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痧指的什么意思
丹痧指的什么意思
最佳回答
丹痧按照西医的角度考虑是猩红热,多发生于2~8岁的儿童,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咽喉肿痛,全身散在出现猩红色的皮疹,皮疹之后可以表现出皮肤脱屑脱皮。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节多见。
最新回答共有5条回答
-
北京-梁**
回复-
本病的发生,外因为感受风邪、水湿或疮毒入侵,内因主要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由于小儿感受风热、风寒,或患乳蛾、丹痧、疮疡病后,加之禀赋不足或素体差异,内、外因相合导致水液代谢异常,水湿潴留发为水肿……
感受风邪风为百病之长,常兼夹热、寒、湿邪,从口鼻或皮毛侵犯肺经,使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失职,风遏水阻,不能下输膀胱,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是为“风水”。
湿热内侵肌肤患有疮疡疖痈、丹痧疹毒,由风毒则内归于肺,由湿毒则内归于脾。风湿热毒外袭肌表,内归肺脾,肺失通调,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引起水肿。肺脾气虚肺脾不足,亦是发生水肿的重要因素。盖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之功,且水由气化,气行则水行;脾为土脏居中焦,有运化水湿之能,为水之堤防,脾健则水湿自能运化。小儿有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若素体不足,肺虚通调失职,气不化水,脾虚运化失权,土不制水,以致水不归经而横溢肌肤,产生水肿。
脾肾阳虚肾为水脏,与膀胱互为表里,为水之下源,主温煦和蒸化水液。若小儿素体不足,肾常虚,或水湿内侵,影响脾阳运化,脾虚及肾,命门火衰,无以温化水湿从膀胱而去,所谓关门不利则聚水发生水肿,是为阴水。
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若水气内盛,上逆凌心射肺,产生心悸、气急暴喘;或邪毒逆陷心肝,出现昏迷、抽搐;甚则水毒闭阻,上则头痛呕恶、口中气*,下则尿少尿闭,以致神昏、惊厥。此三者均为水肿之危重变证,多见于阳水,水毒内闭则也见于阴水后期。
综上所述,外感风邪,内传于肺,或疮毒入侵,内归肺脾,多见于阳水;若阳水日久,损伤肺脾,则由实转虚,肺脾气虚;或禀赋不足,脾肾阳虚,则多见于阴水。不论阳水、阴水,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肺、脾、肾,变证可涉及心肝。其病机可概括为“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
一、辨证要点
1.辨阴阳虚实凡起病急,病程短,水肿以头面为重,皮肤光亮,按之即起者多为阳水,属实;起病缓慢,病程长,水肿以腰以下为重,皮肤色暗,按之凹陷难起者多为阴水,属虚或虚中夹实。
2.辨常证、变证凡见水肿,尿少,精神食欲尚可者,为常证。水肿见有尿少、胸满、咳喘、心悸,或见神昏谵语、抽风痉厥,甚则见有尿闭、恶心呕吐、口有*气、衄血者,均为危重变证。
二、治疗原则
水肿治疗,以通利水道为基本法则。阳水属实,应以祛邪为主,治以发汗利尿,清热解毒等法;阴水属虚,治以扶正祛邪,健脾宣肺,温阳利水。如阳水由实转虚,应配合培本扶正之法;阴水复感外邪,则应注意急则治标,邪去方治其本。出现重危变证,当审因立法,积极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抢救。
三、分证论治
(一)常证
1.风水相搏
证候:水肿大都先从眼睑开始,继而四肢,甚则全身浮肿,来势迅速,颜面为甚,皮肤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尿少或有尿血,伴发热恶风,咳嗽,咽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分析:风性向上,善行而数变,故浮肿先见于头面,继而四肢,来势迅速,,肌肤浮肿,按之凹陷即起,是为风水之象。肺失通调,水聚肌肤则小便短少;风夹湿热蕴结下焦,邪伤血络,故见尿血。发热恶风、咽痛身痛、咳嗽,均为风热上受,肺失清肃所致;舌苔薄白,脉浮为风邪之征。
洽法:疏风利水。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常用药: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利水,连翘清热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肿,三者为主药。配杏仁、桑白皮、车前子宣肺降气、利水消肿,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
