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中医基础常识 >> 杂谈

《西游记》与李时珍的渊源

佚名 2023-11-11 00:31:43

《西游记》与李时珍的渊源

李时珍

《西游记》以奇诡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异幻的世界。随着人们对《西游记》文化的深入探究,又惊奇地发现《西游记》与李时珍有着紧密的关联。《西游记》中涉及中医、中药的故事很多,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李时珍及《本草纲目》进行叙事,令人拍案叫绝。在《西游记》全书100回卷中,有50多回涉猎中医药和养生学内容,阐述医理药理、咏赞药膳的诗词文赋多达80余处,读来脍炙人口,别有一番情趣。

吴承恩与李时珍的结缘

湖北蕲州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里,也是吴承恩撰写《西游记》的成书地。据考证,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秋,吴承恩到蕲州出任荆王府纪善,当时荆王府的王爷正是第五代荆王朱翊钜。王爷喜欢舞文弄墨,热情接待了吴承恩,在宴席上吴承恩结识了比自己小14岁的名医李时珍,便有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交往。席间,李时珍见吴承恩身弱体衰,回去后便以人参、沉香、枣皮、当归、茯苓、麦冬、川芎、五味子、忍冬藤等32种药材,配七成陈年谷酒,泡制成药酒赠给吴承恩。这种药酒有强筋壮骨、祛风活血、补血健脑、滋阴壮阳、静神安眠、益寿延年之功效,吴承恩坚持饮用,不仅一扫怏怏病态,而且身体一天好过一天,精神焕发,耳聪目明,写作精力充沛。所以说西游记成书也有李时珍的一份功劳,两人因此成了忘年交。

吴承恩从李时珍那里学到了很多医药学知识,在创作《西游记》过程中得心应手地运用了很多中医药知识。当时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吴承恩在写《西游记》,二人都在写后人眼中的旷世奇书,同是著书立说人,情投意合,互为启发,相得益彰。他们经常利用闲暇时间一起到当时属蕲州治下的圣山、名山、药山等地探奇览胜、行医采药,各得其所。《西游记》中许多绘声绘色、妙趣横生的医药故事,都是来源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只不过将文字、地名、人名等略作变动。

《西游记》《本草纲目》与武穴匡山

吴承恩是文人,李时珍为医生,两个不同的行当,怎么会都与湖北武穴匡山密切相关呢?

湖北武穴匡山由横岗山、太平山、层峰山、五峰山和灵山五座大山组成,横跨蕲春、黄梅和广济(今武穴市)三县,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南庐北匡”之盛誉。这里既有雄奇挺秀的山峰,又有变幻莫测的云海;既有神奇多姿的飞泉瀑布,又有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这里春季鸟鸣蝶舞,百花争艳;夏季清风拂绿,云海翻浪;秋季霜染红叶,野果飘香;冬季红梅傲雪,银装素裹,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果山”。匡山雨量充沛,气候宜人,云雾缥缈,时隐时现,宛如仙境,有时脚下云海茫茫,有如腾云驾雾一般,有时山上暗无天日,情趣异常,给人一种独特的神奇之感。

匡山珍奇异兽出没,奇花异草芬芳。据统计,匡山有木本植物260多种,草本植物210余种,中草药600多种,银杏、水杉、七叶一枝花、一柱香、何首乌、黄精、茯苓、仙鹤草、猕猴桃、山楂、野山桃等珍稀植物都能在匡山找到。匡山山高云深,草木茂密,飞禽走兽繁多。天上飞的有苍鹰、猫头鹰、啄木鸟、野鸡、蜻蜓、蝴蝶等80多种鸟类和昆虫类,地上走兽有老虎、豺狼、金钱豹等120多种兽类及爬行类动物,水中游的有蝾螈(象娃娃鱼)、乌龟、鳖、癞蛤蟆、蜥蜴等60多种水生类动物。

匡山是中国禅宗四祖道信的出生地。禅宗三祖、四祖、五祖和六祖都曾在匡山一带修行和卓锡,并传授衣钵。历代诗人和帝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徐霞客和乾隆皇帝等都到过匡山,并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

