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七情对五脏的影响(七情都伤哪些脏腑)

医案日记 2023-05-04 00:34:57

七情对五脏的影响

七情是内伤杂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一般情况下七情并不致病,而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作为病因是指这些活动过于强烈、突然或持久,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致病。

喜与惊是心的情志的体现

常言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当人喜乐、高兴的时候,就会感到精神愉快,全身舒畅。因为它能促使气血流畅,营卫通调,所以适度喜乐有益身心,是健康人正常的情志活动。但是,如果过度喜乐,不仅无益,反而使心气散乱,精神不能集中,所谓“喜伤心”。过分的喜,不仅伤心,而且能伤肺,因为心肺同属上焦。

惊即惊恐,是突然遇到意外之事而精神紧张的一种表现。惊恐对心的影响最大,一般受惊,并不致于使心的功能紊乱。但是,当人突然受到惊恐时,会使心神受伤,功能紊乱,所谓心无所依,神无所附,惊慌失措,甚至神志错乱,发生痴呆之症,即所谓“惊则气乱”。尤其是小儿脏腑娇嫩,心神怯弱,最易受惊。小儿受惊,轻则惊悸、大哭大啼,严重时可出现“惊风”或“癫痫”等证。

怒是肝的情志的体现

肝气宜疏泄、条达而不能抑郁,也不能过于愤怒。若过度愤怒,就会伤肝,使肝的功能失常,导致肝气横逆、上冲,所谓“怒则气上”,症见面赤、头晕、胁痛、胸满、纳少。严重时可导致血随气逆,蒙蔽清窍,引起昏厥。愤怒不但能伤肝,而且能伤脾,因为肝病最易累及脾脏。

忧与悲是肺的情志的体现

忧即忧愁,也就是心情愁闷不愉快。当忧愁不解时,多感到肺气不舒,胸闷气短,颓丧懊恼,精神不振等,这是因为忧愁过度,损伤肺气的缘敌,即所谓“忧伤肺”。这就是说,忧愁太过使气机不利,脉道闭塞,升降失常。忧愁不仅伤肺,而且也能伤脾。因为脾居中州,上焦心肺之气受伤,势必影响中焦。

悲即悲哀或悲痛。悲哀太过,则意志消沉,导致肺气耗伤,所谓“悲伤肺”、“悲则气消”。悲不仅伤肺,有时也伤心神,除了心肺同居上焦外,因为心主神志,一切情志变化等精神致病因素都有可能伤及心神。

思是脾的情志的体现

思即思虑,也就是集中精力对事物分析和考虑的一种表现。分析和思虑属于精神活动,精神活动影响着内脏的气机。若过分的思虑或思虑久而不解,就会出现精神消沉,使气结于内,阻滞不畅,气机升降失调,从而使脾胃运化无力,所谓“思则气结”、“思伤脾”。思虑不仅伤脾,长期思虑不解,必然扰伤心神,引起怔忡、健忘、精神萎靡不振,所以临床上又称“思伤心脾”。此外,思虑对肾脏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心脾病变影响于肾之故。

恐是肾的情志的体现

恐即恐惧或恐怖,是由于内脏功能不足所产生。虽然胆气虚和血虚之人都会产生恐惧,但恐对肾的影响最大,所谓“恐伤肾”。过于恐怖或长期恐怖可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出现二便失禁的现象,即所谓“恐则气下”。恐惧不仅伤肾,也能伤心,使精神不能集中,出现神志昏乱。

七情致病虽可及于五脏,但主要以影响心、肝、脾为多见。尤其“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情志的异常变化,首先影响心脏的功能,然后犯及其他脏腑,出现种种不同的功能失调。(仲义居)

七情都伤哪些脏腑

在《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所以由上述得知,七情会伤及人的肝脏、脾、肺、肾等肺腑。

