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黄帝内经》养生三层次

医案日记 2023-05-04 10:33:44

《黄帝内经》养生三层次

马作峰 姜瑞雪 湖北中医学院

形体保养是《内经》养生方法最初级的层次,以保证形体、体格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包括避虚邪毒气、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等,内养正气以强身,外避虚邪以防病。

形神共养是指思想安闲清静,心无杂念,可保正气调和,精气和神气守持于内,从而达到形体与精神的协调共存。

天人合一是主动将自己日常行为和精神情志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内经》养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

养生理论是《黄帝内经》最重要的学说之一,其“形神共养”、“天人合一”等养生观点对后世养生学说的形成产生深刻影响。有关养生方面的理论分布在《内经》各篇章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形体保养、形神共养、天人合一,兹做简要分析。

形体保养

形体保养是《内经》养生方法最初级的层次,以保证形体、体格的健康为主要目的,包括避虚邪毒气、节饮食、慎起居、不妄作劳等等,不外内养正气以强身,外避虚邪以防病两方面。

内养正气以强身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段经文以对比的方式,阐述了不同养生方式带来的后果,即善养生者可度百岁,不善养生者半百而衰。其中被后人作为养生基本原则的内容,涉及日常饮食、生活起居、形体锻炼等方面。

慎起居“起居有常”,一般指起居有规律,此处常指“正常”、“常态”,并不单纯指生活起居有规律,更要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一致,即“法于阴阳”,只有符合阴阳变化规律的起居方式才能算作“有常”。

节饮食 食饮有节在中医养生中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食物是脏腑气血化生之源,但饮食不当也会妨碍养生,“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内经》要求食饮有节应包含三层含义:节食量,“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说明饱食是不利健康的因素。节五味,“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五味对脏腑有补益作用,如果五味偏嗜,会损害机体。还提出“五禁”的观点,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从治疗角度说明五味对五脏的影响,进食五味一定要适度有节。饮食要有规律,食饮有节还应包括时间的规律。

不妄作劳 即不要违背常规过度劳作。妄者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之意。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素问·宣明五色》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视、卧、坐、立、行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但过度会出现伤血、伤气、伤肉、伤骨、伤筋等。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其意与《内经》相同,强调劳逸结合。

和于术数 术数指古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诸如导引、按跷、呼吸、吐纳等。张介宾注曰:“术数,修身养性之法。”和在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其含义一为方法适合,要因人、因时、因地选择;二为锻炼技术要熟练,每种方法都有其技术要领,按要求锻炼,才能达到“和”的状态。其核心思想是用适当的方法锻炼保养。

外避虚邪以防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规避虚邪贼风。王冰注曰:“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认为乘虚而入之邪谓之虚邪,不知不觉中偷袭人体之风谓之贼风。“避之有时”告诫人们要规避外邪侵袭,强调要按照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根据时令不同防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从发病学角度提出四时规避的重点:冬季防寒、春季防风、夏季防暑、秋季防湿。

《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致使有医家过分强调正气的抗病能力,忽视预防等防护措施。其实《内经》本意并非如此,其后“避其毒气”一句已明确告诉后人,正气仅是防病强身的一个方面,避免毒邪侵袭,对于养生保健同样具有深刻意义。

形神共养

《内经》不但用大量笔墨叙述保养形体的理论和方法,还强调养神的重要。“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指出思想安闲清静,心无杂念,可保正气调和,精气和神气守持于内,从而达到形体与精神的协调共存。

形与神的关系

对于形与神,姚止庵说:“形者神所依,神者形所根,神形相离,行尸而已。故惟知道者,为能形与神俱。”根据《内经》“形与神俱”这句经文,后世医家逐渐发挥形成了“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无以活”等诸多类似观点。

形为神之宅。《灵枢·本神》云:“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明人体是男女两精相结合的产物,男女之精是形体的产物,肯定了神生于形。人出生后开始接受天之气、地之味,在脏腑经络的作用下,养身形,生精神,神要在形的作用下逐步完善。“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等经文则从神与脏腑的关系说明形体是神产生的物质基础,即“形为神之宅”。