表寒重加防风、荆芥、桂枝祛风散寒解表;表热重加金银花、浮萍辛凉清热解表;尿少、水肿甚者,加泽泻、茯苓、猪苓利水消肿;尿血加白茅根、大蓟、小蓟凉血止血;咽痛、咳嗽,加土牛膝根、牛蒡子、蝉蜕清热解毒,宣肺利咽止咳。若头痛目眩,去麻黄,加浮萍、钩藤、菊花、决明子平肝潜阳。
2.湿热内侵
证候:面肢浮肿或轻或重,小便黄赤短少或见尿血,常患有脓疱疮、疖肿、丹毒等疮毒,烦热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湿热或疮毒内侵,留注三焦,水道通调失职,水湿泛溢肌肤而成水肿。湿热下注故小便黄赤短少;热伤血络则尿血。烦热口渴,大便于结,乃热重于湿或疮疡热毒所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解毒,淡渗利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桑白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利水消肿,陈皮理气和中。
高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清热生津;大便干结加大黄泄热通腑;皮肤疮毒加苦参、白鲜皮清热解毒;小便灼热短黄加黄柏、车前子清下焦湿热以利尿;尿血加大蓟、小蓟,并服琥珀粉,以清热凉血止血。
3.肺脾气虚
证候:浮肿不著,或仅见面目浮肿,面色少华,倦怠乏力,纳少便溏,小便略少,易出汗,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分析:本证常出现在病程较长者中,或出现在阳水后期,或出现在阴水初期。正气不足,肺脾气虚,邪少虚多,故浮肿不著,或仅见面目浮肿。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均为气虚之征。脾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肺虚卫表失固,则易出汗,易感冒。
治法:益气健脾,利水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莲子补气益肺以固表、健脾以利湿,薏仁、茯苓健脾利湿,砂仁醒脾开胃,防风配黄芪、白术益气祛风固表,甘草调和诸药。
食少便溏加苍术、焦山楂运脾消食以止泻;脘痞腹胀加陈皮、半夏理气宽中消胀。若小便清长,四肢欠温,加附子、桂枝温阳通经;镜下血尿加益母草、丹皮活血止血;水肿明显,去山药、莲子、砂仁,加桑白皮、泽泻、大腹皮、车前子利水消肿。
4.脾肾阳虚
证候:全身浮肿,以腰腹下肢为甚,按之深陷难起,畏寒肢冷,面白无华,神倦乏力,小便少,大便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分析:脾肾阳虚,水液失于气化和温运,以致水湿内停,外溢肌肤,因湿性趋下,则见全身浮肿,以下肢腰腹为甚,按之凹陷难起。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液不得下泄,故小便量少甚或无尿;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则大便溏;阳气不足,失于温煦,精微不足,失于充养,故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神倦乏力;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候。
治法:温肾健脾,化气利水。
方药:真武汤加减。常用药:附子、补骨脂温肾壮阳以化气行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水,白芍、生姜和营温中。
偏于脾阳虚者,加苍术、党参、干姜温阳助运;偏于肾阳虚者,加仙灵脾、肉桂温肾壮阳;神疲气短乏力,加党参、黄芪补气益肾健脾;水肿较甚,尿少,加猪苓、泽泻、大腹皮、桂枝化气利水;久病夹瘀,加丹参;水蛭活血化瘀。
(二)变证
1.水气上凌心肺
证候:肢体浮肿,尿少或尿闭,咳嗽,气急,心悸,胸闷,烦躁夜间尤甚,喘息不得平卧,口唇青紫,指甲发绀,苔白或白腻,脉细数无力。
分析:水气上逆,射肺凌心,肺失肃降,心失所养,故咳嗽气急,胸闷心悸,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水阻气滞,血脉瘀滞,则口唇青紫,指甲发绀;水湿内阻,耗损心阳,神不守舍,则烦躁夜间尤甚,脉细数无力。水湿泛滥,膀胱气化不行,则肢体浮肿,尿少或尿闭。
治法:泻肺逐水,温阳扶正。
方药:己椒苈黄丸合参附汤加减。常用药:葶苈子、大黄泻肺逐水,椒目、防己利水,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阳救逆。
水肿、喘息较甚,二便不利,体质尚好者,可短期应用峻下逐水药物,如商陆、牵牛子、桑白皮、车前子,以泻肺逐水。胸闷心悸,唇甲青紫,加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活血祛瘀;痰浊内闭,神志不清者,加用苏合香丸以芳香开窍。
2.邪陷心肝
证候: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甚则抽搐、昏迷,舌红,苔黄糙,脉弦。