匡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千古流传的神话传说、如诗如画的名胜古迹和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山形地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等为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提供了写作源泉。因此,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武穴匡山是《西游记》的发源地、《本草纲目》的标本山。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的药材大部分来源于横岗山,他总是背着竹篓、拿着药锄行走在武穴匡山之间,采药行医,呕心沥血著书。《黄州府志》记载了李时珍留下的诗《登横岗山采药》:“背篓提锄上大岗,为修本草记端详。奇材多在云崖里,好药偏生虎穴旁。就叶和根身整取,析疑辨味口亲尝。连朝满荷归僧榻,共话岐黄蝶梦香。”荆王府纪善吴承恩经常陪李时珍寄居匡山,运筹帷幄写《西游》,有吴承恩的诗《送人游匡庐》为证:“问君匡庐有几高,青天一道挂飞涛。何当作我芙蓉项,接取银波润采毫。”事实证明《西游记》和《本草纲目》这两部旷世奇书与武穴匡山有着不解之缘。

《西游记》中的李时珍元素

《西游记》中大量引用了李时珍行医治病的手法、用药方法及《本草纲目》的偏方,可见作者中医学的底蕴非同一般。

如《西游记》第六十九回“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中,孙悟空一行来到朱紫国后正遇国王患病,孙悟空便扮作医生去为国王治病。孙悟空向众人讲解了中医四诊合参的道理:“医门理法至微宏,大要心中有转旋。望闻问切四般事,缺一之时不备全:第一望他神气色,润枯肥瘦起和眠;第二闻声清与浊,听他真语及狂言;三问病原经几日,如何饮食怎生便;四才切脉明经络,浮沉表里是何般。我不望闻并问切,今生莫想得安然。”孙悟空通过望、闻、问、切,发现国王患了双鸟失群之症,实际上是惊恐症、忧郁症和消化不良症,然后用大黄、巴豆、锅底灰、马尿做成乌金丹,让国王服下。国王因正在吃粽子时闻听妖精赛太岁抢走了他的皇后金圣官而受了惊吓,把那粽子凝滞在内,因而苦疾三年。人受惊恐和风寒,容易造成肠胃不畅,加之食用了粽子这种不易消化的食物,就出现了消化不良的症状。孙悟空所制乌金丹中的成分,马尿腥臊,人闻后就想吐,大黄、巴豆是泻药,锅底灰主要成分是炭粉,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人体内的一些毒素。因此,国王服下乌金丹后,药到病除。用药方巴豆、大黄通闭塞,破结肠,正是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偏方,非深谙医药者难以写出。

《西游记》第六十八回中,孙悟空在朱紫国为国王诊病时说,国王“如果不敢见我,我可以悬丝诊脉”,恰好是由李时珍当年为王妃悬丝诊脉治好疑难杂症的故事演化而来。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李时珍入宫给皇室和贵族看病,因不能直接切脉,只好用根丝线拴在病者手腕处诊脉,叫做“丝线诊脉”。

《西游记》第六十九回中,国王问众官道:“马兜铃是何品味?能医何症?”时有太医院官在旁道:“主公,兜铃味苦寒无毒,定喘消炎大有功。通气最能除血蛊,补虚宁嗽又宽中。”国王笑道:“用得当,用得当。”文中对中医药知识和脉理药用的叙述真是精彩绝伦。

《西游记》第七十三回中,多目怪为了毒死唐僧师徒四人,特制了一种毒药,制法如下:“山中百鸟粪,扫积上千斤。是用铜锅煮,煎熬火候匀。千斤熬一杓,一杓炼三分。三分还要炒,再锻再重熏。制成此毒药,贵似宝和珍。如若尝他味,入口见阎君。”这些章节把中医学切脉精要、症状、主何脏腑、制药方法说得在情在理,如无相当的医学根底是断然不行的。

再看《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中,那顽猴“扯葛藤”、“采花觅果、捉虱、理毛”、“煨山药,煮黄精,捣茯苓薏苡”等动作和植物描写,没一样离开蕲州和武穴匡山的影子,且“山药、黄精、茯苓、葛根”既在《本草纲目》中屡屡提到,又在武穴匡山处处可寻。

《西游记》中的本草

在《西游记》中,有关中医药的故事随处可见,并做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许多诗中巧妙地采用了中药名,阐述医药药理的诗词文赋有80多处。如第二十八回里,有一首《西江月》的词,描写孙悟空与进犯花果山残杀众猴儿的猎户,进行战斗时的情景:“石打乌头粉碎,沙飞海马俱伤。人参官桂岭前忙,血染朱砂地上。附子难归故里,槟榔怎得还乡?尸骸轻粉卧山场,红娘子家中盼望。”这里用了乌头、海马、人参、官桂、朱砂、附子、槟榔、轻粉、红娘子9种中药名,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对方战败后的惨烈场面,耐人寻味。第三十六回“必猿正处诸缘状,辟破傍门见月明”中,描述唐僧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种种艰辛磨难,表明决心时,巧用中药加以阐述:“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路上相逢山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诗中选用了益智、王不留行、三棱子、马兜铃、荆芥、茯苓、防己、竹沥、茴香等9味中药,这些药名生动地描述了《西游记》取经过程的情节,将中药名称和全诗浑然一体,匠心妙笔,紧扣小说的主要情节,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第二十一回中,孙悟空在与黄风怪交战中被伤到眼睛,眼珠酸痛,眼泪汪汪时,老者给孙悟空的“三花九子膏”,能治一切风眼。第九十五回中,玉兔将广寒宫的捣药杵当作随身作战的兵器等等。

