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孩子的地位越来越高,衣食住行都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儿童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也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的时候都不知道是不是心理疾病,该不该找心理医生。
儿童的心理疾病一般有以下症状表现:
1.咬指甲 在儿童期经常见到的不良行为,程度的轻重不一样,重者甚至可引起局部出血或甲沟炎。这类孩子一般还有睡眠不安和抽动的表现。
2.吮吸手指 婴儿期常见现象,随着年龄增长会消失。
3.屏气发作 在婴幼儿,一般在2岁以下常见,哭闹时过度换气导致屏气、口唇发紫、四肢僵硬、甚至呼吸暂停。
4.口吃 说话不流畅、中断、重复的现象,为儿童期非常常见的语言障碍。
5.言语发育迟缓 说话比同龄正常儿童迟缓。
6.选择性缄默症 指已经会说话的孩子受精神因素的影响,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7.遗尿症 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己完全控制排尿,经常尿床、尿裤子。
8.抽动症 身体的某一个部位的肌肉出现抽动。
9.睡行症 睡眠中突然睁开眼睛,坐起,下床走动。
10.梦魇 经常从噩梦中惊醒,并且清晰的记得梦里情形。
11.偏食 不吃某一种食物,不良的进食行为。
12.拔毛癖 经常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等。
13.退缩行为 不敢去陌生的环境中,不愿意跟其他小朋友玩。
14.依赖行为 对自己的父母过于依赖,且与年龄不符。
15.神经性尿频 每天排尿次数增加。
16.神经性呕吐 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进食与体重。
17.孤独症 以严重孤独和缺乏情感为主。
儿童的心理方面疾病,预防大于治疗。首先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等的特点。其次,父母要为孩子创造良好温馨的家庭环境,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我个人觉得吧,心理健康更重要。现在的孩子由于家庭和学校等各方面原因,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性格孤僻,这个问题可以不严重,也可以很严重。性格孤僻的孩子轻则寡言少语,丧失交际能力,重则对社会产生陌生与排斥感,导致其犯罪或是轻生。还有其他常见的心理问题,比如说早熟,早熟导致早恋,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间接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一般来说,每个小孩子除了自身患有先天性的遗传病,一般都是健康的,所以应该多注意心理健康问题。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儿童本身缺乏适切表达能力,所以面对自己的问题他们常会透过一些怪异行为表达。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一般而言,我们将儿童的心理问题分成一般性及特殊性二类。一般性的问题如: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特殊性的问题如: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也许你会说,你所碰到的问题不只这些。的确;孩子的问题并不只以上所提及的。然而我们列举这些常见的心理疾病,并不是想对儿童的心理问题加以分类,而是想让父母亲了解孩子出现哪些行为时必须注意、甚至治疗。
1、自闭症
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得高,有时甚至会把人的肢体当成物体来玩;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对于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且一成不变。
产生自闭症可能的原因有:遗传、脑伤以及父母对子女冷漠的管教态度等。其治疗方法,积极方面:应注意自己的管教态度、适时提供爱及关怀、并妥为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消极方面:则应给予行为治疗,例如用代币学习或社会性增强等方式来建立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饮食行为等。
2、多动症
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定、整天跑东跑西、爬上爬下、话多、手势多、父母或老师往往非常讨厌这种孩子,他们有时会认为这些孩子是故意捣蛋的。
一般而言,这些孩子的特征有:
.注意力难以集中。
.肌肉协调不良。
.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
.情绪不稳易发怒。
.过度敏感。
儿童过度好动的可能原因有三种: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轻微的脑部受损、另一种是天生就属于活动型的孩子。
