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因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内心较为敏感,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较为激烈,同时又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量的欠缺,使得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也无法跟大人有效沟通。那么当患者是儿童这个群体时,心理医生一般是怎么治疗心理疾病呢?
通常儿童的心理问题分为一般性和严重性两类。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包括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而特殊性的儿童心理疾病,则包括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当孩子出现上述病症时,家长就需要多加关心怎么治疗儿童心理疾病了。
一方面,父母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经常将孩子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与同龄的孩子对比。另一方面,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急切地想知道怎么治疗心理疾病。对此心理专家表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病因和症状表现与成年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给心理医生在考虑如何治疗心理疾病时增加了难度。而家长对孩子症状表现的描述越细致精确,对孩子的疾病确诊和治疗就越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王络)
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有许多,有些是着眼于无意识动机,有些是着眼于意识情绪,另一些则是着眼于行为症状,而不强调任何可能的基础原因。有些疗法采用的是医学方法,另一些采用心理学方法;有些疗法的实施是以团体为基础,另一些则是以个人为基础;有些疗法的适用对象是儿童,另一些则适用于承认。最后,有些疗法只能由心理学家或精神病专家实施,另一些则可以由只有少量专业训练的人进行。此次讨论的治疗方法共有七类:
1.身体疗法。此法适用于最严重的心理疾病,这类疾病的患者不能进行沟通,因而不能用心理疗法进行治疗。身体疗法有三种,分别是休克疗法、药物疗法和精神外科手术。休克疗法是造成患者一时的意识丧失,同时伴随短时间的强烈痉挛,它是通过药物或电击实施的。药物疗法可以有效地改变患者的行为,使他们很快无须再住在精神病治疗机构。它也使许多情绪障碍患者门诊救治成为可能。抗精神病类药物能平息强烈、狂暴的精神病行为,抗焦虑药物可以缓解焦虑和紧张,抗抑郁类药物则可以减轻抑郁,帮助恢复精力和生气。精神外科手术是将脑额叶同其他控制情绪的脑结构切开。这是心理疾病治疗的最后一种措施,只是在其他任何治疗方法都不能发挥作用时才使用。身体疗法并不能一直心理疾病本身,他们的作用时改变行为,缓解症状,使患者变得能够接受各种心理疗法。
2.个体心理疗法。这种方法旨在揭示情绪障碍的基础原因,使患者对自己的恐惧和情绪达到自我悟醒。精神分析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发展起来的,它是通过探究患者童年时期的经验,来揭示已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的心灵创伤或冲突。一旦使患者意识到被压抑的东西,就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去克服。精神分析的四种基本技术是:(1)自由联想,这是一种白日梦状态,患者在自由联想时要将头脑中所想到的一切都说出来;(2)梦的分析,分析者通过这种技术诠释梦境中符号的象征意义(3)抗拒分析,通过这种技术,可以劝导患者弹出他们拒绝暴露的事件、人物或情境(4)移情分析,移情是指患者将对别人的情感移渡到治疗者身上的现象,通过使这些情绪得到表现和由分析者对其进行解释,可以消除有关的冲突。来谈着中心疗法的始创者是卡尔·罗杰斯。此法强调,实现自我悟醒与解决情绪问题的责任在于来谈者自己,而不是治疗者。治疗者是去造成一种理解和接纳的气氛,重述和进一步阐明来谈着所暴露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去使来谈着逐步达到自我理解和接纳。
3.团体心理疗法。这种方法是由一名治疗者会见六到十二名患者。他可以使患者改进社交技能,知道别人是怎样对自己的情绪和观念进行反应。参与会见的团体成员们都坦诚地讨论自己的问题,探讨其他成员的动机并提供解释和理解。治疗者则是去充实这些解释和理解。格式塔疗法也是一种团体心理疗法,它是由弗里兹·帕尔斯发展起来的。这种方法的治疗是在团体的背景中,一次针对一名患者进行。其目的在于使患者意识到自己个性的所有方面,帮助他们适应自己的不完善环境。
4.行为疗法。这种方法着眼于变态行为的改变,而不强调揭示潜在的无意识原因。它是依据有关学习问题的心理学研究,通过患者消除已经习得的东西,或是重新学习正常的行为来使行为得到改变。行为疗法所使用的技术有五种:(1)积极强化,即在患者表现正常行为时给予奖励;(2)消退,即在患者表现变态行为时不理睬他们(3)厌恶条件反射,即在患者表现变态行为时给以惩罚;(4)系统脱敏,即使患者学会用放松取代焦虑,来对先前焦虑由发行的刺激进行反应;(5)模仿,即通过让患者观察和模仿行为表现适当的榜样,使他们学到新的行为。
5.游戏疗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儿童,它是诱导儿童通过游戏活动暴露和表现自己内在的情绪和冲突
6.心理剧。该法是让患者通过表演,在扮演自己及自己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时,表现自己内在的情绪。
7.社区辅助疗法。这是一种在社区而不是在精神病院里提供治疗的尝试。它可以提供更及时的治疗,并使许多人免遭住精神病院的名誉损失。社区心理健康中心既注重心理疾病的预防,也注意心理疾病的治疗,并在越来越多地使用专职辅助人员充实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
5��T��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人的呵护,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起来,看看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教你如何教育孩子。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1 充满好奇