以上中草药名和药具,都可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找到。《西游记》中涉及中药名称、性味、功能等的例子不胜枚举,作者甚至还将黄精、山药、竹笋、龙眼、胡桃、莲子、枸杞等等搬上国王和妖魔鬼怪的筵席,真是妙不可言。同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关“述药菜谱”也均被吴承恩写进了《西游记》这部文学巨著,极大地丰富了《西游记》的生活内容,突出了地方特色,也因此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情趣和感染力。如第八十六回讲述孙悟空与猪八戒救下山中樵夫儿子后,樵夫摆席答谢,全是地道的素菜药膳:嫩焯黄花菜,酸齑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烂煮马蓝头,白漉狗脚迹。猫耳朵,野落荜,灰条熟烂能中吃;剪刀股,牛塘上,倒灌窝螺扫帚荠。碎米荠,莴菜荠,几品清香又滑腻。油炒乌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看麦娘,娇且佳;破破纳,不穿他;苦麻台下藩篱架。雀儿绵单,猢狲脚迹;油灼灼煎来只好吃。斜蒿青蒿抱娘蒿;灯娥儿飞上板荞荞。羊耳秃,枸杞头,加上乌蓝不用油。这些素菜中的黄花菜、马齿苋、雁肠英等30多种菜名都是独具蕲春、武穴、黄梅等地方色彩的野菜名,带有浓厚的方言俚语。如果作者不熟悉蕲州的生活习俗,没有蕲州本草文化的积淀,是绝对写不出这种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的药膳菜谱。

综上所述,《西游记》不乏浓浓的湖北蕲州和武穴匡山元素,吴承恩的《西游记》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渊源极深。《西游记》作者别出心裁,用文学的笔触融合传播李时珍《本草纲目》的中医药文化是难能可贵的。如果《西游记》作者没有深谙医药之道,没有蕴藏深厚的中医药文化,没有中医人文氛围之熏陶,没有耳濡目染中医文化之浸润,没有在湖北蕲州和武穴匡山的生活经历,是绝对写不出《西游记》这部鸿篇巨制的。

李时珍是谁?

