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扎根农村的好中医王一针

医案日记 2023-05-01 22:04:35

扎根农村的好中医王一针

本报记者 章关春 通讯员 沈丽群

今年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浙江省慈溪市长河镇中心卫生院院长、针灸医师王巨锋,几乎天天忙碌在病人身边。他对记者说,该院的医疗对象主要是农民,外地来的患者较多,节日期间也同样,为方便患者,6年来的每个春节,他都没有离开过临床第一线。

2006年正月初二下午,他正在离慈溪100余公里的绍兴市探亲访友。此时,邻近天台县一位患中风后遗症的农民患者特地来到长河镇中心卫生院请王巨锋诊疗,值班医生称其休假,劝该患者先住院再说,但患者非要见到王巨锋才肯办入院手续。值班医生打电话告诉王巨锋,他二话没说就从绍兴驱车返回卫生院,亲自接待这位患者。

前来长河镇中心卫生院就医的外乡患者,首先是冲着王巨锋颇有名气的针灸医术而来的。王巨锋告诉记者,该院针灸科平时床位紧张,因而,趁节假日前来就医的外地农民患者较多。他说,“医者父母心”,病人对他的信任促使他即使是春节假期,也留在医院里度过。

王巨锋这一手针灸技术,从何而来?他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后又攻读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课程,拜浙东名中医张乃安于40年代独创的“小凤凰展翅针灸术”第二代传人为师。这一医术已被列为慈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王巨锋为项目负责人。在继承发扬传统医术基础上,王巨锋不断探索新的科技成果,尤其是对医治中风偏瘫、面瘫、腰颈椎及脊柱病等别具一格。如今,他领衔的卫生院针灸科,已被列为慈溪市医学重点学科,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农村医疗机构针灸理疗特色专科建设项目单位,慕名前来就医者已辐射到周边多个省市。

王巨锋精湛的针灸术,被当地农民群众赞誉为“王一针”。成千上万患者,切身感受到扎根农村乡镇的“王一针”的神奇。

舟山市岛斗镇农民陈某,因搬重物不慎腰部严重受伤,不能行走,只能趴着睡觉,去过多家医院就诊都说要动手术,患者因怕开刀,特地辗转来到慈溪市长河镇,弯着腰由他妻子扶进卫生院。王巨锋为这位患者做针灸、推拿、牵引和穴位注射等保守治疗,半个月后,陈某竟能步履自如地走回家了,住院医疗费总共只花了1300余元。拒收陈某送给王巨锋的“红包”后,陈某送上了“医术高明、病家福音”的锦旗。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些年来,王巨锋先后收到的500余次锦旗及表扬信就是见证。

出于感激,给王巨锋送钱送物的患者大有人在,但王巨锋与患者“约法三章”:“红包”不收,送物不要,请吃不到。然而,他为困难病人排忧解难,甚至倒送财物“送温暖”的事例时有发生。

慈溪市鸣鹤镇82岁孤寡老农胡岳生,受到王巨锋无微不至的治疗和生活照顾,10多年来从未间断。10年前,胡岳生因“小中风”住进长河镇中心卫生院。一天,细心的王巨锋查房时发现,这位老人沉闷不语并在流泪,在王巨锋耐心的劝导下,老人说出了缘由:这天凑巧是自己和隔壁病床病人的生日,看着别人有亲人为其过生日,自己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而触景伤情。王巨锋立即就为老人买来了生日蛋糕,患者康复出院时,王巨锋又送给他回家的车费。从此,王巨锋和孤寡老人胡岳生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不仅经常登门探望及送医送药,每逢春节还专程送钱送物,今年春节前夕就送去食品、棉被等礼物共计600余元。

人们称赞王巨锋医术精湛,乐于助人,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尤为感人。他几乎天天早上7点左右就来到卫生院,看病从没有上下班之分,工作没有份内份外之别。休息时间找他看病的,他也有求必应。卫生院不少职工对记者说,王医师总是不怕苦不怕累,真是一心扑在病人身上。

