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亮 侯红霞 山西平遥县中医院
沿着历史的长河,追寻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体会中医药的灿烂文化,一部浩繁的医药史,使人诸多感叹。

《内经》云“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日月者,大自然也。大自然乃神奇的造物主,赋予人类优厚的物质资源,又为人类提供了疗疾养伤之良药,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每一味中药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大自然的神功造就了药物的特殊功能,药物的升降浮沉就是大自然的杰作。其云:根——升、子——降、介——破、石——沉、枝——走四肢、叶——达皮毛、内实者——攻里、中空者——发表、枯燥者——行气、润泽者——入血,真乃相参相应也。
植物之根为生长之本,其根入药皆有升举上行之功,而有升清益气的作用,如葛根、柴胡、升麻等。子者植物之果实,历经四季孕育成熟后多回落大地,其为药用多有降气、降逆下行之效,如苏子、葶苈子、白芥子、车前子等。介壳类药物则多有突破,软坚化结之功,如牡蛎、穿山甲等。矿石类药物取其重而有降逆沉降之功,如磁石、代赭石之类。植物枝条入药多走四肢而治疗四肢疾患,如桂枝、桑枝等。叶入药其质轻多走人体皮毛而治疗外感表证、皮肤之疾,如桑叶、荷叶、大青叶等。中药形态内实者多用于治疗内实证,如扁豆、芡实、薏苡仁等。中药外实里虚中空者多有发表的作用,以治外感表证,如芦根、薄荷等。药观之枯燥者多有行气理气作用,如木香、生黄芪、枳壳等。药观其润泽而有光者多善于入血而治疗血分病证。如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等。真乃观药之外观可知药之功效。药物生于阴暗潮湿处,多药性寒凉,可清热养阴,生于向阳干燥之地多性偏温而有驱寒温阳之功。海洋水产品做药用多可滋阴潜阳,虫类药多搜风走窜,动物类药则多强身壮体、补阳益元,此皆自然之大道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生于天地之间,理应顺应自然,适阴阳之道,世间万物皆如此,更何况人乎!
中药的性能(药性)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的概念、作用及气味的综合效应。
 
 3、掌握升降沉浮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
 
 4、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的临床意义。
 
 5、熟悉毒性的分级、中毒原因、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与学时】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
 
 1/2学时
 
 中药的性能即中药的药性理论, 是在数千年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用药规律,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中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是以偏纠偏。
 
 偏性: 各种药物各自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用其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来解释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四气
 
 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它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发生的反应和效果而总结出来的。
 
 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的原则,寒凉药用于阳热证,温热药治疗阴寒证。如果违反这个规律,则会贻误病情,如王叔和言:“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以亡”。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桂枝性温,以热治热,不但没有疗效,反而会加重病情,重则误人性命。同样道理,承气汤主药为寒性的大黄,以寒治寒,也会误病伤人。
 
 寒凉药——指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如“清热药类”中的药物(黄芩、知母、银花、连翘等)。
 
 温热药——是指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如“温里药类”中的药物(附子、干姜、肉桂等)。
 
 根据药性寒热在程度上的差异,寒与热的范围内又有大寒、大热、微寒、微温之分。
 
 值得指出的是,有一些药性介于寒性与热性之间,寒热之性不十分显著,作用比较缓和的药物,称之为“平性”药。寒证、热证均可应用。
 
 二、五味
 
 辛、甘、酸、苦、咸,指五种口感的真实滋味及对后世对五味的作用发挥。除五种基本滋味外,还有淡味、涩味。
 
 阴阳配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行五脏配属:辛入肺属金,甘入脾属土,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咸入肾属水。
 
 五味是药物作用的重要标志,综合历代用药经验:“味不同,作用不同。”味相同,作用则相近。五味的真正含义指五味的作用。
 
 1、 辛味——能散,能行或润养
 
 发散:如解表药(麻黄、桑叶)发散风寒或风热,治疗表证
 
 行气:理气药(陈皮、青皮、香附、沉香)调理气机,疏通气滞。
 
 行血:理血药(川芎、丹参、桃仁、红花)通行血脉,祛除血瘀。
 
 润养:补益药(益智仁、补骨脂)补益肝肾。
 
 2、甘味——能补,能和,能缓
 
 补益:如补气药(党参、白术、黄芪)
 
 补血药(当归、何首乌、熟地)
 
 补阴药(沙参,麦冬)
 
 补阳药(杜仲、肉苁蓉)
 
