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湿气和阳气的关系(湿气是什么)

医案日记 2023-05-04 00:58:24

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本期博主:罗大伦 中医博士

今春北京的天气不好,现在都已过了谷雨节气了,往年这个时候早已很热,但是今年却很冷,整个天空雾蒙蒙的,湿气很重,因此更显得阴冷。

所以,这让我很想讲讲阳气和湿气的关系。在张仲景的祛湿方子中,无处不涉及湿气和阳气的关系。

我们的老祖宗非常聪明,他们从大自然中找出很多和人体对应的地方,他们给我们建立了一个天人相应的思考体系,这个思路让我们处处受益。

那么,我们身体中的阳气和湿气是什么关系呢?

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就和我们看到的天气一样,当雾气重的时候,遮住了太阳光,我们看不到太阳,因此温度降低了。据说,当年火山喷发,烟雾布满天空,地面很久都见不到太阳光,温度变得很低,结果,恐龙倒霉了,似乎恐龙的消失与此有关,否则现在动物园里关的不应该是老虎而是恐龙。

那么,当太阳光充足的时候,也会把雾气给散去,比如到了中午的时候,一般雾气就散了,到了傍晚的时候又出来。

我们的体内也是这样,水湿和阳气是互相影响的。在我们的体内,阳气就像是太阳,湿气就像是雾气。

有很多患者问我:“我到底是湿气重引起的阳虚呢?还是阳虚引起了湿气重呢?”

如果明白了大自然的状态,我们就明白我们体内的情况了,因为这两者是互相影响的。有的人,先伤了阳气,阳气不足,就像太阳下山了一样,会引起湿气泛滥;同样,如果湿气重了,就如同大雾天一样,也能遮蔽阳光,所以阳气也不足了。

我们体内,和大自然是对应的,我们的心属火,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如果湿气重,会严重地影响心阳。

脾属土,也就像大自然中的大地一样,如果湿气泛滥,那么脾阳也会被困住,这和发了洪水的大地一样,土到处都会是湿的,没有办法耕种。

还有就是肾了,这也像大自然一样,我们土地的下面,有地下水,再往下,还有一个火,我们都知道了,如果这个火喷发出来就是火山爆发了,这个火是要藏在地下的,因此,肾也是和大自然对应的,它在土的下面,属水,但是,在水中,还有火,因此中医说,肾是两水夹一火,两边是水,中间是一点火,这个火叫命门之火,水和火在一起,达到平衡,这是古代哲学追求的最佳状态,就是阴阳平衡,这叫水火既济。这样,肾中火不至于过热,水也不至于过寒。

如果体内水湿重了,那么,肾阳也会受影响,肾阳被抑制住以后,则肾中阴阳失去了平衡,阴气就重了。

同样,我们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我们心阳不足了,那么,我们体内的水湿也会慢慢地重起来,这是相互的,脾阳不足了,体内的水湿也会重,肾阳不足了,也会出现水湿泛滥的情况。

这就是我们体内的水湿和阳气的关系,明白了这个,大家也就懂了很多养生的道理。

链接

春季除湿食疗方

在最常用的春季祛湿食疗方中,薏米和赤小豆是比较出众的,下面介绍两款简单的薏米食用法:

山药芡实薏米汤 每次可选用怀山药15克,芡实(也叫鸡头米)15克,炒薏米15克,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术10克,猪排骨200克。先用水浸泡怀山药,以去掉硫磺之味。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猪排骨洗净,芡实、北芪、白术用清水洗净,然后将全部用料放进汤煲内,用中火煲1个半小时,调味即可。此汤有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作用,对于脾虚湿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赤小豆煲鸡 赤小豆90克,去毛及内脏的母鸡1只。将赤小豆放入鸡腹内,用竹签将鸡腹切口闭合,加入适量的水煲汤,食用时加入适量的食盐及调味品,食肉喝汤。可补中益气、健脾利湿、利尿消肿,对春季四肢浮肿、手脚沉重及腰部重坠不适感等有效。