治疗可分成二部分,积极方面应尽量减低家庭压力,怀孕时不要乱服成药;消极方面则可使用镇静剂,降低孩子的活动量(但不宜长久服用),在教学上则尽量安排消耗体力的或简单的活动,并时时给予必要的增强。
3、恐惧症
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种恐惧若持续不断地存在着,则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
造成恐惧症的原因不外以下三种,其一是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其二,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其三是社会学习而来。
矫正上应尽量避免危言恫吓;如果过度恐惧可以服用轻微镇静剂减低其恐惧程度,然后再使用系统敏感消除法除去其恐惧。
4、口吃
根据统计,2至4岁的孩子最易产生口吃,口吃是种语言表达上的障碍,一般而言;因为12岁以前的孩子,正利用社群中较多数的价值判断,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所以对与他们不一样的人,常有行为上的排挤,造成口吃孩子的内心往往产生严重挣扎,说话时也会有焦虑的现象产生。
孩子产生口吃的原因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因素;生理原因可能有:遗传、发音器官协调迟缓、发音器官障碍、神经系统控制问题等,如果是这方面的原因,最好能就医诊疗,一般都能有良好的矫治效果。
心理因素造成的口吃又称为心因性口吃;大多来自内心的压力、焦虑、恐惧、需求注意、或不当模仿等,比较常见的例子如:课业压力太大、因升学造成适应不良、搬家对新环境恐惧、习惯训练时过于严格、或要求孩子改正积习、太过紧张的情境、父母教师对处理其它口吃孩子的方法不对等,这些情况在父母教师管教比较严厉、或儿童本身较为敏感时,会更严重。
心因性口吃的治疗必须针对造成口吃的原因加以改进,如果孩子出现口吃时,父母教师应更和善(但此时要注意其它孩子是否会因此而模仿),严重时也许需要语言治疗学家或心理学家的帮忙,目前多采渐近治疗法或嫌恶的疗法。
5、夜尿症
夜尿通常发生于3岁左右的儿童。一般而言产生夜尿的可能原因包括器质性因素(如:膀胱无力)、夜间饮水过多、太暗不敢上厕所、日间活动量过大、以及没有学会控制大小便等。
目前比较常采用的夜尿治疗法有:
◎ 训练孩子增加膀胱的容量。
◎ 减少晚间睡份摄食与盐分摄取。
◎ 训练孩子控制大小便行为。
◎ 关心、重视孩子并减低孩子心理压力。
◎ 行为治疗。
6、强迫行为
儿童如果经常重复某些行为或动作就得注意,否则一旦变成强迫性行为就很难戒除。
◎面对强大的焦虑时用以缓冲的工具。
◎执着于二种不同的观念而造成心理的冲突。
此症多采用心理治疗法治疗,一般可分为个别治疗及游戏治疗。
7、攻击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会表现出敌意、不服从,甚至有身体、语言等攻击行为。
攻击性强的孩子通常拥有一个拒绝、苛求、训练不一致的家庭,同样地,这些孩子比较容易遭受一般性的挫折且其挫折容忍度偏低。
其治疗通常须要:
◎改善管教方法,不要用严苛、打骂的方式。
◎改善家庭环境:提供温暖、接纳、关怀的环境。
◎善用增强鼓励的方法,当孩子没有攻击行为出现时,应予以鼓励、赞赏。
◎攻击性过度强烈时,宜带往医院诊治。
预防重于治疗
治疗经常是不得已时才会使用的方法,为人父母的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以上诸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预防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的预防方法有:
1.建立和乐的家庭:孩子之所以会产生问题,往往是因为家庭的气氛不和睦,因此建立和谐的家庭就成了当务之急。
2.健全学校教育:不健全的学校制度将使儿童的情绪无法适度发泄,委曲无人倾听,因而健全学校教育也是必要且须尽速实行的。
3.有关单位应多举办类似「亲职教育」的讲座,让父母亲们从中获得更好的管教方法。
此外,应在社区建立心理辅导中心或者让父母亲知道那些地方有心理辅导中心可以咨询求助,以免造成病急乱投医的情形。
<父母该如何做>
撇开一些先天性或遗传性的心理问题不谈,后天造成的问题,父母应该负首要责任,因为一大部分的儿童心理问题是因父母的疏忽所致,因此,我们愿提出以下几点基本原则供父母亲参考。
◎不妨多接纳、支持、鼓励孩子的良好行为。
◎不要用太多责罚。
◎父母亲管教应一致、态度要稳重。
◎不要以命令、训戒、谩骂、批评等方式教育儿童。
◎多倾听孩子诉说心里的话。
◎尝试去了解孩子的心理。
◎不要与孩子争论问题。
◎孩子有错应婉转矫正并解释不对的理由。
◎多注意孩子行为,一发现有异就该及时治疗。
以上诸点建议适用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至于一些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我们希望父母能尽快送孩子接受治疗与训练,让他们早日适应社会的生活。