心理健康的儿童会随心随意观察四周环境、并做出积极的探索。可能会通过看、听、嗅、尝、摸来尝试和探索。有时候成人以为他们“多手多脚”、“爱管闲事”、其实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好奇才会主动地去探索、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他们会对玩具感到好奇、对有兴趣的事物投入。到了公园、跑到这边荡荡秋千、跑到那边玩玩跷跷板、不一会儿又会蹲在花丛中、仔细地看毛毛虫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与人亲近
心理健康的儿童喜欢与人相处。从婴儿时期、安全感足够的儿童、会喜欢看人、成人逗他、跟他说话、他会微笑。3岁的孩子、更喜欢与人亲近、跟人一起玩。他们比较喜欢跟一些愿意迁就他们的大人在一起、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时常逗他们开心的人。对于陌生人、孩子会先观察、留意他们的表现、是否有一种亲切感或跟熟识的人相似、如果是正面的、孩子就较易与他们接触。跟同龄的孩子、由于与自己相似、就更愿意与他们玩在一起了。人是群体性动物、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亲近人、心理健康的孩子不喜欢孤独、不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当然、喜欢群体的孩子、也会有享受独自看书或玩耍的时候。
流露情感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自然流露内心真正的感受、不会压抑情绪。他跌倒弄痛了会哭、被玩伴戏弄会生气、爬到高处会惊慌、当然、看见喜欢的东西会笑。他完全不保留地流露喜、怒、哀、乐的情绪、高兴、讨厌、不耐烦、疑惑、等等、把什么都写在脸上。我们说孩子纯真、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孩子常常是面无表情、或只是表现单一情感、应该是心理不健康的一个表现。而且、流露情感是适度的、不会长哭不止或表达过度、令人觉得难以理解。
与人同感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理解别人的感受、会受感染、同感共鸣。他看见别人开心、自己也会开心。在婴儿时期、看见爸妈在笑、听见他们的笑声、也就会咧嘴而笑。3岁的孩子、看卡通片、会在有趣的.情节时笑、看小朋友在公园玩得开心、自己脸上也会露出笑容的。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哭、孩子会哭吗?心理健康的孩子是会的、他感受到别人的难过、自己也会难过、会皱眉、流露同情的神情。孩子最易受到父母的情绪所感染。开心的父母、会有快乐的孩子;抑郁的父母、会有不开心的孩子。父母经历人生的悲欢离合、流露出相应情绪、孩子同时就会有丰富的情绪经验、还会有同感。反之、别人在哭、孩子在旁哈哈大笑、别人在笑、孩子却闷闷不乐、这个孩子也许心理有点问题。
乐于表达
心理健康的孩子喜欢与人沟通、沟通方式包括身体语言与口头语言。他会喜欢表达自己、在婴儿期、想抱的时候、伸出小手;不要喝奶、便把头转开、很自然的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大一些的孩子更喜欢表达自己、看见喜欢的人、会兴高采烈地拉着他的手、或伸出手来让人拉着;不高兴时会走开、发脾气时会跺脚。高兴时会滔滔不绝、想说什么便说什么、不高兴时会不发一言、甚至号啕大哭。
足够自信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相信自己的能力、会努力去做想做的事。公园里的钢架、他以为自己可以攀得上、便会去攀爬、不会踌躇不前。看见小狗、觉得有趣、就会伸手去摸。成人或许会惊奇地说:“怎么这孩子那么大胆?”其实这是孩子有自信的表现、是一个心理健康的表现。
接受变化
心理健康的孩子不会过于固执、能够比较灵活地适应环境变化。例如、妈妈不能送孩子到学校、由爸爸送也可以;下雨天去不了公园、留在家里与爸妈玩游戏也行。不会有固执的、不合理的习惯、如每餐一定要吃同一种菜、回家一定要搭同一路的巴士。他们因为享受与父母的亲密关系而具有安全感、而不需要依靠固定的环境和一成不变的生活习惯来获得安全感。所以他们的生活具有弹性、可以灵活地适应各种变化。
行为表现与年龄相符
幼儿期的孩子是一个不断发育成长的个体、心理健康的孩子在发育水平上一定是正常的、这包括智力、语言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甚至也包括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一个心理上健康的孩子、他的行为表现应当与同年龄孩子相当。比如注意力明显比同龄儿童差、控制力明显低于同龄儿童者、心理上不能算健康。
行为表现与所处文化相符
人是社会的人、行为受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并接受其制约、所以人的行为应该与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例如、经常做出有害他人的攻击性行为、那么心理上肯定不能算健康。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2 幼儿期保健要点
1、促进幼儿语言发育与运动能力的发展
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幼儿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等活动学习语言;选择适当玩具促进精细动作和想象、思维能力的发育。幼儿期个性的发展是学龄期儿童的自信/依赖、勤奋/退缩心理状态的基础。语言发育迟缓应到专科诊治。
2、培养自我生活能力
2~3岁大脑皮质的控制功能发育较完善、幼儿可逐渐自己控制排便。安排规律生活、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定期健康检查
每3~6个月应进行体格检查一次、预防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等营养性疾病;教育家长配合医生继续用生长曲线监测儿童生长速度。注意保护儿童隐私、如检查外生殖器需得到家长许可。
4、预防事故和疾病
监护人应避免幼儿吸入异物引起窒息、也不宜让幼儿独自外出或留在家中、应注意避免环境中致烫伤、跌伤、溺水、触电的各种不安全因素。1、5~2岁进行白百破疫苗强化接种;根据传染病流行病学、卫生资源、经济水平、家长的自我保健需求接种乙脑、流脑、风疹、腮腺炎、水痘、肺炎、B型流感等疫苗。
5、合理营养
供给丰富的平衡营养素、食物种类、质地接近成人、每日5~6餐适合幼儿生长需要和消化道功能水平。发展独立进食行为、防止强迫进食;避免过多液体或零食摄入。坚持每日户外活动1小时、进行空气浴、日光浴。
6、口腔保健
家长用指套牙刷或小牙刷帮助幼儿刷牙、每晚一次、预防龋齿;1岁后应断离奶瓶、预防错颌畸形和“奶瓶龋齿”。
7、疾病筛查
(1)缺铁性贫血:每年1~2次Hb筛查。Hb<110mg/L、应治疗。
(2)视力:每年一次视力筛查、可常规用“点状视力检测仪”筛查幼儿视力。异常者转专科诊治。
(3)泌尿系感染和寄生虫感染:每年一次小便、大便常规检查、除外泌尿系感染和寄生虫感染。结果异常者、寻找原因、或转专科诊治。
(4)外生殖器:检查男童有无小阴 茎、鞘膜积液、异常者转专科诊治。
(5)遗传代谢性骨病:幼儿如出现进行性骨骼畸形、似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表现、需通过骨X线与血生化检查与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及其他原因的骨骼畸形鉴别。