王巨锋在农村平凡医疗岗位上的业绩,感动了慈溪市百余万百姓。最近,他被慈溪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授予“感动慈溪”2010年度人物——十大文明标兵称号。获此殊荣者,慈溪市卫生系统仅其一人。

王巨锋用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传承着中医文化,在他的带领下,长河镇中心卫生院先后被评为“慈溪市文明单位”、“慈溪市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

对祖国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故事 急急急急谢谢各位

176.邓平寿(1956-2007)
男,汉族,重庆市梁平县人,中共党员。生前系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
30多年中,邓平寿扎根偏远艰苦农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扎根基层、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开发农村特色产业,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使当地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田坎书记”、“农民书记”。他带领干部职工多方筹资,组织群众硬化了48条108公里村级公路,还在各村建起标准卫生室。他聘请专家传授技术,发展壮大柚子、蚕桑等支柱产业,全镇蜜柚和蚕桑年收入达到500万元。他任虎城镇主要领导1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增长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6倍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倍多;农民纯收入增长5倍,达到300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成为重庆最早实现“自来水、电、电视、程控电话、硬化公路”五通的乡镇。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出差时总是住最低标准的房间,一件毛衣穿了20多年。2002年查出肺部良性肿瘤,手术后6天就回到镇上,在寝室里边输液边工作。2007年1月下村检查工作时,他因积劳成疾,突发重症胰腺炎倒在了工作第一线,于2月不幸去世。2007年,他被重庆市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
177.邓亚萍
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共党员。1973年出生,现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国乒乓球女队原队员,国际级运动健将。
1989年,邓亚萍进入国家乒乓球队。在国家队期间,她以顽强的毅力,刻苦训练,总是超额完成规定训练任务,平均每天增加训练量4小时。在练习全台单面攻时,她在腿上绑沙袋,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发”,她每次都是全神贯注,一接就是1000多个;每次训练下来,汗水都湿透她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浸湿一片地板。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从颈部到脚踝,她身体很多部位都有伤病。腰肌劳损、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骨刺,这些伤痛,她在训练和比赛中都忍着,痛得厉害就打一针封闭,有时脚底磨出了血泡,流出脓血,她仍坚持练、接着打。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她在乒乓赛场上取得了卓越不凡的成绩。1989年至1997年间,她共获得18个世界冠军、4项奥运会冠军,其中获第25、26届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和双打“双料”冠军。从国家队退役后,她热心体育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北京申奥活动,并出任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运动和环境委员会委员。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178.邓建军
男,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共党员。1969年出生,现为江苏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邓建军是当代产业技术工人的突出代表。他中专毕业后继续刻苦学习,研读了200多册专业书籍,在获得大专学历后继续攻读本科专业,知识积累使他成为工厂技术骨干。当公司进口的外国设备发生故障时,他带领工友们认真研究设备原理,破解了一道道外国设备维护运行中的技术难题,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生产成本,目前,公司有效应用了世界牛仔布18项最新技术中的15项。他敢于对进口设备进行改造,经改造后的外国设备,操作程序简单,与同类进口设备相比,更具可操作性,部分功能超过了同类进口设备,更符合中国的生产实际。他敢于创新,用数控机床和电路板创造了牛仔布生产预缩工艺的行业最高标准,牛仔布的预缩率精度控制在2.5%以内,优于3%的国际标准。他研制的“颜料组份分析计算机控制系统”填补了世界空白。他先后对染浆联合机进行了4次技术改造,解决了连续生产不停车这一技术难题。20多年来,他参与公司的技术创新项目近500个,其中,独立完成150个,给企业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79.邓稼先(1924-1986)
男,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著名核物理学家。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就树立科技强国的理想。1948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为了发展国防科研事业,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他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他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他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忘我地投入科学研究,而且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表现出高度的牺牲奉献精神。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80.丛 飞(1969-2006)
原名张崇,男,汉族,辽宁省盘锦市人,中共党员。1994年参加工作,生前系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
