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痧叫猩红热吗
丹痧叫猩红热吗
最佳回答
丹痧也叫猩红热,这是现代医学上的一种名称。主要是因为感受痧毒之邪而引起的,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这种疾病好发于春季和冬季,多发生在8岁以下的儿童,在患病期间一定要注意多喝温开水,流质或者半流质的饮食,注重营养。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广东熊**
回复中药处方(一)
提醒您:小儿猩红热中药方剂 此民间偏方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方名】猩红热方剂一。
【组成】板蓝根10克生石膏18克竹叶3克赤芍5克丹皮3克芦根10克生地12克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3克玄参6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治法】清热解毒,泻热滋阴。
【主治】猩红热。毒疹已出,仍高热,口渴、咽喉红肿、疼痛,可见腐物附着,时或谵语,舌质红或绛有芒刺、中心老黄苔,脉洪数。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处方(二)
【方名】猩红热方剂二。?
【组成】连翘15克双花15克菊花20克牛蒡子10克芦根15克黄芩10克生地20克玄参15克寸冬15克竹茹15克栀子10克。【用法】水煎服,每5小时服1次,可以连续服用,直至痧透热解。
【治法】清热解毒透痧。?
【主治】烂喉丹痧。其疹点颗粒界限不清,融合成片,以胸背为甚,唯口唇四周呈灰白色而无疹点。伴随疹点的出现,症见高热神昏,谵语,耳聋狂躁,干呕不眠,口干喜冷饮,脉象洪数,舌起芒刺,舌苔赭腻,黑干如胶皮。
【加减】丹痧未透不宜攻下,如大便严重秘结者,可加大黄10克,服药后大便得通,即减去大黄。若配合牛黄安宫丸1~2丸,以凉黄酒调化,随汤药同服,效果更显。
【备注】烂喉丹痧又称时疫喉痧,沿门阖境,传变迅速;此乃天时寒暖不定,秽霉浊气发为温毒,从口鼻内侵肺胃之气分,肺胃热毒上攻而发。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
杭州-毛**
回复【概 述】
丹痧又称喉痧、疫痧、烂喉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猩红色皮疹,杨梅舌,疹后脱皮为特征。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3~7岁小儿多见。
1.定义
丹痧又称喉痧、疫痧、烂喉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猩红色皮疹,杨梅舌,疹后脱皮为特征。
2.发病情况
[发病季节] 四季均有发生,以冬春两季为主。
[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3~7岁小儿多见。
3.预后
痧毒疫疠之邪由口鼻侵入,病势较急骤,并常可引起流行,预后多较良好,但也可在病程中或病后并发心悸、水肿、痹证等。
4.范围
本病西医学称猩红热。
【病因病机】
1.病因
发病原因为感受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寒暖不调,邪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
2.病机
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病之初起,邪束于表出现表证,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通于胃,喉通于肺,痧毒内侵,咽喉首当其冲,邪毒蒸腾,熏灼咽喉,导致咽部红肿糜烂。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痧毒之邪,内蕴肺胃,外泄肌表,邪毒布散于体内三焦,全身透发出密集皮疹。舌为心之苗,邪毒内灼,心火独盛,加之热耗阴津,故舌生红刺,舌光无苔,状如杨梅。邪毒进一步化火入里,传入气营,或内逼营血,痧疹色泽转红紫或见瘀点,还可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舌紫绛等。痧毒疫疠之邪,以外透为顺,内陷为逆,若邪毒炽盛,内陷心肝,则可出现抽搐,昏迷等重症。而邪从火化,又最易伤阴耗津,故病之后期可见肺胃阴伤之证。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7天。
2.前驱期 起病急骤,突然发病。轻者发热38~39℃,重者可高达40℃,可有头痛,咽部与扁桃体肿痛,上覆较易拭掉的脓性分泌物,并见杨梅舌。
3.出疹期 发病12~48小时出现鲜红色皮疹,先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通常24小时布满全身。皮疹密集而均匀,压之暂呈苍白。肘前、腋下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成线状(帕氏线)。面部潮红,不见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环口苍白圈。
4.恢复期 体温渐至正常,皮疹按顺序消退,疹退后有糠屑样脱皮。脱皮后无色素沉着。
-
杭州-毛**
回复分类:医疗/疾病 >> 儿科
问题描述:
儿子发烧两天,开始是高烧,39度左右,医生头天诊断为扁桃体炎,给开了阿奇霉素和利巴韦林之类的吊针,注射后一直持续低烧,在37.5-38之间,大约有14小时之久,因是低烧,所以没有做退烧处理,只是让他多喝水,第二天询问医生,医生诊断为“猩红热”,因为全身出现规则分布的红点,头、脸发红,给开了青霉素和维生素之类的吊针,注射后当时还是低烧,但4小时后体温正常,身上皮疹基本消退。这是猩红热吗?是否需要隔离?退烧后是否继续打吊针?
