切与药物有关的工作,科研人员—在研究所、药厂的研究部门,从事药物的研发工作;医院药剂师—在医院药剂科,从事制剂、质检、临床药学等工作。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不是。这个杂志是医学统计源核心期刊, 曾经在1990年和1996年评上中文核心期刊。
刊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Yunnan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主办: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周期:月刊
出版地:云南省昆明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 1007-2349
CN: 53-1120/R
邮发代号:
64-19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曾用刊名:云南中医杂志
创刊时间:1980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药象思维:为什么中药能治病?核心原理?

一、为什么中药能治病?



中医用来治病的药物是中药,而中药大多取自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其中尤以植物为多,所以在古代,中药也被称为“本草”。


相传,中药的发现和运用,都来自起源于神农氏,自古民间有“神农尝百草” 的传说。


为什么草根树皮能够治疗人的疾病,中药能治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


中医认为,人和万物都得天地一气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得病就是人体气机出现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借药物之偏性来调整人体的盛衰。


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中医用药是草根、树皮、昆虫、土石的形、色、气、味来划分其阴阳五行归属。


比如,根茎的药可以钻在土地里生长,所以有通里的作用,如白芍;树枝、树梢则有生发之性,如桂枝;树皮有包裹、收敛的特性,如肉桂。


而果核的收敛性质又大于皮类;花儿有宣散郁结的作用,如月季花、玫瑰花;果实生在高处却最终要下落,所以有使气下行的作用。


中药能治疗各种疾病,主要依靠是其所具有的偏性,这个偏性是恢复人体内在平衡、治愈疾病的关键所在。


中药的偏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药物的“气”,另一个是药物的“味”。


所谓中药的“气”,是中药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特性,也称为“四性”。


如薄荷给人清凉的感觉,它的气就是凉的;生姜给人温热的感觉,它的气就是温的。


不同的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气,其中寒和凉属于同一种性质,温和热属于同一种性质,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已。



二、为何西瓜解暑,附子助阳?



下面从两个有趣的故事来认识中药。


1、耐热的西瓜——清热解暑


我们都知道,西瓜是清热解暑的良品。


西瓜:性平,味甘。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


西瓜皮:性凉,味甘。有清透暑热,养胃津的功效。


西瓜的功效和它的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夏天天气最热的时候,西瓜在太阳的直射下成熟了,阳光越强烈,西瓜越甜。


问瓜农,如果今年老是阴雨连绵的,西瓜个儿会长,但是不会太甜。


郝万山教授曾跑到西瓜地里去,站在大西瓜的旁边说:“大西瓜啊,我来体验体验你到底接受着怎么样的阳光照射。”


他站了5分钟,开始满身冒汗。


有个瓜农过来说:“你要干什么啊?”


教授说他要体验西瓜的生活,看看西瓜是怎样在阳光的照射下锻炼自己耐热能力的。


瓜农就笑了,说从来没有遇见过这种人,要和大西瓜比耐热能力。


教授却想:“大西瓜啊,你在阳光的直射下,练就了耐热的能力,所以当我们人体不能耐热的时候,当我们人体烦渴、口渴缺乏津液的时候,拿你来吃就能够达到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效果。”


2、抗寒的附子——补火助阳



与西瓜炎热的环境相反,我们来看在极度寒冷环境中生长的中药——附子。


附子:大辛,大热。有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的功效。


郝教授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带他们去山里采药。


在向阳的坡上,他发现太阳照射着石头烫得不敢坐,那些植物大多是抗热的,有清热的功效;


在背阴的山坡,早晨和傍晚能照到太阳,所以生长的大多是养阴的药。


郝教授就很好奇,那深山沟里,阳光基本照不到的地方,会长什么东西呢?


