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丹痧病就是猩红热吗

时间: 阅读:6254

丹痧病就是猩红热吗


最佳回答

六月雪

六月雪

2023-07-16 22:01:16

丹痧病是猩红热,在西医的叫法叫猩红热,一般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患者会出现咽喉肿痛,会伴有腐烂性,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发热的情况,这种病传染性比较强,会常常发生于儿童比较偏多,建议患者发现病情及时治疗,以免影响病情加重期间,尽量避免接触他人,以免传染给他人。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松柏友
    回复
    2023-07-17 01:01:40

  • 根河-李**
    回复
    2023-07-17 01:01:40

    在日常生活中,猩红热会出现皮疹的现象,一定要小心处理。那么猩红热能洗澡吗?不妨和我了解下!

    猩红热吃什么药好的快猩红热吃什么药好的快之西药

    【首选抗生素药物—青霉素】

    猩红热是由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也就是说猩红热的发病与细菌感染有关,既然是细菌感染,那么要治疗猩红热就需要用抗生素了,而治疗猩红热的抗生素中青霉素是首选的药物。

    青霉素廉价易得,抗菌谱广,毒性很低,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A组溶血性链球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而青霉素对这一类细菌比较敏感,可以作为杀菌的药物,青霉素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达到杀死细菌的目的。

    早期应用青霉素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应用方法具体如下:

    儿童2万-4万U/kg体重,分2-4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用青霉素治疗后,80%的患儿24h即可退热,平均1.1天咽拭子培养可阴转,4天咽炎消失,皮疹消退,普通型患儿连用5天即可。

    对于较严重的中毒性或脓毒型猩红热患儿可适当加大青霉素剂量,加至10万-20万U/(kg·d),静脉滴注,连续用药到热退以后3天。

    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剂量20-40mg/(kg·d),分3次或4次口服。也可用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恶唑),亦可选用氯霉素、林可霉素或头孢菌素等。

    对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连续7天,一般均可阴转。

    【青霉素过敏可改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在使用青霉素之前,一定要做皮试,也就是过敏试验。不少人对青霉素有过敏史,对这类人群,如果患上了猩红热就不适合使用青霉素抗菌治疗了,可以改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比如红霉素、土霉素等,也可以使用复方新诺明新一代的磺胺类药物进行抗菌治疗。

    不管是青霉素,还是红霉素等其他类型的抗生素治疗,都需要治疗一个疗程,至少应使用抗生素一周以上,且要进行咽拭子细菌培养的检查,检查是阴性了,才可以停止使用抗生素。如果是阳性,说明细菌还没有完全被杀死,需要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

    【并发症应对症下药】

    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年长儿童咽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杜灭芬含片。若患儿发生感染性休克,应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给血管活性药物等。

    并发风湿病的患儿,可给抗风湿治疗。阿司匹林剂量儿童为0.1/(kg·d),分3次或4次口服,症状控制后,药量可减半。积极的抗风湿治疗,可预防心脏瓣膜病变的发生。发生了肾炎的患儿,可按内科治疗肾炎的方法处理。

    猩红热吃什么药好的快之中药

    【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一:

    组成:?板蓝根10克 生石膏18克 竹叶3克 赤芍5克 丹皮3克 芦根10克 生地12克 银花10克 连翘10克 牛蒡子3克 玄参6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

    治法:清热解毒,泻热滋阴。

    主治:猩红热。毒疹已出,仍高热,口渴、咽喉红肿、疼痛,可见腐物附着,时或谵语,舌质红或绛有芒刺、中心老黄苔,脉洪数。

    中药处方二:

    组成:?连翘15克 双花15克 菊花20克 牛蒡子10克 芦根15克 黄芩10克 生地20克 玄参15克 寸冬15克 竹茹15克 栀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5小时服1次,可以连续服用,直至痧透热解。

    治法:清热解毒透痧。

    主治:烂喉丹痧。其疹点颗粒界限不清,融合成片,以胸背为甚,唯口唇四周呈灰白色而无疹点。伴随疹点的出现,症见高热神昏,谵语,耳聋狂躁,干呕不眠,口干喜冷饮,脉象洪数,舌起芒刺,舌苔赭腻,黑干如胶皮。

