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痹和行痹的区别
热痹和行痹的区别
最佳回答
当身体出现一些疾病反应的时候是,需要继续进行调理改善的,如果不能够及时进行有效恢复调理改善的话,往往会对身体来说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的,当身体出现这些疾病反应时,是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恢复和治疗,平时的话以清淡饮食为主,避免吃一些辛辣刺激性食物
最新回答共有3条回答
-
匿名用户
回复痹证 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表现在患者身上的症状是有差异,但不外风、寒、湿三邪侵入肌表,深入经络,痹阻血脉所致,甚者深入筋骨,留恋不去。
故大多数患者病程缠绵,病情顽固,经久难愈,每因气候变化而病症加重”。 因此,治疗宜辨证论治。风湿病可分为“着痹”、“痛痹”、“热痹”和“肾痹”等进行治疗。
着痹
着痹即湿痹,以“四肢关节经常疼痛,尤以气候变化时为甚”为辨证要点,治宜“除风湿,活经络”,方用“自拟利关节汤”。
药方 :生地,熟地,当归,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牛膝,威灵仙,苍术,黄柏,乳香,没药,防己,羌活,防风,白芷,龙胆草,陈皮,茯苓,香附。水煎服,每日早、中、晚各服150毫升,连服5~10剂,以症状消失为度。
痛痹
痛痹即风寒痹,或寒痹,多由于“风寒偏盛,瘀血阻滞脉络”所致,在西北地区更为多见。以“疼痛发生于腰部及股骨部,沿大腿及小腿之后面而至足蹠,夜间疼痛增剧”为辨证要点,柯氏之言“痛痹”,根据其症状特点,相当于现代所说的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等腰腿痛病症。
治宜“温通经络,除湿止痛”,方用“自拟痛痹汤”。
药方: 柴胡,桂枝,白芍,小茴香,茯苓,当归,延胡索,泽泻,川楝子,熟附片,甘草,生姜。开水煎服3次,每日早、中、晚各一次
热痹 认为“热痹”从“痛痹”等发展而来,是“病久邪郁化热”所致,以“膝、肘关节肿胀、发热、疼痛,不能行动”为辨证要点,治宜“除风祛湿”,方用“自拟消肿镇痛活络汤”。
药方: 淫羊藿,追地风,薏苡仁,桑枝,汉防己,知母,黄柏,泽泻,怀牛膝,白茅根,槟榔片,紫苏梗。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服3~5剂。
肾痹
以“腰部经常疼痛,气候转变时更甚”为辨证要点,柯氏之言“肾痹”,即风湿腰痛。治宜“通经络,除风湿”,方用“自拟肾痹汤”。
药方 :蔓荆子,藁本,羌活,防风,当归,川芎,白芍,桃仁,红花,牛膝,续断,乳香,小茴香,鹿角,香附,木香,沉香,甘草,生姜。水煎服,每日早、中、晚各服150毫升,连服4~5剂。
-
松柏友
回复现代所谓“关节炎”就是“痹证”、“历节风”范畴内的一种。骨为肾所主;灌注渗润之液为血之所属,心之所主;关节之韧筋,为肝之所主,故关节炎与肾、心、肝关系极密。古谓“历节”,就是关节有漏沥之意。中医历来分类甚多,临床观察,可分为两类两期,一类偏于风寒类,一类偏于湿热类;一期是活动进展期,一期是静止稳定期。属于那类,据症择方,自无大误。
活动进展期,就是风痹、行痹、热痹,初应驱风透邪,清热通络解毒,疏经搜络,继而燥湿活血;
静止稳定期,就是风湿性关节炎,痛痹、着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即历节,亦称肾痹,一般采用温经散寒,活血养血,通络定痛。
痹证之治,宜首辨风寒湿痹与热痹之不同,关节红肿,定是热痹;酸痛游走,定是行痹。痛之游走,尚辨识气血、脏腑之虚亏。“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