祛湿类食物有促进体内水湿排出的作用,适宜平时体质内湿偏重者,以及正常体质者春夏季外湿偏盛的保健,常可选用玉米、胡萝卜、南瓜、荠菜、冬瓜、蚕豆、芹菜、马齿苋等以补中健脾、除湿利水、清热除烦。(李秀存)

湿气是什么

后爱排湿汤的由来
     后爱排湿汤是由吉林大学教授李凤军运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茯苓杏仁甘草汤”为基本方配伍,并结合现代人体质而研发的一款药食同源,专门调理人体内湿的产品。
湿气是什么
    湿气是“万恶之邪”,极为难缠而不易除去。在中医上,湿气是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之一,人体最怕湿邪。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主要来源,人以肉食为主,会伤害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形成湿气,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湿气是最容易渗透的,还容易与体外邪气里应外合,遇寒成为寒湿,遇热成为湿热,遇风成为风湿等,从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水湿是人体内代谢的液态垃圾,应该从小便排出去,但湿气过多、运化不利,就会积聚在人体内。湿久化痰,变成黏黏的痰湿,像口香糖一样粘在人体内,如脏腑、腔隙、肌肉、皮里膜外等。
湿气形成的原因
1、摄取啤酒、火锅等湿气大的饮料食物,居住环境潮湿,湿气入侵;
2、脾虚或负担重导致对湿气运化不利,湿气滞留体内;
3、纵欲导致肾寒,对水的汽化作用弱,不仅水湿内停,而且缺少津液濡养。
           没有湿气的女人冰清玉洁,没有湿气的男人血气方刚!
湿气对人体的危害
    湿气给人体增加的不仅仅是体重,还有多种疾病。因为湿气,不是单纯的水,而是人体代谢的一种液态垃圾,如果人体对其运化不利,湿久化痰,还会形成黏黏的痰湿。既然是垃圾,停留在哪里,哪里就倒霉。
1、湿聚体表四肢
①湿积聚在体表,则皮肤出油、起痘、瘙痒;
②痰湿占据头顶,气血供应不上去,不仅容易困倦、眩晕,还会使头发失去所养,谢顶;
③积聚在关节,关节酸痛;
④积聚体内,易造成肢体困重,人体肥胖。
2、湿气积聚五脏,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
①湿聚积于肺部,易引发痰湿,造成胸闷气喘等;
②湿聚积于肝,易引发黄胆及肝腹水等;
③湿聚积于肾,易引发肾襄肿及积水等;
④湿聚积于体,易引发心肌肥大,因水湿停聚,阻碍血液运行,造成供血不足,心脏为了增加供血量,心肌自我代偿,使心肌组织增加,从而确保血压增高而保证供血量,才造成血压升高,痰湿不仅会造成气喘,还会蒙闭心包,造成心慌胸闷。
⑤湿聚积于脾,易造成脏腑器官肿瘤等生成,因脾主肌肉,瘤(或癌)是肌肉的一种变异的表现形式。
什么样的人是“湿”人?以下16种症状,请对照自测
1、头发爱出油、头皮屑多、耳内湿;
2、面部油亮、下巴和脸颊生痤疮;
3、舌头边缘有锯齿(齿痕),俗称“裙边舌”;
4、手脚冰凉、后背发冷、膝盖和腹部怕冷;
5、小肚子大(常有胀气),身体浮肿;
6、长期大便溏稀、粘坐便、受寒凉腹痛腹泻、便秘;
7、眼袋下垂,肥胖,减肥后反弹;