;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介绍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介绍。儿童心理出现问题,除了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外,家庭教育的缺失越来越占主导位置,如不及时治疗,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下面分享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介绍。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介绍1 一、什么是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又称心理障碍、心理异常。它与心理健康正相反,是指儿童大脑功能发生故障,心理不能反映现实,在言语、行为和情感上出现多种歪曲现实、无中生有的反常表现。
我国3—15岁的孩子中,有5%—15%存在着心理疾病,某些大城市12—15岁的初中生心理异常者超过20%。儿童心理疾病分为两类,一类为非精神病性心理异常,又称心理偏异;另一类为精神病性心理异常,又叫心理变态。
二、 心理偏异据调查,我国儿童心理偏异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 智力落后。智商在69-50之间,记忆不牢,经常丢三落四,不会思考,学习成绩极差。
2、 依赖性格。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凡事都要依赖别人。
3、 放纵行为。任性固执,不听别人批评劝解,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
4、 逆反心理。成心与父母老师“对着干”。
5、 情绪低落。对任何活动都缺乏热情,厌学、厌世、厌与人交往。
三、 心理变态心理偏异若得不到矫治,就有可能发展为心理变态。
儿童心理变态有以下几种:多动症、抽动症、焦虑症、恐怖症、失眠症、攻击症、嫉妒症、贪婪症、懦弱症、性过敏症等。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判断孩子是否存在心理异常:
一是心理与行为是否协调一致,
二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是否协调,
三是心理特征与年龄阶段是否相符。如果父母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心理异常的表现,又做不出准确的判断,就应该及时请教心理医生,多关心、引导孩子。既不可置之不理,也切不可随意给孩子扣上患“心理疾病”的帽子,以免加重其心理负担。
儿童心理疾病及其判断介绍24岁男孩小军今年读小班,幼儿园的老师都说,小军是个让他们头痛的小孩。“这个孩子很倔,而且太好强了,无论是学习还是体育,甚至只是一些小活动,他样样都要争第一,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
一次,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排队出门散步,小军非要当“领头兵”,老师不让,他就坐在地上发了半个多小时脾气。上课的时候,如果有小朋友歌唱得比他好,舞跳得比他棒,他就开始闹别扭……
3岁的小女孩阿雅则是另一种情形。从到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她就总是缩在一个角落,不和小朋友们交往。老师点名让她做游戏或者答问题,她不但紧张得答不出来,有时候更会莫名其妙地哭起来。
上了不到一个星期,她就哭闹着不肯再来了,每次妈妈带她来到幼儿园门口,她就说自己肚子疼,结果一回到家病就全好了……
相比之下,9岁的小风更让同学和老师捉摸不透。大多数时间,他对同学都是冷冰冰的,平时大家叫他一起玩,他都是爱理不理的。但是有时候,他又会突然变得非常热情,和这个同学抱在一起,又要到那个同学家玩。
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小孩子发些小脾气,他们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
心理疾病直扑儿童
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戚元丽博士说,近两年小朋友们看心理病的多了很多,她本人平均每天都会接诊6个左右病例,周末更多。
广州市教育局不久前在英雄广场举办了一场大型的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咨询会,结果很多家长都来咨询孩子的心理异常现象……“
以前,我们都觉得小孩子的思想是最单纯的,他们是无忧无虑的。没想到短短几年间,心理疾病就由成年人那里直扑向儿童……”东山区一所著名小学的校长感概地说。
戚元丽博士专门从事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她说,目前困扰儿童的精神心理问题有很多种,主要有抑郁症、焦虑症、多动症、情绪障碍、睡眠障碍、人格障碍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多动症和抑郁症。
多动症是较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8%,而且很容易就被家长忽视。这些儿童是典型的“坐不住”,他们无法或很难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或者集中注意力的时间非常短。
这样的孩子经常表现得十分淘气,缺乏耐心,就算坐在凳子上,他们的手里也要玩弄一些东西;有些孩子虽然表面很安静,但却“神游四方”,上课经常走神,刚刚说完的话也会突然记不起……
患抑郁症的孩子则是对什么都不敢兴趣,对课堂和游戏都表现得很淡漠和退缩,很少有笑容,甚至总有被人拒绝和讨厌的感觉,还会持续的自我谴责。