丛飞是一名用爱心感动中国的“业余歌手”。从他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英年早逝,一直怀着诚挚的爱心,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先后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及山东等地的贫困山区,认养资助一批批辍学儿童。十多年中,他先后资助了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的100多名贫困失学儿童和残疾人,累计捐款金额超过300万元,但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加入深圳义工联10年中,他义工服务时间超过6000多小时,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占演出总量的一大半。2006年4月20日,曾无私救助183个贫困儿童的丛飞,因患晚期胃癌而病逝,年仅37岁。就在生命最后一刻,他还不忘奉献社会,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为6位眼疾患者带来了光明。丛飞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他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被授予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等荣誉称号和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首届中华慈善奖。
181.冯理达(1925-2008)
女,汉族,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共党员。1947年参加工作,生前系海军总医院副院长。
冯理达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宗旨意识牢固。从1949年写下第一份入党申请书起,数十年如一日坚信党的领导不动摇。她热爱祖国,作为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女儿,广泛联系海内外爱国人士,努力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她热爱军队,竭诚为官兵服务,经常深入军营巡诊、调研和授课,组织力量研究抗疲劳、抗严寒、抗饥饿等方面的课题,为增强官兵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热爱岗位,长期致力于中国免疫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和我军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29次带队赴传染病疫区和地震灾区指导防疫治疗工作。她热爱人民,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的20年里,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普及健康教育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她先后无偿为灾区群众、癌症患者和孤残儿童捐助钱物达300多万元。她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早期归国定居专家”称号,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和白求恩奖章。
182.包起帆
男,汉族,浙江省镇海市人,中共党员。1951年出生,现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包起帆是一名从码头工人成长起来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港口生产一线从事物流工程的研发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结合港口生产实际,开展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的研发,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被誉为“抓斗大王”。进入新世纪,他又领军发明了在国际上被誉为“人类运输方式革命”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他提出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公共码头与大型钢铁企业间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2006年5月,在第95届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上,他获得4项金奖,成为105年来一次获得该展会奖项最多的人。20多年来,他与同事共同完成了12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3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009年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任命他负责领导工作组编写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航运界在领衔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他是中共十四大至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183.史光柱
男,汉族,云南省马龙县人,中共党员。1963年出生,1982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77283部队原副政委。
史光柱在执行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上8处受伤、双目失明,仍带领官兵出色完成任务。20多年来,他身残志坚,在生命的“制高点”上,依靠顽强的毅力,不断超越自我,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198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史光柱唱着自己作词的歌曲《小草》走进千家万户,并多次在全国作事迹报告,是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心目中的杰出青年。1986年,史光柱被特招进入深圳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业,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他坚持文学创作,在国内外发表诗歌、散文500余篇,作品获全国性文学奖17次。诗集《我恋》获广东省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背对你投下黑色的河流》获深圳大鹏文学奖,《眼睛》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奋发文学进步图书奖、云南省第二届文艺文学类一等奖。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多年来,他还拖着残疾的身躯,坚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帮助千余名残疾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获得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荣立一、二、三等功5次。
