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饮食五味以谨和为美

医案日记 2023-05-04 04:42:22

饮食五味以谨和为美

本报记者 郑访江 通讯员 张弢 祁琴

膳食营养应均衡

《内经》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也就是说,“民以食为天”,但是怎样“食”却是有讲究、有学问的。《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因此提出了“谨和五味”的养生原则,强调只有五味调和才能使人“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长有天命”。

这一点,就是强调膳食营养应均衡。《红楼梦》中贾母秘诀除心态“仁慈”、“乐观”外,在饮食上不贪食、不偏食,注意避免肥甘油腻,并定期吃斋,适时采取饥饿疗法,平素亦很注意“饥饱适中”等也是重要的方面。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痹论》也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可见过分饥饿,会使人精气不足,而饱食亦易损伤肠胃,致人以病,甚而能酿痰生火,导致气滞血瘀,加速衰老,晚餐过量为害尤甚,因此,民谚就有“吃饭留一口,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说法。孙思邈也讲“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这些都是有道理的。

有人曾对著名长寿之乡——江苏如皋市几位百岁老人的饮食特点做过调查,他们最根本的秘诀在于:粗细搭配、荤素搭配、远近搭配、凉热搭配,充分保证了身体能量和营养结构的均衡,从而为延年益寿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饮食应以清淡为宜,“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这是国人的传统饮食结构。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不断西化,因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病症越来越多。俗话说,病从口入。实际上,临床上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尿酸、脂肪肝等病症都是吃出来的。因此,《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的“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至今仍是我们值得遵循的饮食均衡原则。

四季饮食宜调和

春 从中医养生理论上讲,春季阳气生发,人为适应自然界,也应随时补充体内阳气,以顺应其生发之势。但也需注意,生发太过则易化火。故在阳气生发的春季,为防生发太过,在膳食方面还需注意以清淡为宜,不宜大量食用油腻煎炸之品。否则积热在里,肺胃火盛,上熏于口,则易致口腔溃疡等疾病。

早春时期,人们在饮食上应当多吃一些鸡肉、动物肝脏、鱼类、瘦肉、蛋黄、牛奶、豆浆等营养品,以及葱、姜、蒜等温性食品,以驱阴散寒。春季中期,可适量食用大枣、蜂蜜、山药之类滋补脾胃的食物。春季晚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除适当进食优质蛋白类食物及蔬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以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

夏 中医认为,夏属火,气通心。夏季有慢性病的人,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应多加注意,即使患感冒,亦可能由呼吸系统而转至影响心脏,乃至于危及生命。故于盛夏之季,更宜服用益气强心、化瘀通脉、扶正祛邪的药物。民谚有“东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夏天吃姜,不仅可以暖胃,符合中医“春夏养阳”之说,而且可以振奋心阳,有助于对心脏的保护。

秋 秋季总是以燥气当令,燥邪最易伤人肺气,这个季节,对于患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来讲,更应注意保养肺脏,如多吃些“秋梨膏”,亦可用玉竹煲汤,百合煮粥,芝麻、核桃仁和蜂蜜调服等,以滋阴润肺。《内经》讲秋冬养阴,即是此意。

冬 冬季为蛰藏之令,此时服用滋补肝肾的药物,可以增强肾脏藏精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冬令进补的传统习惯。肾气、肾精充足旺盛,则体力自然充沛,抗病能力自会增强,来春也就不会或少生温热性疾病。而且冬令进补,还可以起到促进年少者生长发育、年长者益寿强体、延缓衰老的作用。

请问戒五味是指哪五味?是说五种食品.

戒五味不是指食品,五味简称五禁,指五脏病变时对五味的禁忌。

《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马莳曰:“此言五脏之味有五禁,皆五行之相克者也。”因五脏已病,故不宜以其相克之味更令其虚。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

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 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

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 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4、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

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桅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症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症等。

中医应用

一、指导遣方用药

五味所入是治疗疾病、遣方用药的基础理论,而五味调制也有禁区,即五味所禁。

五味入五脏各有偏好,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在五脏患病时,必有所不胜之味,以肝病为例,肝病禁辛,肝属木,辛属金,金克木,故肝病禁辛,慎用辛药以防加重;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酸属木,筋为肝之体,筋病时,不胜本脏之味,故少用酸药以防加重。

二、指导病时的饮食禁忌。

1、正常情况下五味对所主脏腑有滋生作用,但是五味太过易伤五脏,特别是在疾病的情况下。比如酸味入肝补肝,有利于肝对筋的濡养,但是味过于酸,反能伤肝引起肝气偏胜。要根据五脏所病而选择五味禁忌,故肝病筋病患者当忌食酸味,其他类推。

