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莱菔子验方

医案日记 2023-05-05 11:19:57

莱菔子验方

1.干品炒微黄,研面冲服,每日3次,每次5克,治疗食滞腹满。

2.莱菔子20克,研面冲服,每日3次,治便秘。

3.炒莱菔子10克~15克,配入方药中,起行气散结的作用,能治疗淋巴结核、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及各种囊肿。(王学诗)

莱菔简介

目录1拼音2《*辞典》:莱菔 2.1出处2.2拼音名2.3莱菔的别名2.4来源2.5原形态2.6生境分布2.7化学成份2.8莱菔的药理作用2.9性味2.10归经2.11功能主治2.12莱菔的用法用量2.13注意2.14附方2.15各家论述2.16莱菔的临床应用2.17摘录 附:1用到中药莱菔的方剂2用到中药莱菔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莱菔 1拼音 lái fú

2《*辞典》:莱菔

2.1出处

《唐本草》

2.2拼音名

Lái Fú

2.3莱菔的别名

荚、芦萉(《尔雅》),芦菔、荠根(《说文》),罗服(《潜夫论》),萝瓝(《汉书》晋灼注),雹葖(《经典释文》),紫菘(《唐本草》,萝卜(孟诜),紫花菘、温菘、萝苗、楚菘、秦菘(《本草图经》),土酥(《蔬食谱》),葖子(《癸辛杂识》),萝白(《广州植物志》)。

2.4来源

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新鲜根。冬季挖取鲜根,去茎叶,洗净。

2.5原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可达1米。根肥厚,肉质、大小、色泽、形状不一。茎租壮,具纵纹及沟,有分枝,多少有白霜。根生叶丛生,成琴形羽状分裂,长达30厘米,疏生祖毛;茎下部叶琴形羽状分裂,长12~24厘米,顶端裂片最大,先端钝,两侧裂片4~6对,沿叶轴对生或互生,三角状卵形,愈向下裂片愈小,先端锐,边缘钝齿状或牙齿状;茎上部的叶渐小,叶片矩圆形,长3~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短尖,边缘有浅锯齿或近于全缘;基部具短柄或近无柄。总状花序生于分枝顶端;萼片4,线状长椭圆形,绿色,外面带淡紫色;花瓣4,倒卵状楔形,具长爪,白色,淡紫色或粉红色3雄蕊4强;雌蕊1,子房细圆柱形。长角果圆柱形,肉质,在种子处稍向内缢缩,先端具较长的尖喙。种子呈卵圆形而微扁,直径约3毫米,红褐色。花期3~6月。果期5~8月。

2.6生境分布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2.7化学成份

根含糖分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各部分还测得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苯丙酮酸、龙胆酸、羟基苯甲酸和多种氨基酸。鲜根含甲硫醇7.75毫克%、维生素C近20毫克%,因不含草酸,是钙的良好来源。含锰0.41毫克%,硼约7毫克%(干重)。又含莱菔甙。

2.8药理作用

醇提取物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较敏感;有血清时,活力降低一半;亦能抗真菌。莱菔根中的酸性物质对小鼠皮下注射3克/公斤或腹腔注射2克/公斤,皆无毒性,对兔皮下注射1克/公斤仅有轻微、短暂之毒性反应。另据报告,根捣碎后,榨取之汁液,可防止胆石形成而应用于胆石症。

2.9性味

辛甘,凉,

①《别录》:"味苦,温,无毒。"

②《唐本草》:"味辛甘,温,无毒。"

③孟诜:"冷。"

④《本草经巯》:"生者味辛,性冷;熟者味甘,温平。"

2.10归经

入肺、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纲目》:"入太阴、阳明、少阳气分。"

③《本草经巯》:"手足太阴、阳明经。"

④《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2.11功能主治

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治食积胀满,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正头痛。

①《别录》:"主利五脏,益气。"

②《唐本草》:"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去痰癖;生捣汁服,主消渴。"

③孟诜:"甚利关节,除五脏中风,练五脏中恶气。"

④《四声本草》:"凡人饮食过度,生嚼咽之便消,亦主肺嗽吐血。"

⑤《食性本草》:"行风气,去邪热气。""花:明目。"

⑥《日华子本草》:"能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治劳瘦咳嗽,和羊肉、鲫鱼煮食之。"

⑦《日用本草》:"宽胸膈,利大小便。熟食之,化痰消谷;生啖之,止渴宽中。"

⑧汪颖《食物本草》:"生捣服,治噤口痢。"

⑨《本草会编》:"杀鱼腥气,治豆腐积。"