184.史来贺(1930-2003)
男,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村人,中共党员。生前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
史来贺在长达51年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岗位上,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昔日穷得叮当响的刘庄成为闻名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上任伊始,他就带领刘庄人战天斗地,用了20年时间,把刘庄750多块凹凸不平的薄地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技术,使皮棉平均亩产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他带领群众先后兴办了畜牧场、机械厂、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制药厂等企业,用他的无私奉献、廉洁奉公,带出了好党风、好村风、好民风,使刘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他常说,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搞农业,他与群众一道起早贪黑,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办企业,他与技术人员一道进行市场调查,组织论证,搞试验,攻难关,呕心沥血。刘庄的每一块田地,每一个企业,刘庄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是中共十三大至十六大代表,第五至八届全国人大常委,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85.叶 欣(1956-2003)
女,汉族,广东省徐闻县人,中共党员。1972年参加工作,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
叶欣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在急诊科工作20年,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她2003年春节前后,“非典”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叶欣所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担负了接诊“非典”患者的任务。面对具有强烈传染性的“非典”患者,面对死神的挑战,作为急诊科护士长,她周密筹划、冷静部署,始终坚持亲临现场,战斗在第一线,使整个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每当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人送来,叶欣总是冲在最前面,最艰难的工作争着干,最危险的活抢着做。为了减少其他人的感染机会,她几乎包揽检查、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她一次次临危不惧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患者,一次次把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2003年3月4日中午,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被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后因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凌晨逝世,年仅47岁。叶欣是无数抗击“非典”战斗英雄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医疗卫生战线涌现的一面旗帜。她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追认为革命烈士,荣获白求恩奖章、国际南丁格尔奖章。
186.甘远志(1965-2004)
男,汉族,四川省广安县人,中共党员。生前系海南日报社经济部主任记者。
甘远志从事新闻工作18年,尤其是2001年6月调到海南日报社后,更是以高度的政治觉悟、社会责任感和顽强拼搏精神,采写了许多有分量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他仅在海南日报社工作的1000多个日子里,采写的稿件达1000多篇。他的作品如《碑,是人民树的》、《洪灾区采访记》、《南充发生五·二三严重事件》、《海南铁路百年梦》、《掌声,15次响起》等多次获全国和省级好新闻,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他的敬业精神在新闻界有口皆碑。他本来是可以坐办公室的,却要求到最偏僻落后地方驻站采访。为了给读者提供最新最鲜活的报道,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以前是报道空白的领域,他挖出了源源不断的新闻。以前少有问津的部门,却被他跑成“热门”。枯燥的、难采访的题材,难出稿、别的记者不愿跑的部门,成了他报道中最活跃的领域。不是新闻的,拿钱买不动他;该监督批评的,恐吓拦不住他。他始终以一个新闻人的姿态奔波在路上。他用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责任和精神,为这个行业树起了一面旗帜。2004年9月4日,在海南省东方市采访途中,他突发心脏病不幸逝世,年仅39岁。
187.申纪兰
女,汉族,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人,中共党员。1929年出生,现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西沟村金星经济合作社社长。
1952年春,申纪兰带头动员和组织妇女参加社里劳动,在一个封闭贫瘠的小山沟带领广大妇女和男村民开展劳动竞赛,在全国率先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几十年里,她带领西沟群众在荒山上造林25000亩,在干石河滩上筑坝7座、闸谷坊800余座、造地900亩,营造了一座座“绿色银行”,开发了一块块肥沃良田,把一个几乎不具备生存条件的旧西沟建成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改革开放以来,她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先后建成了铁合金厂、焦化厂等企业,初步形成了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和外向型企业为主的有西沟特色的企业发展新格局。同时,建成了展览馆、太行之星纪念碑、村史亭、老西沟互助组雕塑、西沟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森林休闲为主的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把一个落后的纯农业村变成农林牧工商游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农村。她是第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首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188.白芳礼(1913-2005)