2、根据五行生克确定忌口内容。脏腑之间存在生克承制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五脏间的抑制和约束是一种良性循环。在病理情况下可能会抑制太过,此时当忌口加剧五脏间病理相克的饮食。

以上内容参考:

-五味所禁

-中药五味

读《黄帝内经》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8——五味之养生

(原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解读)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精血的产生,根源于对饮食五味的摄取;但是,贮藏精血的五脏,又会因为过食五味而受伤害(心、肝、脾、肺、肾,五脏藏精,五味可以让五脏受益,也可以伤害五脏,所以人食五味要适度,恰到好处的五味是阴精的来源,不适度就会损害阴精了)。

“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食过多酸的东西,会使肝气凑聚,脾气因而受到克制,而变得衰弱(酸是木之味,酸味本来是养肝的,但酸味太过,会使肝气太盛,而致肝气溢散,于是肝木太盛就会克制脾土)。

“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食过多咸的东西,会使骨气受伤,肌肉枯槁,气也就郁滞了(咸味本来是养肾的,但味过于咸,就会劳伤劳损骨气,肾是主骨的,骨气受到劳损后,精血受伤,就不能营养肌肉了,而精血少也达不到营养肌肉的,肾主水,咸味重了多了,使肾阴寒水多了,水克火,心主火,心气就不会好,而本身阴精减少,也是会抑制心的阳气的)。

“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肾气不衡。 ”食过多甜的东西,会使心气喘闷,肾气也就衰弱了(甘是土之味,过于甘就是土盛,土气太盛就会导致水壅滞不通,甘味的特点之一就是易壅滞,壅滞不通则气上逆,于是出现心气喘满,色黑等肾气不衡的现象,这是土克水的表现,肾的精气失去平均,即肾气失去正常状态)。

“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食过多味苦的东西,会使脾气(脾气具有为胃行津液和水谷气的作用)濡滞,胃气也就薄弱了(一旦味过于苦,苦属火而生土,土气过旺则脾气壅滞不行,反而不能为胃行津液和水谷气,即脾气不濡,则津液和谷气必然停滞胃肠,胃肠食积不化,就要生肠胃病了。脾气不能滞,脾气一凝滞了,就会中焦气机不化,这人就要得病,吃饭不香,四肢无力,大便不畅。一般苦味是有助燥胜湿的作用,但是过苦了,会使燥气偏盛,胃阴遭劫,脾胃之阴阳平衡就会被扰乱了)。

“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食过多辛辣的东西,会使筋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靡了(辛味主散,味过于辛就是辛散太过,就要损伤阴精,不能营养经脉,所以筋脉沮弛,精气神补给耗散,肝主筋,辛是肺金之味,这是有金克木的意思,而肝木是主筋的)。

“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所以五味调和得适当,使得骨骼正直,筋脉柔和,气血流通,腠理固密,这样,就气骨精强了。只要严格地按照养生的方法去做,就可以尽享天年。

今天学习了 要如何来保护阴精,要如何调和五味养生防病,酸、咸、甘、苦、辛均不可偏,要掌握适当的量,才能对身体起到好的作用 。 在这里,多说一下,秋冬之交的时候,吃什么要好一些呢?最好多吃有清肝作用的食物,以“甘平为主”是最合适的饮食原则,即如芹菜、小白菜、豆芽菜、胡萝卜、莴笋等蔬菜 。 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随笔】药食同源,食以致知的以人为本。

吃,是一门大学问!
《礼记·大学》里有这么一句话:“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认为[格物]的根本在于吃,吃是一门大学问,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归根究底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不就是用温柔的吃来化解世界的恶意,从此螃蟹不再是丑陋凶横,长相可怖的怪东西,变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上品。如果没有了上古神农尝百草,就没有农耕和中医的基础,如果没有原始社会对大火过后意外丧生动物的尝试,就没有后世熟食烹饪的开始。

吃饭不只是饱肚那么简单。

旧时吃饭不叫[吃],叫[用膳],[膳]字通[善],除了饭食的本义,还有[好的]与[高明]的字义。中国饮食的高明之处,就是将食物的[以人为本]发扬到极致,将“食用”跟“药用”完美结合,在[食以致知]里发现了[药食同源]的奥义。