 均具有甘味,补益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治疗虚证。
 
 缓急:饴糖、甘草等缓和拘急疼痛。
 
 调和:甘草调和药性,称为“国老”。
 
 3、酸、涩味——能收敛、固涩
 
 如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山茱萸(滋补肝肾,涩精敛汗)均含有“酸味”,而“金樱子” 味酸、涩,能固精缩尿,涩肠止泻。多用于治疗各种滑脱病症,如自汗、盗汗、久咳、久痢、脱肛、遗尿、崩漏。
 
 酸性药兼有生津,酸甘化阴的功效;涩药则无。
 
 4、 苦味——能泻,能燥,坚阴
 
 泄:通泄,大黄泻热通便,用于热结便秘
 
 降泄,杏仁降逆肺气,止咳平喘
 
 清泄,栀子清热泻火,治疗热盛心烦
 
 燥:燥湿,治疗湿证。
 
 寒湿用苦温的苍术、厚朴
 
 湿热用苦寒的黄芩、黄连
 
 坚阴:如知母、黄柏味苦清相火治痿证,具有泻火存阴,即坚阴的作用。 性味关系
 
 每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性味是药物作用的不同方面,两者必须综合分析。 同性药物由于五味的差异,作用因而不同。
 
 如温性药:辛温(苏叶、生姜),散寒解表
 
 酸温(五味子、山茱萸),补肾固涩
 
 甘温(党参、白术),补中益气
 
 苦温(苍术、厚朴),燥化寒湿
 
 同味的药,由于四气的不同,功效有异。
 
 辛味药:辛温(麻黄、桂枝),发散风寒
 
 辛凉(桑叶、薄荷),疏散风热
 
 辛寒(浮萍、牛蒡子),透疹解毒
 
 辛热(附子、干姜),温里散寒
 
 三、升降浮沉
 
 含义——升和降,浮与沉是指药物作用的相对趋向。
 
 升:上升提举,降:下达降逆,浮:向外发散,沉:向内收敛。
 
 升浮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
 
 沉降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
 
 有一些药,升降浮沉不十分明显,有些药具有二重性,如麻黄,上能发汗,又平喘,下能利水。川芎“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
 
 药物的升降浮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性味、药用部位、质地轻重、炮制、配伍有关。
 
 升浮药:属阳,性多温热、味属辛甘,如桂枝,柴胡、黄芪之类。
 
 沉降药:属阴,性多寒凉,味属酸咸苦,如大黄、黄柏、芒硝之类。
 
 升浮药:多为花、叶及质轻,如辛夷、荷叶、桑叶、菊花类。
 
 沉降药:多属子实及质重,如苏子、枳实、石决明、磁石等。
 
 例外如旋复花药用部位为花,却能降逆止呕,属于沉降药;而蔓荆子升药用部位为果实,却能疏散风热,属于升浮药。
 
 炮制:如酒炒能升,盐炒能降,姜炒能散,醋炒能敛。
 
 四、药物归经
 
 归经指药物对人体特定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主要指导思想是以其功效为依据,凡能治疗某脏腑,某经的药就归某经。
 
 单纯归经,如肺之主病证是:咳嗽、喘。凡能止咳、平喘之药如杏仁,苏子归肺经。心之主病证是:心悸,失眠,凡能定悸安神之药如酸枣仁、茯神归心经。 复杂归经,如石膏能清肺热治咳嗽,又能清胃火治口渴,归肺、胃二经。总之,涉及功效多的药入经入脏腑亦多。
 
 引经药——不但能自入某经,还能引导它药进入某经的药物,起向导作用(引诸药直达病所)。
 
 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石膏。 手少阴心经: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
 
 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 足阳明胃经:白芷、石膏、葛根。 足少阴肾经:肉桂、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羌活。
 
 足厥阴肝经:柴胡、川芎、吴茱萸。 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手厥阴心包经: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
 
 五、毒性
 
 有毒中药多力猛效强,用之得当,治疗顽疾,用之失当,则引起中毒。 毒性分级
 
 大毒:生乌头、马钱子、斑蝥、雷公藤、巴豆、升药等。
 
 中毒:附子、商陆、牵牛子、洋金花、蜈蚣、白花蛇、雄黄等。
 
 小毒:吴茱萸、细辛、川楝子、苦杏仁、鸦胆子、干漆等。
 
 中毒原因:
 
 剂量过大,服用太久,炮制不当,配伍失误,
 
 制剂不妥,外用失控,误食误用。
 
 预防措施:
 