分析:湿邪热毒郁于肝经,耗损肝阴,使肝气横逆,肝阳上亢,故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水毒之邪内陷厥阴,故昏迷,抽搐。舌红,苔黄糙,脉弦,为热毒内犯之象。
治法:平肝潜阳,泻火熄风。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药:龙胆草泻肝经实火,山栀、黄芩苦寒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羚羊角、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地、当归、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甘草调和诸药。
大便秘结加大黄泻火通腑;呕恶加半夏、胆星化痰降逆;神昏、抽搐者,选用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以清心开窍,熄风止痉。
3.水毒内闭
证候: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中气*,腹胀,甚或昏迷,苔腻,脉弦。
分析:此乃浊邪壅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肾主水液功能丧失,水毒内闭,中焦格拒之恶候。肾气不足,气化不利,水湿泛滥,则全身浮肿。湿浊水毒,壅阻为患,中焦格拒,上下不通,则腹胀;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则恶心呕吐,口中气*;上蒙清窍,则头痛头晕,甚则昏迷;壅滞下焦,则尿少或尿闭。
治法:辛开苦降,辟*解毒。
方药: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常用药:大黄、黄连、黄芩泻三焦之火,泄浊毒之邪,通壅阻之气。陈皮、半夏燥湿化浊,附子、生姜辛开温中扶阳,竹茹清化痰浊,枳实破气消滞,甘草调和诸药。
恶心呕吐频繁者,先服玉枢丹辟*解毒;尿少尿闭,加车前子、泽泻、茯苓通利小便;抽搐者,加羚羊角粉、紫雪丹止痉开窍。
小儿水肿的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肾炎清热片每服4—6片,1日3次。用于急性肾炎的风水相搏证、湿热内侵证。
2.六味地黄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肿肾阴不足者。
3.金匮肾气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肿肾阳不足者。
4.知柏地黄丸每服3—5g,1日3次。用于水肿阴虚火旺者。
5.雷公藤多甙片1,分3次服。用于肾病综合征。
二、单方验方
1.鲜车前草、鲜玉米须各50-100g,煎水代茶,每日1剂。用于阳水。
2.冬瓜皮、葫芦各50g,煎水代茶,每日1剂。用于水肿和小便不利者。
3.罗布麻、菊花各10g,沸水浸泡,每日1剂,分3-4次服。用于急性肾炎血压偏高者。
4.雷公藤、生甘草各10s,鸡血藤20g.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用于肾病综合征。
三、药物外治
1.紫皮大蒜1枚,蓖麻子60粒。共捣糊状,分两等份,分别敷于双腰部及足心,包扎固定。每2日换药1次,7次为1疗程。用于阳水。
2.商陆100g,麝香1g,葱白或鲜生姜适量。将商陆研极细末,每次取药末3-5g,葱白1根,捣烂成糊状,取麝香粉0.1s,放人脐内,再将调好的药糊敷在上面,盖上油纸、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一般3—5天见效,7天为1疗程。用于腹水。
四、饮食疗法
1.乌鱼1条,赤小豆30so不加食盐,煮熟后食用。用于阴水。
2.薏苡仁、赤小豆、绿豆各30g,粳米100g.如常法煮粥服食。用于水肿脾虚夹湿者。
小儿水肿的预防护理
一、预防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2.预防感冒,保持皮肤清洁,彻底治疗各种皮肤疮毒。
二、护理
1.发病早期应卧床休息,待血压恢复正常,其他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可逐渐增加活动。
2.水肿期应限制钠盐及水的摄人,早期少尿和高度水肿的患儿,应暂时忌盐,至小便增多,水肿渐消,可给予低盐饮食。
3.肾炎或肾病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
4.密切观察患儿水的进出量、血压、水肿、神志等情况,早期发现水肿变证
-
松柏友
回复关于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
“纯阳”与“稚阴稚阳”都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纯阳”是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稚阴稚阳”是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
