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多子,唯在清静一法门。故静字诀,乃为修道第一诀,一切法门,均从此一法门下手。身静则生阳,心静则生慧,气静则生神,神静则生精;而一以心静为头脑。静则定,定则得。
白玉蟾祖有言:“大道以无心为体,忘言为用,柔弱为本,清静为基。”
又云:“薄滋味以养气,去瞋怒以养性,处卑小以养德,守清静以养道。”而老子之学,则纯以清静无为为主旨。
故清静法门,实为三教圣人所共守。而世人则无不在竞逐劳役的纷纷扰扰中讨生活,殊不知:“半日安闲半日佛,片时清静片时仙”也。要作仙作圣人,甚至是得大智慧,立大功,创大业,树圣德,均非从此静字下手不为功!
老君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故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惟欲遣欲澄心,首须摄念归静,行住坐卧,皆能存心于内而不离腔子里,返居神室,而无思无虑,无念无欲,寂然不动,方可谓之守静之功笃也。心能静定虚寂,内守无为,而不放失其本心良心,则自可彻见先天之灵明真心矣。
道家习静,首在求此真心为用。真心之用,为无用之用,无用之用中藏大用,真精、真气、真神之三品大药,均从此而生者也。
学道人贵能心静神清,心静则泰然自得,万事不足以扰之;神清则烛照朗然,万物不足以乱之。静时察万事,自然皆有欛(把)柄;清时观万物,自然皆有春意。清静二字,一生受用不尽,非富贵中人所能得也。
昔郭康伯遇一仙翁,授以保身卫生之术云:“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此为养生要着。心生则种种意生,心灭则种种意灭。意生则事生理生,而事障理障亦随之。事生理生则神浊,事障理障则神迷;此皆所以为道之贼也。
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守,心灭则神存。古真谓“心死则神活,心生则神死。”
心死者,虚之谓也。心生者,实之谓也。老子贵虚贵无,如云:“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心则尤然,一住事物则扰于事物,一住理法则纷于理法,而不得其虚静矣。心不虚静,则神不清明。儒家常言清明在躬,此须自“虚静其心”中来。虚则静,静则清,清则明,明则灵,故苟能一心虚静,寂寞无为,不生一念,不染一尘,则自能虚灵不昧,而得神化通矣。
程明道于“静后见万物皆有春意”时,曾为诗曰:“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觐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作乐,男儿到此是英雄。”盖人生无论处任何境况中,能静观万事万物,则不但可无入而不自得,且亦得见“道心”与“天地之心”于无形也。
学道人总以清静其心为第一要着,打坐即所以求心清静也。故一上座,即宜将内外心境妄想杂念,一刀斩断,一齐放下。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内外俱泯,能所变绝;久久自可入道。清时能见性,静里好参玄。
玄中子云:“当坐时,欲求能静,务宜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非莫问,人我两忘,百恶俱息,八风不动。”
另有八字功诀,即凝神寂照,一灵独觉。初下手,切宜注重心息。水火真经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再宜注重神气。
《胎息经》云:“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注。”再后功法更多。然总不外炼精化气(初关),炼气化神(中关),炼神还虚(上关)等三关功夫,至最后一关,则为炼虚合道。
于坐中久静,则自阴气潜消,元阳滋长;万尘不染,一灵独照。元阳长则命光生,长生久视之道在此。一灵照则性光现,神通变化之道在此。
所谓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等等,皆由此一静中生出。道门中上乘人士,均讳言神通,以此亦碍道也。静则定,静定则超脱净尽,而心海性天,亦平静无波,朗照无遗,故可得入神明之境。
故古真谓:“静能通神,定能入化。”昔伊川入嵩山访王子真,子真早候于松下。问其何以知之,曰一年前即已知之。盖伊川先生一年亦动念访王,而以事未果耳。后又入嵩山访董五经,五经便先为之务茶果以候,程问何以能尔,曰:“只是心静,静而后能照。”
此等告知神通,以及其他更大神通,道门中俯舍皆是,惟常被一般人目为怪异耳,实则潜修之士,有之亦讳莫如深,不肯以炫人。王董二人,亦旨在礼数,非欲故为神异之能也。性功如此,命功中又何独不然?故习静,全是功夫,惟其功夫在“强内”耳,与用动功以“强外”者不同。
修行功夫,当初入手,静心最难。在静坐中,有时万念并发,此灭彼起,大有“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之概通慨。欲收拾愈不能收拾,有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墙外出秋千”者是。
欲斩截愈不能斩截,有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者是。故吕祖有“炼心至静”,达摩有“制心一处”之教,均以心机难息也。是故静心之要,首须“息心”。禅宗有“牧牛图”,道门有“收马图”(注参上乘修真大乘集),均息心法也。
经谓“心为贼王”,故擒贼先擒王,修行先擒心。如何降服其心?三教圣人,均以此为首要。将心觅心,了不可得。将心遣欲,遣欲心是心;将心止念,止念心是心;将心断缘,断缘心是心;将心简事,简事心是心;将心参禅学佛,参禅学佛心是心;将心了生死大事,了生死大事心是心。
总之,凡有所事,即是心在;欲得无心,总非易事。此须渐修,非可一蹴即就;此关功夫,非可顿悟即得:观牧牛牧马二图,即知其言之不谬也。
故道家用炼心二字,炼心者,炼去其人欲之心,攀缘之心,忿愤之心,恐惧之心,好恶之心,浮竞之心;总之,要在炼去动心,而归于一静耳。
玄关秘论曰:“心牵于事,火动于中。心火既动,真精必摇。故当死心以养气,息机以死心。”旨哉言乎!凡俗心被物转,圣人心转却物。心役于物,则神动于中。识神既动,真神不生。或于役於事物,或沾染于名利,或痴迷于生死,或执滞于道法,有一于是,便即生心。有住生心固非,无住生心亦非。一有所生,便有所用;一有所用,便有所失,而非真心矣。
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凡心死则圣心见,尘心死则真心见,人心死则道心见,法心死则天心见。寻着汝父母未生前本来心住处,返本还源,归根复命,便是汝大休歇处!在息心处!
此正达摩祖师所谓:“心本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udao/53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