8、睡觉打呼、流口水;
9、口臭、身体有异味;
10、痰多,咳嗽;
11、风湿骨病、痛风、荨麻疹;
12、浑身无力,常感到疲倦,精力不集中;
13、女性阴部潮湿、瘙痒异味、白带、黄带,男性阴囊潮湿;
14、机能衰退,对房事不感兴趣、质量不高;
15、颈部长的猴子、身上的扁平疣;
16、屁股沟潮湿、粘腻腥臭。
湿气十一大的表现
1、舌苔肥厚、舌边有齿痕
舌苔肥厚、舌边有齿痕是脾虚、水湿内盛的表现,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湿气过重阻于舌而舌体肥厚,舌苔受齿列挤压而形成舌边齿痕。
2、大便溏稀不成形
大便溏稀不成形是体内湿气过重的典型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导致肠胃排泄出现异常。
3、脸上出油、长斑长痘
湿气积聚在体表,会使人体油脂溢出皮肤,造成脸上油腻,而油的粘性阻滞了火的发泄,导致热气堆积从而引起斑点、痘痘。
4、头发油腻、耳蜗黏腻
湿气占据人体,会使人体精华溢出体外,体现在头部和耳蜗就是油脂分泌旺盛,导致头发油腻、耳蜗黏腻。
5、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
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是脾虚湿盛导致水湿运化不利,致使水液堆积于肺部,形成痰湿。
6头晕乏力,精神不济
湿邪侵袭头部时,会导致气血上升供应不足,表现是头部昏昏沉沉,像裹着一块湿布,晕眩乏力、困重而提不起精神。
7、腰酸、关节疼痛
湿气无孔不入,流窜于身体各处,侵蚀到关节,会导致关节处气血运行不畅,引发酸痛等症,如遇寒邪成为湿寒,则会形成更严重的关节疾病。
8、女性阴部潮湿、男性阴囊潮湿
女性阴部潮湿、男性阴囊潮湿是体内湿气过重趋于下行而引发的症状。
9、虚胖和浮肿
湿气占据人体组织,容易导致人体虚胖和浮肿,长期下去变成痰湿,则更难去除。
10、睡觉流口水
湿邪困扰脾脏,会影响其正常的运化能力,水湿运化不利则会加重体内湿气堆积,就容易产生睡觉流口水的症状。
11、 屁股沟潮湿
屁股沟位于肛门后面,督脉的发源地(督脉的最下端),督脉是阳脉之海,股沟是督脉三焦的下端,是阳气升发的初始端。如胃的水湿运化失调,可用黄连5克煮水,冲服排湿汤。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湿气是“万恶之邪”,湿邪过重易伤阳气,长期堆积体内容易引发和恶化多种疾病,必须加以重视。后爱排湿汤,专门调理人体里湿。
湿气如何致病
1、湿久化痰
痰多咳嗽、胸痹气短、高血压、斑秃、脂肪瘤等。
2、湿久化热
妇科炎症、男性前列腺炎、小便赤黄、尿味大、尿路感染等。
3、湿久瘀阻
水湿长久聚积人体,细胞无法得到供养而致使细胞受损,进一步导致人体排泄功能丧失并最终造成瘀阻。
后爱排湿汤成分与机理
(一)、主要成分与特性:
茯苓、杏仁、甘草、人参、薏米仁、赤小豆、马齿苋、砂仁、陈皮、白扁豆、黄精丶肉桂、干姜、玉米须。
茯苓:利水渗湿不伤正气,健脾和胃。尤其于脾虚导致的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             症,具有治疗作用。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便溏泄泻等。