解析: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后期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肾并发症。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根据起病急骤、典型皮疹、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及疹退后脱皮屑,结合全身症状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和接触史诊断较易。但应与风疹、麻疹相鉴别(前面章节已介绍)。此外应注意有无服药史,以除外猩红热样药疹。
治疗可分一般治疗及全身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咽痛时可给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应及时退热。患儿应隔离3~4周,以防传染其他儿童。
(2)全身治疗 尽管目前抗生素品种越来越多,效力越来越强,但青霉素仍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因为青霉素对链球菌感染有特效,故不仅治疗效果好,尚可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与风湿热等并发症。一般用青霉素G。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名为“烂喉丹痧”或“疫痧”。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乃温毒内侵,上蒸咽喉,外达全身所致。辨证治疗大体可分为三型:
(1)邪在肺卫证 症见突然发热,咽痛,少量皮疹,舌苔薄腻,脉数。治宜清热透疹法,方选银翘散化裁。
(2)热入气营证 症见高热烦躁,咽喉肿痛,全身皮疹,口唇苍白,杨梅舌,脉数。治宜清热凉血法,方选清瘟败毒饮化裁。
(3)疹后阴伤证,症见皮疹已消,留有余热,神疲食少,舌红脉细。治宜养阴清热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化裁。
除治疗用药外,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一定的温度及湿度,有条件者应采取隔离治疗;治疗期间应多吃鲜嫩多汁的水果、蔬菜;避免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饮食以清淡为宜;患者的衣被要洗烫或曝晒。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主要致病菌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A组菌株,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咽部引起化脓性病变,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症,使皮肤产生病变,严重时肝、脾、肾、心肌、淋巴结也可出现炎症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2~3周后可在全身多器官组织产生变态反应性病变。
病菌一般存在于猩红热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部,通过空气飞沫(说话、咳嗽、打喷嚏)直接传染,也可由带菌的玩具、生活用品等间接传播,偶尔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
[流行病学]
本病全年可发病,但以冬春为高峰,主要多见于5~15岁儿童。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及带菌者,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视为传染源。猩红热病人自发病前一日至出疹期传染性最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热、对干燥抵抗力弱,故间接接触传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故猩红热可再感染。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1~7天,一般为2~3天,其临床表现是细菌、毒素和变态反应综合的结果,临床上分轻型、普通型、中型、脓毒型、外科型和产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热咽痛、头痛,周身不适。发病12~48小时可出现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弥漫性潮红的基础上,散布粟粒大小点状丘疹,压之褪色,疹面无正常皮肤,皮肤瘙痒,皮疹常先由耳后、颈部开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时达最高峰,以后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2一3日消失。个别可持续1月。咽部及扁挑体充血、红肿,表面及腺窝有黄白色渗出物,易拭去。软腭粘膜充血水肿,可见小米粒状丘疹和出血点,称腥红热粘膜内疹,病初时舌被覆白苔, *** 红肿突出白苔外,称“草莓舌”,2~3天后舌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红色)。舌 *** 仍凸起,称“杨梅舌”。面无点状丘疹而呈均匀红色。口鼻周围相对苍白称“口周苍白圈”。近些年来,猩红热已趋于轻型,发疹不呈全身性,持续时间短,大片脱屑也少见。但后期仍可并发变态反应病变,如风心病、急性肾炎。
