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岐黄文化在新密

医案日记 2023-05-01 00:52:47

洪文旭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岐黄”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中华医祖岐伯两人的合称,如今成为中医的别称。近期参加了在河南省新密市召开的“岐黄文化高层论坛”,期间参观了黄帝宫、岐伯山、药王庙等有关遗址,才体会到岐黄文化在这里的浓厚氛围。

黄帝宫

黄帝宫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圣地”。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在蚩尤兴师作乱,侵犯中原后,黄帝当时因缺将少术,九战九败于蚩尤,便退守至云岩宫一带,建筑宫殿,练兵讲武,成为当时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

黄帝宫位于新密东南刘寨乡境内武定湖北岸,西部是黄帝时期为18员大将居住所修的窑洞,对岸有三座鼎立的城堡,近前左右两座犹如宫阙,左为龙凤岛,右为清心岛。龙凤岛宝殿内,黄帝塑像庄严肃穆,两边壁画龙飞凤舞,香烟缭绕,钟罄悠扬。天然的人祖洞内,黄帝与风后的塑像栩栩如生。嫘祖洞为纪念黄帝之妻教民种桑养蚕、织布做衣而建。城堡有唐代独孤及所撰、元代石刻的风后八阵图碑,记载黄帝与风后研创要领,此珍贵文物对于研究古代兵法有重要意义。

清心岛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黄帝明堂”,此为一处重要的议事场所。“明堂”之词虽最早见载于西周,但其雏形可上溯到神农时代,据《辞海》释云:“明堂,古天子宣明教政的地方,凡朝会及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大典,均于其中举行。”与医药密切相关。古代的口述言传身教,是医药传承的主要方式。而明堂是黄帝与岐伯等君臣进行学术探讨、传授经验的所在,也是我国中医学理论著作《黄帝内经》最早产生之地。经考证该书162篇中,有关岐伯与黄帝的医论为112篇;而今本《黄帝外经》则是岐伯与伯高、雷公等24位医家的问对记载而成。

此外,还有讲武场、祖师殿、嫫母殿、御花园、养生园、原始部落村、黄帝手植皂角树等,近年考古发现网纹黑陶、蛋壳陶、鼎腿等陶器残片,属于龙山文化早期遗物,距今有4700年历史。

岐伯山

岐伯山位于苟堂镇大鸿山东侧,海拔473米,是黄帝与岐伯论医谈药之处。《路史》云:黄帝西巡访贤,“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据考即来到此地,为臣民采药治病,这一千古之谜终于解开。岐伯是上古时期著名医家、黄帝的老师,又称“岐天师”。《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和岐伯、雷公、鬼臾区(号大鸿)等对话的形式写成,后人据此称中医为“岐黄之术”,而且把岐伯置于黄帝之前,可见岐伯在中医药史上的重要地位。

岐伯山土地肥沃,气候湿润,很适合中草药生长,目前查明有草药170余种,以当归、白芷、白术、麻黄、金银花、益母草等常见药材为主,是防治疾病的天然药圃。

药王庙

相传,药王庙是唐代名医孙思邈行医采药之地。当地村民们自发集资修建了药王庙,内有药庙牌坊、拜殿、钟鼓楼等。大殿敬奉孙思邈,其塑像手擎“撑虎圈”,旁卧一老虎,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并有秦琼、敬德、罗成、程咬金伴随左右。镌刻楹联:银针逢山开经路,良药斩草除病根;横批:济世活人。现在庙内华佗、孙思邈同祀,还有句芒、祝融、风后、力牧左右配祀,俞跗、桐君、僦贺季、少师、雷公、鬼臾区、伯高、少俞、高阳十大名医从祀。并有皇宫救国母、金殿封药王,药王为民治病,华佗为关羽刮骨疗疾等壁画,生动反映了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

自庙宇落成之后,将每年的农历9月15~22日定为庙会日,久而久之便形成规模很大的药材古会,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省的商人,纷纷来此进行药材贸易。由于此地山势平缓,沙性土壤,适宜中药材生长,其中以盛产“密银花”而闻名遐迩,具有“花条长,骨茬硬,色泽佳,质纯净,味浓清香,为全国同类之冠”。曾有“全国银花看河南,河南银花看密县”之说。加之是邻近“四大怀药(地黄、山药、菊花、牛膝)”的产地,所以药材品种很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8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