杏仁:润肺祛痰,止咳生津。
甘草:补脾益气,祛痰润肺,调和诸药。
人参:扶正固本,补脾生津。
薏仁:利水渗湿,利水消肿,解毒排脓。
马齿苋:清热利湿,益气补虚,消肿利尿。
砂仁:醒脾燥湿,对于湿阻中焦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腹部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白扁豆:味甘,性微温。健脾化湿,利尿消肿,清肝明目。
黄精:味甘,性平。补气养阴,健脾生津,润肺益肾。
肉桂:补火助阳,温经通脉,散寒止痛,主治命门火衰,肢冷脉散,腹痛泄泻,          上热下寒等。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入肺能利肺气,入肾能燥下湿。用于呕          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
玉米须:利尿消肿,平肝利胆,泄热通淋的功效。主治水肿小便淋沥等。
(二)、配方机理
以《金匮要略》“茯苓杏仁甘草汤”为基本方配伍,其机理主要为:
①茯苓、薏仁、赤小豆、陈皮、白扁豆等,强健人体排湿器官脾的运化功能。
②人参、肉桂等扶阳气、利于湿气运化。
③杏仁、黄精等增加人体津液,不仅利于痰湿的滑出,并防止祛湿过程中伤阴。
④甘草调和上药,并协同上药从上、中、下三焦全方位打开人体祛湿通道,同时养阴养阳,还身体一个清爽而轻松的环境。
哪些人可以饮用
本品为药食同源的调理品,痰湿体质人群适合饮用,痰湿体质常见表现为:痰多、皮肤油腻、眼袋下垂、身体浮肿、湿疹、爱疲劳、睡觉打呼、大便不成形、女性白带异常、男性阴囊潮湿、腹部肥胖、减肥易反弹等。
后爱排湿气汤产品优势有哪些
1、善于祛除时间久的湿气;
2、善于祛除身体里、脏腑间的湿气;
3、不仅去湿气,也防止湿气再生成;
薏苡仁、赤小豆等:健脾利湿;马齿苋、赤小豆等:调理湿热;人参、肉桂等:扶阳气;杏仁、黄精:养津液;健脾、生津、温化寒饮,三位一体祛除湿气;扶阳健脾,预防湿气再生;防止去湿过程伤阴。
如何搭配使用效果更好
1、可搭配气血汤,补血、去湿气同步进行,边排边补,效果更好。
2、可搭配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对下肢浮肿效果很好,排湿汤对上肢浮肿效        果不错。
3、可搭配暖参茶,暖参茶温补脾肾阳虚的效果好,排湿汤侧重调湿气,相互结        合,对于寒湿体质偏湿气重者,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4、可搭配解结汤,身体内有结节且痰多之人。
5、可搭配百转千回汤,对有便秘及痰湿、口臭及身体有异味之人,可从二便(大      便、小便)排毒。
6、阴囊有湿,皮里膜外有小突起,可用金钱草20克、法半夏5克煮水冲服排湿        汤(仅作参考)。
7、后脑勺及勺顶部有菜花状小肉瘤,可用三白草(茎或叶都行、根更好)煮水冲服排湿汤(仅作参考)。
8、头两侧有菜花状小肉瘤,可用茵陈蒿10克煮水冲服排湿汤(仅作参考)。
不适宜人群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14周岁以下儿童。
注意事项
服用本品期间,不要食用藜芦、五灵脂、皀荚、萝卜、茶、海鲜、螃蟹和辛辣食品。

