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血疗法
这是一种现在已经很少见的疗法,它通过放血祛除邪气以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和恢复正气的目的。其对治疗青春痘、急性腰扭伤、颈腰椎病等各种痛症有良好疗效。比如咽喉痛,只要在大拇指指甲旁的肺经处做一次刺血治疗,咽痛即能缓解。
天灸疗法
运用“冬病夏治”原理,在阳气旺蛊的夏季特别是最热的三伏天进行贴穴治疗,以减轻冬季发病症状。天灸治疗能很好地体现“治未病”理念,尤其适用于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虚人感冒、胃痛等疾病的预防。患者普遍反映,进行天灸后,呼吸道的不适症状减少了,体质明显改善。
蜂疗
蜜蜂是治病救人的“小天使”。将蜜蜂的毒刺插入相关部位,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随毒刺进入人体的蜂针液可以作用于人体免疫、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治疗免疫力低下、反复咳喘,鼻炎、风湿关节痛、网球肘等疾病。
腹针疗法
这是一种新的针灸方法,主要在腹部进行针灸。它有取穴标准化、操作规范化、无痛、见效快等优点,尤其对腰腿痛、失眠、中风偏瘫、眼底病、乳腺增生、妇科病等疾病有独到疗效。
隔姜灸、隔蒜灸
把姜、蒜切片,放在穴位上,再放置艾条燃烧,可以达到驱寒、清热解毒、加强睡眠、改善脸色的效果。
温箱灸
此法用艾绒做成艾条,放于灸箱中,放置在穴位上或疼痛部位,进行熏灸。对于胃脘痛、泄泻、月经不调、中气不足、脏腑下垂等疾病均有疗效。
此外,传统疗法还有热敏灸、雷火灸、节气灸、平衡针灸、砭石热敷、中药熏蒸、沐足和正骨按摩、拔火罐、刮痧等传统疗法。(贾冬梅)
传统中医向来是防治结合,手段有:
一、汤液法——中药内服法,有丸、散、膏各种药剂,口服多为汤液。
二、针灸——针灸刺激某部位经穴(包括针刺放血)。通经脉,调气血,平阴阳,调脏腑,防治疾病。
三、按摩——有捶打、施压及揉擦三种。
四、导引——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
五、食疗——药食同源、药膳。
六、其他——外治法等。
外治法:
拔罐:使局部皮肤充血,防治疾病。适用于各种疼痛、风湿、痹痛、神经麻痹、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胃脘痛、眩晕等及丹毒、红丝疔、毒蛇咬伤,疮疡初起末溃等外科病。
捏脊、刮痧、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贴、膏丹丸散外涂外敷、药浴、坐浴、中医骨伤科的整骨。
养生七法:神养:包括精神心理、情趣爱好和道德品质调养。居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气养: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形养: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食养:内容包括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药养:养生药剂选配调制,中医常有“药膳”之说。术养:非食非药的养生法。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疗法养生。
四时养生法: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安排生活起居。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春三月,应晚卧早起,松弛心胸,庭间散步,呼吸新鲜空气,顺应春升之气机,不束缚自己; 2、夏三月应晚卧早起,夏天该天热而汗出,让它出个够,是阳光宣泄于外不要过于贪凉,顺应夏长之气;3、秋三月,应早卧早起,心情平静安宁,不烦不燥,保养肺阴,免受燥气之侵袭;4、冬三月,时令闭藏,冰天雪地,保护阳气,勿使外泄,不使皮肤出汗过多,早卧晚起,像冬眠的动物一样,祛寒就温,减少活动,养精蓄锐,以待来春,这是冬藏之道。
灸法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特色疗法,拥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医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谈起灸法我们先要从火说起,原始人类对火的发现、有关取火的发明及对火的使用在人类卫生保健史上有重要意义。火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御寒,使人类减少因风寒而引起的外感疾病和长期居住在黑暗潮湿处所导致的寒湿病;可以防御野兽的侵袭,加强自卫能力,减少与猛兽搏斗而致的外伤性疾病;可以使人类由食用生食转为进食熟食,减少肠道传染病、消化性疾病、寄生虫病及其他有关疾病的发生;可以提高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程度,促进人体的发育,提高人体素质,增进健康,延长寿命。而更重要的是为灸法治疗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条件。早在几千年前,原始人在烤火取暖、煮食或篝火驱赶野兽时,有时可能会被溅出的火星灼伤。当溅在患病的原始人身上时,这种局部的烧灼减轻了某些疾病的症状。多次反复出现这种情形,久而久之,就使人们受到启发。他们开始有意识地选用一些干枯的植物茎叶作燃料,对局部进行温热刺激。