男,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生前是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职工。
白芳礼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1944年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后进入天津市河北运输场工作。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靠自己蹬三轮车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为了梦想,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去。为了在车站前拉活方便,他搭了个3平方米的小铁皮棚子,在里面住了5年。按每蹬一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相当于蹬着三轮车绕地球赤道18圈。他生活俭朴,每天的午饭总是两个馒头一碗白开水。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已经81岁高龄的白芳礼硬是把自己两间老屋给卖了,又贷款成立“白芳礼支教公司”,挣得的利润全部捐给了贫困的孩子。几年来,他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孩子上学。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他的默默奉献精神,感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2005年他被中央文明办等部门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被全国总工会等部门授予全国职业守法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89.任长霞(1964-2004)
女,汉族,河南省睢县人,中共党员。生前系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
任长霞做预审工作13年,在郑州公安系统、市政法战线及省预审岗位练兵大比武中均夺取过第一名,协助破获了大案要案1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1998年被任命为郑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长后,她多次深入虎穴,化装侦察,亲自抓获了中原第一盗窃高档轿车案主犯,先后打掉了7个涉黑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0多人,被誉为“警界女神警”。2001年,她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坚持定期接待老百姓,倾听群众呼声,查处信访积案,3年中共接待群众信访3000多人次,使400多户上访老户罢访息诉。她维护群众利益,要求公安工作从老百姓满意的事情做起,她走遍了登封市农村的千家万户,走到哪里就把公安干警的义务和责任履行到哪里,做到人民公安为人民,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她带领全局民警共破获各种刑事案件2870多起,有力地维护了登封市社会治安。2004年4月14日晚8时40分,她在侦破“1·30”案件中,发生车祸,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0岁。她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
190.刘文学(1945-1959)
男,汉族,重庆市合川区人,少先队员。生前系重庆市合川区(原四川省合川县)渠嘉乡双江村小学学生。
刘文学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受地主老财欺压,直到解放,他们全家才过上好生活。他自幼品学兼优,上小学后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先后当选为小队长、中队长。他时刻牢记“我们全国各地的小孩子,都要做毛主席的好孩子”,以刘胡兰、黄继光等革命英雄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热爱劳动,坚决维护集体的利益。1959年11月18日晚,刘文学帮助队里干活回来,发现地主王荣学偷摘集体的海椒,他当即大叫一声:“老地主偷海椒啦!”并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阻止。王荣学见事情败露,拿出一块钱想收买刘文学。面对王荣学的收买和威胁,刘文学丝毫没有动摇保护集体利益的决心,高声叫道:“不要你的臭钱!”随即,他不顾个人安危,与坏人展开了搏斗,终因年幼力薄,被王荣学活活掐死,牺牲时年仅14岁。他的事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并被选入中小学课本。当年,中央有关部门在全国少年儿童中组织开展了“学习刘文学,做党的好孩子”的活动。1983年,国家民政部批准刘文学为革命烈士。
191.刘英俊(1945-1966)
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中共党员。1962年入伍,生前系中国人民解放军65444部队重炮连战士。
刘英俊把忠诚于党作为人生最高的价值追求,树立革命人生观。他担任部队驻地附近小学“校外辅导员”,经常给小朋友讲革命传统,还用节省的津贴费给学校购买图书。他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在连队,他是“业余修理员”,主动修理损坏的连队桌椅、门窗。在医院住院,他是“劳动休养员”,帮助重病号打水、端饭,协助医护人员扫地、刷痰盂。出差途中,他是“义务勤务员”,扶老携幼,急人所难,好事做一路。1966年3月15日,他所在炮连到佳木斯市郊外执行训练任务过程中,一辆炮车辕马被汽车喇叭震惊,冲向人群,情况十分危急。担任炮车驭手的刘英俊用肩膀猛抵惊马,惊马被迫拐上公路旁侧小道。但这时炮车前面不远处的6名儿童,被飞奔而来的惊马吓得不知所措,生命受到威胁。刘英俊不顾个人危险,用力将缰绳缠在胳膊上,向后猛力一拉,使惊马前蹄腾空而起。接着,他双脚踢向马的后腿,使尽全身力气踢倒惊马。6名儿童安然脱险,他却被压在翻倒的车下,由于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年仅21岁。1966年,他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记一等功。
192.华罗庚(1910-1985)