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是中国明朝最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之一。 生平 李时珍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喜爱医药。由于当时从医者的社会地位不高,所以身为医生的父亲李言闻只希望他读书应考以光宗耀祖,并不鼓励他习医。李时珍在14岁的时候不负父望顺利的成为秀才,但是之后3次参加乡试欲成举人,都难以遂愿,兼之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一直有增无减,于是决定弃儒从医专心研究医药。 在30岁时成为当地名医,楚王听说后聘李时珍为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在京师金陵供职了一年。辞职回家后,在雨湖北岸构筑新居,题名「红花园」,在此行医。 在他行医救人期间,他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李时珍多次上书朝廷要求重整医书的资料,可惜并无回应,于是他便利用在良医所和太医院阅读的大量医籍和坚实的文史基础,亲自对中国历代有关药物学的著作进行了整理。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于是李时珍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除了不辞劳苦到各地采药及以自身试药之余,他遍访名医宿儒,又到处访问渔夫、农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间验方。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经过30年后,终于著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花了12年修订三次。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逝世,葬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南2公里的雨湖之滨。(参看李时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濒湖集简方》、《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等,除前两种外皆失传。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学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南京正式刊行。 题解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其中新增716种药材,补充161种药物内容,纠举错误34条。 体例 《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这种分类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评价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达尔文更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但由于历史条件和技术水准的限制《本草纲目》中的大部分条目不够科学,《本草纲目》中说铅粉辛寒无毒,事实上是有剧毒的;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死人枕席、懒婆娘的裹脚布(多垢者佳)、户限下土、古镜、灵床下鞋、自经死绳、草鞋、男 *** 治蛇咬、女 *** 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都是没有科学根据或过于牵强(如粪中蛆、猪槽中水、市门溺坑水)。这部份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 传播 《本草纲目》先后流传到了日本(1606年)、朝鲜、越南等地,1656年,波兰人卜弥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本,书名《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在欧洲维也纳出版。1676年米兰出版了义大利文译本,1735年以后又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林奈等欧洲科学家都阅读过这本书。
参考: zh. *** /w/index?title=%E6%9C%AC%E8%8D%89%E7%BA%B2%E7%9B%AE&variant=zh-
李时珍(约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一五一八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是中国明朝最著名的医学家及药学家之一。 生平 李时珍出身于一个世医家庭。祖父是「铃医」。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由于家庭的熏陶,李时珍从小就喜爱医药。由于当时从医者的社会地位不高,所以身为医生的父亲李言闻只希望他读书应考以光宗耀祖,并不鼓励他习医。李时珍在14岁的时候不负父望顺利的成为秀才,但是之后3次参加乡试欲成举人,都难以遂愿,兼之他对医学的浓厚兴趣一直有增无减,于是决定弃儒从医专心研究医药。 在30岁时成为当地名医,楚王听说后聘李时珍为奉祠,掌管良医所事务,1556年,经举荐补太医院之阙,在京师金陵供职了一年。辞职回家后,在雨湖北岸构筑新居,题名「红花园」,在此行医。 在他行医救人期间,他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因而遗祸无穷。李时珍多次上书朝廷要求重整医书的资料,可惜并无回应,于是他便利用在良医所和太医院阅读的大量医籍和坚实的文史基础,亲自对中国历代有关药物学的著作进行了整理。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于是李时珍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除了不辞劳苦到各地采药及以自身试药之余,他遍访名医宿儒,又到处访问渔夫、农夫等平民以搜集民间验方。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经过30年后,终于著成了《本草纲目》,后来又花了12年修订三次。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逝世,葬于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南2公里的雨湖之滨。(参看李时珍墓)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刊行。此外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濒湖集简方》、《三焦客难》、《命门考》、《五脏图论》、《濒湖医案》等,除前两种外皆失传。
李时珍(1518-1593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依以下网址睇一睇!
参考: bud/museum/s_star03
李时珍是谁? (1518-1593年)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后,三次应考乡试都失败,于是他便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医,从此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他一面行医,一面整理所得的知识和经验,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编写和修订了图文并茂的《本草纲目》,详细介绍了近二千种中药,对医药学有很大的贡献。 *1. You can go to: chinalane/peop006/