神为形之主。《灵枢·天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从生命存亡的角度论述了神的御形作用。“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年老五脏功能衰退则神气消亡,是为形生神;神去则虽有“形骸独居”,但生命随之告终,神驾驭形体。从这段经文可以看出,精神衰亡与形体败坏互为因果。

形神互伤

《内经》有大量因形伤造成神伤和神伤造成形伤的描述,形成了中医学独特的形神互伤理论。

神伤形《灵枢·本神》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神伤可形成“流淫而不止”,因为激烈或过度精神活动,可造成“气闭塞而不行”,甚则“竭绝而失生”等形体的异常。“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等也是神伤形的典型表现。

形伤神《灵枢·天年》曰:“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心气衰是形的受伤,其后果“苦忧悲、血气懈惰、好卧”则是神的异常。“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等经文也是形伤神的具体例证。

《内经》非常重视形神共养,养形与养神的结合逐渐成为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养生方法。较之单纯保养形体,形神共养无论从手段还是从效果上看,都要高出一个层次,是《内经》养生的第二层境界。

天人合一

《内经》养生的最高境界,不刻意追求方法和技术,而是把人融入到环境之中,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内经》称为“法于阴阳”,即要求人们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来调节人体阴阳,其在养生理论中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素问》“阳气者,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夕而阳气已衰,气门乃闭。”描述一天中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人的活动要与这规律相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状况,与一天中的阴阳变化非常吻合,这可能是上古之人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又提出四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灵枢·本神》还提出安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

WHO新出的健康标准,规定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躯体(生理)上、精神(心理)上和社会(社会适应能力)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在健康标准中加入精神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内容,与《内经》的养生方法非常吻合。“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思想安闲清静少有嗜欲,心中安定而无恐惧之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无论吃什么食物,都觉得味道甘美;随便穿什么衣服,都感到舒适;在任何风俗环境下生活,都感到快乐;无论社会地位尊贵或卑贱,都能安于本分,形象地反映了健康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良好心态。由此可见,《内经》提出的养生要求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天人合一是主动将自己日常行为和精神情志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内经》养生方法中的最高境界。

《内经》养生方法可归纳为三个层次:一是通过内养正气,外避邪气以强身防病,以保证形体健康为目的,这是养生方法的最低层次。二是通过精神调养,修身养性,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使形神和谐共存,追求精神健康,这是养生的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不刻意追求养生的技术和方法,自觉将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主动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整个身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方面,都能达到完全良好的状态,这是养生方法中的最高层次。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

 养生有意义吗?该怎样养生?怎样珍惜、重视自己的健康?《黄帝内经》在两千多年前,告诉我们:养生很重要,其实上天赋予我们一百岁、一百多岁;如果珍视养生,正确养生,就有利于我们健康长寿;如果不重视养生,不在乎自己的生命健康,那么就不利于健康长寿。同时,提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原则;这个养生原则,通过了两千多年的实践验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至今依然有重要的生命健康价值。接下来,从“原文引用、语意解读、健康启示”三个方面,与您分享《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原则。
原文引用:(黄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语意解读:黄帝向天师岐伯请教:“我听说在上古时代,很多人都能活到一百岁,而且到了老年,行动和精神还没有衰老;现在很多人,年龄才到五十岁,动作和精神就衰老了;这是时代不同、时代的问题呢?还是现在人的过失呢?”天师岐伯回答说:“这不是时事的问题,而是人们养生的问题;所以才有长寿、早衰的区别。上古时代的人,很多人懂养生的道理,所以能取法于阴阳之道,并采用各种养生方法和技术,来保养身体,饮食有节制,作息有常规,不过分地让自己劳伤,因而能够使形体强健和精神饱满,形神兼养,所以能够活到他们拥有的自然寿命,能够达到天赋的寿命,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有的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健康,在生活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问题,不符合养生之道。把酒当水一样喝,过度饮酒;生活没有常规,以乱代替常规,失去正常的规律;醉酒后入睡,或者醉酒后两性生活,耗伤肾精,伤脾胃之气;以过度情欲来耗伤真精,特别是肾精;以各种爱好,使自己身体的真气受到损伤。不知道身体是非常尊贵的,应该珍视自己的健康。人的健康,犹如拿着盛满水的器皿一样,里面装有满满的水,如果拿起来,稍加注意,不要乱晃动,里面的水就不容易抛洒出去;人的健康也符合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气神,如果稍加注意养生,不轻易耗散自己的精气神,就会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有的人,不善于统摄自己的精神,不知道清静一点,只以自己内心的快乐为任务,而忽略甚至违背生命的健康、生命的快乐。有的人,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没有节制,例如:经常没有必要的熬夜,或者心神、体力、情欲、饮食等方面都不注意;所以不到五十岁就衰老了。