简述幼儿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3 一、 幼儿期依恋的表现
一岁到两岁的时候、宝宝处于依恋关系明确期。在此阶段、宝宝对特殊人的偏爱变得更强烈。由于宝宝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可以去主动接近亲近的人和主动探索环境、同时他们把母亲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从此点出发、去探索周围世界。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然后再进一步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分离焦虑”、—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对陌生人的采取谨慎与回避的态度、与亲人分离时常表现反抗、紧张、恐惧。
两岁以后、宝宝的依恋则表现为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宝宝能较好地理解父母的愿望、情感和观点等、同时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比如他能够忍耐父母迟迟不给予注意、也能够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离、他相信父母会回到他身边。
二、依恋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M.艾恩斯沃斯通过对宝宝的依恋行为进行实验研究、指出宝宝的依恋行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A型(回避型):约占20%、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2)B型(安全型):约占70%、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
(3)C型(反抗型):约占10%、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不同的依恋类型影响着宝宝在其它方面的行为。例如:B型宝宝倾向于和父母有良好关系、他们常遵守规则、也愿意学习新的东西、这类宝宝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C型宝宝则经常用焦虑和反抗来对待父母的帮助、母亲刚刚回来时、他可能会用尽所有时间在同母亲生气和亲呢之间交替、而不是同母亲玩。A型宝宝似乎没有特殊问题、但是因为他们的被动性、常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对他们丧失信心。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1:《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不同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行为。好的个性比如谦让、团结、爱护公物、讲礼貌能增进孩子的人际交往效果,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反面来说,过分淘气、爱哭闹、不讲礼貌、自私等个性则会阻碍教学的进行,不益于孩子的正常发展。个性就是心理范畴当中的人格,心理作为一种人对外部环境的主观反应,其正常与否决定着人对环境反应之后的行为的正确与否。
在先天因素和社会、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的影响下,再加上幼儿是人一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开头期,幼儿的心理健康的状况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和学校的重视。学前健康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健康教育。”身为一名幼儿教师,在经过了长期与小朋友的交流沟通和了解之后,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幼儿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能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性格开朗、情绪积极、无心理障碍,能较快地适应环境.在实践教学中,幼儿在情绪和性格方面出现问题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幼儿遇事的第一反应就是哭,有时候可能是没有明显原因地哭,这会让老师在解决问题时候很尴尬,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而从关心孩子的角度来说,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是所有老师关注的问题。
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不大合群,从短期来说,这会影响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方面与其他同伴的合作积极性,长远来说,并不益于孩子以后人际交往的开展和性格的形成。有的孩子比较情绪化,情绪的变化捉摸不定,做什么事都是根据心情来的,别人的劝阻或说服对他们行为的控制很少会起作用,老师如何能通过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方式来保持其情绪的稳定性也是一门难科。还有的孩子比较具有攻击性,因为年幼无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事,所以根本不会懂得考虑自己的行为的后果。这是很严重的,除了对同伴会造成伤害,也会对自己有影响,因为如果同伴都不与他来往,那么孤僻会更有可能加重这种攻击型个性的发展。
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共同说明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普遍性。我国曾因为历史的原因,忽视过对幼儿心理健康的研究。而现在由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等众多影响幼儿健康的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的生长发育也出现了新的不良现象,所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势在必行。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难事,因为孩子本身是处于人生的开始阶段,在拥有这个年龄段该有的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之外,其他还是非常具有可塑性的。作为老师,首先应该“蹲下来”,用和孩子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这一个个可爱的生命,用爱的眼光来欣赏他们。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的体力和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于夭折”。适当的营养,在心理方面显然是指老师对孩子的关爱。关爱会给幼儿带来安全感和自信,同时也会形成幼儿对教师的信赖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揣摩和总结,举一反三,总结一些普遍适用的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方法,这是将想法和理论落到实处的根本途径:
1.兴趣引导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了解孩子的性格来发掘他们的爱好。爱好一旦建立,孩子的注意力自然会被集中起来,性格也会在对爱好的追求中变得完善。
2.鼓励法。这是与兴趣相辅相成的一个方法。在幼儿兴趣之处进行承认和鼓励,自身的行为就得到了肯定,自我意识也得到了满足;同时,幼儿爱好的发展离不开适当的肯定和夸赞。
3.反问法。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要合理运用。幼儿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在形成时期,进行适当的提问和反问,同时进行一定的引导,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判断力,促进思维的多向发展。
4.宽严结合的方法。这点至关重要,因为过分管理或者过分关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平衡发展都是不利的。老师要始终明白自己的位置,站在相对客观的角度来调节幼儿的不同行为,耐心地讲解劝说,矫正不良的行为,鼓励正确的行为。等等方法没有逐一列举,但都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并指导实践。前提是老师自身必须有一颗健全美好的心灵,将自己的工作使命感牢记在心。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一定非要有一套先进的教育方法,也不一定必须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一定不能缺少一颗热爱孩子的心。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了解孩子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要时刻把握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把孩子们当做花朵,用真情来浇灌,孩子们一定都会是一张张明媚的笑脸。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2:《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 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心理健康课”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公务员之家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口号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儿童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徐建成著,甘肃文化出版社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
4、中国学期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
5、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管理案例(一)
6、时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幼儿园管理案例(二)
7、幼儿心理健康评估现状和思考
8、《纲要》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篇3:《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摘要:近年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当前由于独生子女的急剧增多,不少家长片面地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致使幼儿身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如:自私、独立性差、缺乏耐挫力、自我保护意识差等。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阐述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是幼儿教育的主题。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以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在幼儿园各领域教育中抓住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为幼儿创设思考、操作和交流等机会,培养幼儿独立进取的精神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状
目前,一些幼儿缺乏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主观动手能力,究其原因就是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被人忽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育理念的缺失
幼儿教育的主体是多方面的,侧重于对幼儿园硬件环境的建设,一味追求豪华来提升幼儿园的吸引力,忽略了幼儿健康发展真正需要的软环境建设。
1.2教育手段缺乏专业性
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由非专业人士兼任。知识、经验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无法提高。
1.3重智商轻情商
目前,在幼儿园讲小学课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往往偏重于幼儿的智力发展的培养,忽略了对幼儿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为了迎合众多家长的喜好,幼儿园都开办了一些美术、乐器等特色班,最后导致:孩子们的热情却在没有假期、没有充分休息的幼儿时代被消耗殆尽。家长和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承受能力,使孩子们过早地进入不必要的“竞争”状态,导致其丧失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2.1更新教育理念