“纯阳”最初用来说明宇宙现象。[原文]《颅囟经·脉法》中用以引申说明小儿的生理特点,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之后,历代医家也纷纷用“纯阳”理论说明临床的脉象特点、治疗法则、疾病性质与发病特点。但是从生理方面来理解“纯阳”,则认为是用以说明小儿时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特点的。
稚阴稚阳学说在理论上是纯阳学说的发展,说明小儿体质除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之外,还存在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一面。稚阴稚阳学说也为小儿发病容易这一病理特点奠定了理论基础。
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都是在阴阳学说范畴内,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小儿生理特点,同时也为阐明小儿病理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发病原因与病理特点
小儿疾病的发生,其病因虽与成人基本相同,但由于小儿的体质特点,故还有其特殊性。小儿疾病的发生,一是机体正气不足,御邪能力的低下,二是由于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所致。由于小儿脏腑柔弱,不仅发病容易,而且变化迅速,邪正之间、寒热虚实之间,易于消长转化,反映出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但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患病后如及时诊治,机体易趋康复,此乃小儿另一病理特点。
外感六淫、疠气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风为百病之长,占小儿外感致病因素中第一位。小儿肺常不足,腠理不密,肌肤疏松,风邪从口鼻、皮毛而入,引起感冒、咳嗽、哮喘、肺炎喘嗽等肺系疾病。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风邪外袭,发病多急,传变较快。
小儿外感风邪常易与其它病邪兼夹致病,常见有夹寒、夹热、夹湿等。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如小儿躯体受寒,或为饮食生冷所伤,则寒邪犯肺,痰饮内停,最易发生冷哮。若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可发生寒泻。若迁延不愈,可由脾及肾,伤及肾阳。寒性凝滞,寒凝则血涩,常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小儿感受暑热,可表现为热、痰、风、惊的病理变化,以及一些小儿夏季特有的病证。
湿性粘滞,小儿脾常不足,故小儿腹泻最为多见,感受湿邪还可引起其他疾病。如湿阻脾胃,可导致食欲不振,湿与热合,流注经络,可发生痿证等。
秋燥之气,易伤津液,燥邪可致疫喉及肺燥伤阴之证。
火为阳邪,轻者为温,重者为热,甚者为火。
除以上六淫之邪外,小儿还常易感受疫疠之气,而引起时行疾病如麻疹、水痘,小儿麻痹症,丹痧等。感受疫疠之气,病情常较危重,并有相互传染的特点。
饮 食 内 伤
饥饱失常 小儿不知饥饱,饮食失宜,而易伤及脾胃,导致运化功能失常。如乳食过度,则脾胃为病,不能蒸腐运化水谷,可发生食积、呕吐、腹胀、腹泻等证。
饮食不洁 小儿脾胃薄弱,如饮食不洁则损伤肠胃,可致腹泻、呕吐、痢疾等肠胃疾病及肠道寄生虫病,严重者可致食物中毒,甚则危及生命。
饮食偏嗜 有些小儿常见偏食、挑食等不良习惯,食谱单调,致使营养缺乏,日久则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乏源。临床出现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等气血不足,脾胃虚弱之证,常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胎 产 损 伤
小儿病因除以上外感六淫及内伤乳食外,还与胎禀因素及产时损伤有关,如孕母严重营养不良可以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易发生流产和早产,出生的婴儿常为低出生体重儿。孕母疾病对胎儿也有影响,有些时行疾病可直接传给胎儿如水痘、风痧等。
在分娩过程中,如产程过长或胎吸、产钳等工具使用不当,可导致头颅血肿、斜颈、青紫窒息、不乳不啼等证,严重者出现抽风痉厥、尖叫尖啼。在断脐及脐带结扎过程中,如不重视清洁卫生,则可发生脐风、赤游丹等疾患。
禀 赋 因 素