⑩《纲目》:"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散瘀血,甚效。末服治五淋;丸服治白浊;煎汤洗脚气;饮汁治下痢及失音,并烟熏欲死;生捣涂打扑、汤火伤。"

⑾《本草求真》:"解附子毒。"

⑿《随息居饮食谱》:"治咳嗽失音,咽喉诸病;解煤毒、茄子毒。熟者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寒,已带浊,泽胎养血。"

2.12莱菔的用法用量

内服:捣汁饮,1~3两;煎汤或煮食。外用:捣敷或捣汁滴鼻。

2.13注意

①《本草衍义》:"莱菔根,服地黄、何首乌人食之,则令人髭发白。"

②《本经逢原》:"脾胃虚寒,食不化者勿食。"

2.14附方

①治食物作酸:萝卜生嚼数片,或生菜嚼之亦佳。干者、熟者、盐腌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濒湖集简方》)

②治翻胃吐食:萝卜捶碎,蜜煎,细细嚼咽。(《普济方》)

③治结核性、粘连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白萝卜一斤,切片,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每日一剂,一次服完。(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治失音不语:萝卜生捣汁,入姜汁同服。(《普济方》)

⑤治痰热喉闭:萝卜汁和皂角浆,吐之。(《普济方》)

⑥治鼻衄不止:萝卜(捣汁)半盏,入酒少许,热服,并以汁注鼻中皆良。或以酒煎沸,入萝卜再煎饮之。(《卫生易简方》)

⑦治肺结核咯血:红色大萝卜二斤,加水300毫升,煎到100毫升时,除去残渣,再加入明矾三钱,蜂蜜三两。每日三次,早晚空腹服用,每次60毫升。(《中国防痨》(2):90,1960)

⑧治消渴口干:萝卜绞汁一升,饮之。(《食医心镜》)

⑨治诸热痢、血痢及荆后大肠里痛:萝卜,截碎,研细,滤清汁一小盏,蜜水相拌一盏,同煎。早午食前服,日晡以米饮下黄连阿胶丸百粒。无萝卜以萝卜子代之。(《普济方》)

⑩治酒疾下血,旬日不止:生萝卜,拣稍大圆实者二十枚,留上青叶寸余,及下根,用瓷瓶取井水煮令十分烂热,姜米,淡醋,空心任意食之。用银器重汤煮尤佳。(《寿亲养老新书》萝卜菜)

⑾治偏正头痛:生萝卜汁一蚬壳,仰卧,随左右注鼻中。(《如宜方》)

⑿治汤火伤灼,花火伤肌:生萝卜捣涂之,子亦可。(《圣济总录》)

⒀治打扑血聚,皮不破者:萝卜或叶捣封之。(《纲目》)

⒁治满口烂疮:萝卜自然汁频漱去涎。(《濒湖集简方》)

⒂治诸淋疼痛不可忍,及砂石淋:大萝卜切作一指厚四、五片,用好白蜜淹少时,安铁铲上,慢火炙干,又蘸又炙,取尽一,二两蜜,反复炙令香熟,不可焦,候冷细嚼,以盐汤送下。(《朱氏集验医方》瞑眩膏)

⒃治脚气走痛:萝卜煎汤洗之,仍以萝卜晒干为末,铺袜内。(《圣济总录》)

2.15各家论述

①《本草图经》:"莱菔,功用亦同(芜菁),然力猛,更出其右,断下方亦用其根,烧熟入药。"

②《本草衍义》:"莱菔根,世皆言草木中惟此下气速者,为其辛也,不然。如生姜、芥子又辛也,何止能散而已?莱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缓而又下气速也。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

③《本草衍义补遗》:"莱菔根,《本草》言其下气速,往往见人食之多者,停滞成溢饮病,以其甘多而辛少也。"

④《纲目》:"莱菔,根、叶同功,生食升气,熟食降气。苏,寇二氏止言其下气速,孙真人言久食涩营卫,亦不知其生则噫气,熟则泄气,升降之不同也。大抵入太阴、阳明、少阳气分,故所主皆肺、脾、肠、胃、三焦之病。李九华云:莱菔多食渗入血。则其白人髭发,盖亦由此,非独因其下气涩营卫也。"

⑤《本草经疏》:"莱菔根,《本经》下气消谷,去痰癖,肥健人,及温中补不足,宽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导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治肺痿吐血,肺热痰嗽下痢者,生食之用也。"