幼儿教育是多方面的教育,幼儿园除了要加大硬件环境建设外,还要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同时要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另外,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和创作环境。教师应鼓励幼儿无拘无束地进行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并使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富有勇气和热情。因此,幼儿教育要运用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激发其成功欲望,又让幼儿从世俗中超脱出来接受审美教育。
2.2构建多元化教学手段
2.2.1社会性的培养,逐渐改善幼儿的心理状况: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问题、性格和情绪问题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障碍,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必须从幼儿的社会性抓起。一是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在遇到心理冲突时学会合理地宣泄消极情绪;二是发展幼儿健康的人际关系。幼儿的人际关系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关系重大。良好的同学关系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并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反,缺乏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幼儿在今后社会生活中产生各种行为问题;三是开展移情训练:移情亦称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及他人思想及活动的一种能力。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能极大地提高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水平。长期以来,德育忽视了幼儿进行道德情感教育。幼儿德育工作应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高幼儿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四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家庭的要求保持一致,共同纠正不良行为。幼儿教师即要理解幼儿、尊重幼儿,不管幼儿智力发育程度如何,都要平等对待,任何斥责、惩罚、讽刺都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2.2注重个体差异: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实施个别教育。一是开展个别辅导,每一个儿童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案例讨论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二是开展儿童的心理治疗。生活中往往存在幼儿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实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2.2.3游戏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能发挥增效作用。幼儿教师要十分注意在在一些象征性游戏中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过度的教育”、粗暴的干预都会使幼儿的安全需要和成就感的需要受到阻碍。游戏是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自我意识和合群情感的发展,采用一些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角色游戏、体育游戏等让儿童提高合作的能力。
2.2.4开展自我评价:幼儿期帮助幼儿调整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克服过低或过高认识和评价自我的倾向,有助于增强自我接受的意识。这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关注幼儿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发现幼儿点滴的进步,从而有效地开展教育。
2.3幼儿智力和培育幼儿的品质教育相结合:幼儿时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倘使培养得不好,就会背离人的和谐发展的轨道。幼儿教育强调寻求幼儿的品行的培养和意志的树立,通常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易被挫折和困难压倒,因此,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能让每一个幼儿形成以自信、欢乐、奋发为基调的心理素质。在孩子经历挫折的同时,教师、父母应增强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帮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经历挫折时能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颜巧英.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06,(6):57-58.
[5]潘海燕,杨再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1. 幼儿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2. 幼儿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4.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5.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79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研究发现甲型流感病毒能适应人体的原因
下一篇: 青少年要谨防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