男,汉族,江苏省金坛县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生前曾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数学家。
华罗庚在国际数学界享有盛誉,为中国当代数学发展及其应用作出重大贡献。他初中毕业,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边做工边自学。1930年春,他的学术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引起了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教授的高度重视,邀请他到清华大学工作。随后,华罗庚出版了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和一系列学术论文,并先后赴苏联、美国进行学术交流。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美国一所大学给他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他在多元复变数函数、数论、代数及应用数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果,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还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致力于数学为国民经济服务。在生命的最后20年,他几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推广应用数学方法的工作之中,特别是“双法”——优选法、统筹法的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国外院士,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陈嘉庚物质科学奖。
193.华益慰(1933-2006)
男,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1953年入伍,生前系北京军区总医院外一科主任。
华益慰从医50多年中,忠实践行我党我军的根本宗旨,模范实践党的先进性要求,立足本职,扎实工作,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都奉献给了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华益慰一直从事普通外科临床工作,在胃肠、肝胆、甲状腺、乳腺、小儿普外等领域具有很深的造诣。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年过七旬仍坚持每年做100多台手术,累计治愈上万名患者,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从未收过一次“红包”,没做过一件对不起病人的事,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好军医”、“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对党赤胆忠诚,时刻牢记军队医务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先后参加支援西藏医疗队和海城、唐山抗震救灾等重大任务,多次参加重大军事演习保障任务和边防巡回医疗队。担任医院野战医疗队队长10年,先后培养出200多名优秀专家。华益慰身患重病之后,毅然立下了“自愿捐献遗体”的遗嘱,为祖国医学事业作最后的贡献。华益慰的先进事迹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华氏微笑”温暖了亿万群众。他荣获白求恩奖章,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194.吉 吉
女,藏族,西藏自治区林芝县人,中共党员。1969年出生,1984年参加工作,西藏登山队运动员。
吉吉是中国第一支女子登山队首批运动员之一。1989年,经过严格的选拔,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被选入西藏登山队。1992年,她与西藏登山队国际级运动健将仁那(2005年罹难)结为伉俪。1999年5月,她与丈夫仁那一起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顺利完成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圣火采集任务,成为国内第一对同时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夫妻。2005年参加中国女子登山队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活动,她再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2007年7月12日,她与西藏高山探险队14位队员一同登上了海拔8068米的世界第十一高峰——迦舒布鲁姆Ⅰ峰的顶峰,成为登顶该山峰的首位中国女运动员。2008年5月8日,举世瞩目的奥运圣火首次登顶珠峰,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成功在珠峰传递。作为第一棒火炬手,她和队友们亲历和见证了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实现了“北京奥运会”圣火上珠峰的庄严承诺,也实现了她为祖国争光,为奥运加油,为北京奥运攀登珠峰的梦想。她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被授予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5.向秀丽(1933-1959)
女,汉族,广东省清远市人,中共党员。生前系广州何济公制药厂工会委员、班长。
1956年公私合营后,向秀丽在广州何济公制药厂当上了一名包装工。她工作积极,埋头苦干,不讲价钱,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她克服文化水平不高的困难,刻苦钻研,掌握了甲基硫氧嘧啶化学药剂试制操作技术。1958年12月13日晚,向秀丽和两个当班的工人正忙碌地工作,突然一瓶无水酒精脱手往下滑,瓶身破裂,瓶内酒精全部泻出,向四周漫流,因受附近制药用的正在燃烧的10个煤炉热辐射,酒精迅速燃烧起来。如不及时扑灭,将会引起不远处60多公斤易燃易爆的金属钠爆炸。一旦金属钠爆炸, 将引起整个厂区及附近居民区的重大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在千钧一发之际,向秀丽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身躯扑向燃烧的酒精,与烈火展开殊死搏斗,最终避免了一场恶性爆炸事故的发生。然而,向秀丽却被大火烧伤,她全身烧伤的面积达67%,其中二、三度烧伤占65%。她在医院休克了三天三夜,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工厂的损失和同事们的安全情况。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终因伤势严重而光荣牺牲,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她被广州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祖国付出贡献的当代英雄的资料

