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恢复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读《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有感(经络的定义)

医案日记 2023-05-05 21:26:16

恢复经络学说的真面目——读《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有感

李源 河北省宁晋县

近日参加了一个“中医薪火传承讲座班”的活动,有幸结识河北省定州市卫校的许进京老师,许进京老师向我赠阅了他最近出版的《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一书。返回后认真捧读,颇多收获。该书采取求实的科学研究方法,对《内经》和近代出土的历史文献进行了新的梳理和考证,尤其是考证了经络学说的真面目以及被埋没的原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该书首先告诉人们,“经络学说”在古代并不像现在这样有多种解释和假说。尤其是在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古代医家是知道“经络”是什么的。甚至在宋元,和明清时代,仍有少数的著名医家也知道“经络”是什么。通过考证宋元时期和清代的医学著述,可以充分证实这一点。

比如,许进京老师在书中论述:经考证,元代滑伯仁所著的《十四经发挥》一书,对“经络”的内容曾有修改、调整和补充。假如滑伯仁不知道“经络”是什么,对“经络”的循行路径和归经的腧穴怎能做出修改和补充呢?

许进京老师就是从《内经》、《难经》及近世出土的历史文物、文献等方面做了认真的梳理,向我们阐述“经络学说”真面目的。考证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他在书中提出:十二经的实质,绝对不是人身体上生长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们创建的哲学和医学密切结合的论理工具。在传统中医理论的范畴内,阴阳、金木水火土、经络等,都是论理工具。这三种论理工具,各有各的来源,各有各的实际意义,其中,阴阳和金木水火土是从哲学领域引进来的,其实际意义是对事物的基本属性的概括,是哲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经”和“络”,则是古代医家们独创的,其实际意义是“三阴三阳”、气脉、腧穴、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气血运行规律以及人与天地自然相应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就是相当于具体科学方法论的论理工具。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中医学领域的论理工具在应用过程中,经常和解剖学概念或人体组织结构混在一起,但是我们绝不能把论理工具误认为就是人体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

比如:心阳、心阴、肾阳、肾阴、肝木、脾土、阴津、阳气、手太阴和足太阴、手少阴和足少阴等等。这其中的心肝肾脾、手足、气血津等,都是人体客观存在的东西。而阴阳、木土火、太阴、少阴等都是从哲学领域引进的概念,都不是人身体上客观存在的东西。“经络”虽然有基础,但是其基础是气脉、腧穴和人体主要部位的阴阳属性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系,千万不能把“经络”当成组织结构进行研究,而是应该用“经络”指导医学领域的各方面研究,奇经八脉是对十二经的补充,“络”是各“经”的分支,而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结构,其是系统的论理工具,这就是作者在书中阐述的观点。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古文献资料的综合考证,在向人们阐释清楚“经络学说”的真面目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十二经和奇经八脉的起止、分布、走向、循行路线以及“经”和“经”之间、“经”和“络”之间的相互沟通、各经与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归经的腧穴、归经的病证、归经的药物等等,对“经络学说”的本来概念、基础知识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

通过读《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经络”的考证和研究是认真的、有根据、有渊源的,使我们得到如下的感受和认识:①对于“经络学说的真面目”我们不是没有证据,也不是没有突破口,而主要是我们没有充分发挥中医经典文献对中医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②中医学的经典文献目前仍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内经》、《难经》,还有很多精髓没有被挖掘出来。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随着中医经典文献的被重视,就能够让我们对中医产生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中医的研究,相信会别有一番天地。