猩红热的早期症状是发热、嗓子痛、头痛等,检查可见扁桃体红肿,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点片状物附着,容易误诊为急性扁桃体炎。除上述症状外,还有怕冷、呕吐症状,12~36小时以面部开始全身弥漫性充血基础上颈、胸、腋下及全身出现排列密集、分布均匀象针尖大小鲜红的鸡皮样米粒疹,压之退色,有的融合成片,痒感明显,在肘弯部及大腿根部等皮肤皱折处还可见鲜红色的帕氏线;3~5天出现杨梅舌,脸部发红,口周苍白成为一个苍白圈。经治疗后的3~4天皮疹逐渐消退可见脱屑。
猩红热的病情比较严重,并发症较多,容易并发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及颌下淋巴结炎、中毒性肺炎、急性肾炎、中毒性心肌炎、风湿热等,重症患者可出现休克、败血症,治疗不及时能导致死亡。
猩红热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2-3天,有发热,咽痛,全身不适等中毒症状,24小时内出现特征性猩红色皮疹。其特征为:1)持续发热,体温灾39度左右。伴咽部和扁桃体红肿。2)在弥漫性充血发红的皮肤上散布针尖大小的隆起的红色点状皮疹,严重时呈出血疹。3)皮肤褶皱处可见紫色条纹-pastia线。4)除口鼻周围,面部其他处充血潮红,称口周苍白圈。5)腭部粘膜可见粘膜疹;舌被白苔,红色的舌 *** 突出于白苔之外,称“草莓舌”,2-3日后苔落,舌面光滑象牛肉,称“杨梅舌”。6)病程的一周,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随之开始脱皮。轻者呈糠屑状,重者成片或手套,袜套样。
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A族乙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者多为儿童。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食品、食具等而传染。临床表现以高热及全身细小密集红斑为特征。同时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还可见到四种特异性表现,即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和手套、袜套样脱屑。那么这些体征具体如何,又是何时出现的呢?
本病潜伏期2~5天,起病急剧,突然高热、头痛、咽痛、恶心、呕吐等。若细菌是从咽部侵入的,则扁桃体红肿,可有灰白色易被擦去的渗出性膜,软腭粘膜充血,有点状红斑及散至性瘀点。发病初期,出疹之前即可见舌 *** 红肿肥大,突出于白色舌苔之中,称为“白色杨梅舌”。3~4天后,白色舌苔脱落,舌色鲜红,舌 *** 红肿突出,状似杨梅,称“红色杨梅舌”,同时伴有颌下淋巴结肿大。
病后1天发疹,依次于颈、胸、躯干、四肢出现细小密集的红斑、压之褪色,约36小时内遍及全身。肘弯、腋窝、腹股沟等皱褶处,皮疹更加密集而形成深红色或紫红色瘀点状线条称“帕氏线”。由于两颊及前额充血潮红,但无皮疹,口鼻周围呈现特征性口周苍白,称“ 环口苍白圈”。
皮疹出现48小时内,疹达高峰,皮疹呈弥漫性猩红色,重者可有出血疹。皮疹持续2~4天后,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起病第7~8天开始脱屑,全身性,尤其后掌、足跖为大片脱皮,像手套、袜套状。重者有脱发。
本病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
(1)化脓性并发症 有扁桃体周围脓肿、颈淋巴结炎、鼻窦炎、中耳炎、乳突炎等。
(2)中毒性并发症 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3)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在病后2~3周出现,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
[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
①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典型皮疹、莓样舌及脱屑。
②B型溶血性链球菌培养阳性,还可参考接触史及白细胞升高的变化来判断。本病需与其他发疹性疾病进行鉴别。
[治疗]
①一般治疗:病人进行呼吸道隔离,强调卧床体息。以免劳累发生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②病原治疗:青霉素G为首选药物,儿童为2~4万U/千克/日,成人为120~240万U/日,分2~3次肌肉注射。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儿童20~40mg/kg/日,成人1~2g/日,分4次服。7~10日为一疗程。另外也可用林可霉素,尚有用狍霉素族、利福平治疗猩红热,均收到好效果。
③并发症治疗:化脓性并发症时加大青霉素剂量,风湿热者抗风湿,并发急性肾炎按急性肾炎处理。
患病后要及时治疗、隔离,对病人的排泄物和污染物随时消毒,患者要卧床休息,多喝开水,进清淡易消化食物。
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连用7~10天,病情严重者可加大剂量静脉点滴。
