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呃逆的中医辨证

医案日记 2023-05-01 11:26:19

呃逆的中医辨证

程彬彬 南京市中医院

呃逆,古代中医称作“哕”。早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胃为气逆、为哕”的记载,认为“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病深者,其为哕”。可见当时中医已经认识到,受寒与食积可致肺胃气机逆乱、胃气上逆而发生呃逆;呃逆也可能是病情较重的一种表现。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呃逆分为3种不同证型进行辨治,为后世诊疗奠定了基础。一是“哕而腹满,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指出呃逆的腑实证型,腹胀满,辨清病因病机后,用通利的方法治疗;其二是“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指出寒证呃逆,手足厥冷,以橘皮、生姜温中运化为主治疗;其三是“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指出呃逆的气虚证型,用橘皮、竹茹、生姜、大枣、人参、甘草等益气健脾、化痰湿、和胃气。

宋代医家严用和在张仲景橘皮竹茹汤基础上,加赤茯苓、枇杷叶、麦冬、制半夏,主治气阴两虚兼有痰浊、肺胃气逆所致之呃逆。《卫生家宝》中记载医家朱端章用顺气汤(丁香、柿蒂)“治呃逆神验,亦治久痢”。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呃逆者,气自脐下冲脉直上咽膈,作呃忒、骞逆之声也。古方单用柿蒂煮汁饮之,取其苦温能降逆气也。”秦景明《症因脉治》中用丁香柿蒂(丁香、柿蒂、党参、生姜),治疗胃中虚寒所致呃逆、呕吐、口淡、食少、脘闷胸痞、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

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著有“阳明湿温,气壅而哕者,新制橘皮竹茹汤主之”。用橘皮、竹茹、柿蒂、姜汁化痰湿、降气逆,主治湿温呃逆,且注明“有痰火者,加竹沥、栝楼霜;有瘀血者,加桃仁”,将中医对呃逆的诊治再度推向深入。

现代已故著名中医谢昌仁2005年曾亲诊一例肺癌兼呃逆患者,所拟方药亦是张仲景橘皮竹茹汤加味化裁:橘皮10克,甘草4克,赤茯苓12克,炒竹茹10克,姜半夏10克,玄参15克,太子参12克,枇杷叶12克,薏苡仁15克,蒲公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鲜生姜一片。方用橘皮、生姜、制半夏化湿浊、降痰气;竹茹、枇杷叶清肺胃、止呃逆;太子参、甘草补肺脾、益胃气;玄参、薏苡仁、赤茯苓清心火、益脾阴;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利湿热、清邪毒。全方扶正祛邪、降逆止呃。