给我们的健康启示:养生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法于阴阳”:取法于阴阳,遵循自然规律,人的健康规律。人体的养生和自然阴阳是一致的,例如春夏秋冬、昼夜晨昏,都有阴阳变化,人也要取法于自然界的这种阴阳变化,来调养自己体内的阴阳。

“和于术数”:养生的方法和技术,古时候的人,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取法于阴阳,同时又掌握符合生命健康的养生方法和技术。

“食饮有节”:饮食有节制,不能过饱,也不能过饥;五味调和,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有常规。古时候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不一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少要有良好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

“不妄作劳”:不妄作,没有必要的过分去劳伤;不妄为,不狂为,不乱作。

“故能形与神俱”:形神兼养,所以“形与神俱”;所以古时候的人形体健壮,同时精神饱满。“形”,讲形体要锻炼,肌肉发达,形体强健;“神”,同时精神、情志和思想也要健康,这才是真正的健康。

  拥有健康,是快乐的;维护健康,恢复健康,也是快乐的。养生也是开心的事。最好不要把养生当作任务,更不要把养生当作负担。养生不在于贵,不在于花多少钱,也不在于吃多少补品,也不在于要完成多少运动量,而在于符合生命健康规律,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健康养生方案。并且,每个人情况有相同,也有相异,不能千篇一律;养生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个人养生方案;符合自己身体健康状态的,就是最佳的健康养生方案。祝福所有人健康长寿!(健康文化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请指出;为了更多人健康,感谢!)

黄帝内经养生篇讲的什么?

《黄帝内经》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学、康复学原则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人们的预防保健和康复实践。现分述如下:①协调阴阳
疾病是健康的大敌,而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黄帝内经》都认为是由于阴阳失调,故主张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须注意协调阴阳,切实做到“法于阴阳”,补其不足,纠其偏胜,正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②保阳气,益阴精
保养阳气和补益阴精,这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③顺应自然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适应大自然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生命活动。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因此,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养生,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此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还提出了四时“养生”、“养长”、“养收”、“养藏”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具体方法,来抗御外界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④调摄精神
注重调摄精神,是促进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体现,但反过来,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脏腑的活动,正如《灵枢·本脏篇》说:“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御”、“收”、“适”、“和”,都有主动的含义。所以,充分发挥人的意志作用,重视精神的调养,既是养生防病、预防早衰的重要原则,也是内因为主的学

《皇帝内经》养生精要

领悟《黄帝内经》:养生有“道”,自然长命百岁
在古代一些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对于疾病,不着重于治疗,而是着重于预防疾病的发生。正和治理国家一样,不是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治,而是在平时便加以防范。假如等发生了疾病再去治疗,国家出了乱子才去整顿,这样做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铸造武器一样,为时己太晚了。《黄帝内经》恰恰提倡的是这种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整本书很少涉及什么病怎么治,而是在讲一个“道”,就是养生之道,如何让自己的人体更好地适应大自然,达到人体内部的和谐,及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只要领悟了《黄帝内经》的内涵,并且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就能达到天人合一,长命百岁。《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将养生调摄方法归纳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也就是说养生应做到:适应周围环境,避免外邪侵袭;锻炼身体,壮体魄;节制饮食,注意起居;保养精神,保持精气充足。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精神与形体相称协调,享受天赋的自然寿命。

