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丹痧是什么症状

时间: 阅读:1589

丹痧是什么症状


最佳回答

健康管理师

健康管理师

2023-07-16 22:01:46

如果出现丹痧的症状,患者会出现发热,咽喉肿痛或伴有腐烂的情况,患者还有可能会出现危害,吞咽时加剧伴有头痛。建议患者发现病情及时治疗,以免影响病情加重,这种病情是属于传染性疾病,在发病期间尽量居家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最新回答共有4条回答

  • 太原`赵**
    回复
    2023-07-17 01:01:11

  • 根河-李**
    回复
    2023-07-17 01:01:11

    丹痧也称烂喉痧、疫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2~8岁小儿,常发生于冬春季节。本病相当于西医的猩红热。

    本病属“温病”范畴。

    一、病因病机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寒暖失常、机体脆弱之时,从口鼻而人,蕴于肺胃两经。邪毒化火,上攻咽喉,则红肿疼痛,或起白腐糜烂。毒从肌表而透,则发为痧疹,色红如丹。热毒炽盛,内陷心肝,则可见抽搐、昏迷等危笃症状。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有弥漫性猩红色皮疹为特征。

    2.诊断

    (1)有流行病史和接触史,起病急。

    (2)初期多伴发热或高热,咽喉掀红肿痛,甚则腐烂。发病12小时后即出现皮疹,首见于耳后及颈部,继而蔓延至躯干及四肢,24小时内遍及全身。皮疹为弥漫性猩红色细小丘疹,用手指扪压后,皮肤红晕暂隐退,显出苍白色。皮疹最明显的地方为腋窝、肘弯及腹股沟等处,而口周反显苍白,形成环口苍白圈。

    (3)皮疹消退后,皮肤可见小片或大片脱屑。本病初期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剥脱,呈杨梅样舌。

    (4)本病的皮疹应与药物疹及风痧的皮疹作鉴别。某些药物疹与猩红热皮疹相似,但缺乏全身症状。风痧的皮疹有时可像猩红热,但有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疹退后不脱屑之特点。

    三、辨证施治

    1.邪侵肺卫型

    【辨证】发热骤起,头痛畏寒,灼热无汗,咽红肿痛,吞咽不利,皮肤潮红,疹点细小,状如锦纹。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施治】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牛蒡子、浮萍、射干、连翘、桑叶、菊花各10g,荆芥、蝉蜕、桔梗、甘草各6g。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

    2.毒在气营型

    【辨证】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或糜烂自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舌质红,苔黄糙,或舌红起刺少苔,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施治】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水牛角(先煎)、生石膏各30g,生地黄、赤芍、牡丹皮、连翘、淡竹叶、射干各10g,芦根15g,黄连、马勃、甘草各6g。水煎服,每日1~2剂。

    3.疹后阴伤型

    【辨证】丹痧渐消,身热渐退,低热,皮肤脱屑,唇口干燥,干咳,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施治】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玉竹各12g,麦冬、天花粉、桑叶、地骨皮、玄参各10g,桔梗、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剂。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银翘解毒片、板蓝根冲剂(适用于邪侵肺卫型)。

    (2)牛黄清宫丸、神犀丹、六神丸(适用于毒在气营型)。

    (3)玉竹膏、二冬膏、川贝雪梨糖浆(适用于疹后阴伤型)。

    2.验方

    (1)金银花、连翘、菊花各10g,荆芥、牛蒡子、蝉蜕、山豆根、甘草各6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邪侵肺卫型)。

    (2)金银花、连翘、紫草、生地黄、赤芍、牡丹皮各10g,水牛角20g(先煎),甘草6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毒在气营型)。

    (3)腊梅花、连翘、天冬、麦冬、沙参、白芍、茯苓各10g,知母、枇杷叶、玉竹各6g,甘草3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疹后阴伤型)。

    3.针灸疗方针刺取风池、合谷、曲池、少商、血海、三阴交。用泻法,每日1次。

    4.外治方选用冰硼散、锡类散、牛黄散或双料喉风散吹喉,每日3~4次。

    五、调护

    (1)保证小儿足够的水分和营养,要进行隔离1周,注意口腔清洁。

    (2)全身症状严重时,应及时诊治。

  • 就是那个人
    回复
    2023-07-17 00:00:01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与丹痧病人接触史。

      2.临床表现潜伏期1-12天,病程一般为2-5天。

      (1)前驱期一般不超过24小时。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咽痛,吞咽时加剧。伴头痛,呕吐,厌食,烦躁不安等症。咽及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软腭充血,有细小红疹或出血点,称为粘膜内疹,每先于皮疹出现。颈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2)出疹期一般在起病12-24小时内出疹。皮疹从耳后、颈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晕,压之退色,其上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疏密不等,以颈部、肘前、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称线状疹。皮肤表面呈鸡皮样,皮疹有瘙痒感。面颊充血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称环口苍白圈。病初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剥脱,舌红起刺,称杨梅舌。

      (3)恢复期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以后2-4天内依出疹次序消退。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疹退1—2周后开始成片状脱屑、脱皮,约2周脱尽,无色素沉着。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细菌培养可分离出A组p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鉴别诊断

      与麻疹、风痧、奶麻的鉴别诊断,见下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丹痧属温疫性疾病,一般可以卫气营血辨证,其病期与辨证有一定规律。病在前驱期,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痧疹隐现色红,病势在表,属邪犯肺卫。进入出疹期,壮热口渴,咽喉糜烂有白腐,皮疹猩红如丹或紫暗如斑,病势在里,属毒炽气营;病之后期,口渴唇燥,皮肤脱屑,舌红少津,属邪衰正虚,气阴耗损。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为基本法则,结合邪之所在而辨证论治。病初邪在表,宜辛凉宣透,解表利咽;病中邪在里,宜清气凉营,解毒利咽;病后邪退阴伤,宜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丹痧病就是猩红热吗

丹痧指的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