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药膳绝不是食物与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配膳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和调料三者精制而成的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品美味,用以防病治病、强身益寿的特殊食品。如不具备医药常识而盲目制作或食用药膳进补,难免会误入歧途。
药膳有别于普通饮食,应用时须注意食疗中药的性味、药膳的宜忌、选料与加工、烹调技术等,并要掌握药膳应用的基本原则。
注重整体 辨证用膳
在运用药膳时,首先要考虑自身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季节时令、地理环境等多方面情况,判断其基本证型,然后再确定相应的食疗原则。
在药膳治疗中,要注意食疗中药材的性味。一般来讲,温性、热性的食疗中药,如生姜、大葱、红枣、核桃、羊肉、小茴香等,具有温里、散寒、助阳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寒证、阴证;凉性、寒性的食疗中药,如绿豆、藕、西瓜、梨、荸荠、马齿苋、菊花等,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热证、阳证。
就五味而言,酸味食疗中药,如乌梅、石榴等,能收敛、固涩;苦味食疗中药,如苦瓜、杏仁能清热、降气、泻火、燥湿;甘味食疗中药,如大枣、蜂蜜、饴糖,能补养、调和、缓急止痛;辛味食疗中药,如生姜、大葱,有发散和行气等作用;咸味食疗中药,如海藻、海带等则能软坚散结;淡味食疗中药能渗利小便,如茯苓、薏苡仁等。
良药可口 服食方便
药膳使用的多为药、食两用之品,并有食品的色、香、味等特性;即使加入了部分药材,由于注意了药物性味的选择,通过与食物的调配仍可制成美味可口的药膳。
药膳的烹调,主要以“炖、煮、煨、蒸”为主,最后都可成为“汤”,这样可使药物和食物在较长时间受热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有效成分,增强功效。药膳烹调的特点是以药物和食物的原汁原味为主,做到既具补益作用,又具菜肴鲜美的特点,以诱发人们的食欲,从而达到确切的功效。
优选药材 科学烹制
选购药材一定要新鲜优质,凡是变质、发霉的均不能食用。药膳所用的中药材和食物首先要净选,使之清洁干净,无杂质异物,无尘土,无霉变腐烂,还要注意其色、味纯正,外形美观,质量优良。
为保证药膳疗效,还应对药材与食物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有的需切片、切丝、切丁或切段,有的需粉碎为细末,有的则需按中药炮制的要求进行炮制加工,以减其毒性或副作用。
优良的药膳必须讲究烹调技术。一般食用中药以及无不适气味的中药,可与食物一起烹制,若药物较多或有明显不适气味,可用纱布将药物包好,再与食物一起烹制,药性即进入食物或汤里,服食时要将药渣去除。也可先将中药煎煮,滤取药汁、去渣,再在食物烹调过程中加入药汁,减少营养和有效成分的破坏。
适量有恒 有的放矢
“饮食有节”是中医重要的养生保健原则,药膳食疗同样应适量而有节制。短期内不宜进食过多,不可急于求成。应根据自身状况,经常小量服食,持之以恒,久之定能收效。
对于无病者可适当食用某些保健养生膳。对于体质虚弱或患病者还应当用药治,并配合药膳治疗。而在疾病康复期或对某些慢性病患者,用药膳调治可能更为合适。值得注意的是,药膳虽有不少好处,但其针对性和治疗效果远不及药物,只有两者配合应用,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郭庆伟)
药膳,是在食疗的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药配膳,也就是将药物与食物配合在一起,通过烹调加工而成的一种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的特殊方法。它形是食品,性是药品,取药物的功能,食物的营养;它既有药物的治疗作用,又有食物的调养作用,其精华在于食借药力,药助食补,从而收到药物治病和食物营养的双重功效。药膳是食补和药疗二者的结合。
药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药膳包括药粥、药茶、药酒、药糖、药菜肴等,凡是药物与食物结合制成的食品,均可称之。狭义药膳是指药物与肉类、鱼类、蔬菜、豆制品、面类等食物制成的菜肴、糕点等,既可单食,亦可佐餐食用,本书药膳即是这一类。
中医学历史上对于食疗药膳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历代的养生学家和医学家,都把食疗药膳作为防病治病的一个重要环节。唐代孙思邈说:“夫为医者,当需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也就是说,作为医生,首先要寻找病因,能用食品治疗者,先用饮食治疗,用饮食不能治愈时,再用药物治疗。
由此可见,食疗药膳早在古代就已受到重视。
中医认为,食物和药物都有四气五味,食疗药膳就是利用食物的食性和药物的药性来调整人体阴阳的不平衡,而使其恢复健康的。食疗药膳有很多优点,一是食疗较之药疗,性味平和,缓而不峻,副作用小,而药膳食品,不是一般的食品,现代称其为功能性食品,通常具有无病强身、有病治病的功效,有很广的适用范围。中药与食物相配,就能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苦口良药为美味佳肴。二是食疗原料广泛、采购容易、制作简单、服用方便、经济有效,特别是能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既符合人们的用膳习惯,使人乐意接受,又可以营养果腹,治病强身。
办公室工作者、脑力劳动者、身体虚弱者或平日感觉疲劳者,都是的对象。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身强力壮,不需,其实进补的类型很多,不只是针对老年人。
一般而言,中年人以补益脾胃为主,老年人以补益肾气为主。讲究辨证进补,即不同年龄、体质人群进补时切忌盲目、随大流,一定要根据自身体质、身体近况进补,最好遵从医生的指导进行。
以气虚证为例,气虚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等。这就是气虚的表现,可以适当补气。
常选用的中药有人参、党参、黄芪、淮山药、大枣等;选用的食物有鸡、鱼、猪肉、鹌鹑、麻雀等。此类为补益之品,不宜一次食用太多,宜少量久食;身体羸弱者更应防“虚不受补”。凡实证、热证患者都不可服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14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泡脚治腹泻
下一篇: 服藿香正气水不要立即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