经络的定义

词语:经络
拼音:jīng luò
释义: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
经络的粗浅定义是:关于人类身体状况的愉悦部分的外在表现。
外语:channel﹐meridian﹐vessel﹐branch﹐subfield﹐meshwork。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将脉按大小、深浅的差异分别称为“经脉”、“络脉”和“孙脉”。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黄道日历的经络:安机器、织布、收蚕、安纺车、机器
经络是细胞群、体液、组织液之间交换能量通道,并且形成低电阻、神经信息和生物电信号的网络丛群。 经络的分形细胞群-自身调节-神经-体液协同模型(邓宇等)
以经络细胞群为主体的经络延续多年的神经-体液,神经-内分泌-免疫假说有许多优势,它能比较轻松,且顺其自然地就能解释清楚神经-体液假说等费很大劲和很大周折也解释不清的简单经络现象.而若将现代,精致,实体,单纯,单一的经络细胞社会模型,用于传统古代(古典)的,粗特征.故又将传统的机体三种调节的另二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补充,综合加入经络的细胞群模型使其更具中医的整体性.因此,又提出了更具整体(全面)和概括性的经络细胞群-神经-体液多系统协同模型或细胞社会-缝隙-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多系统协同说,细胞-缝隙-结缔组织-血管-淋巴-体液(内分泌-免疫)-神经多元系统协同假说等。 (饶平凡,刘树滔,郭静科等)
通过对自由基显影技术的改进与应用,在生物体内发现与经络吻合的清晰的线形路线。是目前全世界获得最清晰的经络显影照片 。并且在单纯性肥胖中,利用穴位清除自由基方法,初步获得针灸相类似的疗效,为有效证明自由基与经络的关系,推进了一步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杂志通过发表社论加以鼓励 。
同时在穴位进行抗氧化干预,也可检测到相应穴位电压的变化,将抗氧化、经络和生物电学现象联系起来 。
但需要指出的是,帮饶平凡,刘树滔,郭静科三人发表的论文的《Bioscience Hypotheses》杂志,中文名又称《生物医学假说》杂志,不是SCI论文期刊,并且有人爆料称该刊物索要版面费用。该假说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权威性较弱,并不获得世界主流科学的认可。该杂志2008年4月创刊,2009年11月就被停刊,可以说是非常短命的杂志。在其发表的论文,也应该谨慎看待其严肃性。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而经脉则“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文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山竹简和绵阳木人经络模型等出土文物中逐渐找到。这些早期文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老的医疗手段:一个是灸法,一个是砭术(即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医术),另一个就是导引术(一种古老的气功),而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用时借助的途径。
东汉的“方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他认为人所生的病是通过一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疗。比如最初的风寒感冒病在太阳经,要用麻黄汤来治。他的《伤寒论》也是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个环境污染,充斥着抗生素、添加剂的时代,天然疗法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经络养生、经络治病法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很多中医大家对人体经络的护生作用也是倍加推崇。虽然医学技术很发达,但我们也不可能把医生24小时都带在身边,身体不舒服了医生也不能马上就为你手到病除,况且这个时代,还有很多人看不起病,去趟医院,一套检查下来,几百块钱没了,再开点药,又进去几百。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运用经络、穴位来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方法,这样也就等于有了个随身携带的“保健医生”,既方便又省时省钱。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由于《黄帝内经》的概念体系是二千多年前的,给现代人理解它的思想内涵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从文献和实验等多个方面揭示古典经络概念的内涵,是中医研究者的任务。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1、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感应传导: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当人体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经脉传入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经络能调节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平衡。当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1、解释病理变化
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关系。某一经络功能异常,就易遭受外邪的侵袭,既病之后,外邪又可沿着经络进一步内传脏腑。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入里的传变途径,而且也是内脏之间、内脏与体表组织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2、协助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如胁痛,多病在肝胆,胁部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之处。人们根据经络循行通路,或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上出现的疼痛、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皮肤的形态、温度、电阻改变等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如肺脏有病,中府穴可有压痛。
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早已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和中药处方。如针灸中的“循经取穴法”,就是经络学说的具体应用。如胃病,常循经远取足三里穴;胁痛则取太冲等穴。中药治疗亦是通过经络这一渠道,使药达病所,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麻黄入肺、膀胱经,故能发汗、平喘和利尿。金元四大家中的张洁古、李杲还根据经络学说,创立了“引经报使药”理论。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用羌活;属少阳经的用柴胡。 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灵枢·海论】)。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奇经八脉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络脉是指人体十二经脉加上躯干前的任脉、躯干后的督脉各自别出的一络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十二经脉按其循行顺序分别成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称其为“正经”。 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正如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表里关系
一.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叙述。
头面部:手三阳经止于头面,足三阳经起于头面,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所以说:“头为诸阳之会”。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躯干部:十二经脉在躯干部分布的一般规律是:足三阴与足阳明经分布在胸、腹部(前),手三阳与足太阳经分布在肩胛、背、腰部(后),手三阴、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分布在腋、胁、侧腹部(侧)。
十二经脉在四肢分布的一般规律是: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部位内 侧外 侧手前太阴肺经阳明大肠经中厥阴心包经少阳三焦经后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足前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中厥阴肝经少阳胆经后少阴肾经太阳膀胱经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脾经在中线。至内躁八寸处交又之后,脾经在前,肝经在中线。
二.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互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 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248】读书笔记 | 《徐文兵 梁冬对话<黄帝内经>》中的说文解字(1)