中医辨证100句

特邀:耿恩广 贺林 乔正中 彭冬青 李岩

「暑期特惠:三人团购」全国中医针灸名家传承临床经验传承

1.称“庭”的是:额。

2.称“藩”的是:颊侧。

3.其面色、肤色一生不变的称:主色。

4.随气候生活条件而改变的面色称:客色。

5.失神的表现是:精神萎靡,两目晦暗。

6.得神的表现是:面色荣润,目光精彩。

7.脾虚湿阻的面色多表现为:黄胖。

8.小儿疳积的面色可表现为:乍黄乍白。

9.肾精久耗者最常见:面色黑而干焦。

10.瘀血证最常见:面色青紫。

11.黄疸:面目一身俱黄。

12.萎黄:面黄枯槁无光。

13.望色十法中色浊主:病在阴。

14.望色十法中色泽主:生。

15.面色白,多为:阳气虚衰。

16.面黄虚浮,多为:脾虚湿蕴。

17.心血瘀阻见:面色口唇青紫。

18.脾虚湿阻可见:面黄虚浮。

19.脏腑精气衰竭则:肉消著骨。

20.中焦有火则:形瘦食多。

21.瘫痪的特征是:四肢不用,麻木不仁。

22.痿证的特征是: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

23.痹证的特征是: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24.热邪壅肺则:鼻翼煽动。

25.肺胃热毒则:咽喉红肿溃烂。

26.肝风内动可见:横目斜视。

27.小儿慢脾风多见:昏睡露睛。

28.肾精耗竭可见:瞳仁扩大。

29.黑珠属肝称:“风轮”。

30.白珠属肺称:“气轮”。

31.瞳仁属肾称:“水轮”。

32.筋之精为:黑睛。

33.骨之精为:瞳仁。

34.血之精为:眼络。

35.耳流白脓为:缠耳。

36.耳流臭脓为:耳疳。

37.气阴两亏,虚火上浮,可见:色淡红不肿,微痛反复发作。

38.肺胃热毒壅盛可见:咽红肿疼痛,甚则溃烂。

39.肺胃热毒伤阴重证可见:咽喉出现白色假膜,刮之不去或随即复生。

40.肾在舌分属部位是:舌根。

41.心肺在舌分属部位是:舌尖。

42.湿热内阻可见:舌苔黄厚腻。

43.痰饮水湿内停可见:舌苔水滑。

44.胃阴耗损,胃气虚弱:舌苔剥。

45.舌淡白、胖嫩而滑,多属:脾肾阳虚。

46.舌瘦薄、色淡者多属:气血两虚。

47.提示胃气大伤,胃阴枯竭为:舌光无苔。

48.提示正气渐复为:舌苔由厚变薄。

49.舌苔由薄转厚为:邪气入里。

50.舌苔厚腻骤然消退为:胃气绝。

51.胃之气阴两伤可见:镜面舌。

52.湿热可见:黄腻苔。

53.热盛津伤可见:燥苔。

54.瘟毒内盛可见:粉白苔。

55.湿病化热,津液暴伤可见:苔白糙裂。

56.素体阴虚火旺复感风寒之邪可见:绛舌薄白苔。

57.气营两燔的舌象:绛舌黄白苔。

58.里热挟湿的舌象是:红舌苍老滑苔。

59.风痰病机是:肝风挟痰。

60.寒痰病机是:寒伤阳气,气不化津。

61.湿痰特点是:痰多色白滑。

62.寒痰特点是:痰白而清稀。

63.疹的特点是:高出于皮肤,摸之不碍手。

64.斑的特点是:平铺于皮下,摸之不碍手。

65.湿疹的病机是:风湿热留于肌肤。

66.缠腰火丹的病机是:肝火妄动,湿热熏蒸皮肤。

67.隐疹的病机是:营血虚,风中经络。

68.小儿指纹紫为:内热。

69.小儿指纹色淡为:虚证。

70.热扰心神则见:谵语。

71.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则见:郑语。

72.太息表明:肝气郁结。

73.呃逆表明:胃气上逆。

74.实热证则:咳吐粘痰黄水。

75.虚寒证则:咳吐清水痰涎。

76.胃阴虚则:干呕。

77.食滞则:呕吐酸腐。

78.呼吸困难,短促急迫为:喘。

79.呼吸气急而短,不足以息,数而不能接续者为:短气。

80.喘息气粗,声高息涌为:实喘。

81.咳嗽胸闷,纳呆,泛恶,头晕目眩,苔腻脉滑者为:痰饮。

82.湿温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83.阳明实热特点是:日晡热甚,汗出大便干结。

84.阴虚火旺则:午后低热。

85.湿热交阻则:身热不扬。

86.阳虚可致:自汗。

87.阴虚可致:盗汗。

88.里热亢盛则:蒸蒸汗出。

89.气血运行不周则:半身汗出。

90.头顶痛属:厥阴经。

91.前额痛属:阳明经。

92.有形实邪闭阻气机为:绞痛。

93.湿邪困遏气机为:重痛。

94.真心痛的诊断依据是:胸痛持续不解,面色青灰。

95.肺痈的诊断依据是:胸痛而咳吐脓血。

96.肺痈为:胸痛、身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97.肺阴虚为: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

98.肝火炽盛可致:胁肋灼痛,面红目赤。

99.肝气郁结可致:胁胀痛,太息易怒。

100.胃脘冷痛多因:寒邪犯胃。

打嗝不停伴有咳嗽

打嗝中医辨证呃逆,胃气上逆的表现。体内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动膈。
指导意见:
治疗打嗝,首先要治疗引起呃逆的原发疾病,其次才是对症治疗。下面介绍的是一些简便而且实用的方法,能够阻断神经反射而使呃逆中止。
1.分散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及不良刺激。
2.先深吸一口气,然后憋住,尽量憋长一些时间,然后呼出,反复进行几次。
3.喝开水,特别是喝稍热的开水,喝一大口,分次咽下。
4.洗干净手,将食指插入口内,轻轻刺激咽部。
5.将混合气体装入塑料袋中吸入,混合气体中含90%氧气和10%的二氧化碳。
6.嚼服生姜片。
7.将生韭菜洗净,榨出菜汁后口服。
8.柿蒂(指新鲜柿子或柿饼的蒂)每次20枚,煎水成100毫升,分两次口服,一次50毫升。也可酌情加韭菜籽同煎。
9吃硬糖果很见效,一般三四块就可治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23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