中医五行:从“买东西”而非“买南北”说起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大多来源于对天地自然的感悟,它一开篇即讲到东南西北、春夏秋冬,力求让人们的身体顺应自然,把整个身体与大自然相联系,做到天人合一。《黄帝内经》的确是人类的宝藏,因为它它不仅涉及医学知识,还涉及一种文化,一种对大自然的领悟。

我们常常听到,也经常说“买东西”,可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朝,路遇提篮的购物者,问日:“何往?”答日:“买东西。”“为何买东西不买南北?”购物者哑然。王安石嫣然一笑,答日:  “东通于木,西属金,南为火,北为水,中间是土,提篮金木能盛,水火土不能盛也,故日买东西。”王安石的意思就是说金和木为可盛受之物,是用手就可以拎着去以物换物的,而水、火、土是不能盛受之物,

中国人骂人也是讲究文化的,为什么骂人说“不是东西”,而不说“不是南北”呢?这是因为你不是东西,那你就只能是南北,而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火”,北在五行中代表的是“水”,水火是无情的,骂人“不是东西”,其实就是在骂这个人无情无义。

可见中国的有些东西是很有文化内涵的,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学习《黄帝内经》便能让人领悟到这种文化的内涵。

                          北  属水

西 属金           中  属土              东 属木

                          南  属火

拿个竹篮,可以盛金木,但是却不可盛水火,所以人们常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而骂人的时候说你不是“东西”,言外之意就是“南北”,南为火,北为水,水火无情,也指无情无义。
为什么“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民间有句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很多人可能不解,冬天很冷为什么还要吃凉的萝卜,夏天很热为什么还要吃很热的姜呢?

冬天的时候,人体气机慢慢地开始外散,到夏天的时候,所有的阳气已经外散到了末梢,人体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寒的格局,就是说我们的五脏六腑里是寒虚的,所以夏天的时候要吃点热的东西。很多人在夏天觉得热,就会喝很多的冷饮,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喜欢喝冷饮实际上是胃里有胃寒,热出来攻这个寒,所以就形成一种燥热,而这个时候越喝冷饮就会越渴,反而喝一点温水更好。冬天吃萝卜的道理跟夏天吃姜的道理正好相反,吃萝卜就是用萝卜这种比较清凉通气的东西,把内热的局面稍微通调一下,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这是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另外,古代特别讲究吃东西。春天的时候,一定要吃粮食。因为春天的粮食基本上是前一年的种子,要想养春天的生发之机,一定要靠粮食种子的力量去养。《黄帝内经》就是告诉我们:只要吃好了,睡好了,不要违背自然,身体就好了。所以,冬天可以吃一些凉的东西,而夏天一定要喝温水才不会损害胃气。

急救时为什么经常要掐人中穴

当有人突然晕倒时,有经验的人往往会先掐他的人中穴,很多时候,晕倒的人就会苏醒了,这是为什么呢?

人中穴是人体一个很重要的穴位,它关涉两个重要的经脉。人体前阴和后阴的中间叫汇阴穴,从汇阴穴里延伸出一条经脉,叫督脉。这是人体的一条大阳经,而且是最重要的阳经。从前胸正中线一直到头部也有人体的一条重要的阴经,叫任脉。人中穴就是任督二脉的交汇处,在古代这个穴位叫“寿宫”,就是说长寿与否看人中;还有一种叫法是“子停”,也就是说将来后代的发育情况如何也

