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医案日记 2023-05-01 18:06:08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杜宇 北京中医医院

荠菜又名地菜,俗称“百岁羹”,是十字花科一年生草本野生植物。荠菜的耐寒力和生命力极强,严冬刚过,初春时节,荠菜就已在大江南北的田埂、草地、溪边露出了头。

荠菜作为药用,最早见于陶弘景《名医别录》,谓其能“利肝和中”,《本草纲目》谓其能“明目益胃”。中医认为荠菜性平,味甘,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降压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痛等。研究发现,荠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 和胡萝卜素,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还能降低血压、健胃消食。同时,荠菜中丰富的维生素A可以治疗夜盲、白内障等眼疾。荠菜含有大量的粗纤维,食用后可增强大肠蠕动,促进排泄,从而增进新陈代谢,有助于防止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肠癌及痔疮等。

荠菜的药用价值很高,它的根、花、子均可入药。全株入药,具有明目、清凉、解热、利尿、治痢等药效。花和子可以止血,治疗血尿、肾炎、高血压、咯血、痢疾、麻疹、头昏目痛等症。

荠菜适合春季食用,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挑选不带花的荠菜,这样才比较鲜嫩好吃;荠菜根的药用价值很高,食用时不应摘除;荠菜不宜久烧久煮,时间过长会破坏其营养成分,也会使颜色变黄;荠菜可宽肠通便,便溏者慎食;体质虚寒者不能食用荠菜;荠菜做菜时,不要加蒜、姜、料酒来调味,以免破坏荠菜本身的清香味。

常用荠菜食疗方:

荠菜枯草汤 鲜荠菜、夏枯草各50克,水煎2次,每次400毫升水,煎20分钟,两次混合,取汁,分2~3次服用。适用于高血压者。

荠菜炒荸荠 荠菜250克,荸荠100个切片。锅烧热,放油,旺火炒至熟,下精盐,炒匀。适用于妇女血有瘀热、月经量多、头晕面赤、烦躁易怒、大便秘结等。

荠菜拌豆腐 荠菜250克,水豆腐300克。水豆腐切小块,用开水略烫,捞出。荠菜用开水烫熟,凉后切成细末放在水豆腐上,加入麻油、精盐和味精,拌匀。适用于高血压、便血、尿血、肾炎、水肿、目赤肿痛等。

荠菜鸡蛋汤 新鲜荠菜240克,鸡蛋4个,精盐,味精,植物油适量。荠菜去杂洗净,切成段,放进盘内,将鸡蛋打入碗内,拌匀。炒锅上旺火,放水加盖烧沸,放入植物油,接着放入荠菜,再煮沸,倒入鸡蛋稍煮片刻,加入精盐,味精,盛入大汤碗内即成。可补心安神、养血止血、清热降压。

