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612%受访者坦言自己有“恐婚”倾向(恐婚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佚名 2023-07-04 17:46:30

“越是快到谈婚论嫁的时候,我就越不确定,他是与我共度一生的人吗?我们现在仍在为一些小事而闹别扭,这是即将步入婚姻的恋人该有的状态吗?”北京某外企职员夏晓(化名)与男友相处了两年多,感情一直不错,然而一说到结婚,她就忐忑不安,打起了退堂鼓。

像夏晓这样的“恐婚族”不在少数。他们并非没有遇到爱情,而是对婚姻的恐惧让他们对婚姻殿堂望而却步。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61.2%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8.0%的受访者坦言非常严重。61.7%的受访者认为离婚率高、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恐婚”主因。58.4%的受访者表示遇到相悦的另一半时,才愿结婚。

61.2%受访者坦言自己存在“恐婚”倾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张侃介绍,进入婚姻就是进入了一种新的生活,离开熟悉的环境,跟另外一个人、一个家庭结合。因为陌生,就会有恐惧感。“这与小孩初到陌生环境会害怕是类似的”。

“我有‘恐婚’倾向。”夏晓肯定地说,“毕竟是与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建一个新家庭,相处时肯定会有思想和观念不一致的时候,我不知道能否处理好。我经常听身边已婚同事谈家庭琐事,今年年初,我姐结婚时还因为彩礼两家产生了矛盾。我真的感到无论结婚前、结婚后,双方都要磨合,需要很多方法和能力去处理。而且两个人在一起久了,感情也会变得平淡,到那时还能继续下去吗?”

本报社会调查中心在2008年就曾进行过一次“恐婚族”调查,当时数据显示,22.3%的人认为自己存在“恐婚”倾向,45.7%的人表示身边就有“恐婚族”。而在本次调查中,61.2%的受访者均存在“恐婚”倾向,其中非常严重的占8.0%。有46.7%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恐婚族”多,36.8%的受访者表示情况一般,13.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少,仅3.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

对比发现,无论是对自身的认知还是对周围人的判断,如今人们的“恐婚”倾向都更加普遍了。

张侃认为,“恐婚”自古以来就有,现在更普遍了,“更普遍并不意味着更坏、更糟糕,只是一个变化。如今年轻人多为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弱,可能对整个婚后生活都有恐惧心理,包括水电、柴米油盐等。而独生子女的身份也让他们沟通协调能力较差,需要更长的磨合期。”他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心理上的变化,“过去的观念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结婚就不正常。而现在生活环境变了,观念开放了,不勉强了,考虑的当然也更多了。”

61.7%受访者认为“恐婚”更多是因离婚率高、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恐婚?61.7%的受访者认为是离婚率高、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46.3%的受访者坦言没有做好承担婚后责任的心理准备,46.0%的受访者表示生活、工作压力产生的焦虑所致。其他还有:担心婚后生活压力过大(45.1%),对对方信任度还未到婚姻层面(39.9%),惯性状态即将改变产生的不适应(33.5%),对经营婚姻没有信心(34.9%),心理年龄还不成熟(28.7%),结婚成本过高(22.2%)。

与2008年的调查相比,失败婚姻造成的负面影响、没做好心理准备仍是首要因素,而婚前的生活工作压力成为第三主因,而来自婚后的生活压力退居第四。可见,如今年轻人普遍感觉生活压力增大,这使得他们对婚姻生活望而却步。

张侃也表示,经济压力是“恐婚”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工作、车房等物质层面。“而在职业方面,有些职业人们更青睐单身者,也会涉及婚姻和工作两头如何兼顾的问题。另外,对婚姻慎重的人,会考虑得更多、更谨慎,动作要慢一点”。

58.4%受访者表示遇到相悦的另一半才愿结婚

那么,什么情况下年轻人愿意结婚?遇到相悦的另一半(58.4%),有稳定的收入(57.3%),到了一定年龄(48.4%)是三大首要因素。其他还有:信任对方(46.0%),有一定事业(45.6%),父母的支持(35.2%),有房(23.2%)。另有6.6%的受访者表示顺其自然。1.1%的受访者直言“不愿意结婚”。