湿气从哪里来,又该怎么排出去?

老庞认为湿气的产生主要有如下6大因素:分别是 吃出来的湿气 , 喝出来的湿气 , 坐出来的湿气 , 忙出来的湿气 , 治病治出来的湿气 。

1、吃出来的湿气 猛吃各种高蛋白质,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导致营养严重失衡。这些食品大多具有高热或高湿的属性,摄入后,使体内环境如在夏季,高温且高湿,湿气便悄然而来。

食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但过食则可形成湿气。如辛味,象葱白、生姜、辣椒、茴香都具添火,或添湿的作用;甜食则会增加体内热能;酸性食物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使脾胃功能失常。形成湿气。

2、喝出来的湿气 饮酒无度:适量地饮酒,对身体有益无害,但现代人却狂饮无度。不管那种酒,都含有湿和热。白酒是湿气差别不大,啤酒类、红酒、黄酒湿大于热。长期饮用,湿气形成

过度地喝水:喝开水保健的方法逐渐地广为人知,但是并非所有人都适应,在不渴的情况下强勉地每日喝进去一定数量的开水同样也会造成脾胃的伤害,一部分人就形成了湿气。

3、坐出来的湿气 现代人缺少运动,以车代步,身体机能严重退化,全身气血虚弱,脏腑功能减退,引起脾运胃纳功能失常,体内的水湿不能正常代谢,造成湿滞肠胃,逐步形成湿气。

4、累出来的湿气 生活节秦快,竟争激烈,生存压力大,工作紧张,常常昼夜不分,晨昏颠倒。不管什么职业,没有几个不累的。体力透支,修复不及时,结果就是脾虚胃弱,再加上吃不对,喝不对,湿气就形成了。

5、治出来的湿气 盲目进补,绝大部分滋补食品和药品都具有热性和湿性,盲目进补,导致体内阴阳平衡被打破,湿气便乘虚而入。

盲目清热:大多数人想当然地认为体内上火需要清热,于是大量服用清热的药物,包括去医院打点滴等等。却不知道,所有的清热药物和抗生素都属于寒凉之物,长期使用,会破坏体内的阴阳平衡,使阳气丧失,形成湿气。

下面老庞教你几个简单有效的祛湿方法

1、运动排汗祛湿 运动出汗是很好的去湿气的办法。通过运动,使身体里的湿毒以汗水的形式直接发散出来,是最自然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越是不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

2、食疗 祛除体内的湿气,其实有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马齿苋、香菇、苦瓜、山药、白扁豆、薏仁、红小豆等等

3、泡脚 泡脚 养生 不分时节,双脚是人体很多重要经络的起源,泡脚通过促进经络自我调节,可以维持人体平衡,对去湿气有一定的作用。

4、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等等。

5、避免潮湿的环境 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湿气重的人平时要注意生活习惯: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洗完头要吹干头发。

“十人九湿,”湿气重困扰了很多人,湿气重者往往食欲减退,身体虚胖,头面油腻,易起斑起痘,头身困重,困乏无力,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那湿气是怎么来的,又该怎样让它排出去呢?

我们先看看湿气是怎么来的。湿性重浊、腻滞,病易缠绵,反复发作。湿为长夏之主气(大暑至秋分),此时天气炎热,水气蒸腾,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此时感受湿邪发病者最多,但其他季节也可发生。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一般由外感雾露,久居潮湿之地,长时间淋雨涉水或水中作业,加之防护不周,缺乏锻炼所致的多为外湿。一般由过食生冷或酗酒太过,以致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布散,造成湿浊内停,是为内湿。

外湿与季节、居住环境关系密切,常常表现为头身沉重疼痛,痛常着留一处不移,肢体困乏无力,关节屈伸不利疼痛等。对于外湿以防为主,注意保持居住环境干燥清洁通风,避免涉水,经常参加 体育 锻炼,增加汗液的发散。风湿在表,头痛头重,一身尽痛者可以采用药物调理,常用方剂如羌活胜湿汤、麻杏苡甘汤等。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对于内湿应以健脾为主,平时应忌食寒凉,少吃肥腻食物,不酗酒,保持良好心情,也可以多吃一些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养胃的食物。药物调理内湿宜燥湿健脾,常用方剂如平胃散、参苓白术散、苓桂术甘汤等。

人体内的湿气因其成因不同,不仅有内湿、外湿之分,还有风湿、寒湿、湿热之分,在调理时应根据季节、居住环境、饮食习惯、症状表现等多种因素加以判断,辨证施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首先,了解一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其次,人体就有六邪,也叫六淫,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

第三,脾主水湿,脾虚,导致水湿不运,人体湿气大。

最后,怎么把湿气排出去,主要还是健脾祛湿。

成药有参苓健脾胃颗粒,参苓白术丸等

食疗方法可以用山药,薏米,茯苓,红小豆等煮粥,长期服用起到健脾祛湿的效果。

湿气到底是什么?

