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中医药展现的画卷,历史 文学 艺术

医案日记 2023-05-05 17:39:33

周志彬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中国医学与历史、文学、艺术向来颇有渊源,中医药以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表现自然科学知识的特点,在这个方面得到了突出的反映。中医药的知识以及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不仅存在于上万种中医药古籍中,而且广泛存在于经、史、子、集各部类古籍中。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诗经》、《楚辞》等,分别记载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尚书》、《礼记》、《春秋左传》、《战国策》、《管子》、《老子》、《庄子》、《论语》等诸子著作也记载了很多中医理论、养生方法和名医轶事等。其后历代历史和文学作品,也都有大量的反映中医药文化的内容。中国的历史典籍内容丰富,体裁完备,形式多样,其中很多内容与中医药有关。如二十六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考证历代各种学术流派的源流,记录当时存世的图书典籍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使后人得知当时的学术概貌,为我们了解古代医学产生和发展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又如,二十六史为名医182人立传,并记载历代的医事和药事制度以及当时与医药有关的人物和事迹。

中国古代医出于儒,医儒相通,尤其宋代以后,儒生多有习医术者,许多文学成就很高的文人墨客具备相当的医学知识,如柳宗元、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同样,也有不少名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在文学上都有较高造诣,如陶弘景、朱丹溪、傅山等;甚至两种身份合而为一,难以分离,如宋代的地方医学教育,即以现任官员中精通医术与文章者兼任医学教师。所以,中国古典文学,包括诗词散曲、小说笔记等,都蕴含着大量的医药学知识,其内容或吟咏疾病,剖析病因;或抨击医弊,警戒后人;或药名联句,唱和成趣,如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均通晓医药,其诗作多有描写医药疾病者。明清两朝,是中医药发展的巅峰时期,同时也是小说兴起和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很多小说,如四大名著以及《儒林外史》、《镜花缘》、《聊斋志异》等,对中医药文化有大量的描写。以《红楼梦》为例,据统计,书中涉及的医药卫生知识达290余处,5万余字,使用的医学术语161条,病名114种,病案13个,方剂45首,中药125味,西药3种。现代文学对中医药的描写也有不少,典型的如金庸武侠小说,对中医药的理论、诊法、病症、药物、方剂、针灸、气功、养生、医药著作与人物等方面都有较为细致的描写。许多医学著作也极富文学色彩,具有中国特色的诗词歌赋体裁,在脉学、药学、方剂、针灸及各科医学著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医学入门四书《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汤头歌诀》、《雷公药性赋》,分别采用了三言、四言、七言诗歌体和赋体。针灸学对歌赋体运用更多,如《杂病穴法歌》、《肘后歌》、《玉龙歌》《胜玉歌》、《补泻雪心歌》等。此外,临床各科著作也有用歌赋体写成的,其中《目经大成》不仅运用了五言、七言、绝句、律诗,还用了大量的词牌,因此颇具特色。大量地采用歌赋体裁用以解说中医药各科知识,使诗歌和医理互融,于是枯燥的基础理论、中药方剂和临床各科变得容易理解和掌握,读起来生动有趣,从而帮助读者熟读和记忆。现当代也有不少医家文采斐然,如任应秋《任应秋医文集》、裘沛然《剑风楼诗文钞》、邓铁涛《铁涛医话》、张灿玾《琴石书屋医余吟草》等,或医或文,亦医亦文,颇见儒医本色。

中国传统的音乐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中医药也有密切的关联。如体现中国古代音乐的两大要素——旋律和节奏的“和”与“节”的思想,对中医理论、疾病防治和养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和”的思想对儒、释、道各家学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和”的崇尚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理念。“和”的思想还渗透到中医学领域,在中医临床与养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中医学认为,“和”的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人体正常和谐状态的反映,“不和”即为病态;临床治疗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和法”。

“节”的中心思想是自然、社会和人体的运动呈现出有规律的态势,各种自然、社会现象及人体的生命现象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有规律地表现出来。受此思想的影响,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与自然界的节气变化密切相关,随着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化而表现出显著的节律性,主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因时制宜,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自身的阴阳平衡。

书法与中医在哲理上也有共通之处,如阴阳学说是中医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同样也深刻地影响了书法,蔡邕《九势》:“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用于表现书法、体现自然的两大基本颜色——黑、白,分别为阴阳之属,书法中之执笔、运笔、用墨、结体、章法、布局、风格诸方面,其间的种种关系,也无不遵循和体现着阴阳的相对相依、相生相克的自然法则。过去的书写工具是毛笔,医家为给患者看病开方,必须具备读书写字的基本功,旧时老中医有句话:“一手好字,二会双簧,三指按脉,四季衣裳。”概括了一个有学养的中医应该具备的四个条件。因此从古至今既是医药学家又是书法家的不乏其人,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邀、傅山、何鸿舫等,尤其是傅山,不仅医术高明,在医药界享有盛名,而且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些著名书家书写的与方药、病症、养生等内容有关的墨迹在书法艺术宝库中屡见不鲜,著名的如王献之《鸭头丸帖》、张旭《肚痛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苏东坡《覆盆子帖》、黄庭坚《方药墨迹》、傅山《三垣兄方》等,都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近代擅长书法的名医有范文甫、谢利桓、丁甘仁、萧龙友、恽铁樵、王仲奇、施今墨、顾筱岩、徐小圃、秦伯未、程门雪等,他们的书法皆臻上境,留下的方笺被人们当作书法墨宝收集珍藏,其书法作品多表现出“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崇高理想与济世活人的高尚医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82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