    加减:丹痧未透不宜攻下,如大便严重秘结者,可加大黄10克,服药后大便得通,即减去大黄。若配合牛黄安宫丸1~2丸,以凉黄酒调化,随汤药同服,效果更显。

    备注:烂喉丹痧又称时疫喉痧,沿门阖境,传变迅速;此乃天时寒暖不定,秽霉浊气发为温毒,从口鼻内侵肺胃之气分,肺胃热毒上攻而发。

    中药处方三:

    组成: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6克、玄参6克、桔梗10克、蝉衣3克、浮萍10克、豆豉10克、荆芥3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待温,分次服。

    治法:辛凉清热,解毒利咽。

    主治:邪侵肺胃。突然发热恶寒,头痛呕吐,咽喉疼痛红肿,肌肤丹痧隐约可见,舌质红苔白,脉浮数。

    中药处方四:

    组成:犀角3克(先煎)、生石膏25克(先煎)、黄连1.5克、鲜生地10克、鲜石斛10克、鲜芦根10克、鲜竹叶6克、连翘10克、元参10克。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主治:毒在气营。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的白点,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淤点。见疹后1-2日舌苔黄燥,舌质红刺,3-4日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杨梅,脉数无力。

    组成四:?沙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生甘草3克、扁豆10克、桑叶10克。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主治:疹后阴饬。丹痧布齐后1-2日,开始皮肤脱屑,此时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亦渐减轻,但留有低热,唇口干燥,或伴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脉细数。

    【简易方药】

    (1)大青叶、板蓝根、土牛膝根各15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邪侵肺卫证。

    (2)紫草、车前草各15~30g。水煎,连服7日。用于毒炽气营证,也可用于预防。

    【中成药】

    (1)三黄片:每次2~3片,每日3次。用于毒炽气营证。

    (2)五福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于毒炽气营证。

    【外治疗法】

    (1)金银花、山豆根、夏枯草、青果、嫩菊叶、薄荷叶各适量。煎汤漱口,每日2~3次。用于咽喉肿痛。

    (2)玉钥匙散或锡类散,吹喉。每日 2~3次。用于咽喉肿痛。

    (3)金不换散或珠黄散,吹喉。每日2~3次。用于咽喉糜烂化脓。

    猩红热能洗澡吗

    猩红热出疹期间一般不洗澡,这时候免疫力比较弱,孩子容易感冒,而且出疹期间传染性是最强的,护理的人容易受到传染。这期间为了保持孩子皮肤清洁,可以用温水擦擦身,重点是清洗私密部位,而使用过的毛巾、水盆都应高温消毒,包括换下来的衣被也要洗晒。

    如果出疹期间瘙痒难耐,可以用炉甘石洗剂清洗皮肤,肥皂擦洗是绝对不行的,家长还应当给患儿剪短指甲避免挠抓。

    到了恢复期,孩子出现脱屑现象时,也不宜频繁洗澡,若洗澡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洗澡的时间要短,可加入少量油类如液体石蜡减少痛感。当皮肤大块脱皮时,用消毒剪刀修剪,不要撕剥,以免皮肤感染。而且需要注意病床被褥清洁,勿使皮屑飞扬,以免出现交又感染。

    猩红热怎么护理1、注意通风和消毒

    患儿日常用品应当及时进行消毒,衣被要洗晒,用具可以暴晒,至少30分钟,食具煮沸消毒。孩子的疾、鼻涕要吐或移在纸里烧掉,用过的脏手绢要用开水煮烫。另外,孩子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每天不少于3次,每次15分钟,保持卫生和环境安静。

    2、注意皮疹瘙痒

    猩红热发病期间可以伴有皮疹瘙痒等症状,家长应当给患儿剪短指甲避免挠抓,可给予温水浴或炉甘石洗剂清洗皮肤,禁用把翻皂擦洗。当出现大片脱皮应任其自然脱落,局部可涂以石蜡油。

    3、注意脱皮

    当出现皮肤脱屑时,需要注意病床被褥清洁,勿使皮屑飞扬,以免出现交又感染。当皮肤大块脱皮时,用消毒剪刀修剪,不要撕剥,以免皮肤感染。

    4、注意饮食调节

    猩红热发病后,饮食要清淡,多饮开水。患儿应进食高热量和高蛋白的流食,为机体补充能量,对抗病毒。患儿应多食牛奶、豆浆、蛋花汤、鸡蛋羹等含优质蛋白高的食物,还应多给藕粉、杏仁茶、莲子粥、麦乳精等补充热量。