艾叶,别名艾蒿、灸草、狼尾蒿子。为菊科植物艾,或同属植物野艾的叶子,于春、夏季采摘,阴干或晒干,去掉绒毛,粉碎贮备。艾叶含挥发油和芳香油,并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多种必需氨基酸、胡萝卜素、泛酸、胆碱,以及维生素B1、B2、C等。性味苦辛、温,无毒,有理气血、治菌痢、逐寒湿、安胎、止血等功用。艾叶具有易于燃烧,产热持久,气味芳香,不易脱落,资源丰富,便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了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艾灸按治疗方法分为直接灸、间接灸、艾条灸、温针灸及温灸器灸等。“直接灸”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愈后留有瘢痕者,称为瘢痕灸。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不留瘢痕者,称为无瘢痕灸。“间接灸”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艾条灸”包括温和灸、雀啄灸等。“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温灸器灸”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施灸,故又称温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内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盖扣好,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当今,艾灸疗法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它简、便、效、廉的特点,深受广大患者的喜爱。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广泛用于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人们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人体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袭。《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中老年人多阳气衰退,应宜施艾灸起到补火助阳,振奋精神的作用。
鲍姑,名潜光,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约生于永嘉三年(309)一个官宦兼道士之家,其父亲鲍靓亦名静,晋代道教徒,字太玄,原籍东海(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约生于公元260年。鲍靓,“禀性清慧,学通经史,修身养性,学兼内外”。多次奉命征战,官升至黄门侍郎,南海郡太守。当时带着他的独生女潜光。也就是世称的鲍姑,赴广东南海上任。鲍姑从小就深受道教的影响,随父亲学道学医,通晓医术、炼丹、修身,对医学钻研甚深。曾有诗赞颂:“越井冈头云作邻,枣花帘子隔嶙峋,乃翁白石空餐尽,夫婿丹妙不疗贫,蹩辟莫酬古酒客。龙钟谁济宿瘤人。我来乞求三年艾,一灼应回万年春。”诗意大概就是鲍姑行医采药,其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医术精良,擅长灸法。她是采用越秀山脚下漫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绒施灸来治疗疾病,并以专治赘瘤和赘疣而闻名天下。因此。后人称此红脚艾为“鲍姑艾”。
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鲍姑在行医采药回归途中,见一位年轻姑娘在河边照容边照边淌泪。鲍姑上前一看,见她脸上长了许多黑褐色的赘瘤,十分难看。乡亲们因此都鄙视她,排斥她,没有想娶她的男人,不能出嫁,因而顾影自泣。鲍姑问清缘由,即从药囊中取出一些红脚艾,搓成艾绒,用火点燃,轻轻地在姑娘脸上熏灼。不久,通过鲍姑的灸治,姑娘脸上的疙瘩全部脱落,看不到一点疤痕,变成了一个美貌的少女。她干恩万谢,欢喜而去。通过这个故事可以体会到她的灸法独特,医术精湛。但遗憾的是,鲍姑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后人认为,她的灸法经验可能渗入到他丈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该书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灸方竟占90余条,并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都有较全面的论述。
近年来,随着鲍姑艾灸的神奇故事及人们对艾灸疗法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逐渐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现代化研究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艾灸在临床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
按治疗途径可分为外治、内治两大类。按采用的手段可分为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精神的、综合的五大类。在外治中最具特色的有针灸疗法、推拿疗法、拔火罐疗法等。在内治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中草药疗法。其中最著名的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除了各种具体疗法以外,中医还有颇具特色的极其重要的治疗思想。例如在治疗中强调营养为主、精神为主、预防为主、整体为主等。近年来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中医治疗方法大放异彩在方药分析、病症研究和思想探讨等方面都取得很多成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73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亦食亦药话海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