朋友推荐《徐文兵  梁冬对话<黄帝内经>》已经很久了,听了一阵子喜马拉雅的音频,被徐、梁二人组的诙谐幽默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再次拿起书来读,更是如细品一盏醇厚的普洱,厚实而回甘无穷。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更是一本在黄(帝)老(子)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的经典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徐文兵老师和梁冬的讲解,以《黄帝内经》为脉络主轴,深入浅出,引经据典,令人受益匪浅。在解析过程中,更是延伸出去,讲解了一些常用汉字的含义,每每令人恍然顿悟,感叹汉语言文学之博大精深。

对于此书的读书笔记整理,着实不知从何下手,那么最简单地先从各种字词的解释说起吧,也颇有意趣。

1、宵和夜的区别

百度词典释义: 宵,即夜;夜,天黑的时间,与“日”或“昼”相对。

徐文兵老师的讲解: 宵,在甲骨文中,上面是小,底下是月亮的“月”,意思就是说有月亮的晚上叫“宵”;而那种暗无天日,见不着月亮的时候,就叫“夜”。

延伸: 因此,大年三十晚上,守岁又叫守夜;正月十五,第一个月亮圆的时候就叫“元宵”。

思考: 所以古人谓之“春宵一刻”,“共度良宵”,月明天朗之时,正是最好的相约时光。
2、志

百度词典释义: 其一,意向的意思。
徐文兵老师的讲解: 它的甲骨文写法是上面一个“之”字,“欲之何处”就是说你往何处去?你的心往哪儿走?这就叫“志”。
延伸: 你的心往前面走,将来想干什么,叫“志向”。

思考:所以所谓志向,定是依循自己内心的向往和初衷而行,才是最本质的出发点。
3、蠢

百度词典释义: 虫子蠕动。

徐文兵老师的讲解: 蠢,上面是春天的“春”,底下是个“虫”。惊蛰以后,虫子就开始拱土了。
延伸: 所以,春天是万物萌生的季节,这时候,你会发自内心的想做一些事情,你可能去做一些计划,干点什么,谓之,蠢蠢欲动。

思考: 平日我们常说被某事引发,心里痒痒的,这何尝不是蠢蠢欲动呢,如虫子在心头蠕动一般。
4、风

百度词典释义: 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

徐文兵老师的讲解: “风”的繁体字“风”中间是个"虫"字,其实说的就是蠢蠢欲动这么一种心思。

延伸: 古人看见的风,尽管是无形的,但古人有悟性,能悟到风里面带着很多微生物,因此不能让伤口见风,因为风中也有很多不干净的东西,像虫子等。

思考: 佛家言,风动帆动心动。不正是细小的虫子在风中飞舞吹动我们的心弦,令我们蠢蠢欲动么。
5、秀

百度词典释义: 植物吐穗开花,多指庄稼;或形容茂盛;或形容美丽而不俗气。
徐文兵老师的讲解: 秀,是一个象形文字。怀孕的“孕”字,上面一个“乃”,下面一个“子”字,是指人怀胎;"秀“是指植物在开花、受精后,开始孕育果实的状态。所以意味着植物怀孕,因此《黄帝内经》讲”夏三月,此谓蕃秀”。
延伸: “秀才”,就是怀着才的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不是一肚子草包的人叫“秀才”。
思考: 植物最美的时候,一定是花开之时,就如世人所言,女人一生中,最美,最具魅力的时候,一定是怀孕的时候!

