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杏林中人

医案日记 2023-05-05 03:56:10

杏林中人

话说豫章赣北某偏僻小县的秦县令,励精图治,廉洁奉公,辖内政通人和,倒也太平。不料祸不单行,这年先是洪水泛滥,后瘟疫横行,秦县令放赈济贫,安定民心,终因心力憔悴,身染疠疫,一病不起。

这日,一位走方郎中身背药箱、手执虎撑来到集市巡寻诊,还未开市却迎面走来了一位衙门捕头,拱手作揖说道:下官是为本县老爷来请郎中看病的,快快随我去给老爷看病。

郎中随捕头前往,一路上想,堂堂县太爷何须找我一个走方郎中看病,万一有个闪失,轻者挨板子,重则坐牢杀头也未可知,心中惴惴不安。他小心地向捕头打听县太爷是怎么生病的,平日爱好习惯等等。捕头告知县太爷是位受民拥戴、爱民如子的清官,因公务繁忙,积劳成疾。听这么一说,压在郎中心中的石头落地,心情顿时轻松了许多。

待到秦府一看,见只是座寻常人家的小院,四壁徒洗,零星家具也斑驳陆离,陈旧不堪。秦县令卧病在床,听说郎中来府,强打精神,依床而座。郎中见县令满头花白,面目清瘦,但目光中透着慈祥,果如捕头所言,是个好官,不禁心生怜惜,眼含泪花。

县令用沙哑的嗓音说道:先生为何眼含泪花?郎中答道:在下是个性情中人,实为老爷的清廉所感动。秦县令将“性情中人”误听为“杏林中人”,连连说道:是杏林中人就好,是杏林中人就好!

郎中听得此语,忙将手中虎撑扬起呈报县太爷:在下正是杏林中人。接着倾心为县令诊断、处方,旬余,秦县令便康复痊愈了。

此后,郎中们便以身为“杏林中人”而自豪,虎撑是杏林郎中的标志,“杏林中人”也成了德艺双馨名老医师的代名词并沿袭至今。(冯模健 陈辉 整理)

人们通常用杏林称颂什么职业?

人们通常用杏林称颂医生。

“杏林”是中医界的代称。医家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近现代的一些医药团体、杂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杏林”,已成为医界的别称。有关“杏林”的佳话,不仅成为民间和医界的美谈,而且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医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杏林”也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

“杏林”的典故由来

在三国时代,庐山有位名医叫董奉,他医道高明,技术精湛,据传有起死回生之术。他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不收取病人的报酬,但是他对找他看病的人有个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园子里栽5棵杏树;轻病被治好的则栽种1棵。

一年年过去了,经他治愈的病人数不甚数,他园子里的杏树也已聚棵成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远远望去,一片繁枝绿叶中,累累红杏挂满枝头,煞是好看。

后来,董奉又告诉人们,凡是到他的杏林来买杏的人,不要付钱,只要拿一些粮谷放在仓中,就可以去林中取杏。于是,每年董奉用杏换来的粮食堆满了仓库,他又拿这些粮食救济了无数贫民。

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明代的书画家赵孟頫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

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

为什么古代医界称“杏林”,医生自称“杏林中人”吗?

您知道为什么古代医界称“杏林”,医生自称“杏林中人”吗?
我知道为什么。我为什么知道?去年我开始自学中医,阅读了大量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临床的书籍和资料。当时我对中医跟着了迷一样,抱着中医的书反复阅读的看反复研究,恨不得几天时间我就能成为无病不治的中医高手,当然就是真学懂了中医我也是一个民间的中医,不具有法律上的行医资格。就这样我就知道了,我是不是挺厉害的。
具体原因如下:

董奉,字君异,号拔墘[qián],生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福建候官县董墘村(今属福建福州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
董奉少年时代开始学医,成年后曾在县城当过一段小吏,不久辞去公职,隐居在山中,一边行医、一边练功。
董奉信奉道教,因此人们称呼他为“道医”。
和当时的名医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神仙传》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杏林”遗址位于江西庐山(一说为安徽凤阳),就是典出于董奉。
董奉独居在山中,为人治病从来不收费,治愈重病患者,就让他在山中栽五棵杏树,治愈一般疾病的患者,让他栽一棵杏树,十年之后,栽下的杏树,蔚然成林。
春天,杏子成熟后,董奉就建造草仓储存杏子,有需要的人,可以用谷子交换。
董奉的谷子吃不完,就用来周济贫苦的百姓。
后人据此以“杏林”代指医学界,医生喜欢以“杏林中人”自称,人们还用“誉满杏林”、“杏林春暖”等词语形容医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董奉不但医德高尚,他的医术也非常高超。
《三国志》记载:“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消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
董奉到交州(今两广一带、越南北部地区)行医,正巧赶上交州刺史士燮病危。
士燮已经昏死三日,董奉给他服了一粒药丸,然后捧起他的头摇晃消化药丸。
不一会儿,士燮就睁开了眼,手指可以动了,渐渐皮肤的颜色也恢复了常态,半天时间能坐起来了,第四天痊愈,并恢复了语言功能。
后来活到了九十岁高龄,这是后话。
董奉一直住在士燮府上,后来士燮谋反,担心董奉泄密,就想加害于他。董奉发功装死,骗过士燮逃回了老家。
士燮死于公元226年,此时董奉才6、7岁,显然这是民间传说。
董奉晚年在豫章庐山隐居在大中祥符观中,为百姓治病。
吴天纪四年(280年),董奉病逝,享年六十一岁。
还有一种说法,董奉活了一百岁,临终时,面色如同三十岁左右的人一样。
《真仙通鉴》一书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

园丁比喻老师,桃李比喻学生,杏林比喻什么啊?孺子牛比喻什么?知道的和我说一下

“杏林”比喻医生医德。孺子牛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孺子牛”出自《左传·哀公六年》中记载的一个典故,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自嘲》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扩展资料:

一、杏林精神

董奉的杏林园创立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经久不衰的杏林文化从它的内涵层面上来说,董奉充分汲取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和太平道追求的“均和”思想,使得所构筑的杏林文化内涵深深地打上了“道与德”的文化烙印。

董奉在庐山几十年,追求的是“奉天地顺五行”,在现实中构建“和谐杏林园”,从而达到其修道从医的最高境界——无为而为。“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体现了一种超然境界。

“敷浴治疠”、“斩鼍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无不体现董奉对平民百姓的宽厚善良,以及自然疗法、环境调适与心理调适的妙用。

从“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山里山外群众往来杏林的恬淡惬意的画卷,使人们看到杏林文化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这种“和谐”是通过“惩恶扬善”、“伐其不足、损其有余”来实现的,同时达到“至亲”、“至善”、“至诚”、“至信”、“至中”、“至和”。

“杏林”体现的是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丰富的内涵,其灵魂是“道”与“德”。凡习医药者必推崇“杏林精神”,欲成为“杏林中人”。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同时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开宗。

二、孺子牛相关典故

春秋时,齐景公是一个在位时间很长的国君。他一共有六个儿子,但他最喜爱的是小儿子晏孺子。

晏孺子是齐景公的宠妃芮姬所生,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已到花甲之年的齐景公经常和孺子一起玩乐,做游戏,孺子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有一次,孺子要齐景公装作一头牛让他牵着玩,齐景公立即让人拿来一根绳子,把绳子的一头用牙齿咬住,把绳子的另一头让孺子牵着。

孺子高兴极了,他便像牧童一样,牵着“牛”猛跑起来,齐景公也装着牛叫在后面跟着跑,跑着跑着,孺子一不留神,突然一跤跌倒。齐景公没有防备,咬着绳子的门牙竟被拽掉了一颗,顿时满嘴鲜血直流。

孺子“哇”地一声,大哭起来。齐景公顾不得自己,上前把孺子拉到自己怀里,说:“孺子乖,孺子不哭,爸爸不痛!”