在突然晕倒时掐人中穴就是通过刺激这个穴位,使其阴阳交合,从而苏醒。相面时,人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人中的深浅可以改变,但是长短不能改变。古代相面学认为,人中特长的人会做官,而且长寿,后代发育也会比较好。如果人中是歪的,就说明你的阴阳交合出了问题,会现腿痛或者脊背痛等问题,这也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望诊。

为什么人们常说“男左女右”而非“男右女左”

“男左女右”的习俗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之分,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男子性格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格温柔和属于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

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来。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两干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女人为什么比男人衰老得快

研究及调查数据显示,女人比男人衰老得更快,但是女人又比男人更长寿,这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中指出:女子代表阴,女子的生命节律以七为一个阶段;男子代表阳,其生命节律以八为一个阶段。其原文是:“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齿”,牙齿骨之余,是肾的表现,代表收藏。“发”是头发,是肝气的表现,代表生发之机。所以头发的长短和生机是有关的,“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二七就是女子十四岁的时候,开始有月经,太冲脉盛,乳房开始发育,这个时候就有了怀孕生子的能力。到三七二十一岁的时候,女子的肾气已经长足,生发之机也到了顶点,应该嫁人了。到四七二十八岁的时候,女子的各方面身体要素都达到了一个顶点,所以古人提倡女子在二十岁左右结婚,在二十八岁之前要生一胎,我们现在经常讲最佳生育年龄在二十三到二十八岁之间,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坠”,就是从三十五岁开始,女人就开始长皱纹了。到六七四十二岁的时候,就开始有白头发了。七七四十九岁就闭经了,生育功能也随之丧失。从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女人从三十五岁就开始衰老了。

而男人呢,他的生命戒律以八岁为一个周期,从八岁才开始发育,到十六岁的时候青春期才开始,“能弱冠的年龄,就是刚成年,这个时候身体还比较弱,不适合结不适合结婚行房。男子最适合结婚的年纪是在四点,才真正成熟,所以古人提倡男人三十而娶。五八四十岁时,男人的身才开始走下坡路,到六八四十八岁时才开始真正衰老,到八八六十四岁的时候才真正进入老年。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男人的身体开始衰老比女人晚了五年,到正式进入老年时,男人和女人之间已经有了十五年的差距,所以女人比男入老得快。但是为什么很多数据都显示女人比男人长寿呢?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女人每个月都会来月经,可以排毒。另外,男人的社会角色决定了他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不像女人比较柔弱,难过的时候想哭就哭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相反,“男儿有泪不轻弹”,男人的情绪有时候得不到很好的宣泄,就会在体内累积成为毒素。还有,男人损耗的是精,女人损耗的是血,精是可以变现成很多东西的,损耗掉了很难补养。从心理方面来说,女人更善于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在男人看来,女人很爱唠叨,其实这也是一种宣泄方式,通过对人倾诉或者唠叨,她的心理毒素就排除了,而男人很少像女人一样与别人谈论自己的生活,这也是男人不如女人长寿的一个原因。所以,从生理特点、社会角色和心理等各方面来说,女人虽然比男人更容易老,但却比男人更长寿。

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中医的整体思维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身体的各器官以及意识状态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治疗疾病方面也要有整体的观念,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人们常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来形容医术非常差的医生。当患者出现某种疾病的症状时,医术高明的中医会仔细观察病人,运用医学理论和长期积累的经验,找出疾病的真正根源。例如,当我们喝冰水时,如果喝得很急,常常会造成脸部侧面的一条直到额头太阳穴的线状部位疼痛。从中医的观点来看,那条疼痛线就是胃的经络,因此这种疼痛表明喝冰水太急时会伤到胃,也就是说这种额头上的疼痛实际上是胃部疾病。

中医还强调身心互动,即人的身体和意识也是密切相关的。人患病是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人祛病也是身体和心灵的双向选择,因为身心是互相影响的。

中医是讲生克的。如,木是肝,肝的神明是“魂”;火是心,心的神明是“神”。木生火,木如果强大的话,也就是肝气很旺的话,那么这个人头脑就很清楚,就很有理智,所以一个人有没有理智跟他的肝好不好有一定关系。一个人有没有志向和智慧,要看他的肾好不好,现有有些人没有远大的志向,实际上说明他的肾精不足。