湿气是抽象的概念

人体有湿气重的时候,但是湿气重只是一个表象,知道什么原因导致湿气重才是根本。

怎么除湿 听听自然的声音

现在的人们都知道湿,一说就是我湿气比较重,那么湿气从哪里来,又该怎么排出去?

什么是湿,湿的特性是什么 湿气是中医特有的术语。

一年中有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的特点,春季多风,夏季多火热,长夏多暑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长夏就是三伏天,湿为长夏的主气,这风,寒,暑,湿,燥,火,是天地正常的气,所以叫六气。

可是人们因为这六种气候而生病,比如感受风寒,风热,中暑等等,这个时候 就称其为六淫。湿邪为六淫之一。

湿的自然特性是,湿性粘腻,重浊,趋下的特性。

湿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为阴邪,阻碍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粘滞、趋下

湿和水很相近,水,饮,湿,痰,水为阴邪,故都是阴邪,

大家想想在三伏天,是不是浑身粘粘乎乎的,比如吐的痰,是不是也粘粘的,白带量多,大便很难在马桶中冲下,这些都给人一种粘的特性。

睡完午觉感觉浑身发沉发酸,头昏昏沉沉的,感觉头特重,这是湿气重浊的表现。

不思饮食、脘痞腹胀,这是湿阻碍气的运行,所以就表现出湿的特性了。

下肢的水肿,关节的病变,湿为阴邪,下先受之,这是湿趋下的特性。

湿分内生湿邪和外感湿邪 外感湿邪,就是受外界湿气的影响而使人生病,比如居住,工作环境阴暗潮湿,则易使人生病比如风湿性关节炎。

内生湿邪,是指因过食寒凉,寒湿伤脾,脾脏的功能下降而使体内的水液代谢出现障碍,使体内的水液储存于体内,使人水肿,泄泻,痰饮。湿又分湿热和寒湿,湿热是因湿郁在一起久了,久而生热。寒湿就是因过食寒凉造成的。

怎么排除湿邪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茯苓,荷叶。扶脾阳,桂枝,生姜。行脾胃气,陈皮。燥湿行气,厚朴。醒脾去湿砂仁。

桂枝,茯苓,砂仁,荷叶,生姜,厚朴,陈皮,可以用以上中药泡了当水喝,也可以熬了当药喝,其实本来就是药。如果是湿热,桂枝换成黄连。

如果用上面的药煎好了泡脚应也会有去湿的效果,只不过没人试。

如何预防湿邪 工作环境,居住环境一定要远离阴暗潮湿的环境。

饮食一定要注意不要吃寒凉性食物。

多运动,让体内的气血,运转起来。

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两种。

从中医上讲凡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气淫盛,伤人致病,则为湿邪。

湿邪致病,夏天居多,但是四季都可发生。特别是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湿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湿邪伤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除了上述所说的外湿,湿浊内生又称为“内湿”。是指脾气的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而引起湿浊蓄积停滞的病机变化。由于内生之湿多因脾虚,所以又称为“脾虚生湿”。

一般内湿的形成多因过食肥甘厚腻,恣食生冷,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或素体肥胖,喜静少动,致使气机不利,津液输布障碍,聚而成湿所致。

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另外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气化。因此,内湿不仅皮痒虚津液不化而形成,在肾阳虚衰时,也必然影响脾之运化而导致是浊内生。湿浊可以聚而为痰,留而为饮,积而成水,变生多种病患。

那么该如何祛除湿气呢?