参考: chinalane/peop006/
中国古代药物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是中国 明代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写的《本草纲目》,对中医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李时珍的家庭世代行医。当时,行医是被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虽然是位名医师,但不愿儿子也当医师,希望他多读几年书,将来能做官。可是,李时珍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从小就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时时留意父亲诊病的过程,还暗中记下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在医治一个身患顽疾的病人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出一个古代秘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方,于是便同意让他学医。 除了家学渊源之外,李时珍又跟随名医师钻研医理。后来,他一边行医,一边博览医书,在医学上的造诣日益精深。因为他在诊治与用药上常常有新发明,治愈了许多棘手的病症,所以名声鹊起,很快就传遍了大江南北,慕名求医的人络绎不绝。 据说有一次,安徽省一名产妇在分娩时昏迷不醒,当地医师诊断她已死亡,吩咐她的家人将她埋葬。正好李时珍路过那里,产妇的家人请求李时珍救治。经过仔细诊察后,李时珍断定这名产妇并非真的死亡,就在她胸部扎了一针。不久,这名产妇渐渐苏醒过来,婴儿也安然无恙地出世了。另一次,有个小孩子患了一种喜欢吃灯花的怪病。他每次闻到灯花的气味,便哭着要吃。家人遍求名医,屡治无效。李时珍诊察后,断定是肚子里的寄生虫在作祟,立刻给他治疗,结果痊愈了。 李时珍平日非常体恤穷人,常常免费为他们治病。地方上传染病猖獗的时候,他还赠药给病人,因此很受人们爱戴。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由于学养深厚,思想敏锐,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谬误,认为有必要对传统的本草学,进行一次有系统的大修正、大补充和大总结。于是,他到处奔走,争取朝廷重修《本草》,但是始终不能如愿。为了不再耽误重修本草学的工作,他毅然立下宏愿——编写一部纲目分明、内容可靠的药物书。 李时珍为了编写这部书,不但在替人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不辞劳苦,亲自到各地去考察、采访,并搜集药物、标本和验方。他不怕山高路远,不畏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许多药材他都冒险亲自尝一尝,判断它们的性能、味道和功用。他访问了千百名医师、农夫、渔民和猎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无法从书本上得到的医学知识。 在编写过程中,李时珍参阅了八百多种古代医药著作和有关书籍,所记的笔记也装满了好几个柜子。他从三十五岁开始,到六十一岁为止,花了整整二十七年的时间,不知熬了多少个长夜,倾注了多少心血,才完成这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本草纲目》。 这部药物学巨著,早已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医学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
李时珍(1518-1593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后,三次应考乡试都失败,于是他便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医,从此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他一面行医,一面整理所得的知识和经验,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编写和修订了图文并茂的《本草纲目》,详细介绍了近二千种中药,对医药学有很大的贡献。 chinalane/peop00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时珍生平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壁,晚年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医药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称颂。 李时珍出身于世代业医的家庭,祖父和父亲李言闻都是医生。由于受家庭的影响,李时珍自小便对草木虫鱼的学问产生兴趣。他聪明好学,小的时候已能把难懂的《释鸟》、《释兽》等文章背诵如流。 李时珍虽然自小就热爱医学,但由于当时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他的父亲便希望他能参加科举,获得功名,光宗耀祖。李时珍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参加乡试一直不如意,三次应考失败。他便决心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医,并向医药学方面发展,而他的父亲亦同意了。从此,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 李时珍一方面刻苦钻研古人的医药学著作,一方面行医看病。由于他医术精湛,封藩在武昌的楚王聘他为王府奉祠正,掌管良医所事务。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他又被引荐到北京太医院工作。虽然他在太医院的官职很低,但却有机会接触平时看不到的书籍和药物,大大丰富了他的知识,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他在太医院工作了约一年,就托病辞职了。 嘉靖四十年(1561年),李时珍回到蕲州。至此,他完全摆脱了官场的生活,专心编写《本草纲目》和为百姓治病。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5岁,死后葬于蕲州瓦硝坝故居附近的雨湖南岸,他的墓址至今仍在。 李时珍一生著作甚丰,在医药学方面,除《本草纲目》外,还有很多影响深远的著作,例如《濒湖脉学》一卷,成书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论述脉象27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较详尽的介绍;《奇经八脉考》一卷,成书于隆庆六年(1572年);《食物本草》二十二卷、《集简方》、《白花蛇传》、《五脏图论》、《命门考》、《命门三焦客难》、《濒湖医案》等书。 chinalane/teacherzone/addons/peop/00002488