夏晓表示,自己比较看重性格、看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感情也是步入婚姻的必要条件。”她还表示,相比家境,她更看重对方事业上的所为或潜力,“处理问题时,希望我们有着默契和共同努力的意识”。

夏晓认为,恐婚可能就是两个人还没磨合好的一种潜意识的反映。“出现问题不可怕,但要有处理问题的意识。”她认为,首先要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要在冲突中了解彼此,“通过共同经历、解决一些问题,双方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解、认清对方,或能建立信任,消除恐婚情绪”。

如何面对“恐婚”心理?59.6%的受访者认为结婚应慎重,该先调整好状态。51.7%的受访者建议争取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48.6%的受访者希望找出根源、针对性完善。48.1%的受访者认为这说明还未做好准备,不宜结婚。11.5%的受访者认为是正常现象,不必理会。

张侃建议,年轻人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长远规划会对现实行为产生影响,遇到问题也有解决方向。“如果是希望结婚的,有困难就去克服和解决。双方增加彼此的了解、沟通,对未来有共同的协商和计划。正视问题,让疑问变得不再疑问,找到适合自己的人和婚姻,不合适的当然不能勉强”。

受访者中,男性占49.7%,女性占50.3%。

恐婚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刷微博看到一个话题:恐婚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我想起朋友小蕊原本就是个恐婚主义者。小蕊不是嫁不掉,有很多男人追求她,相亲也成功过很多次,但最后都因为她自己恐婚而没让婚姻开始。

虽然很多人都开导她,但她始终摆脱不了“恐婚”的心理,总是对婚姻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担惊受怕。后来实在受不了这种“恐婚”的心态了,她决定“不婚”。母亲告诉她,“人家想结婚却嫁不掉,你能嫁掉却一直不结婚,为什么要这样?有什么好怕的呢?婚姻没有绝对一说,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有恐婚的心理很正常,但是你不结婚,始终都不知道你自己的婚姻是好是坏。”

她最初是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母亲的这种开导,总想着,“万一结婚之后很糟糕呢?还是不结婚的好,不结婚,就不用担心了。”

或许是年龄的增长以及个人事业的发展让她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她的“不婚主义”倾向越来越淡薄了。身边确实有很多婚姻不幸的先例,但与此同时,婚姻幸福的人也有很多。

自从她的内心对那些幸福的婚姻有了期待,而她也不再恐婚了,这才决定结婚。

其实恐婚的人往往更倾向于个人主义——一切从自身出发为最终考量。

关注自我感受未必就是一件自私的事儿,相反,这或许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进步。

很多恐婚的人当下选择不结婚,并不代表他们就是不婚主义者,也不代表他们就不向往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只是他们愿意多花一些时间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等待那个唯一契合的灵魂出现。

恐婚主义者嘴上说着随便,“大不了孤独终老呗”,但从内心里,依然憧憬“白首不相离”的感情。 他们希望做好心理、物质和事业上的准备后,再从容地进入婚姻,不愿匆匆忙忙、稀里糊涂地结婚生子。

“我自己还没长大没活明白呢,我能处理好婚姻吗?能照顾好另一半,养得起我孩子吗?” 恐婚主义者觉得结不了婚,说到底是自我要求的提高,不愿凑合将就,因此对待婚姻的态度更多了一份谨慎,这是他们更负责任的表现。

而谨慎、理性和负责,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

最后,在松果倾诉,你可以放心倾诉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有人认真倾听你的困惑、苦恼、忧虑,更会有专业的情感导师为你提供解决方案,指导如何良性地处理问题,帮助你脱离困局。

我是松果倾诉App的认证咨询师暖心倾听情感老师,4年情感咨询行业从业经验,情感家庭服务个案无数,擅长家庭关系,婚姻经营,心理咨询,焦虑,抑郁情绪等。如果你也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者因为心中苦恼不知道向谁诉说,我想我可以帮助你,驱散不愉快,解决问题根源。

私信我,让我来帮助你。

为什么我们和父母之间越来越远?