    5、注意忌口

    猩红热的孩子忌食发物、过甜过咸的食物、辛辣食物、冷饮、较长纤维的蔬菜和水果、热性水果和油炸食物,不然会刺激患儿咽喉,使粘液分泌增多,加重病情。

    6、注意周边环境

    居室应垂挂窗帘、门帘,最好为红色,如无红色者也宜深色为佳。禁绝一切秽气、臭气及其他难闻的怪味,严禁焚烧纸类、布类,因这种气味可以使透泄正常的麻疹陷去,造成毒邪内陷的恶果。

  • 李雲松
    回复
    2023-07-17 01:01:40

    【概  述】

      丹痧又称喉痧、疫痧、烂喉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猩红色皮疹,杨梅舌,疹后脱皮为特征。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主要发生在冬春两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3~7岁小儿多见。
      1.定义
      丹痧又称喉痧、疫痧、烂喉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猩红色皮疹,杨梅舌,疹后脱皮为特征。
      2.发病情况
     [发病季节]  四季均有发生,以冬春两季为主。
     [发病年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以3~7岁小儿多见。
      3.预后
      痧毒疫疠之邪由口鼻侵入,病势较急骤,并常可引起流行,预后多较良好,但也可在病程中或病后并发心悸、水肿、痹证等。
      4.范围
      本病西医学称猩红热。

    【病因病机】

      1.病因
      发病原因为感受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寒暖不调,邪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
      2.病机
      痧毒疫疠之邪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病之初起,邪束于表出现表证,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通于胃,喉通于肺,痧毒内侵,咽喉首当其冲,邪毒蒸腾,熏灼咽喉,导致咽部红肿糜烂。肺主皮毛,胃主肌肉,痧毒之邪,内蕴肺胃,外泄肌表,邪毒布散于体内三焦,全身透发出密集皮疹。舌为心之苗,邪毒内灼,心火独盛,加之热耗阴津,故舌生红刺,舌光无苔,状如杨梅。邪毒进一步化火入里,传入气营,或内逼营血,痧疹色泽转红紫或见瘀点,还可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舌紫绛等。痧毒疫疠之邪,以外透为顺,内陷为逆,若邪毒炽盛,内陷心肝,则可出现抽搐,昏迷等重症。而邪从火化,又最易伤阴耗津,故病之后期可见肺胃阴伤之证。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7天。
      2.前驱期  起病急骤,突然发病。轻者发热38~39℃,重者可高达40℃,可有头痛,咽部与扁桃体肿痛,上覆较易拭掉的脓性分泌物,并见杨梅舌。
      3.出疹期  发病12~48小时出现鲜红色皮疹,先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通常24小时布满全身。皮疹密集而均匀,压之暂呈苍白。肘前、腋下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成线状(帕氏线)。面部潮红,不见皮疹,口唇周围发白,形成环口苍白圈。
      4.恢复期  体温渐至正常,皮疹按顺序消退,疹退后有糠屑样脱皮。脱皮后无色素沉着。

  • 宁吉儿
    回复
    2023-07-17 00:00:30

    猩红热的变证及机理是什么
    猩红热是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好发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以春季为多。 猩红热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猩红热样皮疹及脱屑为特征。后期少数病例可发生心肾并发症。 猩红热多见于2~8岁的儿童,病情多较急重,有较强的传染性,而且如果治疗不及时还可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所以,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一旦孩子出现类似的症状应及早诊断和治疗。 根据起病急骤、典型皮疹、杨梅舌、帕氏线、环口苍白圈及疹退后脱皮屑,结合全身症状发热、咽痛、扁桃体炎和接触史诊断较易。但应与风疹、麻疹相鉴别(前面章节已介绍)。此外应注意有无服药史,以除外猩红热样药疹。 治疗可分一般治疗及全身药物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咽痛时可给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的饮食,保持口腔清洁。高热时应及时退热。患儿应隔离3~4周,以防传染其他儿童。 (2)全身治疗 尽管目前抗生素品种越来越多,效力越来越强,但青霉素仍是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因为青霉素对链球菌感染有特效,故不仅治疗效果好,尚可预防急性肾小球肾炎与风湿热等并发症。一般用青霉素G。 本病属中医“温病”范畴,名为“烂喉丹痧”或“疫痧”。中医认为本病发生乃温毒内侵,上蒸咽喉,外达全身所致。

丹痧是怎么造成的

丹痧是什么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