李时珍(1518-1593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他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后,三次应考乡试都失败,于是他便按照自己的意愿学医,从此开始了他的医生生涯。他一面行医,一面整理所得的知识和经验,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编写和修订了图文并茂的《本草纲目》,详细介绍了近二千种中药,对医药学有很大的贡献。 走自己的路 旧时的科举考试,对于考生的身体和心理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一般的考生必须经过长途跋涉来到省城参加考试,考生就像是犯人一样,被搜身、禁足,连续几天不许离开单人的考试房,整个过程是十分劳累与紧张。 明朝嘉靖十九年,西元一五四○年,李时珍二十二岁,第三次来到武昌参加乡试,这次比前两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刚得过「骨蒸」病,这种病是因为受了风寒,长期咳嗽造成,皮肤会发热、而且多痰、全身无力,类似肺炎的病症。 大病初愈的李时珍不仅难以通过乡试,甚至几乎再度病倒。这样的经验,对李时珍而言是痛苦的。回乡后,他作了人生第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途径,走自己的道路。这个转变,使得《本草纲目》这本钜著得以诞生,进而改变了整个医药学的发展,影响直到今日……   未完成的父志 李时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西元一五一八年。他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医生,他的医术在湖北蕲州以及附近州县,颇有名气,而且他曾经当过「太医吏目」的医官职务。但是,在旧时的社会里,一个医生不管医术多高明,社会地位总是不高,所以,李言闻一直希望透过当时正规的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计划里,大儿子李思珍,继承自己的医业;而让较聪明的李时珍参加科举考试,完成自己一直没有完成的目标。 李时珍小时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动、好读书,尤其对于大人们讲的各种传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亲收藏的那些有图画的医书、药书更是有兴趣。他也喜欢到田野间采花捕蝶、欣赏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医术高明的大夫,远比考试作官来的有趣多了。 不过在父命难违的情形下,李时珍开始一次又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十四岁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后的乡试一直不如意,直到二十二岁那年以后,李时珍坚决排拒科举考试,而他的父亲也看出儿子的才能与兴趣都在医学上,不得不同意,让他踏上医学之路。     刻苦与天份 李时珍挂牌行医后,治病以外的时间,几乎全部投入读书。当时的人说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可能稍嫌夸大了,但是如果从《本草纲目》中引经据典的广度、深度来看,他广泛而且深入的阅读医学典籍、经史百家、诗词杂文,不仅是可信的,而且是惊人的。 刻苦与天份,使得他的医术日益精进,而且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像是:嗜食灯花的怪病、虫癖等,使得他名声越来越大,于是,楚王 朱英火佥 推荐他到太医院担任医官的职务。太医院是岐黄名家聚集之地,透过与各地名医的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浩瀚的皇室藏书和道地的御用药材,更开拓了他的视野、增长了见识。   第二次的决定 中国传统的药物学,称作「本草学」,事实上它包括了:花草果木、鸟兽虫鱼、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物、动物、矿物的药学;由于其中大多数是植物,所以称为「本草」。 大约在秦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著作,历代医学家陆陆续续也有许多本草著作,时代越后面,人们对于药物的品种、效用、性质的认识越丰富越深入,可是到了明代,逐渐产生一些新的课题,例如:大量新药物被发现、对原有药物有了新的认识、旧本草书中的错误,长期以来未被纠正。 李时珍越深入研究、为更多人看病,就越觉得如果不为传统的本草学作一次大修正、大补充,医药学的水准绝对难以提升。于是,李时珍为他的人生再下了第二次重大的决定。从此,他开始了医药科技史上空前而且艰钜的学术研究与编撰工作,那时的李时珍三十五岁,正值壮年。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研究的对象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无机物与动、植物,书中呈现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用李时珍自己的说法就是「通考据」、「询野人」。 「通考据」的意思就是,通过对文献的校正、考据、整理,纠正过去的错误,寻求正确的知识;至于李时珍所谓的「询野人」,包括了:社会调查、实地实物考察、以及自身的经验。 事实上,李时珍为了解决书本上的疑问,曾作过多次的长途旅行,从文献中知道他的足迹遍及中国十余省、苗傜少数民族地区、穷乡僻壤、荒山野岭。 他曾登上武当山,研究仙果「榔梅」,证实它只是普通的梅子;亲自饮用曼陀罗花籽浸的酒,证实确有麻醉的功效;解剖穿山甲,剖出一升的蚂蚁,证实穿山甲食蚁的特性;请教渔民水生鱼类的习性与捞捕方法;以猎人为师,得知虎骨的疗效。李时珍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明万历六年,西元一五七八年,这部近二百万字,收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物的划时代药物学钜著终于问世,而李时珍也由当年的壮年转变为白发苍苍的老人。   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是总结十六世纪以前药物学的旷世名著,它的贡献有许多方面: ◆ 首创科学分类法。全书将所收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每部再分类,由微至巨,由贱至贵,这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方法。 ◆ 坚持科学精神,广泛的纠正旧书中荒诞迷信的说法。例如:服食水银、雄黄可以成仙;蜘蛛血涂脚,可以步行水上;『草子变鱼』、『马精入地变锁阳』等谬误。 ◆ 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某些金石不分,鱼虫互混,品类错置,或一物误分为二,或二药混为一谈等诸多错误,在很大程度上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 在该书新增药品中,有不少是名不见经传的新品,如三七、锁阳、樟脑、半边莲、土茯苓等等,经作者和其他医家临床验证后,首次收进本草书中,为中国的药物学开创了新的药源。 ◆ 《本草纲目》综合了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解剖学、生理学、人类学等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称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同学们是否发现,许多食品、药物为了宣传它们的功效,都会强调《本草纲目》里说什么什么的。还记得有一则电视广告说:「本草纲目记载,羊乳甘温无毒、补寒冷虚乏……」说什么记得吗?自己去查查《本草纲目》吧!
中国古时的著名医学家
拥有"妙手回春"的医术并出名
与三国时期的华陀同样著名