2.16莱菔的临床应用

治疗滴虫性 *** 炎:将萝卜用水洗净,以酒精擦拭消毒后剁成泥状,每次取1~2茶匙用消毒纱布包成纱布卷,一端系以长线,作 *** 塞剂。上药时先用1/5000过锰酸钾液冲洗外阴及 *** ,拭干后,将萝卜泥纱布卷放入 *** 内,线头露于 *** 外。每天1次。共治68例,治愈62例。一般在用药后2~3天外阴痒感、热感、下腹重感或疼痛均消失,分泌物由脓性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治疗5~10次后 *** 粘膜充血减轻或完全恢复正常。连续上药4~7次后,涂片检查滴虫阴性。治程中未见副作用。

2.17摘录

《*辞典》

用到中药莱菔的方剂 莱菔丸 拼音:láifúwán《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莱菔丸:处方:莱菔子300克(淘,焙干,炒黄)制法:上一...

莱菔酒 拼音:láifújiǔ处方:莱菔不拘多少。制法:上细锉。功能主治:大衄不止。用法用量:每用1合,用酒...

平胃保和汤 :组成:苍术1钱,厚朴1钱,枳实1钱,陈皮1钱,莱菔1钱,山楂1钱,香附1钱,炙草5分。主治:食积,...

痢泻丸 方:全当归6两,生白芍6两,枳壳2两,槟榔2两,莱菔子2两,车前子1两,生甘草1两。制法:上共研细末...

莱菔子粥 ifúzǐzhōu《老老恒言》:莱菔子粥:处方:莱菔子末15克粳米100克制法:将莱菔子与粳米同煮为...

更多用到中药莱菔的方剂
用到中药莱菔的中成药 消痞阿魏丸 曲(焦)200g姜半夏60g甘草60g黄连60g莱菔子(炒)60g制法:以上十四味,除莱菔子、阿魏另...

山楂内消丸 灵脂(醋制)60g清半夏40g青皮(醋制)40g莱菔子(炒)40g砂仁30g莪术(醋制)20g三棱(...

降脂灵胶囊 7处方:普洱茶100g刺五加100g山楂100g莱菔子50g荷叶50g葛根50g菊花50g黄芪50g...

保和冲剂 茯苓100g陈皮50g连翘50g麦芽(炒)50g莱菔子(炒)50g制法:以上八味,陈皮和连翘蒸馏挥发...

七珠健美茶 茶汤。七珠健美茶的主要成份:山楂、夏枯草、菊花、莱菔子、陈皮、三七、谷芽、草决明、人参叶、党参、珠茶...

更多用到中药莱菔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莱菔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六莱菔二百二十七]莱菔子 肿毒,止气痛而发疮疹,平下痢而息后重。食物吞酸,莱菔生食大效。(验方第一。)反胃噎疾,莱菔蜜煎,细嚼...

《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菜之一]莱菔 )、紫花菘(同上)、温菘(同上)、土酥。保升曰∶莱菔俗名萝卜。按∶《尔雅》云∶突,芦。孙炎注云∶紫花...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十九)治燥结方]1.硝菔通结汤 治大便燥结久不通,身体兼羸弱者。净朴硝(四两)鲜莱菔(五斤)将莱菔切片,同朴硝和水煮之。初次煮,用莱...

《王旭高临证医案》:[卷之二]臌胀水肿门 达下治之。羌活防风枳壳杏仁大腹皮川朴茯苓橘红泽泻莱菔子桑皮青葱生姜渊按∶羌、防不如麻黄,专开手太阴之...

《理瀹骈文》:[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金仙膏

打呼噜、打鼾有的治吗?看看古人的看法和中医验方

最近遇到好几个打鼾很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带呼吸机睡觉才行,那中医对这个病症有没好的方法呢?二羊我是没有任何经验的,但是可以学吗,查找资料。那我将我学习整理到的资料分享给大家。
打鼾,又称打呼噜,鼾眠。

鼾,俗称打呼或打呼噜,是指人在“熟睡时发生的鼻息声”。严重的有鼾声如雷之称。
查古书:

汉·许慎在其所著的《说文解字》中将鼾释义为“卧息也”。

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第六条》中,“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 多睡眠,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

明代张景岳在他的《景岳全书》中论阳虚喉闭时曰:“因喉痹而过于攻击致伤胃气者,有艰于食饮仓禀空虚亦伤胃气者,……以至声如鼾睡,痰如拽锯者。” 

导致打鼾的原因是什么呢?

