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黄帝内经》用问答体的体裁著述医书以示黄帝诸先师之教。问答体又称“对问体”,是诸多文体的一种。《左传》已孕育了颂、铭、诔、隐语、檄文、论辩、赋、歌、诗、谣、诵等多种文章体裁。《淮南子》中包含了论体、注体、术体、式体、格言体、诠释体和序体等七种体裁,称之为“七体”。问答体是受论辩体和赋体影响而产生的应用文体。《黄帝内经》中每多见有韵语,是受赋影响之明证。
《周礼》一书中,已经记有很丰富的医学理论。战国时代已经因于传承和治法之异有学派之分,例如有扁鹊学派、汤液学派、黄老学派等。汉初黄老学派的医学家们,整理了战国和秦代的医学著作及口传学术,整编成《黄帝内经》和《黄帝外经》。《汉书·艺文志》还记载着当时尚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白氏旁经》。称谓内者,作者本家本人之学;作者之外包括弟子们的发挥为外;与此派有联系着为旁。《黄帝内经》的内容是黄老学派医家作者世代继承先师们的学术。但后来其他诸经都亡佚,仅有《黄帝内经》传承至今。
《黄帝内经》一书的整理者,以书称“经”,不仅是称经以示重,称经以示道,更主要的是此学术源出于圣人。汉·扬雄《法言·学行》说:“书,与经同而世不尚,治之可乎!”在经学盛行的时代,“经”的价值重于“书”。晋·张华《博物志》说:“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称经是要有依据的,特别强调的是它的价值量级。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目叙》总结道:“盖经也者非他,盖天下之公理而已。”“经”当是圣人之教的天下公理。
《黄帝内经》冠名黄帝,固然是溯本崇源。从诸篇的答问,如《灵枢·口问》、《灵枢·师传》等篇的记述,有关理论是经师徒世世代代传承而保存的,当属敞露本真。因纂述于后人,惟用问答体最洽。使用问答体,既可以据问题为中心而立论,又可以在对话中表述多重要点。整理者的随进所得,也可随语补益。如同儒家的《论语》一样,《内经》也采用了问答体。
《内经》一书设问作答的人物,皆有文献与口碑史学的依据。如岐伯,《路史》称:“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至道。”《帝王世纪》称岐伯为黄帝臣:“黄帝使岐伯尝百草木,定百草经,医方,以疗众病也。”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中说岐伯及其家族居住之地所迁徙的事:“岐氏,周故都也,今凤翔岐山是也。太王居之,至文王始迁于丰,其支庶留岐,故为岐氏。又古有岐伯,为黄帝师。”当代学者郑怀林、王作人、宋书云诸人,在河南新密市岐伯山、岐伯洞、岐伯墓等地,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考察,又结合《内经》中岐伯之论、现遗存诸经中岐伯的论言,以其与《河南通志》、《密县志》的记载中与岐伯等人有关的口传资料相结合,运用口述史学的方法,田野作业与书斋作业相结合证实了岐伯是医学家确有其事。新密岐黄文化故地的发现,也在历史真实的认识中发现了社会真实,以其克服文献研究的局限性,将以往的“解释岐伯”推向“重现岐伯”的方向前进。
涉及《内经》的其他先师也皆有来历,如伯高,在《山海经》、《管子·地数篇》皆有记载,名为大鸿的鬼臾区是天文学家,在陕西凤翔有鸿冢,在新密有大鸿山。《素问·移精变气论》中的僦贷季,据《路史》记载:“僦贷季,岐伯之师也。天师岐伯对黄帝云,我与僦贷季理脉已二世也。”是说岐伯也有师承。《汉书·艺文志》:“太古有岐伯、俞跗,中世有扁鹊、医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宋代苏颂《本草序》中称“雠校岐黄内经,重定针艾俞穴。”后世医家也把岐伯列于黄帝之先,以岐黄为医家之祖,是对史实的尊重。《黄帝内经》以黄帝与岐伯等人的对问形式著书,既是溯源医史,又以其权威性和影响力为医学建立了理论规范。
(原文)
(解读)
“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黄帝道:人体最重要的,就是血和气了,现在您却说血偏胜、气偏胜都是虚,那么就没有实了吗?
“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岐伯说:多余的就叫作实,不足的就叫作虚。因为,气偏胜,血就相对不足,血偏胜,气就相对不足。加之血和气失掉了通常的相互联系,所以就成为虚了。大络和孙络里的血气,那是流注到经脉去的,如果血与气相混杂,那就会变为实了。
“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如血和气混杂后,循着经络上逆,就会发生大厥的病症,得了大厥病,就会突然昏死过去,如手足还暖和的就能治活,否则就会死去。
“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黄帝道:实是从什么渠道来的?虚又是从什么渠道去的?关于虚实的关键,我希望听你讲一讲这其中的缘故。
“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岐伯说:阴经和阳经都有输入和会合的腧穴,阳经的气血灌注到阴经,阴经的气血充满了,就会流走于他处,这样阴阳就能得以平衡,从而充实人的形体,使九候的脉象也表现一致,就称为正常的人。
“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凡邪气产生的病变,有生于阴的内伤,有生于阳的外感。生于阳的,是受了风雨寒暑的侵袭;生于阴的,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正常,纵欲过度,喜怒无常的缘故。
今天学习了血气要平衡的道理。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原文)
(解读)
“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黄帝问道:结合人的形体,仿效四时五行的规律治疗疾病,怎样是顺的?怎样是逆的?其中的得与失,我愿听听其中的道理。
“ 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岐伯答说: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从它的盛衰生克变化里,就可以推知疾病的轻重,分析治疗的成败,从而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强弱,生死的日期。
“ 帝曰:愿卒闻之。 ”黄帝说:希望更详细地听你说一下。
“ 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岐伯答说:肝主春木之气,在足厥阴经为阴木,在足少阳经为阳木,春天就以这两经作为主治。肝旺日为甲乙,肝性苦躁急,应该吃甘味药以缓和它。
“ 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主夏火之气,在手少阴经、手太阳经,夏天就以这两经作为主治。心旺日为丙丁,心性苦弛缓,应该用酸味药使它收敛。
“ 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主长夏土之气,在足太阴、经足阳明经,长夏就以这两经作为主治。脾旺日为戊己,脾性苦湿,应该用苦味药以燥湿。
“ 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肺主秋金之气,在手太阴经、手阳明经,秋天就以这两经作为主治。肺旺日为庚辛,肺气上逆,应该用苦味药使其气泄。
“ 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肾主冬水之气,在足少阴经、足太阳经,冬天就以这两经作为主治。肾旺日为壬癸,肾性苦于干燥,应该用辛味药来润养它。(用五味以治五脏,可以)开发腠理,运行津液,而通气道。
今天学习了五味治五脏。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47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天津中医的文化底蕴
下一篇: 吃板蓝根防感冒别超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