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痧西医是什么病
丹痧西医是什么病
最佳回答
丹痧西医称为猩红热,这种疾病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临床表现上主要有发烧、咽痛、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一旦出现要及时的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太原`赵**
回复
-
北京-梁**
回复【导读】肺系病证是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儿科学考试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感冒和乳蛾等,都是历年考试的重点难点,为了帮助各位考生都能对中西医执业医师肺系病证知识要点有更加准确清晰的认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中西医执业医师肺系病证考点速记(乳蛾),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为外感风热,或平素过食辛辣炙馎之品,脾胃蕴热所致。外感风热之邪犯肺,邪毒循经上逆,风热搏结与咽喉,导致喉核赤肿疼痛。
(二)辨证论治
1.风热搏结证
证候:喉核赤肿,咽喉疼痛,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涕,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治法:疏风清热,利咽消肿。
方剂:银翘马勃散。
2.热毒炽盛证
证候:喉核赤肿明显,甚至溃烂化脓,吞咽困难,壮热不退,舌红,苔黄,脉数或指纹青紫。
治法: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剂:牛蒡甘桔汤。
3.肺胃阴虚证
证候:喉核肿大暗红,咽干咽痒,干咳少痰,大便干结,小便黄少,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或指纹淡紫。
治法:养阴润肺,软坚利咽。
方剂:养阴清肺汤。
关于2021中西医执业医师肺系病证考点速记的相关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到这里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想了解更多医学类从业资格考试,备考、提升、报名、领证等相关信息,欢迎关注小编,获取更多资讯。
-
李雲松
回复概 述
丹痧,近代名之“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为特征。冬春季节为多见。2~8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多流行于温带地区。预后良好,但病后常易并发心、肾疾病,故须注意防治。
“丹痧”一名初见于清代顾玉峰氏《丹痧阐介》,因本病咽喉肿痛症状较明显,故又称“烂喉痧”或“烂喉丹痧”。《丁甘仁医案》附篇“喉痧症治概要”中亦载有;“雍正癸丑年间以来,有烂喉痧一症,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丹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肿烂,一团火热内炽。”因有明显传染性,故也有“疫喉”、“疫喉痧”及“疫疹”等名称。
病因病机
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从口鼻而入,蕴于肺胃,由表入里。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外邪束于表,疫毒郁于内,蒸腾肺胃两经,上循咽喉,故首见恶寒发热,头痛咽痛等症。邪毒化火,上攻咽喉,则红肿疼痛,或起白腐糜烂。
疫毒之邪由气入营,内伏血分,伏热外透于肌肤,则发为痧疹,色红如丹。毒重者,丹疹可融合成片。
舌为心之苗,心火上炎,灼津耗血,故本病常见舌生芒刺,状如杨梅,而有“杨梅舌”之称。
如邪毒炽盛,内陷心肝,则可出现抽风、昏迷等重危症状。后期常见肺胃阴伤之证。
本病在病程中或恢复期间,可以出现心悸、骨节痹痛和红肿灼痛、水肿等症。
临床表现
起病多急骤,常有发热,咽痛,头痛,呕吐等症状,咽部和扁桃体红肿,扁桃体上可有点片状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可见“黏膜疹”、“杨梅舌”。颈及颌下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
皮疹一般在发热1~2天内出现,先始于耳后、颈部,布至上胸部,1天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是在全身皮肤弥漫充血发红的基础上的“鸡皮疹”,可见“口周苍白圈”。
皮疹出现后48小时内达到高峰,然后依出疹先后顺序消退,2~4天内完全消失。病程第1周末或第2周开始脱皮,在手掌、脚底及四肢处可见大片状脱皮,可呈手套、袜套状。
并发症:风湿病多在病程3周后发生,表现为关节游走性肿痛。心肌炎、心内膜炎或全心炎症等较少见。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于病期第三周。可表现为尿少、浮肿、高血压及血尿,亦可仅表现为尿检查异常。一般预后良好,多能自愈。
一般护理
呼吸道隔离:病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培养3次阴性。
居室应寒温适宜,空气流通,充分休息,勿吹风受凉。
保护皮肤及口腔清洁,常用温淡盐水含漱。
饮食应清淡,水分应充足,多选水果及青菜,忌食辛辣食品及鱼腥发物。
详细观察和记录皮疹的透发和分布情况,及时发现并发症。
已接触本病的健康儿童,应检疫观察7~12天。
辨证施护
证 候 症 状 护治法则 代表方 护 理
邪侵肺卫 发热骤起,畏寒头痛,皮肤潮红,痧疹隐见,灼热无汗,咽部红肿疼痛,乳蛾红肿或伴白腐糜烂,大便干,舌质红,苔薄,脉浮数有力。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解肌透痧汤加减 邪侵肺卫护理
毒在气营 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全身皮肤密布细小红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布及全身,色红如丹,按之褪色,口唇干红,舌质红绛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凉营清气汤加减 毒在气营护理
疹后伤阴 痧疹布齐后1至2天,开始皮肤脱屑,身热渐退,可有低热,口唇干燥,或有干咳,食欲减退,舌红少津,脉细数。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沙参麦冬汤加减 疹后伤阴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