三月三的习俗

汉族
安徽舒城、桐城蒿子粑
蒿子粑粑
(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
(二) 制法:
1、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
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
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舒城、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传说故事:“鬼节”与蒿子粑粑
阴阳学中的历法日:太阳在紫嵇星群的位置上,黄昏时参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时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这一天的八字是甲乙,主宰的神是大皞,神明是句芒,这一天的动物是有鳞类。这一天的声音是角音,音律应该是太蔟。此日的口味是酸味,此时的气味是膻味。此时日出生的叫做四厄克曜。因为这一天阴气重所以天生五行偏奇,阴阳不平衡人的运势走下坡,容易遇到小人。五行偏奇出现疾病。古代民俗中用鹀趾配九叶铃莲封印厄运使得阴阳归位。[3]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
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我赠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现在,舒城、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呢。
荠菜煮鸡蛋[4]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在中药里,
汉族女孩在这一天过女儿节
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
荠菜(串心草)
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在英德市英红镇华侨聚居区域,妇女会在三月三当天收集艾草、苎麻、路边青等多种植物的叶子,和米粉做成粿子食用,据说能去百病。
壮族三月三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关于壮族三月初三的由来有好几个历史故事:
壮族神话故事-特掘扫墓(大明山原生态龙母文化)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老妪,没有子嗣,后来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蛇。小蛇伤好后不肯离去,老妪便对小蛇说:人畜有别,我们人是没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弃你的尾巴。后来老妪就把小蛇的尾巴斩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变短了,于是人们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壮语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壮语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们就把老妪叫做“乜掘”,“乜”是壮语母亲的意思。从此,乜掘就把特掘当成儿子一样养着。现在壮族还遗留有相关的风俗,就是把新买小鸡小鸭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几根,意思就是像这位老妪一样去掉动物的野性,成为人类家里的一员。其实这一风俗和传说反映的是远古人类驯养动物,从野生到家化的远古记忆。没有尾巴也反映人类从从原始人进化成文明人的历程。
后来,老妪年老去世了,邻居们把老妪入殓后,便对小蛇说: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视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么给她尽孝。小蛇仿佛听懂了人话,眨了眨眼睛,忽然风雨大作,一阵狂风就把老妪的灵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时正值三月三前后,后来每逢三月三前后,大明山地区出现极端天气,暴风雨或者下冰雹,当地的人就认为是特掘回来扫墓祭拜他的妈妈了。
人们为了歌颂乜掘的伟大品质和传颂孝道,便给这位老妪乜掘立庙,人们为了表达尊敬,在壮语里将之称为“妲婆庙”、或者是“姥婆庙”(罗波庙),汉文里统称为“龙母庙”。当地的壮族人也开始崇拜蛇,对蛇也是敬而远之,忌讳杀蛇和吃蛇。伴随着随着壮族的祖先骆越民族的文化传播和影响,蛇的形态后来就融入中华图腾龙的形态里,所以后来特掘就成了龙的化身,也就升格成了最初的龙,因此特掘又称为掘尾龙。大明山便成了天然的巨型圣坟,成为了古时候壮族人心灵的信仰,认为人死了,灵魂也会飞回大明山。所以,大明山又被认为是祖宗的墓,变成了壮侗语民族神话信仰传说里的圣山。所以说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才是真正的“龙的传人”。乜掘于是就被尊称为龙母,各地祭拜的神庙都朝向大明山。
之后便有了壮族人传统上扫墓的时间定在三月三。人们会在三月初一的时候,采枫树枝插在门缝和窗缝上,三月三的时候还会做五色糯米饭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龙母庙。

春日荠菜赛灵丹,荠菜的8大功效请收好

要说春天最具有代表性的野菜,我投荠菜一票。


民谚说,“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就是说春天的荠菜最是甘甜肥美,吃了以后能像灵丹一样,以通为补。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荠菜就已经被古人所认识了。那么,古人究竟有多爱荠菜呢?


苏东坡说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并盛赞它是“天然之珍”;陆游在诗中写道:“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足见其对荠菜的迷恋程度;就连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曾在画中感叹“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


在过去碰上荒年的时候,人们就纷纷跑到山上挖荠菜来充饥,明代的《救荒本草》还特意将荠菜定性为“救荒之物”。即便是放到今天来看,这甘甜肥美的荠菜也是春日里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

除了能食用,荠菜入药也是一绝。


清代医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里说,“荠菜,甘平。明目,养胃,和肝。治痢,辟虫。病人可食。”如果病人都可以吃,那说明荠菜的药性真的很平和了。


荠菜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1、荠菜能清肝火。


冬天封藏的很厉害,冬藏,藏的不光是精,还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也容易被封藏起来,比方说,火气。再加上冬天吃的好动的少,屋里暖气或者空调开的比较足,本就容易生热,热气太过,又发散不出去,郁积在体内,等到了春天,肝气升发,潜藏在身体里面的火气也会蠢蠢欲动,也要借着肝气往外走,往上升。


所以你会发现,春天上火的人特别多,最常见的就是眼睛发红、眼干、眼痒、看不清东西、咽喉肿痛等等。这个时候,不妨用荠菜煮水来喝,它虽然 火,但是药性平和,不伤身。


2、荠菜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根部的效果更好。


春三月,此谓发陈。春天本就是生发的季节,树木都抽出了又嫩又软的枝条,人的气血也要被调动起来,也要从里往外走,气血走的太快了,一个不小心就容易窜到头面上去,除了会上火,也有一些人容易血压升高。