过了一会,孺子不哭了,景公又陪着孺子玩起了别的游戏。

过了不久,齐景公病了,而且病得很重。临死前,他立下遗嘱,要大臣国夏和高张辅助晏孺子继承王位。齐景公的长子阳生听说后,害怕遭祸,逃到了鲁国,孺子的其他几个兄长都被景公下令逐出京都,迁到东莱。

齐景公死后,国夏和高张便立孺子为君,孺子年幼,就由国夏和高张辅政。这时,原与阳生交好的大夫陈僖子心中愤愤不平,他先造谣说国夏和高张要杀尽旧臣,起用私党,煽动君臣的不满,接着和另一大臣鲍牧一起向国夏和高张发难,打败了他们两人。

孺子年幼无知,便封鲍牧为右相,陈僖子为左相。不久,陈僖子又暗中把阳生接回国内,藏在自己家中。一天,陈僖子假称祭祖,请群臣宴饮。席间,陈僖子说:“我最近得到一副最好的盔甲,请各位鉴赏!”

说完,他让几名家臣抬出一个大皮囊,解开皮囊,阳生从里面走了出来,群臣见了,不由十分吃惊。陈僖子说:“国君死后,继立长子,这是天经地义的。晏孺子年纪太小,做不了国君,今天我奉鲍相国的命令,我们大家一起改立公子阳生为国君!”

鲍牧听了,大吃一惊,说:“我事先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你怎么能诬称是我的意思。难道你忘了先王因为做孺子牛而崩落一颗牙齿的事吗?你这是背叛先王的遗命!”

阳生向鲍牧作揖说:“废掉一个国君,再立一个国君的事,各国多得很。相国只要权衡是否合乎道义就行了,何必一定要什么先王遗命呢?”

鲍牧和群臣见陈僖子和阳生早有准备,府中也埋伏了武士,如果反对,势必身首异处。于是只得同意陈僖子的主张,一起歃血为盟,共立阳生为国君,是为齐悼公。他继位后,没多久便下令把晏孺子杀了。过了不久,他因为鲍牧曾反对立他为君,便也寻了个借口,把鲍牧杀了。

-杏林

-孺子牛

好一位杏林名家。中的杏林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杏林是中医学界的代称。常说“杏林妙术”。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得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

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

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 后来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根据这个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扩展资料:

杏林精神:

董奉的杏林园创立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经久不衰的杏林文化从它的内涵层面上来说,董奉充分汲取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和太平道追求的“均和”思想,使得所构筑的杏林文化内涵深深地打上了“道与德”的文化烙印。

董奉在庐山几十年,追求的是“奉天地顺五行”,在现实中构建“和谐杏林园”,从而达到其修道从医的最高境界——无为而为。“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体现了一种超然境界。

“敷浴治疠”、“斩鼍除魅”、“杏茶治癔”等故事无不体现董奉对平民百姓的宽厚善良,以及自然疗法、环境调适与心理调适的妙用。

从“百禽群兽,游戏其下。卒不生草,常如芸治也”,山里山外群众往来杏林的恬淡惬意的画卷,使人们看到杏林文化的内涵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这种“和谐”是通过“惩恶扬善”、“伐其不足、损其有余”来实现的,同时达到“至亲”、“至善”、“至诚”、“至信”、“至中”、“至和”。

“杏林”体现的是一种价值标准,包含着“亲、善、诚、信、中、和”丰富的内涵,其灵魂是“道”与“德”。凡习医药者必推崇“杏林精神”,欲成为“杏林中人”。这正是杏林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所在,同时也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开宗。

杏林梨园:

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

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知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

史载,唐明皇选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斯为梨园发轫之始。

“梨园”的来历,在清乾隆时的进士孙星衍与嘉庆九年(1804年)所撰写的《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载;“……余往来京师,见有老郎庙(:指玄宗)之神。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

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树,因名曰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现代人李尤白撰写的《梨园考论》中,考证了梨园的来历。唐中宗(705-710年)时,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

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

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或称崖公),相当于校长(或院长)。

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又称魁伶)两套人马。李隆基为梨园搞过创作,还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的文人编撰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节目。

-杏林

-梨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73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