《诸病源候论》是一本专门讲许多病史怎么得来的,从这本古籍中二羊查到有这样的记载:

另外,中医界的“九阴真经”黄帝内经也有记载,

黄帝内经就说,有的人气上逆不能平卧,呼吸有声音。有的人起居如正常人,却又呼吸声音很大。有的人平卧或者行走都喘气大口呼吸。这里边讲的有一种类似打呼噜,就是起居如常“ 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 ”,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解释说,这是 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

什么意思呢?这个肺本来气是要肃降的,肺呼吸的气要吸到肾里边去,到丹田的地方去才行。这个叫肾纳气。 有的人呼吸很表浅,气只是吸到胸口就下不去了。气不能正常的上下,停在那,络脉不行,也就是毛细血管循环不好了。这其实也就是是有淤血了。

参考以上两点可以总结得出。导致打呼噜的原因有两点:

1、 气血有不调和,

2、肥人气血沉厚。
当然,上面总结的是功能为主的,另外还有一些器质性病变,特别是鼻子和咽喉有问题的也容易引起打呼噜。
例如先天因素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鼻咽有问题的。

如先天性鼻中隔偏曲、下颌后缩、小颌畸形、巨舌等上气道解剖结构异常,导致气道不畅而出现鼾声,呼吸不利而出现暂停。这种情况往往有一定的家族史,也就是说是祖辈遗传下来的。什么好的不传,你看这个病给完整的传下来了。害得子孙后代也跟着有这个病,没办法。 

那治疗怎么办呢?打呼噜有得治吗?

如果是遗传导致的器质性的病变就不好办了,有得可以借助手术来治疗。这种情况,中医效果也不是太好。

那对于上面总结那种功能上引起的打呼噜,中医还是有办法的。

按中医辨证来治疗。一般分虚实两种

实证的主要病机为 痰瘀互结 。第一祸首就是 痰 。大写黑体的偌大一个 “痰”,肥人胖子就属于这一类。再一个就是有淤血,很多瘦子也打呼噜这类常见。

金元四大中医的李东垣在他的书《脾胃论》记载:

吃太多肥腻的食物,体内容易差生痰湿。这个痰湿是什么东西呢?不仅仅是肺器官中的那个痰啊。这个痰湿是体内代谢不了的废水、垃圾等。停留在人体内,代谢不了,日积月累,导致体态臃肿。

所以肥人,哪里都是肥的,咽喉部自然也是,这样最容易导致气道狭窄,壅滞不畅。

所以呢。治疗打呼噜的关键点在于解决掉这个“痰湿”。

治疗打鼾的秘诀就是:减肥

减肥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历史难题,也是女性同胞们一个永恒的命题。

中医来治,还得看什么人,用什么药,和方法。

下面提供几个配合减肥方一起调治的方子,你看看中医治疗打鼾,顺便把肥胖也治了:

1、单纯性肥胖

这类人通过减肥,把体重减下来,鼾症就会减轻至消失。

治疗方药 畅通散 ,

基本组成: 桔梗,杏仁,茯苓,炒莱菔子 。根据个性化身况加减,配合物理运动减肥即可治愈。
2、复合型肥胖

这类人单靠减肥能减轻鼾症,但不能治愈。因为复合肥胖是痰加瘀型肥胖。减肥治痰不能消去咽部充血水肿局面,甚之有“痰加瘀血,遂成巢囊”现象。这类人需要 治痰同时化瘀 。

可以用 畅降散 ,参考上方。

加上活血化瘀的方药。

具体操作,用 畅降散的药物煮好水后, 用药水送 化瘀丸 。这个化瘀丸是一条活血化瘀的方子做成的丸药。可以买同仁堂的。
3、瘦子打呼噜

这个世界就是很公平的,打呼噜不能你肥胖人全占了,很多瘦子一样的打呼噜。

这种叫瘦人鼾症

这类人体瘦不肥,睡觉却打鼾,甚至酒后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主要是血瘀体质引起咽部充血炎症。

也就是黄帝内经里边说的,肺络脉不得上下。

当然引起瘀血的原因很多,最最常见的有两个:气虚血瘀、气滞血瘀。

中医说气为血之帅,气是血运动的动力啊。这个气堵了或者不够了,也也就停住了。最容易导致瘀血的产生。

治疗呢,当然也得分情况。

属气虚血瘀者,可服 补阳还五汤 加减,

属气滞血瘀者,可服血府逐瘀汤加减

总之以活血化瘀为主才有可能可治愈。

4、微胖界人士

这世界除了瘦子、胖子之外,还有这么一类人。就是正在去往胖子的路上的人。

这类人,其实有一定的体质特点。俗称的“微胖界人士”,这类人肌肉特别松软,颈短,脖子粗,下巴后缩。天生父母给的,就这副五短身材。稍微不注意就容易变成胖子。
如果加上后天不注意,特别是损伤脾胃之后,中医说的有气虚、脾虚、心阳虚等,这类体质舌体肥大,带有齿痕,睡觉时,舌根后坠,阻塞呼吸道。