禀赋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小儿某些疾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如癫痫、哮喘诸病。癫痫在《素问·奇病论》中已有“此得之在母腹中时”的记载。哮喘多为宿疾,其发病也与母体遗传有关。其他如病理性黄疸、某些出血性疾病等,也与胎禀、遗传有关。
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发病容易是指小儿容易感染病邪而发病。小儿脏腑娇嫩,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幼儿寒暖不能自调,乳食不会自节,故在外易为六淫所侵,在内易为饮食所伤,以及胎产禀赋因素,所以小儿易于感触,容易发病,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容易引起疳证,食积,泄泻等症。
小儿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各种疾患,如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疾病,也可由脾胃之精摄取不足,影响肾气藏精而产生佝偻病等疾患。
传变迅速是指小儿在疾病过程中容易发生转化,变化多端,其主要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感染疾病传变迅速,寒热虚实错综复杂,但小儿体禀纯阳,生机蓬勃,活力充沛,组织再生和修补的过程较快,且病因比较单纯,疾病过程中情志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相对较少,所以轻病容易治愈,重病若及时诊治,护理得宜,大多数也能获得痊愈。
-
李雲松
回复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烂喉丹痧的病因5烂喉丹痧的症状6烂喉丹痧的辨证分型 6.1烂喉丹痧·毒侵肺卫证6.2烂喉丹痧·毒壅气分证6.3烂喉丹痧·毒燔气营证6.4烂喉丹痧·余邪伤阴证 7烂喉丹痧的治疗8参考资料附:1治疗烂喉丹痧的方剂2治疗烂喉丹痧的中成药3古籍中的烂喉丹痧 1拼音
làn hóu dān shā
2英文参考scarlet fev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carlet fev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scarlatin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概述烂喉丹痧(scarlet fever[1][2]、scarlatina[1])为病名[3]。是指感受时疫,以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1][2]。《疡科心得集》卷上:“夫烂喉丹痧者,系天行疫疠之毒,故长幼传染者多。”烂喉丹痧即烂喉痧[3]。又名烂喉痧,喉痧、疫喉痧、疫痧[3]。常发于冬春之季[3]。本病相当于猩红热[3]。
4烂喉丹痧的病因烂喉丹痧多因时行疫疠之邪毒,从口鼻入于肺胃,上冲咽喉所致[3]。
5烂喉丹痧的症状烂喉丹痧症见咽喉红肿疼痛迅速,继之喉核腐溃,上被假膜、易拭去,疼痛甚剧,汤水难咽,寒热大作,遍体酸楚,全身痧点隐隐,密肌红,宛如锦纹[3]。
分散小粒者为痧[3]。痧疹排列甚密、融合,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疳,如以手指压,则痧点消失,指离则痧点渐复[3]。《喉痧正的》:“其琐碎小粒者为痧,痧者沙也,红晕如尘沙而起,属肺。其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者丹也,或隐在皮肤之间,多起于手足身背之上,昔人谓属脾,以脾主肌肉故也。”
猩红痧点先起于颈项,后胸背、腹部、四肢,迅速蔓延至全身[3]。然颜面独无,口唇周围苍白无痧点[3]。痧发透出则热减[3]。舌色红,舌面光滑而有小粒突起状如杨梅[3]。舌苔渐由白厚而转黄腻[3]。痧疹消退后,皮肤有糠皮样之脱屑现象[3]。
6烂喉丹痧的辨证分型6.1烂喉丹痧·毒侵肺卫证烂喉丹痧·毒侵肺卫证(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toxin invading lungdefense phase[1])是指疫毒侵犯肺卫,以初起恶寒发热,继则壮热烦渴,咽喉红肿疼痛,甚或溃烂,肌肤丹痧隐隐可见,舌红赤,见珠状突起,苔白而干,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4]。
6.2烂喉丹痧·毒壅气分证烂喉丹痧·毒壅气分证(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toxin congesting qi phase[1])是指疫毒壅结上焦气分,以壮热,口渴,烦躁,咽喉红肿糜烂,肌肤丹痧显露,舌红赤有珠,苔黄燥,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4]。