如果一个人愿意翻山越岭,漂洋过海来看你,他若不是为了爱,那必是为了吃。世间万物,美食与爱,一不能苟且,二不能辜负。中国人参悟了一个道理,对待食物,是一如既往的虔诚实意,绝对不会敷衍了事。在吃出来的学问里,他们发现了一个密秘——世界上最好的药物,就是食物。

他们发明了一个秘方——世界上最好的治疗,就是食疗。

[药食同源]的根本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俗话说得好:“”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病了自然是得听医嘱,吃处方![为人为本]可观念,可不许等一个好好的人病了再生生的吃药。药食同源是[防范于未然]的[危机意识]。于病未萌之时,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理身体,以达强壮体魄的目的,[药膳]一物因此应运而生。味道是家史,吃中出真知,“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家训,正合[止于未萌]的道理。

中国人的餐桌上,食物和药物是并存为佳肴的。不比西方人,药是药,菜是菜,[食]和[药]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广东人的菜市场,随处可见益母草,枸杞叶,鱼腥草之类的药物在菜摊子,日常生活里人们也没拿药当药,纯粹是当菜吃。[无汤不欢]的广州人,喜欢时不时炮制一锅[老火靓汤]。广州的菜市场,总会有一两个汤料摊子,售些山药,玉竹,沙参之类的中药和[清补凉],几乎每个称职的家庭主妇,心里都有一张自己的汤料方子。

抓药无需去药铺,直奔菜摊子便可,恐怕可以算为饮食界的[中国特色]了。

小时候,只要不是大疾,生病并非是一件祸事,如[风寒湿热]之类的病症,发起来时[忌口]是要的,却往往能因[祸]得[福],吃到平日不经常做的食物,借此赚得一顿吃。好比[咽喉疼痛],母亲便会取些自家腌制的陈年[咸梅子],伴瘦肉剁成碎,煮成热汤,服下多半会有缓解的效用;若是小疾咳嗽,便在自家门前采些新鲜[芦荟]或者[白背三七],加点瘦肉煮汤吃,别的不说,滋味甚佳!加了瘦肉,一者可吊出其味,使汤水不寡,二者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有[补虚强身]作用。两者一“勾搭”,调治并重,好吃之余还能治病,总比喝些难闻又苦口的药要好。至于为什么非得取瘦肉,其实也没什么讲究,肥肉更好,只是我接受不了而已。平日无病无疾,偶尔会熬些[银花黑豆饮]当饮料,那时穷,汤水喝完余下的黑豆还作佐粥小菜吃。

农家的人都喜欢在自家门口栽些植物,平日无事就当盆栽作绿化用,急时便随手采来当药吃。[紫背菜]就是一个很受欢迎的类目,

闲时采些,佐以猪血,在翻腾的高汤里滚上一滚,便是一碗至美的早餐!

千百年来中国人朴素的医药理念是[以食为药],[以食代药]。在爱里传承食疗方子,如祖传陪伴我们永世流传。

食物即药物,不过是量的差异。医书上载“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此之[四性五味],亦是食物的性质和滋味。药食同源,本就是[一脉相承]。中医的坐堂跟饮食的烹调,其实都是一个理。讲究的是观其色,闻其味,因各自的性质做出最好的调适。

久病成医是见识多,久食能医是道行深。

药食同源的思想是[营养饮食],营养饮食的根本在于[食饮有节]。人在吃中[上道],多多少少会有点自己的饮食道行。或是根据时节气令,或是出于自身体质。于[调理阴阳]目的、遵循[谨和五味]的要求、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食物。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基本的用药规律。早在人们的吃中[默化潜移],成为一种叫常识的东西。就好比说汗多口渴吃西瓜,消化不良吃梅子,咽喉疼痛吃雪梨一样,都是一种辅助与调理之本,是以人为本的饮食之道。

从材料上来说,无论中医还是饮食,受人追捧的必是[天然]之物,我们现在的一饮一啄,得益于先祖的第一口尝试,如《淮南子·修务训》所书:“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从自然界的动物、植物及矿物之中发掘[善恶],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后世的我们方能[坐享其成]。说到中医,就必要提到《内经》。《内经》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了药物主要作用是[袪除病邪],而[补益精气]得靠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等富有营养的食物。药为[安邦],抵御外邪,食为[定国],固其根本。其理想都是为人体而服务。药与食,一动一静,很合阴阳互济的道理。可以看出,医食同源,不只是同在来源,还同在性质上。文臣武将,皆一国之人;兄弟姐妹,本一家之子。药食同源,是在食以致知里得出来的智慧,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的大德。

最能治饿病药,是饭食。

如果一顿饭解决不了[饿]毒,那就两顿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39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