这类人通过上面说的减肥,除痰化瘀,能减轻打呼噜症状,但是很难治的一种。先天条件摆在那,也是最难治的一类人。除非体质改善,解决舌体肥大,要不只能打呼噜‘酣睡’了。

中医有得治吗?应该有,只是比较困难些。

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心脾阳虚最容易导致齿痕胖大舌。

要治的话,我想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减肥,除痰化瘀,把这个“标实”,体内的垃圾排掉。第二步补脾阳、温通心阳。把根本补起来。

方药可以用温阳的四逆汤、理中汤打底:

附子,茯苓,甘草,桂枝加减治疗, 其中桂枝、甘草量要大。这个两味药是一个小方子,医圣张仲景的桂枝甘草汤用来温补、温通心阳。

同时,平时生活一定要注意,要不然,辛辛苦苦几十年,一下子回到解放前。一杯啤酒、一盘水果、都有可能导致复发。导致脾胃损伤的食物尽量少吃,例如生冷蔬菜水果、冰冻饮料、你看冰冻啤酒就最伤,男人一吃肚子就大起来。

另外,对于严重器质性病变成形者,如鼻息,咽喉息肉,囊肿,肿瘤等造成的鼾症可行西医手术治疗。

当然,手术后改善后,也得治疗本。如果痰湿瘀血的体质没有改变,这些有形的东西还会涨起来的。
讲了那么多,打呼噜中医能治吗?

我想应该可以,我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去临床上小试牛刀了。如果你或者家人恰巧也有这个问题,不妨试一试。当然最好有医生指导为好。

最后。中医都是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上面总结的内容只是代表一个方向,具体用药得看个人。例如药量的把握,还有其他症状要不要加减等。

附录验方:

验方一、宣肺消鼾汤

组成: 麻黄8克,半边莲15克,桔梗10克,红茶10克,银杏叶15克,苎麻根15克,甘草8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15日为1疗程。

功能: 通利咽喉,宣畅肺气,针对合并鼻炎不通畅,体表有寒气的。

验方二、消鼾灵

组成: 苎麻根15克,牛蒡子10克,甘草6克。

用法法: 水煎2次,将两次煎取的药液合并,浓缩至50毫升,加60%酒精沉淀,滤取上清液,回收酒精后,浓缩至30毫升。每晚临睡前半小时用以漱口,可将30毫升药液分作2~3次含漱后咽下。含漱时应尽量将头向后仰,以使药液达到咽喉部位。14天为1疗程。

功能: 宣肺利咽,消肿解毒。一般针对咽喉容易红肿热证为主。

验方三、止鼾汤

【处方】

炒杜仲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20克,石菖蒲15克,焦神曲30克,竹茹10克,葶苈子10克(包煎),泽泻10克,黄芩10克,苍耳子6克,辛夷花10克(包煎),丹参20克,合欢皮15克。

【功效】益肾健脾、化湿和胃、涤痰降脂、宣通鼻窍、安神止鼾。

【适应症】适用于久治不愈,难治性打鼾病人;也可用于慢性肥厚性鼻病、后鼻道阻塞性病变。

【用法】日1剂,水煎服。取汁300毫升,每次100毫升,1日3次,饭后半小时服用。7剂为一疗程,大部分病例一疗程即可,极少部分人需要2~3个疗程。

福利减肥方剂:

1、实证:大柴胡汤、

2、虚症:补气消痰饮

2、虚实夹杂:五通汤

 麻黄l0g,桂枝l0g, 干姜l0g,半夏15g,细辛6g, 白芍l0g,甘草l0g, 陈皮15g,厚朴20g,枳实15g,柴胡15g, 白术20g,茯苓20g, 泽泻30g,人参l0~20g, 当归15g,川芎15g。
【小贴士】

睡眠占生命的1/3的时间,几乎和食物一样至关重要。打鼾影响自己,同时也影响别人,应该高度重视,及早治疗。

1.对于轻度打鼾病人,只要把仰卧姿势变成侧卧躺,再适当调节枕头高度,就可减轻症状。

2.对于中、重度者则应减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解除阻塞,进行颈部按摩等。

3.此方不适用于外感风寒、风热之邪引起的打鼾。
中医二羊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硕士,主导针药并治的大中医观,一个推崇经典古中医的80后中医。

一个铁杆中医脑残粉。有一味赤色栀子心,胸怀山中药,愿为熊胆使君子,继四圣岐黄之术。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786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