于是,自己就一声不吭地下到山沟里,山沟里的植物很少,只是偶尔有些蕨类植物。有的地方甚至还有冰雪,夏天冰雪都没化,可想环境有多残酷。


可就在冰雪没有化的地方旁,长着大概一人高的植物,一堆堆,绿色的叶子、紫色的花朵。


郝教授从来没见过这种东西,就拿一个小镐刨啊刨,刨出的根像小红薯一样,连根带着枝叶扛到山顶。


老师从大老远看到了,惊讶地问:“你从哪儿挖的附子啊?”


郝教授心里一激灵,原来附子长在这样的地方。夏天冰雪都不化的地方,生长的却是附子。


附子就经年累月在这种寒冷的地方生长着,生活着,一代代的练就了自己耐寒的能力。


所以当人体肾阳不足,不能够耐寒的时候,我们就拿自然界中这种耐寒的植物来吃。


三、中药“四气”对疾病治疗的作用



中药所具有的“四气”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知道,人是一种恒温的动物,正常情况下,人体需要在产热和散热之间保持平衡,来保持体温的恒定。


当内外界因素扰乱了这种平衡,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后,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也往往遭到破坏。


如果产热多于散热,则会出现发热、功能亢进等症状,反之如果散热多于产热,则会出现畏寒、功能衰退等症状,所以这也意味着疾病可以分为两大类——热证和寒证。


而中药的四气,就是用来纠正人体在生病状态下寒热失衡情况的。


寒凉药可以抑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器官脏腑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热证。


温热药可以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脏腑器官的活动和血液循环,所以用来治疗寒证。


中医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说“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说的就是药物四气对寒热证的治疗作用。


四、中药的“五味”对于疾病治疗的作用



中药的“味”,是说味道,本义上是味蕾对中药的感觉,一般地,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所以也成为“五味”。


其中某些药物没有特殊的味道,中医称为“淡味”,由于味道不显,因而中医常把淡味并附于甘味。


又有些药物具有涩味,由于涩味与酸常并存而类似,所以中医又把涩味并附到酸味之中。


中药所具有的”五味”,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什么作用呢?


大家都吃过芥末,知道吃芥末时常常有通鼻窍的感觉,这说明辛味具有开通、发散的作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用到辛味的这一作用。


比如平时受点风寒、鼻塞流涕、头痛恶寒,这时熬上一晚姜汤,趁热喝下,再盖上一床被子出一身汗,人就会感觉轻松很多,这就是利用了生姜气温味辛的特性,来发散风寒。


同理,中医发现,酸味具有收敛、涩滞的作用,苦味具有泻火、燥湿的作用,甘味药具有补益和缓的作用,咸味药具有泻下、软坚的作用,淡味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从药物的味道上来推测和发现药物的作用,比如酸枣仁、五味子、山茱萸等药物都具有酸味,所以能起到收敛止汗的功效。


而黄连、黄柏等药物都具有苦味,所以能起到清热燥湿的功效;再比如,茯苓、薏苡仁这些药物都具有淡味,所以能起到利水渗湿的功效等等。


五、中药的自然特性治疗疾病的原因



中药的自然特性为什么能对疾病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呢?


我们都知道,中药所用的药物,大多来自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这些药物都是在自然环境下孕育产生的。


他们在和自然界的气候、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对抗、适应的过程中,势必会在体内形成一种能对抗和适应外界因素的物质。


所以在不同的自然因素下形成的药物,它体内所产生的物质是完全不同的。


不同的物质能对人体的内在平衡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构成了中药变化万千的作用和功效。


如生产在炎热地带的植物(如芦荟、仙人掌),往往会在体内产生具有清凉滋润特性的物质,用以对抗外界的炎热和干旱。


这种物质对人体内在平衡的影响就是抑制人体新陈代谢、减缓脏腑的活动,减慢血液循环等,可以治疗人体机能亢进而引起的火热病。


如生长在高寒地带的植物(如雪莲、人参)等,往往会在体内产生具有温热特性的物质,用以对抗外界的寒冷,这种物质可以治疗人体机能衰退而引起的虚寒病。


现在我们知道,这种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完全可以信赖他、肯定它,并在疾病的治疗中大胆地使用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89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