结语:

每每在书中看到这些解说,常常感叹,自己学生时代最得心应手的就是语文,如今反思,却如未上过语文课一般。如此美妙的解说,在语文课上很少听到;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的名词解释如果能如此生动,把汉字的魅力淋漓尽致诠释出来,那上语文课岂不是更加快乐和美妙的一件事,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苦差事了,真心希望语文课是欣赏汉语言文学魅力的课程,能够更具趣味性,能够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一种文字的美,文字的力量!

365天百字文 #20170516打卡#

医学生五术的理解

术与传统医学
蓝海空168  >《太极拳》
阅1118转102019.03.14关注
在中国悠久文化发展史中,传统武术与传统医学很早就有着共同理论渊源,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中医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不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是:人体生理功能与自然环境的高度统一;人体生理机能的整体性;精神活动与物质功能的统一等。根据上述中医整体观和综合观理论,古代医家进一步提出“精、气、神”为人体“三宝”的观点,并认为三者一体,相互依存。这些理论与观点在几千年医疗及养生实践中显示了广泛的有效性。几千年来,中医与武术密切相关,它们有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有同属人体文化的性质,并在长期互补、共同发展过程中,中国武术将传统中医的整体观和综合观理论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之道,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所谓“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即是这种吸收运用的概括。
整体观 传统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也是人与自然界达到高度统一和谐的存在方式。张景岳著《类经》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于此。”因此,精、气、神是先天具有的,与生俱来,保持先天状态,达到人与自然界的高度统一和谐,这是传统中医整体观理论的体现。武术理论将传统医学的精、气、神学说运用到自己体系之中。《易筋经》曰:“精气神乃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练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所以,通过筋骨肉等“有形之身”的锻炼来达到培精、调气、正神的“内外兼修”,几乎是中国武术所有拳种流派共同遵循的要旨。
太极拳理论主张,打拳以“神”(神明穴)为帅,主导任督二脉,统领诸经,进行全身的螺旋运动。《形意无极歌》说:“混沦一气内外修,泾渭不分至道由,空洞自然凝神静,化虚还元此中求。”主张内外兼修,以经络真气运动来实现身体内外的运动联系。北拳要求练习的基本技法是:“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少林拳术秘诀》提及少林五拳时指出:“各有其妙用。龙拳练精,蛇拳练气,虎拳练力,豹拳练骨,鹤拳练神。”《拳意内经·神运经》则强调:“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气壮,练神而能飞。”重视精、气、神的作用转化,重视内功修炼,从而以内壮达到整体强壮。
阴阳理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从人体生理机能的整体性出发,治病注重整体论治和辩证论治,讲阴阳对立与互根,讲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从而达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肌肉若一”的目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武术拳理完全运用了传统中医阴阳理论,认为练拳应以虚无为本,虚无中又包罗万象,含无数虚实变化。这种虚无的精神状态称“无极”,又称“太极”,或谓“太极者无极而生”。由“太极”这种动静无端的状态出阴阳两仪,所以太极被称为“阴阳母”(王宗岳《太极拳经》)。