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成熟,也有无奈。

种种情绪藏着这样的事实:我们长大了。而长大,意味着独立的自我开始呈现,在心理上与父母进行分离。也许是主动,也许是被动。我们将日子过成了自己的,甚至是一个人的。

曾经亲密无间的父母,是如何成为熟悉的陌生人的?

以下几种情况比较常见:

1:爸爸妈妈总是忘记,我们已经是独立的成年人。

我们走过童年和青年,变成一个“大人”。我们变得独立,不想让爸妈插手自己的生活,所以不会告诉爸妈自己的情况。比如对于父母来说,老师和公务员可能是最理想的两个职业。如果你在外工作有沮丧疲累,他们可能会劝你辞职,回家考老师,考公务员。但是,我们并不一定喜欢这两个职业,如实告诉爸妈情况,一定会有争执,那又何必告诉他们呢?

在日常交流中,还有些父母总是认为我们还是十岁孩童,谆谆告诫出门要小心,吃饭要慢嚼细咽,天冷要穿衣服。还有位女士曾经抱怨,老妈妈每天都要等她加班晚上回家,热饭给她吃。长期如此,她也觉得很累。有的人曾经把工作上的烦恼向父母诉说,本意是希望父母和自己“同仇敌忾”,可没想到会换来父母的一顿说教。

这是因为,对“我们”现阶段的认知,父母和我们是不同的,我们认可自己的变化,但父母总是忘记这一点。

2:我们习惯只说喜悦的事情,把忧愁的事情隐藏起来。

长大之后的我们,每次和父母通电话的时候,可能都已经习惯了报喜不报忧。我们总是说自己过得很好,不想让父母为自己担心。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 ,对2008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52.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在工作、财务和健康方面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从来都不这样。

我们总是把“报喜不报忧”和“懂事”画上等号。而这一点善意的隐瞒,也是我们和父母变得“陌生”的一个途径。有时,也许反倒不如开诚布公地“报忧”效果更好。坦诚地讲述事情的程度、遇到的问题、解决的设想,都是可以和父母沟通的话题。

当我们及时告知家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时,能够让家庭成员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协调和处理家庭中的事务,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报喜适当报忧是一种积极健康的家庭沟通方式,有助于增进家人之间的亲密感和信任,让家庭更加温馨和睦。

矛盾3:当遇到困难时,爸妈不再是那棵大树

在日常生活中,太多太多需要帮助的方面:工作太累,工作任务太多,上司PUA,客户难缠,房东要收回房子,女朋友生气……这些,向朋友吐槽。朋友可以给我们一些实际性的建议,可以缓解职场和生活中的焦虑感。

但是告诉父母,他们可能只是说,谁没吃过苦,就是要在年轻的时候,好好工作。遇到喜欢的男孩女孩,可以跟朋友分享心事。告诉爸妈的话,他们可能马上就会问什么时候结婚了。

还有一点,不想让爸妈操心,所以不会告诉爸妈困难。还记得刚刚大学毕业那会,迟迟没有找到工作。尽管内心非常着急,但是给家里打电话,还会跟他们说,面试了很多公司,拿到了几份offer,可是觉得不合适,现在还在找,不着急,不用担心我。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不想让他们为了我的事情着急。

因为,当遇到困难时,爸妈不再是那棵大树,选择自己扛。

大多数时候我们顺其自然,和爸妈渐行渐远。

有时候,我们试图挽救这种关系。那么,该怎么做呢?

当我们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希望改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这样的事实——我们长大了,长大后的我们必须与父母的分离。

这种分离是一种意识:我们和父母不仅仅是血缘至亲,也都是独立自主的成年人。

用“成年人”对“成年人”的视角去看对方,我们就能发现父母的衰老、落伍、无奈,父母也能发现我们已经能照顾自己的生活、情绪、财富,能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这样,双方的交流将从父母与孩子的亲密,过渡到成年人之间的深度理解,互相会觉得轻松,冲突减少,尊重和爱意却一如既往。

而这一步,需要我们先向父母走去。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xinli/736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