何为七情与五志?分别与五脏有何关系

中医学有五志说和七情说之分,五志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五,即怒、喜、思、忧、悲: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称五志。
七情说认为,人的情志有七: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故称之为七情。“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情之中,悲与忧,情感相似,可以相合;惊亦有恐惧之意,故惊可归于恐。如是“七情说”与“五志说”便统一了,即怒、喜、思、忧(悲)、恐(惊)。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喜怒思忧恐是人们对外界信息所引起的情志变化,是整个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志活动要通过五脏的生理功能而表现出来,故也将其分别归属于五脏之中。
(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和情志活动的“喜”有关。喜,对外界信息的反应,一般属于良性反应。适当的喜乐,能使血气调和,营卫通利,心情舒畅,有益于心的生理活动。“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素问·举痛论》)。但过度的喜乐,则可损伤心神医`学教育网整理。故曰:“喜伤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如,心藏神功能过亢,可出现喜笑不休,心藏神功能不及,又易使人悲伤。由于心能统领五志,故五志过极皆能伤心。
(2)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一般说来,当怒则怒,怒而有节,未必为害。若怒而无节,则它对于机体的生理活动是属于一种不良的刺激,可使气血逆乱,阳气升发。肝为刚脏,主疏泄,其气主动主升,体阴而用阳。故肝的生理病理与怒有密切关系,尤以病理为最,所谓“忿怒伤肝”(《灵枢·百病始生》)。如,大怒可伤肝,使肝的阳气升发太过而致病。反之,肝的阴血不足,阳气偏亢,则稍有刺激,便易发怒。
(3)脾在志为思:思,即思考、思虑,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正常的思考问题,对机体的生理活动并无不良的影响,但在思虑过度、所思不遂等情况下医`学教育网整理,就能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思虑、思考等心理活动正常。若脾虚则易不耐思虑,思虑太过又易伤脾,“思伤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以脾的生理功能与情志活动的“思”有关。
(4)肺在志为忧:忧愁是属于非良性刺激的情志活动,尤其是在过度忧伤的情况下,往往会损伤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忧愁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损耗人体之气。因肺主气,所以忧愁过度易于伤肺,所谓“悲则气消”。而肺气虚弱时,机体对外来非良性刺激的耐受能力下降,人也较易产生忧愁的情志变化。
(5)肾在志为恐:恐,即恐惧、胆怯,是人们对事物惧怕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能产生不良的刺激。“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恐则气下”(《素问·举痛论》)。过度的恐惧,有时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导致二便失禁。

中医的内伤七情和外感六淫各指什么?