6.3烂喉丹痧·毒燔气营证烂喉丹痧·毒燔气营证(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toxin pervading both qi and nutrient phases[1])是指疫毒燔灼气营,以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壮热,汗多,口渴,烦躁,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4]。
6.4烂喉丹痧·余邪伤阴证烂喉丹痧·余邪伤阴证(scarlet fever with syndrome of yin injury by lingering pathogen[1])是指余毒未净,耗伤阴津,以咽喉糜烂渐减,但仍疼痛,壮热已除,惟午后仍低热,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脱屑,舌红而干,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4]。
7烂喉丹痧的治疗烂喉丹痧的治疗初宜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等[3]。银翘散之类辛凉透毒,继用凉营清气汤、清营汤等加减以泻热解毒,终用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加减以清热养阴[3]。
初起用药不宜用辛温发散;不宜过早用大剂苦寒;不宜过早用泻下之品[3]。
若证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气臭秽,舌苔黄燥,可用凉膈散;若证见神昏谵语,高热等,为邪遏在内,宜服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以清心开窍,清热解毒[3]。
若见大便泄泻,则仍宗发表透疹,和营解毒,方宜升麻葛根汤加味[3]。
若邪热炽盛伤津劫液,内动肝风而为痉厥者,宜大剂清营凉解,如清营汤等[3]。
-
松柏友
回复【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与丹痧病人接触史。
2.临床表现潜伏期1-12天,病程一般为2-5天。
(1)前驱期一般不超过24小时。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咽痛,吞咽时加剧。伴头痛,呕吐,厌食,烦躁不安等症。咽及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软腭充血,有细小红疹或出血点,称为粘膜内疹,每先于皮疹出现。颈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2)出疹期一般在起病12-24小时内出疹。皮疹从耳后、颈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晕,压之退色,其上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疏密不等,以颈部、肘前、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称线状疹。皮肤表面呈鸡皮样,皮疹有瘙痒感。面颊充血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称环口苍白圈。病初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剥脱,舌红起刺,称杨梅舌。
(3)恢复期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以后2-4天内依出疹次序消退。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疹退1—2周后开始成片状脱屑、脱皮,约2周脱尽,无色素沉着。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细菌培养可分离出A组p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鉴别诊断
与麻疹、风痧、奶麻的鉴别诊断,见下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丹痧属温疫性疾病,一般可以卫气营血辨证,其病期与辨证有一定规律。病在前驱期,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痧疹隐现色红,病势在表,属邪犯肺卫。进入出疹期,壮热口渴,咽喉糜烂有白腐,皮疹猩红如丹或紫暗如斑,病势在里,属毒炽气营;病之后期,口渴唇燥,皮肤脱屑,舌红少津,属邪衰正虚,气阴耗损。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为基本法则,结合邪之所在而辨证论治。病初邪在表,宜辛凉宣透,解表利咽;病中邪在里,宜清气凉营,解毒利咽;病后邪退阴伤,宜养阴生津,清热润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