长期抑郁的孩子还会出现厌食、体重下降、失望等情况;但有的抑郁的'孩子也会表现得过度好动、具有攻击性。
戚博士称,儿童的心理问题对其健康成长会造成很大障碍,幸好一般都还仍于早期,及时发现比较容易治愈。但如果家长没有及时发现,任由其发现下去,很有可能就会成为精神疾病,甚至会有人格分裂、自杀等情况出现。
如何治疗?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急切的想知道怎么治疗心理疾病。对此心理专家表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致病病因和症状表现与成年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给心理医生在考虑怎么治疗心理疾病时增加了难度。而家长对孩子症状表现的描述越细致精确,对孩子的疾病确诊和治疗就越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
专家建议,由于儿童因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内心较为敏感,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较为激烈,同时又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量的欠缺,使得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也无法跟大人有效沟通。
所以家长应做到以下两点要求:
1、父母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
2、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儿童心理疾病最好是早发现早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父母一定不要因为工作繁忙而对孩子过于疏离,这样很容放任孩子心理疾病的产生。
孩子在没有朋友、无法与社会交流的时候,父母是最后能依靠的人了。所以父母一定要积极了解儿童心理疾病知识,防范于未然。
儿童心理问题的界定
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主要指处于6、7 岁以前的儿童行为在持续时间上和严重程度上偏离了大多数儿童的正常行为标准。关于儿童期心理问题应该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儿童心理内化水平很低,其行为异常可以视为心理异常所致。第二,没有妨碍到正常生活的程度较轻的异常行为不能视为心理问题。儿童心理问题种类比较多,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儿童自闭症
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对幼儿的社交、语言、感知觉、认知等方面会产生全方位的严重影响的疾病。其产生原因很复杂,可能涉及到遗传、病毒感染、疾病、环境污染、辐射等。
临床表现:
1.语言障碍
患儿语言发育迟缓、开口说话较晚,有的患儿甚至终生不语。患儿只能机械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别人的提问不能回答。如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患儿也会说:“你叫什么名字?”别人叫他的名字,患儿也不会做出应答。有的患儿不会运用代词:把“我的”说成“你的”。说话时很少看着对方,甚至把头扭过去。
2.社会交往障碍
患儿无法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与别人没有目光对视,没有与他人拥抱、亲吻的意愿;被爱抚时也不会表现出温情。不区分熟人、陌生人,对家人和对其他人的态度是一样的。父母只是患儿生活起居的依赖,并非是情感的依赖,只有饿了才会找妈妈,然后又不理妈妈。经常独处,不愿意和同伴一起玩耍。看见别的儿童玩游戏,也没有参与的愿望或观看的兴趣。
3.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
患儿反复做一些没有意义的行为,如玩弄自己的手掌、反复拍手、转圈等。很多患儿拒绝接受变化,行为刻板,如玩具一定要放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回家要走相同的路线,一旦这些行为被制止,会出现敌意或反抗行为。
4.兴趣狭窄、奇异
患儿对周围事物不敏感、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周围环境所发生的事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于其他儿童所喜欢的玩具或卡通动画从不关注,反而喜欢一些单调乏味的东西,如会盯着旋转的电风扇一连看数小时,或对某个电视广告特别衷情,经常性地背诵某句广告台词。
5.智力障碍
在自闭症儿童中,智力水平发展存在很大差异,少数患儿智力正常,大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还有一部分患儿甚至在某个领域智力超群,远远超出其他正常人,堪称天才,令人惊叹。关于这一现象,目前心理学界还无法解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44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