内伤七情简述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清静无为。
[编辑本段]成因
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它是造成内伤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称“内伤七情”。
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对外界环境各种刺激的生理反应。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常可引起体内阴阳、气血以及脏腑功能活动失调而产生疾病。
(1)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但并非那样绝对,它只能说明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功能活动确有一定影响。
(2)其所影响的脏腑,多表现为该脏腑的功能紊乱。如“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健运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
(3)精神活动异常可引起脏腑功能紊乱,反之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亦可导致精神活动障碍。如肝阴(血)不足则易怒,心火亢盛则发狂等。
[编辑本段]七情详解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若过度忧愁,则不仅损伤肺气,也要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谚语说:“愁一愁,少白头”。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心中有事,过分忧愁所致的。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心中不顺则有可能导致“气结”。
“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指肺气),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这说明悲哀太过是会伤及内脏的。因此,家庭中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
“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卒然紧张。诸如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听巨响等,都可发生惊吓。惊与恐不同,惊是自己不知道而惊吓;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惧。无故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总之,人的情志活动若要保持相对的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对待周围事情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这对于养生有益。
[编辑本段]七情致病
(l)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过激过久,可以直接损伤内脏。情志伤脏,既可表现为反伤本脏,呈现出相应脏腑气机紊乱的病变规律;亦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
①反伤本脏: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外界的刺激作用于相应的内脏,才能表现出特定的情志变化,故说七情分属于五脏。其基本规律是:怒为肝之志,喜为心之志,悲(忧)为肺之志,思为脾之志,恐(惊)为肾之志。七情过激过久,可以损伤相应的内脏。其反伤本脏的基本规律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这种伤规律又称为自伤。
②发无常分,触遇则发:情志致病可以不以次入,即可以不完全按照上述七情反伤本脏,导致脏腑气机紊乱的规律、次序致病。它可发无常分,触遇则发。其一,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脏:如暴怒伤肝,亦可横逆,乘脾犯胃,出现臌胀、飧泄、呃逆、呕吐等症;思虑太过,不但损伤脾胃,亦能耗伤心血,神失所养,出现心悸、失眠多梦等症;过恐伤肾,精伤不能上奉,则水火失济,可出现心中烦、不得卧,或心神不安、心虚胆怯等症。其二,多种情志可以同伤一脏:七情过激过久,虽可分别伤及五脏,但与心之关系尤为密切,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宰精神情志活动,因而七情伤脏,均先影响心神,心神受损必涉及其他脏腑产生种种病变。此外,由于肝的疏泄功能能够调畅情志,关系到机体全身气机的运转,因而,七情致病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必然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发生太过或不及,所以肝失疏泄也是情志致病发病机制的关键。又由于脾胃为人体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各种情志伤脏,常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所以说,情志所伤为害,又以心、肝、脾(胃)和气血的功能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致病伤及内脏,主要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不同的情态刺激,对气机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七情影响脏腑气机的病变规律,《素问》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喜则气缓,包括缓解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素问》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但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
悲则气消,是指过度悲忧,可使肺气抑郁,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恐则气下,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发生骨酸痿厥,遗精等症。
惊则气乱,是指突然受惊,以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慌失措。
思则气结,是指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可导致气机郁结。古人认为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但耗伤心神,也会影响脾气。思虑过度,则伤心脾,暗耗阴血,心神失养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气机郁结阻滞,脾的运化无力,胃的受纳腐熟失职,便会出现纳呆,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根据临床观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若患者有较剧烈的情志波动,往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如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动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外感六淫
外感六淫
中医把导致疾病的因素分四类,外因、内因、病理产物和其他病因。外因,即中医中的外感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就是我们的各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病理产物就是痰饮、淤血、结石等;其他病因包括外伤、虫兽咬伤以及烧烫伤等。
外感六淫致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区性、相兼性、和转化性。
外感性是指外界的邪气通过人的体表、口鼻来侵入人体从而致病。
季节性是指常常在一定时间段发病。
地区性是指与人居住的地区和环境关系密切。
相兼性是指外感六淫在侵入人们时还会强强联手,几种同时侵入。
转化性是指六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情绪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人生并分为内因外因 外阴及中医所说的六淫侵袭 风寒暑湿燥火 内伤既是七情 喜怒悲忧思悲恐惊。早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这是五气致病的最早记载,以后在宋代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中将五气中增加悲、惊即为七情。七情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喜为七情之首,心气所发,心为五脏之首。七情致病各有所主而都与心有密切联系。心为君主之官,是精神活动的主宰,除了过喜伤心外,而怒、忧、思、悲、恐、惊都能伤及心,心气受损,其他各脏也将会造成影响,中医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之说。
中医认为心主神志,与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喜为心之志。喜在正常情况下能缓和一下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有“喜则气缓”之说。但是,喜乐过极则损伤心神,就可导致心的病变,出现乏力、出汗、胸闷、心悸、失眠、注意力不集中,重则神志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异常等。现代许多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病、脑卒中、某些精神病等都与喜过度有关,尤以中老年人为多见。五行相生相克中,心属火,水克火,喜伤心(中医心它又包括大脑功能)、恐胜喜,也就是说适当恐惧可以制约过喜所致病变。
现代医学认为,大喜过度是一种强刺激。大脑受到这种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促,体温上升,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紊乱。
案例一,清代医学家喻嘉言在《寓意草》中记载:“昔有新贵人,马上扬扬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204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