西游记揭秘:为什么让美猴王去当“弼马温”?

“弼马温”与“辟马瘟”

看过《西游记》中“大闹天宫”一段的读者,一定对“弼马温”这个词印象深刻。在小说中,美猴王在菩提老祖那里学了真本领,打遍龙宫地府,四处惹是生非,惊动了天庭。玉帝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以“弼马温”的官职为诱饵,将其招安。美猴王本以为自己进入了高级干部编制,可以一展宏图,却没想到这“弼马温”只是专门管理天宫的马匹的闲职,于是心生怨恨,弃官回到花果山,第一次与天庭决裂。

翻开中国古代史书,掌管宫廷马匹的一向叫“太仆”,并没有“弼马温”的说法,那么这个官名是从哪里来的呢?晚明文人谢肇淛在笔记《五杂俎》中提到一个说法:“置狙于马厩,令马不疫。《西游记》谓天帝封孙行者为弼马温,盖戏词也。”笔记中的“狙”即指猴子。钱锺书先生解释这一段话说“盖《西游记》第四回美猴王‘官封弼马温’,即本俗说猴能‘辟马瘟’,生发出一段奇谈也。”照这个说法,玉帝大约是欺负美猴王不了解天庭官职系统,根据“辟马瘟”三字的谐音现场胡诌了一个空头官职,不花任何成本就把美猴王控制了起来。美猴王知道自己被如此戏耍,会恼羞成怒也是可以理解的。

古代,猴子的别名叫做“马留”,这个称呼至今保留在两广一带的方言中。《西游记》的作者显然也知道这一点,在百回本《西游记》中,美猴王手下的“花果山四健将”中就有猴子名叫“马流二元帅”。从读音上来说,“马留”一词是“猱”字的上古读音变体,而“猱”正是“猴”的另一种名称。从词义上来说,古人选择“马留”二字表示“猱”的读音,正与猴子预防马病的功能有关。在目前通行的百回本《西游记》面世后不久,李时珍写出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在书中解释猴子的各种异名时,曾经提到,有胡人将猴子称为“马留”,就是因为“养马者厩中畜之,能辟马病”的缘故。日本民俗学家南方熊楠认为,猴群中的猴子有互相捉虱子食用的习惯,将猴子蓄养在马厩中,可能就是利用这一习惯,让猴子捕食马匹身上的寄生虫,减少感染疾病的几率。

成都曾家包汉墓画像石中的马厩图

中国历史上的猴马关系

用猴子防止马疫的传统从何时开始?钱锺书先生认为这种说法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北齐贾思勰的著名农书《齐民要术》。《齐民要术》中有一部分专门介绍养马的窍门,其中引用当时一本记载各类辟邪厌胜之法的著作《术》中的说法,曰:“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辟恶除百病也。”古人认为瘟疫多是天地间“邪气”所致,因此治疗瘟疫常常和“辟邪”“辟恶”联系在一起。晋朝干宝所撰《搜神记》中,记载了一个神异的故事,说晋朝有一位名叫赵固的将军,他的战马忽然因为“腹胀”而死,将军找到了当时著名的术士郭璞,郭璞命人到丛林中,捕捉了一只“似猴而非”的生物,放在马的鼻子前吸气,过了一会儿,已经气绝的战马便喷鼻而起,恢复了生机。这个故事也明显表现出了“猴防马疫”的思想,不同的是猴子只能预防邪气侵入马匹,而这“似猴而非”的生物却能将已经侵入马匹的邪气吸出,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

如果我们抛开文字的局限,放眼当代日益丰硕的考古成果,就会发现,“猴辟马瘟”的传统比我们想象中更为久远。历史学家邢义田先生曾经花了十五年时间,专门收集内亚地区以“猴与马”为主题的绘画与造像,他发现,早在东汉时期,我国的河南、四川、内蒙古、甘肃等地的出土文物中就已经出现过很多猴马共存的画面,在不少图像中,猴子就直接蹲在马厩外拴马的木桩上。也就是说,用猴子当“弼马温”的做法,在《西游记》成书之前一千五百年就已经在中国非常流行了。

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石刻画像

“猴辟马瘟”的民俗不但常见于中国,还广布印度、伊朗、泰国、日本等其它亚洲国家,并产生了诸多变体。在这些变体中,猴子不仅仅可以避免马的瘟疫,也可以保护其它动物免受疾病折磨。在泰国,人们习惯在象舍前饲养猴子,认为上蹿下跳的猴子可以吸引邪神的视线,让它们无法集中精力侵害自己的大象;在日本熊野地区,农户常常在牛圈前悬挂猴爪,试图将灾害拒之门外;在前面说到的农书《齐民要术》中,也提到过养猴于羊圈中,利用“此兽辟恶”的属性,治疗“羊脓鼻口颊生疮”的方法。可见从世界范围来看,猴子和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亲密关系。