 1、掌握毒药品种,使用特殊要求和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体质、病情,严格控制剂量和服药时间。
 
 3、严密观察毒副作用,早诊断,早停药,早处理。
 
 中药的用法
 
 【目的要求】
 
 1.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七情” 含义。
 
 2. 掌握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证候禁忌,了解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的内容。
 
 3. 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用量的依据。
 
 4. 熟悉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
 
 中药的配伍、禁忌、用量、煎服法
 
 1/2学时
 
 一、中药的配伍——七情
 
 单行——指单味药治疗能直接取效,如各类药中的单方独味药,马齿苋治痢,黄芩治肺热咳嗽。
 
 相须——指功效类同的药,合用后能明显增强原有的作用。如石膏/知母合用,清热泻火力增强。大黄/芒硝合用,攻下泻火力大增。
 
 相使——指一药为主,余药为辅,合用后能明显增强主药的某一功效。如黄芪补气利水为主药,配茯苓利水健脾,从而增强黄芪的作用。
 
 相畏——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如生姜与半夏、南星等。 相杀——指一种药物能消除或减弱另一种药物的中毒反应。如:防风能杀砒霜毒,
 
 绿豆能杀巴豆毒,土茯苓能杀汞剂毒。
 
 相恶——指一种药物能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性能。如人人参恶莱菔子,生姜恶黄芩。 相反——指某些药物合用后,能产生毒性反应或较剧烈的副作用。如“十八反”中的药物。
 
 二、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官桂畏石脂。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2、妊娠用药禁忌
 
 根据对孕妇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两类:
 
 禁用药: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芫 花、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水银、砒霜、雄黄、轻粉、马钱子、蟾酥、川乌、草乌、藜芦、胆矾、瓜蒂、甘遂、干漆。
 
 慎用药: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冬葵子、牛膝、川芎、姜黄、牡丹皮、番泻叶、芦荟、芒硝。
 
 3、证候禁忌
 
 根据药物性味、归经,一种药物只适用于某种或几种特定证候,对其他证候无效,或起反作用,即为禁忌证。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而对阴虚、阳虚便秘无效。
 
 4、饮食禁忌
 
 病证禁忌:根据病情禁忌某些食物。如温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之品,寒凉证忌食生冷寒凉之品
 
 服食禁忌:服药时忌食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或加剧病情或变生他证。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等。
 
 三、中药的用量
 
 中药的剂量是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剂量的确定与以下因素有关:
 
 1、药物性质:有毒性烈者量宜小;质重者量宜大,质轻者量宜小;鲜品量宜大,干品量宜小。
 
 2、药物配伍:单方剂量比复方重;复方君药比辅药量重;汤剂比丸散量重。
 
 3、年龄、体质、病情:妇幼体弱者减量;病轻势缓者量小,病重的势急者量大。
 
 4、季节、地域:解表药夏轻冬重,泻火药夏重冬轻。北方量大,南方量小。
 
 四、中药煎服法
 
 1、煎药法
 
 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为好,多数药物可同煎,另有些药有特殊煎法。 先煎——介壳、矿石类,因其质重,难煎出味。如鳖甲、代赫石、石决明、牡蛎、龙骨、龙齿、龟板、生石膏、磁石、海蛤壳等。
 
 后下——气味芳香之药物, 借其挥发油取效。如薄荷、木香、砂仁、白蔻、沉香、青蒿、香薷、钩藤、大黄。
 
 包煎——为防止药液混浊及减少对消化道、咽喉的不良刺激。如赤石脂、旋复花、灶心土等。
 
 另炖或另煎——某些贵重药,为保存其有效成分。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等。 溶化(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饴糖、龟胶、鹿胶等。 泡服——含挥发油,易出味,用量又小的药。如西红花、肉桂、番泻叶、胖大海等。
 
 冲服——散剂、丹剂、小丸。如琥珀未、珍珠粉、牛黄未、芒硝、玄明粉、田三七未、紫雪丹等。
 
 2、服药法
 
 服药时间:汤剂日一剂,分2次服。一般来说,宜在食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和治眼病的药宜在食后服。安神药在睡前服;急病不拘时间;慢性病服丸、散、膏、酒者应有定时。
 
 温服与冷服:一般温服,解表药宜热服且复被取汗;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
1.药物的质地轻重 
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 
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2.药物的气味厚薄 
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 
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3.药物的性味
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 
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4.药物的效用——主要依据 
病势趋向常表现为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病位常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 
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也具有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不同作用趋向。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73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痛风的认识误区
下一篇: 小儿久咳养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