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丹麦提出艾滋病疫苗研制新法

医案日记 2023-05-03 16:52:31

丹麦提出艾滋病疫苗研制新法

丹麦研究人员提出一种利用免疫系统反应研制艾滋病疫苗的新方法,相关项目已得到欧盟的资金支持。

人体免疫系统不能有效识别并攻击艾滋病病毒是目前艾滋病无法控制的关键所在。丹麦奥胡思大学医院和奥胡思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与艾滋病病毒十分相似的病毒,这种病毒可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因此,只要接种这种病毒制作的艾滋病疫苗,当艾滋病病毒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就被激活并发挥抵抗作用。

目前,研究人员已成立一家名为Skau疫苗的公司以运作艾滋病疫苗开发事宜,欧盟已提供670万丹麦克朗(1美元约合6丹麦克朗)的资金支持,而丹麦科技创新部也将对项目提供支持。

Skau疫苗公司总监谢尔温·巴赫拉米说:“我们希望开发出一种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从而遏制艾滋病的流行。这种新方法是基于对病毒结构和生物分子的了解,它将阻止病毒隐藏在人体内。”(辛华)

艾滋病毒为何如此难制服?

截至到目前为止,虽然已经有上百种种疫苗被研制出来,有些甚至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但依然没有一种疫苗可以大规模投入临床使用。关于艾滋病疫苗的研发,人类还有很长远的路要走。

随着艾滋病的传播,不仅仅是在同性恋群体中,在其他人群中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想要有效控制疾病的扩散,科学家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艾滋病的元凶——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病毒(HIV)上。

从病毒的属性上来看,它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只可生存数小时。高温、干燥以及常用的消毒剂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和伤口渗出液当中。

随着对艾滋病的宣传和科普工作的开展,在日常生活中谈“艾”色变的情况已经大大减少了,人们渐渐意识到,在日常的生活和接触中并不会造成HIV的感染,但是当涉及到性交或者输血时,则需要注意这方面的提前防护和检查。

艾滋病传播yes or no(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对艾滋病防治的研究中,疫苗和药物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自从1981年发现首个艾滋病病例以来,科学家就开始致力于研究艾滋病疫苗。在这将近40年里,为了攻克艾滋,人们对于HIV和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由于HIV作为一种RNA病毒本身所具有的变异性,这种高频突变体犹如“变色龙”,在人群和个人之间传播时,会自发改变许多病毒的个性,使得疫苗难以维持其保护力。

世界上第一只疫苗是什么疫苗?疫苗是怎么诞生的?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寻求摆脱瘟疫和疾病的方法,但通过接种疫苗来抵抗疾病的历史本来非常短暂——从爱德华·詹纳医生给人群接种牛痘预防天花以来,只不过两百多年。

瘟疫横行曾是日常

瘟疫横行,这是人类社会在没有疫苗之前的状态。

14世纪,欧洲的上空笼罩着一层阴霾,这是一种很典型的烈性传染病。在丹麦的年鉴里,用「黑色的」来形容它。这是因为,得了这种病之后,病人的皮肤会因为皮下出血而变黑,同时「黑色」也很恰当地描述了这场瘟疫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阴影。

在《鼠疫》这本书中,法国作者加缪,细致地描述了病人的濒死状态:昏睡、衰竭、腹股沟肿大、体内有撕裂感……脉搏变得细弱,身子稍微一动就突然断了气。

为了证明炭疽疫苗的作用,巴斯德在1881年作了一次公开实验。物件是50只健康的羊,2天以后,一群人聚在草原观看实验结果:因为提前注射了较弱的炭疽病菌,有一半的羊活得好好的,另外25只羊死了。巴斯德发明了预防注射的方法,成功打败炭疽病。

这本来是鼠疫杆菌引起的疾病,只不过,原本这种细菌只会引起腹泻等轻微的肠道问题,可后来它发生了突变,变得很强悍,以至于引起了这场可怕的瘟疫。

它就是「黑死病」,起源于卡法(位于现今的乌克兰境内,属于东欧地区),却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席卷了整个欧洲。据统计,当时欧洲有30%-60%的人都死于黑死病。

除了欧洲这场可怕的瘟疫,在人类史上,本来还有一种病,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和伤害绝不亚于它。这种病有一个挺吓人的名字——「斑点怪兽」,原因是感染这种病之后,人的全身会长满水疱,水疱接着会破裂、结痂,最后脱落,在皮肤上留下一个深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麻子」。

这种病也很容易传染,20世纪就有3亿到5亿人死于这种病。一开始人们并不晓得这毕竟是什么病,直到这种病出现了几个世纪以后,才有了一个名字——天花,意思是皮肤上的印记。

本来,除了细菌之外,病毒、寄生虫都大概引起大规模的传染病。

比如,中国人肯定对2003年的那场SARS疫情回忆深刻,此外,还有艾滋病,还有流感、埃博拉、西尼罗河病毒感染,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瘟疫。

这些瘟疫臭名昭著,它们传染性非常强,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播,也正因如此,一旦瘟疫发生之后,它们的波及范围很广,造成的影响很恶劣。

因此,人类迫切需要一种可以预防瘟疫的方法。

第一支疫苗的「诞生」

人们受尽了天花的折磨,在跟天花的长期斗争中,人们也发现了一些规律:感染了天花的人,似乎不一定都会死,一旦他们侥幸活了下来,他们就再也不会感染天花了;还有护理过天花病人的人似乎也对天花有着抵抗力。

