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近代京城四大名医

医案日记 2023-05-03 04:38:40

近代京城四大名医

北京是一座古城,元朝以后医学得到较快发展,名医辈出。晚清至民国,北京曾出现被群众称誉的“四大名医”。

萧龙友(公元1864-1962年)为前清拔贡。精通文史,以文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曾与孔伯华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培育国医人才。

在临床方面,主张老少治法应有不同。他调理虚证,多采“育阴培本”之法。调理慢性病症,特别注意病者的“五志七情”。治痨除着眼肺肾外,更要重于脾。他的临证方案及遗稿很丰富,按语用辞犀利,读之成诵,理法方药无不悉备。

1924年,孙中山先生病重,难以饮咽,便请他诊治。他认为病根在肝,已呈现病入膏肓之态,非药可及。孙中山先生病逝后经过病理检查,果然死于肝癌,其脉诊之精准受人称赞。

孔伯华(公元1884-1955年),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1929年汪精卫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时,明令废止中医。各地推出代表齐集上海进行抗议,孔伯华被推为临时主席,全国舆论支持,使反动当局不得不收回成命,并被迫同意成立国医馆。解放后,他担任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曾在给主席写的信中要求中西医并重和加强中医教育,这一请求得到了主席的支持。1955年孔伯华逝世,周恩来总理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并亲临他的寓所吊唁。

汪逢春(公元1887-1948年),精究医术,博览群书。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其遣方用药很有特点,可将其用药风格概括为“繁花似锦”。他对药物的炮制、产地、相须、相使、相畏等十分讲究,在药物的选择搭配、服用方法上也很有研究。

他热心公益事业,尤注重培养人才,提倡在职教育。1942年曾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中医中药界培育人才,虽是短期培训性质,但汇集同道多数是有真才实学的前辈,如霍文楼、杨叔澄都是主讲教师,近代名医郭士魁就是当时的学员。

施今墨(公元1884-1968年),十三岁从其舅李可亭先生学医,弱冠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以宦海浮沉,遂弃政专以医为业。民国初年提倡中西医结合,素主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独创一格,医名大噪。

国民党反动统治当局曾拟废止中医。施先生到处奔走,联络各省医家,数次请愿,与国民党当局力争,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国民党当局被迫停止废弃中医之举,但限制中医培养人才,不许成立中医学校,限制开业登记,意图使中医自生自灭。施先生以门诊收入开办“华北国医学院”,培养出六七百位优秀中医人才。(王医)

用什么东西在冬天泡脚滋润

恋爱51226
:你好。
热水泡脚,称足浴。中医称外治法。足浴已有3000多年历史。华佗《足心道》:“春天洗脚生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
苏东坡说:“热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诗曰:“他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
杨贵妃靠足浴,养颜美容。
更有人说:“富人吃药,穷人洗脚。”
中医认为冷从足下生,三阴皆起于足,寒又从足心入。所以自古以来,称脚为第二心脏。热水洗脚,是一大快事。曾国藩有:“读书、早起、足浴保健,三大得意之举。”
近代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经常用花椒泡水洗脚。
泡脚时可在水里加些祛寒的药物,花椒就是一种很好的祛寒药。花椒性辛温,能除五脏六腑之寒,且能通血脉,调关节。先抓一把花椒加入适量水中煎,待药效充分融入水中时倒入盆中先熏双脚,等水温能下脚时用来泡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加入热的花椒水,水以盖过脚踝为好,泡上半小时,以全身微微冒汗为宜,因为出汗是祛寒最好的方法。除了花椒外,还可以在水里加上艾叶,热水加热性药物,祛寒效果更好。

药不能停 - 「白虎汤」真的需要一头“白老虎”?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人都听过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这四方神祇,也称 “四象” ,分别代表 “东、西、南、北” 的方位。而中药里也有这“四象”,其中一个就是“白虎”。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写过一个对「清热」非常有效的方子——“白虎汤” ,书中记载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你可能要问了,这白虎汤里,也没有叫“白虎”的药啊?

所以,中药里的“白虎”,到底是啥?

所谓“白虎” 指的就是石膏 ,又叫细石、寒水石、白虎。它 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 ,是一种矿物药。

一般冬季采矿,除净泥土和小石子等杂质,就有了 “生石膏” ,多用来清热泻火,除烦止渴。而经过煅烧炮制后,就叫做 “煅石膏” ,更偏重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灵山下住着一个贫穷的砍柴少年,勤劳善良又孝顺。父母在世时,砍柴换来的饭菜都供奉给父母吃,自己去挖野菜充饥。

父母去世后,砍柴郎没钱安葬父母,就把父母合葬在天灵山的山洞里,自己在洞口守孝三年。

有一天,砍柴郎实在卖不出柴,没钱吃饭。饿着肚子回到山洞却发现山洞里长出一条洁白的石糕,香气扑鼻,甜软好吃,而且怎么都吃不完,从此砍柴郎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后来山下的财主听说天灵山上有宝物,就带着家丁强占了山洞,赶走了砍柴郎。砍柴郎不能回山洞为父母守孝,便跪在洞口伤心地哭了。

山神一气之下封住山洞,把石糕和贪心的财主都埋了起来,从此石糕离地面几十丈深,而且变得坚硬苦涩,才有了今天的“石膏”。

不过你别看“石膏”是山里走出来的,但人家长相却秀气的很,白白的,有时还呈现半透明状,断面有绢丝一样的光泽,是矿物药里颜值很高的小鲜肉了。

而且这位小鲜肉不光颜值高,戏路也很广,从张仲景的“白虎汤”到“玉泉散”,再到近代被人称为“石膏先生”的医家张锡纯,以及 被誉为“石膏孔”的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 ,都对它钟情不已。

自唐宋之后,大多数医生都认为石膏大寒,于是用「煅石膏」来代替,但却不知煅烧后,生石膏“宣散”的性质就变成了收敛,在治疗外感有实热时,往往像为疾病盖上了锅盖一样,将痰热凝住不散,发热反而久久不退。

孔伯华 先生从诸多中医经典中发现,石膏的药性并不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猛烈,于是大胆使用,发现治疗热性病效果非常好。

他在《时斋医话》中总结道: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强调:

从对石膏性质的考证和灵活运用上,可以看到孔伯华用药不拘泥于古旨、重视实效性的特点。基于对今人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证的认识,孔伯华尤其喜用有滋阴清热、芳透淡渗的药物。

因此“孔门”用药,多为清凉疏解之品,如茯苓、黄芩、生石膏,以及鲜藕、鲜薄荷、梨等鲜药,清热时又护人体阴分,“能收意外之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69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