[预防]
猩红热病人要严格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为止。有接触史的易感者,可预防性用青霉素G40~80万u/日,3~4天。
⒈在猩红热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公共场所。⒉不要让孩子与猩红热患者接触;如已接触过,可用淡盐水漱口,并用抗生素2~3天。
-
松柏友
回复丹痧也称烂喉痧、疫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2~8岁小儿,常发生于冬春季节。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猩红热。
本病属“温病”范畴。
一、病因病机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寒暖失常、机体脆弱之时,从口鼻而人,蕴于肺胃两经。邪毒化火,上攻咽喉,则红肿疼痛,或起白腐糜烂。毒从肌表而透,则发为痧疹,色红如丹。热毒炽盛,内陷心肝,则可见抽搐、昏迷等危笃症状。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有弥漫性猩红色皮疹为特征。
2.诊断
(1)有流行病史和接触史,起病急。
(2)初期多伴发热或高热,咽喉掀红肿痛,甚则腐烂。发病12小时后即出现皮疹,首见于耳后及颈部,继而蔓延至躯干及四肢,24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猩红色细小丘疹,用手指扪压后,皮肤红晕暂隐退,显出苍白色。皮疹最明显的地方为腋窝、肘弯及腹股沟等处,而口周反显苍白,形成环口苍白圈。
(3)皮疹消退后,皮肤可见小片或大片脱屑。本病初期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剥脱,呈杨梅样舌。
(4)本病的皮疹应与药物疹及风痧的皮疹作鉴别。某些药物疹与猩红热皮疹相似,但缺乏全身症状。风痧的皮疹有时可像猩红热,但有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疹退后不脱屑之特点。
三、辨证施治
1.邪侵肺卫型
【辨证】发热骤起,头痛畏寒,灼热无汗,咽红肿痛,吞咽不利,皮肤潮红,疹点细小,状如锦纹。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施治】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牛蒡子、浮萍、射干、连翘、桑叶、菊花各10g,荆芥、蝉蜕、桔梗、甘草各6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
2.毒在气营型
【辨证】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或糜烂自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舌质红,苔黄糙,或舌红起刺少苔,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施治】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水牛角(先煎)、生石膏各30g,生地黄、赤芍、牡丹皮、连翘、淡竹叶、射干各10g,芦根15g,黄连、马勃、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2剂。
3.疹后阴伤型
【辨证】丹痧渐消,身热渐退,低热,皮肤脱屑,唇口干燥,干咳,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施治】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玉竹各12g,麦冬、天花粉、桑叶、地骨皮、玄参各10g,桔梗、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剂。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银翘解毒片、板蓝根冲剂(适用于邪侵肺卫型)。
(2)牛黄清宫丸、神犀丹、六神丸(适用于毒在气营型)。
(3)玉竹膏、二冬膏、川贝雪梨糖浆(适用于疹后阴伤型)。
2.验方
(1)金银花、连翘、菊花各10g,荆芥、牛蒡子、蝉蜕、山豆根、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邪侵肺卫型)。
(2)金银花、连翘、紫草、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各10g,水牛角20g(先煎),甘草6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毒在气营型)。
(3)腊梅花、连翘、天冬、麦冬、沙参、白芍、茯苓各10g,知母、枇杷叶、玉竹各6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疹后阴伤型)。
3.针灸疗方针刺取风池、合谷、曲池、少商、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次。
4.外治方选用冰硼散、锡类散、牛黄散或双料喉风散吹喉,每日3~4次。
五、调护
(1)保证小儿足够的水分和营养,要进行隔离1周,注意口腔清洁。
(2)全身症状严重时,应及时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