《名医别录》里说荠菜“主利肝气,和中。”《日用本草》里说它能“凉肝明目。”总之,就是能把肝气调和到最佳状态,让它不那么亢奋,同时又不会郁结。

3、春天吃荠菜,对眼睛也是有好吃的。


《本草纲目》里说,荠菜“明目。补五脏不足,治腹胀,去风毒邪气,久服视物鲜明。”


《本草从新》里说“荠菜,益肝和中,根、益胃明目。”


肝开窍于目。荠菜之所以能明目,就是因为它能养肝。吃的时候,最好连根也一起吃掉。根是植物非常精华的部分,一棵植物养藏的好不好,你就去看它的根,如果根茎壮硕而肥大,那就说明它的能量很足。


4、胃火旺的人也要多吃荠菜。


胃火旺有什么表现呢?胃火旺的人食欲特别好,吃的特别多,但就是不长肉。你可以把胃想象成一个炉灶,当炉灶里火烧得很旺的时候,不管你丢什么东西进去,都能很快消融掉。吃进去的营养物质没有被很好的吸收利用,所以才胖不起来。


胃火旺的人容易口臭,口臭可以看作是胃里面的浊气不能下降。为什么不能下降?因为胃里面有火气,火性炎上,火是往上走的,往上走的同时把胃里面腐败的浊气带了上来。


如果你也有这些烦恼,可以经常吃点荠菜来调理。

5、春季出现皮肤发红、脱皮等过敏现象,常吃荠菜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6、荠菜,民间也叫净肠草,就是说它吃了以后能把肠道里的垃圾积滞带出去。


清代吴其濬的《植物名实图考》里也说,荠菜“食肉者可以荡涤肠胃,俗谓之净肠草。”这一点对无肉不欢的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7、积滞在肠道里堆的久了,容易生湿化热,有了湿热,人就容易拉肚子,或者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以后频繁跑厕所,只要辨证属于湿热体质,舌头一伸出来,舌苔厚腻,又有点发黄,就用荠菜煮水来喝。


它能把肠道里的湿热引导到膀胱,通过小便排出去,喝上个三两次,腹泻就止住了,这就是荠菜治痢的作用。


8、荠菜花特别香,它的这种香味可以驱虫。


苏东坡在《物类象感志》中写到:“三月三,收荠菜花置灯擎上,则飞蛾、蚊虫不投。” 赶在夏季蚊虫肆虐以前,采上一大把荠菜花,晒干以后,装在小包里,挂在床头,可以帮你驱赶蚊虫。


荠菜能蒸,能煮,又能炒,如果是日常食用,你可以用它来炒鸡蛋、包饺子,或者煲上一锅浓浓的荠菜瘦肉粥,需要注意的是,荠菜虽然性子平和,但是毕竟带点凉性,脾胃虚寒的人不要多吃。


如果是治病,你就用荠菜煮水,用新鲜的,连根带籽的最好,每次取个三五株,煮上个七八分钟,就可以喝汤了。没有时间挖新鲜的,干品也可以。

关注 @张建福大夫,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朋友们如果有任何关于骨科方面的疾病问题想了解,都可以给我留言,我愿和您一起守护 健康 !

三月三吃什么好 当季荠菜煮鸡蛋

不同的季节人们的身体会进入不同的阶段,因此也会有不一样的饮食作息习惯。从古至今,三月三这一天都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对于民间人们来说,是采食荠菜的时节,当季的地菜营养价值很高,对身体的帮助很大。

对于中国汉族人们来说,农历三月三是有挖野菜的习俗,这一天的时候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艾叶粑

每年的三月三都是开始制作地方有特色的美食的好时候,其中艾叶粑深受大家的欢迎。艾叶粑又称蒿子粑粑,是一道传统的汉族小吃,一般在清明节、寒食节食用。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为鲜嫩的时节,艾叶粑是把清洗好的艾叶用水煮后磨碎,加糯米粉揉成面团,放入芝麻花生等馅料,包成一个粑粑,艾叶粑散发出艾叶的香味。

五色糯米饭

在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三月三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其中以壮族人为代表。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31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