 176.邓平寿(1956-2007)
男,汉族,重庆市梁平县人,中共党员。生前系重庆市梁平县虎城镇党委书记。
30多年中,邓平寿扎根偏远艰苦农村,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扎根基层、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开发农村特色产业,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使当地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田坎书记”、“农民书记”。他带领干部职工多方筹资,组织群众硬化了48条108公里村级公路,还在各村建起标准卫生室。他聘请专家传授技术,发展壮大柚子、蚕桑等支柱产业,全镇蜜柚和蚕桑年收入达到500万元。他任虎城镇主要领导1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增长8倍、工业总产值增长6倍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倍多;农民纯收入增长5倍,达到3000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成为重庆最早实现“自来水、电、电视、程控电话、硬化公路”五通的乡镇。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出差时总是住最低标准的房间,一件毛衣穿了20多年。2002年查出肺部良性肿瘤,手术后6天就回到镇上,在寝室里边输液边工作。2007年1月下村检查工作时,他因积劳成疾,突发重症胰腺炎倒在了工作第一线,于2月不幸去世。2007年,他被重庆市委追授为优秀共产党员。
177.邓亚萍
女,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中共党员。1973年出生,现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中国乒乓球女队原队员,国际级运动健将。
1989年,邓亚萍进入国家乒乓球队。在国家队期间,她以顽强的毅力,刻苦训练,总是超额完成规定训练任务,平均每天增加训练量4小时。在练习全台单面攻时,她在腿上绑沙袋,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发”,她每次都是全神贯注,一接就是1000多个;每次训练下来,汗水都湿透她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浸湿一片地板。长时间的训练和比赛,从颈部到脚踝,她身体很多部位都有伤病。腰肌劳损、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骨刺,这些伤痛,她在训练和比赛中都忍着,痛得厉害就打一针封闭,有时脚底磨出了血泡,流出脓血,她仍坚持练、接着打。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她在乒乓赛场上取得了卓越不凡的成绩。1989年至1997年间,她共获得18个世界冠军、4项奥运会冠军,其中获第25、26届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和双打“双料”冠军。从国家队退役后,她热心体育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北京申奥活动,并出任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运动和环境委员会委员。她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
178.邓建军
男,汉族,江苏省常州市人,中共党员。1969年出生,现为江苏黑牡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邓建军是当代产业技术工人的突出代表。他中专毕业后继续刻苦学习,研读了200多册专业书籍,在获得大专学历后继续攻读本科专业,知识积累使他成为工厂技术骨干。当公司进口的外国设备发生故障时,他带领工友们认真研究设备原理,破解了一道道外国设备维护运行中的技术难题,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生产成本,目前,公司有效应用了世界牛仔布18项最新技术中的15项。他敢于对进口设备进行改造,经改造后的外国设备,操作程序简单,与同类进口设备相比,更具可操作性,部分功能超过了同类进口设备,更符合中国的生产实际。他敢于创新,用数控机床和电路板创造了牛仔布生产预缩工艺的行业最高标准,牛仔布的预缩率精度控制在2.5%以内,优于3%的国际标准。他研制的“颜料组份分析计算机控制系统”填补了世界空白。他先后对染浆联合机进行了4次技术改造,解决了连续生产不停车这一技术难题。20多年来,他参与公司的技术创新项目近500个,其中,独立完成150个,给企业创造了3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2005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179.邓稼先(1924-1986)
男,汉族,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生前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著名核物理学家。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早在青少年时代,他就树立科技强国的理想。1948年到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祖国。为了发展国防科研事业,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几十年。他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他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他组织领导了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的研究,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与试验工作。在组织领导与规划中国新的核武器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不仅忘我地投入科学研究,而且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表现出高度的牺牲奉献精神。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80.丛 飞(1969-2006)
原名张崇,男,汉族,辽宁省盘锦市人,中共党员。1994年参加工作,生前系深圳市义工联艺术团团长。
丛飞是一名用爱心感动中国的“业余歌手”。从他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英年早逝,一直怀着诚挚的爱心,致力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先后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云南及山东等地的贫困山区,认养资助一批批辍学儿童。十多年中,他先后资助了包括彝族、布依族、苗族、白族、羌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的100多名贫困失学儿童和残疾人,累计捐款金额超过300万元,但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加入深圳义工联10年中,他义工服务时间超过6000多小时,为社会公益演出400多场,占演出总量的一大半。2006年4月20日,曾无私救助183个贫困儿童的丛飞,因患晚期胃癌而病逝,年仅37岁。就在生命最后一刻,他还不忘奉献社会,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出来,为6位眼疾患者带来了光明。丛飞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动人乐章。他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被授予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等荣誉称号和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首届中华慈善奖。
181.冯理达(1925-2008)
女,汉族,安徽省巢湖市人,中共党员。1947年参加工作,生前系海军总医院副院长。