在拳理中,一般称动为阳,静为阴;出手为阳,收手为阴;进步为阳,退步为阴;刚劲为阳,柔劲为阴;发劲为阳,收劲为阴。因此,拳术中的所有招式无不是动静相间,阴阳相合。其中,太极拳理与中医理论在重阴阳学说上的一致更具特色。太极拳的名称就是根据太极生阴阳,阴阳合为太极这一原理而来的。太极拳强调的诸如动静、刚柔、内外、徐疾、松紧、开合、虚实、升降等,就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由此可见,中医阴阳理论在武术理论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据“天人合一”,“宇宙整体”的观念及取类比象的原则,把人的脏腑依其不同的属性、功能和表现形态,而分别划归于五行之中,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来阐述机体各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平衡。脏腑与五行相配是: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武术以五行来说明各种拳术的原理及其相生相克的繁复变化,认为金生水而克木,水生木而克火,木生火而克土,火生土而克金,土生金而克水。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就是根据上述原理创编的,即劈拳属金通肺,可克崩拳;钻拳属水通肾,可克炮拳;崩拳属木通肝,可克横拳;炮拳属火通心,可克劈拳;横拳属土通脾,可克钻拳。形意拳《相生歌》说得更具体:“劈能生钻钻生崩,崩能生炮炮生横,横能生劈各形本,万物于土五行生。”除此之外,即使像少林拳那样的佛门拳派也用五行说来解释拳理。金恩忠著《少林七十二艺练法摘要》载“六字行功”歌云:“春日明目木扶肝,夏日呵心火自闭,秋咽收金金润肺,冬吹火旺坎宫安,三焦长宫嘻除热,四季呼脾上化餐。”这不仅与行意五拳有异曲同工之妙,还与中医五行说如出一辙。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它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就是说,人体的气、血、津液主要靠经络为运行途径,经常有目的地、适度地活动经脉,可以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机能,从而达到强健身体、延缓衰老的作用。经络学说亦被武术广泛吸收并得到运用,不少拳种在其指导下练拳健身,防身自卫。
八卦掌“行桩”练习,就是通过活动下肢经脉而达到增强健康的目的。少林功法中的目功、面功、鼻功、口功、舌功、齿功、身功等,即是中医经络学说的具体运用。武术的点穴法,更是中医经络学说运用的范例。点穴可以闭塞经脉,制服对手;也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在武术擒拿术中,也常配合点、打、拿穴法,克敌制胜。武术和中医经络学说长期相互融合,经络学说指导武术发展;武术则丰富和充实了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宝库。
武术与中医伤科 武术与中医伤科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这种关系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兴起之时。据兵书《六韬·龙韬·王翼》载:“王者帅师,……方士三人,主百药,以治金疮。”古代军队交战,士卒最常见的伤是金属利器、钝器等造成的兵器创伤,当时一般称为“金创”。“以治金疮”,显然指伤科治疗。再从汉字的“医”字从“矢”,从“殳”;“疾”字从“矢”来看,也说明与武器和战伤有关。
据《中国骨科技术发展史》称,伤科的少林寺学派产生,可能与宋代陈自明所说的“下甲人”有关。这些“下甲人”靠师授家传的技术在民间治疗创伤。自唐以后,少林寺僧的武术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下甲人”自然受其影响,他们一面习武,一面以正骨治伤为业,遂成为既是技击家,又是伤科医生的一种行业。
随着古代战争规模扩大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习武练拳活动开展,人体各种损伤,包括伤及气血、内脏和闭塞经络的内伤,以及像扭伤、跌伤、撞伤、脱臼、骨折、金创等伤及皮肉筋骨的外伤增多,如何预防和治疗这些损伤,成了兵家、武术家十分关注的问题。战争带来的严重人体损伤需要不断发展的伤科医学和医疗手段;不断发展的武术活动,需要伤科治疗作保障。因此,伤科与武术不但有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密切,以致至今仍是武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中医伤科发展很快。《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卷七就载有用生地为主药消肿活血化瘀的药方;晋代葛洪《肘后方》载有用竹片作夹板固定骨折伤腿的治疗方法;南北朝时,又发明了用新鲜桑树皮作线缝合伤口的技术;伤科要药三七在明代之用于临床,等等。此外,伤科治疗技法,如推、拿、按、摩、搓、抄、滚、捻、缠、揉等也相当成熟。