首先外部环境一定要避免“外湿”。保持居住和工作环境的干燥,避免涉水,淋雨等。像我之前在成都的时候,那里的人因为环境天然潮湿所以都喜好吃麻辣的菜系。这也是通过饮食调整,帮助湿气的发散,减少体内的聚集。

饮食是不可不说的,这是内湿生成的一个主要诱因。咱们平时尽量少吃过于肥腻,甜厚的食物。而且现在是三伏天,很多人喜欢吃冷饮来降温解暑。殊不知这样反而伤了脾胃,导致水液运化不好,滋生了内湿。

最后,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也可以帮助我们祛除湿气。现在的人就是每天家里公司都有空调,出门开车,很少进行户外运动。所以,坚持进行有氧运动可以帮助我们促进气血运行,排出体内湿气。

外湿和内湿是可以相互影响的,湿邪外袭每易伤脾,脾失健运又滋生内湿。脾虚湿盛之体,也容易外感湿邪而发病。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它有着几千年的悠久 历史 ,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它讲究阴阳平衡。

湿气其实是一个中医的概念,在西医上并不存在这个词语。最近几年,关于湿气的相关知识宣传的都比较多,而且市场上也有不少的去湿产品。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湿气,我来分享一下相关知识。

1.湿气从哪里来?中医比较讲究阴阳平衡,湿气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潮湿、吃肉吃的太多、各种污染、运动量减少等,而湿气太重会引起阴阳平衡,自然也就会引起一些疾病。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注定了我们中国人比较适合吃素食,也就是五谷杂粮,但是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不再以这些粮食作为主要的食物,而是选择了肉类,很多人甚至无肉不欢。但是长期的吃肉会增加对脾胃的伤害,脾的功能是帮助清除湿气的,脾不好了,自然湿气也就会在体内堆积。

南方和北方相比,空气湿度比较大,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湿气增加。为什么要说这些呢?主要是因为看那些南方人,比如四川和湖南都比较喜欢吃辣食,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其实不仅仅是因为辣有味道,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有效去除湿气。

2.如何去除湿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应该自我诊断一下自己是否湿气重。判断湿气是否重,主要的就是根据一些症状。湿气重比较典型的一个症状就是便溏,顾名思义就是指大便的粘性比较大或者大便不成型,这类人多数会存在大便粘马桶的情况。如果不好观察,也可以看看自己大便用的纸的数量,一般人1~2张纸也就够了,但是对于便溏的患者却不够用。

湿气重的还有一个表现就是容易感觉疲劳,其实我本人也是一个湿气重的患者,我个人也有上述的症状。每天到10点以后,就特别感觉疲劳,也容易犯困。另外,也可以通过看舌苔来判断湿气,这类人群的舌苔厚腻,也有一些人是齿状痕。除此之外,湿气重的人消化功能也不太好,可能稍微吃点饭就感觉饱了。

要想去除湿气,首先就应该尽量做到去除一些不良习惯,常见的不良习惯包括熬夜、喝酒、吸烟、大鱼大肉、处于潮湿的环境、口味重等。由于湿气重和脾不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去湿主要就是改善脾的功能。目前来说常用的治疗方案包括食用红豆薏米,可以泡茶喝,也可以进行煮粥吃。药物治疗主要就是中成药,主要就是健脾丸,当然了也可以找专门的中医师开方剂去湿。这里需要注意,健脾丸是中成药,目前它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不是太明确,在用药之前应该咨询药师。

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潴留体内。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 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你如果去摸这种胖人,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知道缺少阳气,本能地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就像过去没有冰箱的时候,夏天卖冰棍的人,都会用一条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热的。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这个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的理论,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形成恶性循环。