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神就是精气足了以后的外在表现。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肾。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肾,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都非常的足。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属于先天的范畴,关涉我们的本能。

中医是讲究整体的,身体的某处发生病痛,不能只关注疼痛的部位,对其他部位也要做相应检查,因为此处的疾病可能是由于别的部位的病殇变引起的。一个人有没有魄力、有没有精神、有没有意志也与他的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有关,这些都是中医讲究整体的力证。

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精髓之一

据说,扁鹊弟兄三人均为当时的名医,尤以扁鹊最负盛誉。某日,扁鹊为魏王针灸,魏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高?”扁鹊不假思索道:“长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诧异。扁鹊道:“我长兄治病于病发之前,一般人不知他是在为人铲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医术虽高,名气却不易传开;而我是于病情发作和严重之后进行治疗,人们能看到我为患者把脉开方、敷药刺穴、割肉疗伤,我也确实让不少病人化险为夷,大家就以为我的医术比长兄高明。”

由此可见,扁鹊认为能够及早消除疾病的隐患,使身体免受疾病的侵害,这才称得上是“上医”。这种思想也就是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举个例子,如果得了肝病,首先要弄清楚,肝病是由什么造成的。中医认为水生木,水是肾,木是肝,肝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肾精不足造成的,所以要先把肾水固摄住,让肾精充足了,肝病自然就好了。还有一点就是木克土,如果患有肝病,可能还会伤及脾脏,因为脾是土,要及时防治脾脏疾病,这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真正内涵。

“治未病”就是在疾病的潜伏期及时发现,并扼杀它的滋长,使人体恢复健康。因此,我们应注重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才会充满快乐。

人体内部的“中庸之道”

我国是一个讲究中庸之道的国家,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是一种美。自然界讲究生态平衡,为人处世方面讲究平衡,我们的人体内部也讲求平衡,这样才能和谐,才能长久。

《黄帝内经》中又讲:“中央黄色,人通于脾。”这里的中央黄色就是土的颜色,黄色居于七彩色带的中央。在中医的五行论中,肝属木,肺属金,心属火,肾属水,分主春、秋、夏、冬。而五行属土的脾脏没有季节可主,同时又是哪个季节都主十八天,毫无偏向,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种体现。

也有一种说法讲脾主长夏。长夏就是夏季和秋季之间湿热最重的那一段时间,正好处在一年的中间。这同样反映了土既在中间又在四方,不偏不倚的特点。

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才能健康。

正因为人体内部有着深刻的“中庸之道”,相互约束,相互制衡,人类才得以千百年地生存下来,没有像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一样湮灭绝迹。

上古之人为何年过百岁而动作不衰

黄帝曾经这样问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黄帝在问这样一个问题:我听说上古的人,都能活到100多岁,而且他们的动作并不显出老态;现在的人,只活到50多岁,动作就显出衰老了,这是由于时代和环境的改变,还是违背了养生之道呢?

岐伯是这样回答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岐伯认为远古时候的人,知道养生的法则,能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的规律,饮食有节制,生活有规律,不会过度劳累,所以能使  仑障形体与精神和谐统一,因此能活到应该达到的寿命。

可是现在有些人就不是这样了,经常熬夜,作息无规律,暴饮暴食,嗜酒抽烟,过度劳累,还有的人情绪波动很大,殊不知,这些做法都会不断地消耗精气和真元。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的物质都被消耗掉了,还有什么精力去做事情,还有什么能力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要想身体健康、长命百岁,就要避开外界致病的因素,例如适当劳动而不过累,保持清心寡欲,真气和顺,将精气神固守于内而不随意消耗。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吃得适口而有营养,穿得适时而满意,住得舒服而惬意,活得开心而满足。只要处处遵循养生之道,就能健康、快乐、长寿地生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52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