中医伤科也不断地吸收武术某些功法来丰富自己,直到今天,我们仍可看到中医伤科治疗技法有明显的武功痕迹。如中医伤科的“一指禅推拿”便脱胎于武术的一指禅点穴术;“擎拿法”源于拳家;“拍打疗法”便是沿袭武术的排打功等等。
当今许多骨科名医手法亦多出自武术招术。如曾为贺龙元帅治愈腰伤的中国中医研究院刘寿山主任治疗髋部外缝伤筋的手法:前手按住伤侧腹股沟部,后手拿住患者小腿下端,将伤肢拔直,势如握枪使棍;然后由外向内旋转摇晃,再进而将患者小腿夹于腋下,手把患肢腘窝,形似“海底针”与“下切掌”,技如“青龙出水”与“铁牛犁地”。武技中的拨筋、拿晕、点穴、闭穴、背挎八法,擒拿中的脚牮之术及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合理地用于疗疾、健身等,都是中医采用武术功法的例证。
武术更是遵从中医理论来指导习练,并在技术中大量吸收中医的医术,用之于养生和技击。如医术中的点穴、拿脉、解骨及救治偏差术等则直接用于自卫与技击术中;“气以直养而无害”、“壮内以助其外”的方法则既用于技击术中,更用之于养生与壮内。
医理中的“凡经络皆有益于拳”;“五运六气司变化,武术得之自通神”;“内壮为本,以内促外,方为有本之学”等,都广泛运用于武术的习练、教学与训练。
武术根据中医理论摸索出一整套“固本保元”之法。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壮、老、已。因此,武术界十分重视对肾的锻炼,从而创造了“肾有久病功”、“金丹功”、“铁裆功”等功法,以达到强肾固本的目的,并用之于技击术中的抗击打。
此外,武术还根据四时气侯的变化,是生物生、长、化、收、藏的重要条件之一,并结合日、月、地相互运行的规律性变化,以中医理论为内线安排各种传统功法。
中医伤科与武术的密切结合,并就此培养了一批将中医、气功、武术三大学术相结合,集武功、文功、手功、药功四项功夫于一身的文武兼备的专业人才,形成了既有拳械、气功、伤科技艺,又有专著的少林派、武当派、峨嵋派、昆仑派、茅山派武医体系。据古今名人录记载皆不乏武术家善医者,名中医善武者。如著名武术家兼伤科专家的王子平、郑怀贤、万籁声等。目前海外华人开设武馆者多兼跌打医生;国内分散于全国各地的习武兼习医者更大有人在。
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养生、功夫按摩、武术伤科、伤科针灸、运动医药、练功疗法、救治偏差、特种功术等八大技术成果以及一大批有关的学术著述。如《救伤秘旨·跌损妙方》、《跌打点穴残伤治疗法》、《分筋卸骨断骨图翼》、《跌打骨科学》、《正骨止血法》、《中医正骨经验概述》、《活手死手伤科接骨》、《伤科按摩术》、《点穴伤科秘诀》、《伤科诊疗》、《点穴与解穴》、《实用伤科中药与方剂》等。
关于武术与中医二者在学术上的贯通,还可从以下两个歌诀得到体认。
①武术的《卸骨总诀》 卸骨不与断骨同,全凭手法与身功,轻重缓急为高手,借势顺力是上工,死擒活拿顺推按,摘卸瞬时响一声。②医学的《上髎歌诀》 上髎不与接骨同,全凭手法与身功,宜轻宜重为高手,兼吓兼骗是上工,法使骤然人不觉,患如知也骨已拢,兹将手法为歌诀,一法能通万法通。
由此可见,武术与中医骨伤科的关系之密切。这种历史的结合,必将有力地促进二者在今后的共同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展开剩余内容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太极拳若想修炼有成 功在拳外
【武术博览】崆峒道家隐踪门
武当赵堡丹功太极拳(上)
低头族和长期伏案工作者,需要这款「游龙功」调养脊椎
(6)少林伤科管窥
伤科绝招:落枕一次就好的贯足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首页万象文化人生生活健康
教育职场理财娱乐艺术上网
留言交流回顶部
联系我们
触屏版| 下载APP
京ICP证090625号      京ICP备05038915号
京网文[2019]6000-69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0377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85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