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俗伤寒派中最值得推祟和研究的,是著名的《通俗伤寒论》的作者俞根初。
俞根初,清代乾嘉年间绍兴名医,人称俞三先生,擅伤寒专科,日诊百数十人,一时大名鼎鼎少妇孺咸知。其学本于仲景,参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又可、张景岳诸家,著有《通俗伤寒论》(1835)一书,皆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法,加以荟萃多年临床经验而成。以后,同郡名医何秀山选按,何廉臣逐条勘证,并加发挥,曹炳章续完之。近人徐荣斋重订之。现通行的《通俗伤寒论》实凝聚着俞根初、何秀山、何廉臣等医家学术经验的结晶。
崇尚六经,包蕴三焦辨证,酌古而斟今,是俞氏等的主导思想。他们认为伤寒是外感病的互词,《伤寒论》是通论外感病的典籍,六经辨证适用于外感百病,《通俗伤寒论》以六经来分形层,所谓太阳经主皮毛,阳明经主肌肉,少阳经主腠理,太阴经主肢末,少阴经主血脉,厥阴经主筋膜。以六经分司体腔,所谓太阳内部主胸中,少阳内部主膈中,阳明内部主脘中,太阴内部主大腹,少阴内部主小腹,厥阴内部主少腹。以及以六经分主病证、脉象、舌苔、治法、方药,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在其中也参杂了温病的三焦辨证。他们认为三焦辨证仅适用于疫证,因疫邪分布充斥,无复六经可辨。故上焦升逐,中焦疏通,下焦决逐,而无不注重解毒,故治疫从三焦乃治外感证的变通之法,只能灵活应用。所谓:“以六经钤百病,为确定之总诀,以三焦赅疫证,为变通之捷诀。”(俞根初)“定六经以治百病,乃古来历圣相传之定法。以三焦以治时证,为后贤别开生面之治法。”(何廉臣)“六经为感证传变之路径,三焦为感证传变之归宿。”(何秀山)由此,他们对温热派只讲三焦而废六经颇多异议。认为“温热病只定三焦,不讲六经,故属妄言,仲景之六经,百病不出其范围,岂有伤寒之类、反与伤寒截然两途乎?”(何庥臣)“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何秀山)“吴氏(鞠通)《条辨》峙立三焦,远不逮俞氏发明六经之精详,包括三焦而一无遗憾。”(何廉臣)
《通俗伤寒论》内容很丰富。就伤寒病证言,有伤寒本证、兼证、夹证、坏证、复证之分。所谓本证,即病因单纯的伤寒病症;所诮兼证,为寒邪与他邪相兼为病的病症;所谓夹证,则为夹有内伤杂证的伤寒病症。每证按因、证、脉、治加以阐述,案语以文言道俗,罗罗清疏;而用方则博采仲景以下各家验方而经实践有心得者,故皆可信。就伤寒诊法言,有观两目、看口齿、看舌胎、按胸腹、问口渴、询二便、查旧方、察新久等。其中按胸腹一节论述尤为周详,俞根初说:“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按皮肤润燥冷热以辨寒热,按其软坚拒按与否以察邪之有无,重按察其硬否痛否以辨脏腑之虚实,俞氏腹诊颇具特色。俞氏对脉舌诊更为重视,认为“证有疑似凭诸脉,脉有疑似凭诸舌,”切脉辨舌为“临证断病、医生行道之必要”,故书中易专章加以强调,其中均为传道授业之诀,简明扼耍,通俗实用,但其涉及的深广度远在叶天士《温热论》之上。书中尚列“瘥后调护法”一章,对病中调护、食物调理、起居调理、瘥后药物调理、气候调理均有论述,也反映了通俗实用的特色。
《通俗伤寒论》有六经方药101方,方方有法,以暗合六经的发汗、和解、攻下、温热、清凉、滋补六法。所列之方,又大多为俞氏自制或经试验有效者,如辛凉发汗的葱鼓桔梗汤、滋阴发汗的加减栽葵汤、主和解胆经的嵩芩清胆汤、峻下三焦毒火的解毒承气汤、凉肝熄风的羚角钩藤汤、滋阴熄风的阿胶鸡子黄汤等,均为后人所习用。
由于《通俗伤寒论》具有“酌古斟今,通变宜俗”的特点,近百年来,风行于江浙间,影响之大实不亚于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俞氏之后,能继承《通俗伤寒论》而加以发展的,可推同为绍兴名医的何秀山、何廉臣等。何秀山是第一位对《通俗伤寒论》作补缺阐扬的医家,使“俞氏一生辨证用药之卓识雄心,昭然若发蒙”。何廉臣(1861"-1927),名炳元,何秀山之孙,学识宏富,如在校勘《通俗伤寒论》的夹痛伤寒节时,他参证16位医家的学说,引用方剂83个,以近百位历代医家的经验来分析论证,为俞氏通俗伤寒的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认真研究了叶氏温热学说,指出卫气营血之法仅适用于新感温热病。又指出新感与伏气的本质区别在于:“新感温热,邪从上受,必先由气分陷入血分,里证皆由表证侵入千内也;伏气温病,邪从里发,必先由血分转入气分,表证皆里证浮越于外也”,同时对伏气温病的辨证论治概括为一因(伏火)、二纲(燥火、湿火)、四目(兼、夹、变、遗),从而丰富了通俗伤寒派的学术内容。这方面的著作有《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选按》、《增订时病论》、《增订伤寒广要》等。
除二何以外,绍兴地区尚涌现一批通俗伤寒派的临床家,如以治疗湿暑时感见长的邵兰苏,擅治时病、用药朴实稳健的胡宝书,以及誉为近代绍兴八大名医之一的傅再扬。由于学术观点用药风格相近,世人遂有“绍派伤寒”之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26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通俗伤寒派博采各家勤于整理的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