冯理达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宗旨意识牢固。从1949年写下第一份入党申请书起,数十年如一日坚信党的领导不动摇。她热爱祖国,作为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的女儿,广泛联系海内外爱国人士,努力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交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她热爱军队,竭诚为官兵服务,经常深入军营巡诊、调研和授课,组织力量研究抗疲劳、抗严寒、抗饥饿等方面的课题,为增强官兵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热爱岗位,长期致力于中国免疫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和我军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29次带队赴传染病疫区和地震灾区指导防疫治疗工作。她热爱人民,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的20年里,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关注弱势群体、普及健康教育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她先后无偿为灾区群众、癌症患者和孤残儿童捐助钱物达300多万元。她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早期归国定居专家”称号,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和白求恩奖章。
182.包起帆
男,汉族,浙江省镇海市人,中共党员。1951年出生,现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包起帆是一名从码头工人成长起来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在港口生产一线从事物流工程的研发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结合港口生产实际,开展新型抓斗及工艺系统的研发,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被誉为“抓斗大王”。进入新世纪,他又领军发明了在国际上被誉为“人类运输方式革命”的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他提出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公共码头与大型钢铁企业间无缝隙物流配送新模式。2006年5月,在第95届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上,他获得4项金奖,成为105年来一次获得该展会奖项最多的人。20多年来,他与同事共同完成了120多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3项获国家发明奖,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项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009年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任命他负责领导工作组编写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标准,标志着中国航运界在领衔制定国际标准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他是中共十四大至十七大代表,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
183.史光柱
男,汉族,云南省马龙县人,中共党员。1963年出生,1982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77283部队原副政委。
史光柱在执行重大军事行动中,身上8处受伤、双目失明,仍带领官兵出色完成任务。20多年来,他身残志坚,在生命的“制高点”上,依靠顽强的毅力,不断超越自我,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198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史光柱唱着自己作词的歌曲《小草》走进千家万户,并多次在全国作事迹报告,是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心目中的杰出青年。1986年,史光柱被特招进入深圳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以优异成绩完成本科学业,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他坚持文学创作,在国内外发表诗歌、散文500余篇,作品获全国性文学奖17次。诗集《我恋》获广东省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背对你投下黑色的河流》获深圳大鹏文学奖,《眼睛》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奋发文学进步图书奖、云南省第二届文艺文学类一等奖。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多年来,他还拖着残疾的身躯,坚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先后帮助千余名残疾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获得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荣立一、二、三等功5次。
184.史来贺(1930-2003)
男,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镇刘庄村人,中共党员。生前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
史来贺在长达51年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岗位上,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昔日穷得叮当响的刘庄成为闻名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上任伊始,他就带领刘庄人战天斗地,用了20年时间,把刘庄750多块凹凸不平的薄地荒地改造成了现代化农业园区。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技术,使皮棉平均亩产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他带领群众先后兴办了畜牧场、机械厂、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制药厂等企业,用他的无私奉献、廉洁奉公,带出了好党风、好村风、好民风,使刘庄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他常说,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搞农业,他与群众一道起早贪黑,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办企业,他与技术人员一道进行市场调查,组织论证,搞试验,攻难关,呕心沥血。刘庄的每一块田地,每一个企业,刘庄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他是中共十三大至十六大代表,第五至八届全国人大常委,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185.叶 欣(1956-2003)
女,汉族,广东省徐闻县人,中共党员。1972年参加工作,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护士长。
叶欣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在急诊科工作20年,总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她2003年春节前后,“非典”开始在广州一些地区流行。叶欣所在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担负了接诊“非典”患者的任务。面对具有强烈传染性的“非典”患者,面对死神的挑战,作为急诊科护士长,她周密筹划、冷静部署,始终坚持亲临现场,战斗在第一线,使整个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每当有疑似或者确诊病人送来,叶欣总是冲在最前面,最艰难的工作争着干,最危险的活抢着做。为了减少其他人的感染机会,她几乎包揽检查、抢救、治疗和护理工作,她一次次临危不惧冒着生命危险抢救患者,一次次把危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2003年3月4日中午,叶欣开始出现发热症状,被确诊染上了非典型性肺炎,后因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凌晨逝世,年仅47岁。叶欣是无数抗击“非典”战斗英雄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医疗卫生战线涌现的一面旗帜。她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追认为革命烈士,荣获白求恩奖章、国际南丁格尔奖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36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