人们这种现象的启发下,开创了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方法。

第一个想到这种方法的人,他当时的想法大概是:既然得过天花就不会再感染了,那么是不是身体里产生了某种东西,说不定这种东西就在那些痘痘里面。他把沾有疤浆患者的衣服给正常儿童穿戴,或将天花愈合后的区域性痴皮研磨成细粉,经鼻使正常儿童吸入。

种了这种人痘之后,天花的感染率明显地下降。但由于接种人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可能2%-3%左右的感染率,所以此法未能广泛应用,但其发明对启发人类寻求预防天花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止是天花,中国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斗争的长期过程中,也展现出了类似的智慧。早在公元4世纪初,中国东晋葛洪所著《肘后方》中,就有关于防治狂犬病的记载,其中「治卒有猁犬凡所咬毒方」有云:「仍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意思就是杀掉咬人的狂犬,以其脑浆敷于被咬处,体现了「以毒攻毒」的思维方式。他们一般用物理方法(如捣碎、研磨)处理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制成最原始的疫苗,这种「疫苗」虽然大概发生全身性副作用,存在散毒和造成新疫源的危险,但是在治疗和预防传染病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直到1749年,在英国格洛斯特郡的伯克利诞生了一个婴儿,他读书时就对自然和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做了一名医生。再后来,他在一个小男孩儿身上做了一个实验。然后,他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他天才般的发现也被载入了史册。

这个人就是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有关詹纳的故事,许多人大概非常熟悉。18世纪的欧洲,天花盛行,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詹纳曾接诊一位发热、背痛和呕吐的挤奶女工,他发现挤奶工人似乎从来都不会得天花,并迅速意识到接种牛痘也许可以预防天花。

为了证实这一设想,就有了那个经典的实验。1796年5月14日,詹纳用一把柳叶刀划破了一个8岁小男孩的胳膊,将新鲜的牛痘的浆液接种到小男孩的伤口上。后来,小男孩出现了轻微的发烧现象,并非常快康复。7月,詹纳又给小男孩接种了天花病毒,结果小男孩没有发生感染。这说明,接种牛痘使小男孩获得了对天花的免疫力。

这种方法被詹纳称为「预防接种」,我们现今也延续了这种说法。

科学发现并不只是偶然,之前的细心观察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在詹纳的年代,人们全然不知天花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亦不知接种牛痘使机体获得针对天花免疫力的机制。但他在实践中观察,经实验证实了种牛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既安全又有效。

詹纳使用的牛痘浆液就相当于一种疫苗,而疫苗这个词也正是从詹纳的牛痘中演化来的。这意味着,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就此诞生!

战胜天花是人类预防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1980年,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曾使欧洲3亿人丧生,在全球残害著无数生灵,就连位尊万民之上的国王、号称「真龙天子」的皇帝们也未能幸免的天花,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了。

从1.0到4.0

路易·巴斯德是疫苗发展史上又一位科学巨匠,通过对狂犬病、霍乱、炭疽等多种疾病的研究以及巴氏消毒法的发明等杰出工作,巴斯德建立了一整套的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方法,同时也标志著疫苗、免疫学发展过程的里程碑。

巴斯消毒法使得接种物(牛淋巴液等)其他疾病感染风险大大降低,该方法沿用到今天天,如牛奶消毒。巴斯德对鸡霍乱的研究,也证实了可以通过同种疾病的病原体来制备疫苗(天花是用牛痘来防止天花,属于异种疾病的病原体)。

在炭疽疫苗、鸡霍乱疫苗获得成功后,巴斯德又开始对狂犬病疫苗进行研究。虽然狂犬病毒不可以像细菌那样分离培养,但已确证引起狂犬病的病原微生物存在于患病动物的脊髓或脑组织中。因此,巴斯德选择兔脑传代,以获得减毒株,然后再制成活疫苗,并曾用这种疫苗在1885年成功地抢救了被狂犬病狗咬伤的杰库·麦斯特(Jacob Meister)的生命。

疫苗的下一个重要进展发生在美国,1880年代,Daniel Elmer Salmon和Theobald Smith使用热处理的微生物悬液免疫鸽子预防疾病,这种疫苗实际是一种细菌疫苗,针对霍乱样沙门菌。他们的研究工作表明活疫苗与灭活疫苗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其创新的研究成果对十几年后人类疾病防治起到重大作用。

根据巴斯德制备疫苗原理,1891年霍乱弧菌在空气中39℃的条件下连续培养,可制成减毒活疫苗。其后,印度的临床实验结果证明霍乱活疫苗具有保护作用。柯利(Kolle)等人于1896年将霍乱弧菌加热灭活,制备成灭活疫苗,此疫苗于1902年在日本霍乱流行区大规模使用,后又分别在孟加拉国、菲律宾和印度进行了临床试验,结论显示具有非常好的短期保护作用。

在巴斯德光辉成就的启发下,1908年卡麦特(Calmette)和古林(Guerin)将一株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上连续培养13年213代,终于在1921年获得减毒的卡介苗(BCG)。最初卡介苗为口服,20世纪20年代末改为皮内注射,卡介苗在新生儿抵御粟粒性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效果。自1928年到今天,卡介苗仍在全世界广泛地被用于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已有40多亿人接种过卡介苗。

这样,20世纪初,人类已拥有5种人用疫苗:詹纳的天花疫苗和巴斯德的狂犬病疫苗(都是活疫苗)、伤寒、鼠疫、霍乱三种细菌疫苗(都是灭活疫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815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