胖人的正确减肥方式应该是温化寒湿,“温”是增加代谢脂肪的能力,“寒湿”就是指那些不该积存在体内的脂肪。

湿气是体内水液代谢不良的产物,湿气的来源有外湿和内湿之分,主要区别是:一、外湿,因为久居湿地,比如居住水乡、沿海地带的渔民,环境潮湿或淋雨涉水,外湿入浸。夏天空调,冬天暖气,室内外温差大,皮肤表面汗液不能像平常一样宣发出来,湿郁肌表而后入浸体内。二、内湿,与脾虚关系密切,由于贪凉饮冷导致脾胃受伤,脾不运化,聚而成湿,寒湿浸脾,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及酗酒导致胃无法腐熟、消化,脾无法运化,代谢废物无法排泄,致湿久化热。过于劳倦、耗气导致气虚,体内废物代谢不出去而形成湿气,活动少,新陈代谢速度减慢,湿气内生。我用的方法有两条: 一是食疗:除湿的食物通有樱桃,哈密瓜,蚕豆,豌豆,茯苓,薏苡仁,红豆,黄豆,鲤鱼,田螺,黑鱼,荠菜,水芹等等。食疗只是辅助疗法,见效比较慢;需要长期坚持服用才有比较好的效果。 二是常年坚持艾灸,条件好的可以去艾灸馆请大夫帮忙,也可以自己在家用艾灸盒自己灸。还有一点就是不吃生冷食物。我多年都不吃冷饮和西瓜 了!

坐拥数万名中医认证的上医仁家,来回答这个问题。

俗话说,“湿气不除,后患无穷”,中医认为,湿气是现代人 健康 的克星,是大多数慢性病的源头和帮凶,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就像题主的问题这样,“湿气从哪里来,又该怎么排出去?”

下面我们就从中医角度来分析湿气的来源与祛除湿气的方法。

湿气从哪里来? 湿气为长夏之主气,属阴, 其性质重浊,黏腻 ,是源于水液代谢和运行的产物。 湿气有内湿和外湿之分 ,二者的成因也不一样。


1. 内湿

不 健康 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如熬夜久坐、缺乏运动、大量饮酒、常食寒凉或喝冷饮、饮食无节制等可能是导致内湿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有的人偏爱吃重口味、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消化不了,致使脾胃虚弱,湿气内生。


2. 外湿

“外湿”,即外感湿邪。 此种湿气主要是受到 季节和地域环境 的影响。

大暑、立秋、处暑和白露四个节气处于夏秋之交,这些时段经常高温、多雨,空气中湿度很大,人很容易外感湿邪。

怎么排湿?1. 户外勤锻炼,运动多出汗

减少待在空调房的时间,经常进行户外运动,晒晒太阳,出出汗。出汗是身体气血运行,排出湿气的一个途径, 运动出汗有利于气机通畅,加快水液代谢和湿气排出 。

需要注意的是,大量出汗后注意补充水分,且运动和出汗都要有度。


2. 清淡饮食,忌寒凉

中医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气归根结底都与脾虚有关系, 湿气是标,脾虚是本 。

而 清淡饮食可以减轻脾胃负担 ,做饭时适当加一些辛辣食物或香料(如葱、姜、蒜、椒、白豆蔻、砂仁等)有助于行气并发散体内湿气。

中医中的“阳气”有控制水湿的作用, 常食寒凉或喝冷饮易伤脾阳 ,会导致湿气越来越重。

3. 避免环境潮湿,少吹空调

日常生活中要做到 :不睡地板,不淋雨,不穿未干的衣服,不在雨过天晴,湿气上蒸时外出,少吹空调。

夏季炎热,使皮肤开泄,而肺主皮毛,毛孔开张,就会排汗,肺气会使得津液往外走。如果此时开了空调,汗排不出来,喝进去的水没有地方可出,就会伤了肺的阳气,使它无法运化水,水湿就会增多。


4. 针灸按摩,拔罐刮痧

针灸: 可按压或艾灸 健脾祛湿 的保健穴位,如承山、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等。

艾灸疗法 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有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特别适合祛湿。

刮痧: 可以对人体背部的上1/3,也就是肩背区域进行刮痧,使毛细血管的活性增加,更利于身体散热祛湿。

以上就题主的问题与大家分享了湿气的来源与祛除湿气的办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看法。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06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