日本伊奈川神社马厩护符

亚述石碑上的猴子和大象

虽说如此,相比于其他文明,在汉文化圈的文字和图像记载中,猴子服务马匹的机会远远高于其他动物。这一方面是由于对汉文化圈中上层人士来说马匹的重要性远超其他家畜,另一方面也是由汉语的特性决定的。在日常生活和对话中,中国人总是喜欢讨个好口彩,这种“口彩”通常是利用汉语的谐音实现的。在汉语中,“猴子”的“猴”字和“侯爵”的“侯”字同音,人们常常利用猴子骑马的造型表达“马上封(逢)侯(猴)”或“马上有侯(猴)”的意思。从汉代开始,“马上有猴(侯)”和“马上射雀(爵)”之类的形象就非常流行,人们将这些图像制作成摆件,雕铸为饰品,甚至刻镂于墓室的墙壁上,抒发着自己对建功立业的炽热渴望。不仅如此,汉代的马戏演员还将“马上有猴”的场景通过杂技现场表演了出来,称为“猿骑”。据晋代史书《邺中记》记载,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皇帝石虎的宫廷中,曾有“衣伎儿作猕猴之形走马上。或在胁,或在马头,或在马尾,马走如故”的“猿骑”表演,当时后赵实际控制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并不盛产猴子,因此想出了用人模仿猴子的方法,在其它地区,则会使用真正的猴子进行表演。直到如今,“猴子骑马”仍然是马戏团的保留项目之一。

汉画像砖上的“猿骑”图像,转引自王子今:《“猿骑”考——借助汉代画像砖的探索》

海南猴岛的猴子骑马杂技

“心猿意马”与全真道内丹

“马上封侯”的吉祥表达,使猴子和马共同出现的几率大大增加,久而久之,猴子便由功能繁多的“辟恶”之兽变成了专管马匹的“弼马温”,这也决定了后来美猴王的命运。然而,《西游记》的作者让美猴王做养马的官,用意还不仅于此。

熟悉《西游记》文本的读者都知道,《西游记》虽然是以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佛教故事为背景,但它的回目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道教色彩的词汇,比如第四十一回叫《心猿遭火败木母被魔擒》,第八十二回叫《姹女求阳,元神护道》等等,其中“木母”“姹女”“元神”都是道教术语。根据南开大学陈洪教授的研究,我们现在看到的百回本《西游记》,在最终成型之前曾经过一位道教人士的修改,这位修改者在小说中加入了许多全真道内丹修炼的元素,并改写了小说的回目。回目中的道教术语都指代着小说中的人物,如“心猿”“金公”指孙悟空,“意马”指白龙马,“木母”指猪八戒,“姹女”则指女妖等等。

在全真道的理论中,修炼内丹时,心中的种种杂念会化作“心猿”“意马”四处奔走,如无法妥善收束,便不能修炼成功。“全真七子”之一的马钰曾经作歌咏唱收束心神的过程,其中有一首说道:“妙玄易解,心意难善。穷究如何长便。牢捉牢擒,争奈马猿跳健。十二时中返倒,斗唆人、生情起念。当发愿,便至死来来,与他征战。饶你十分颠傻,却怎禁,坚志专专锻炼。达悟知空,自是内观不见。才方生育天地,药炉中、日月运转。常清静,圣功生,神明出现。”其中既有“马猿跳健”,又有“达悟知空”,简直就是为孙悟空这个人物所写的。如果按照这个理解继续思考,《西游记》“大闹天宫”一段中天庭采用种种办法对付美猴王,正象征着种种收束“心猿”的手段。在小说的第七回中,讲到齐天大圣将天庭打得七零八落,文后有几首赞诗,其中一首说:“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从其中“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安排孙悟空做弼马温,除了以“辟马瘟”的谐音调侃美猴王之外,还暗含着让作为“心猿”的美猴王辅弼“意马”重归温顺的意思。而美猴王抛弃弼马温的官职反出天庭,正意味着单凭心神无法控制奔驰的意念,最终导致修行失败的结果。

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风马令》中,也有用“猢狲”调弄“意马”的段落。(正统道藏本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十二)

有趣的是,“心猿”和“意马”的表述,也出现在佛教修行法门中,就连玄奘大师本人,也使用过类似的词语。在叙述玄奘生平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了玄奘法师写给唐高宗的一封奏表,奏表中玄奘请求高宗同意让自己离开喧闹的长安,去嵩山少林寺专心修行。表中说:“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乞亮此愚诚,特垂听许。使得绝嚣尘于众俗,卷影迹于人间,陪麋鹿之群,随凫鹤之侣,栖身片石之上,庇影一树之阴,守察心猿,观法实相。令四魔九结之贼,无所穿窬;五忍十行之心,相从引发。”当玄奘法师写到“制情猿之逸躁,系意马之奔驰”“守察心猿,观法实相”等等句子时,一定不会想到,在数百年后,小说中的自己会拥有一个掌管马匹的猴子徒弟。

(来自澎湃历史)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zhongyizatan/1014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