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暴力的主要特点
普遍性和严重性
美国家暴受害妇女超过了强奸、抢劫及车祸受害妇女的总和。1/4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平均每7.4秒就有一女人遭丈夫打,约有20%~30%的女人遭现任或前任男友的肉体上的虐待。家暴是妇女遭受严重损伤的最常见的原因,约占妇女他杀死因的40%上。
反复性发作
家暴的发生一般呈循环性,其过程为:
一、紧张状态阶段:双方出现言语攻击和敌对状态的同时,伴随对受害者自信心的彻底打击。虐待者通过控制受害者接近家人、朋友、钱、散步闲逛等方式孤立、隔离受害者。
二、暴力阶段:紧张、压抑状态爆发为对受害者攻击、袭击,随着紧张的缓解,施暴者可能表现出对受害者的谦意、温柔。三、亲密阶段:反复攻击的施暴者常表现出深深的良心谴责、悔恨和不再有类似行为发生的誓言,受害者常满怀希望,认为施暴者会改变,但是绝大多数情况是,这一循环再次简单的重复。
形式多样
家暴表现形式多样:肉体损伤(占21%~34%),性攻击(占34%~59%),精神情感上的折磨(如伤害的威协,恫吓威胁,使之极度嫉妒,对其剥夺占有,对其进行躯体上或社会上的隔离、孤立等)。对受害者来说,多种暴力形式常合并出现,且反复发生,越演越重。施虐者对受害者进行肉体上的攻击可表现为:用武器袭击或打击,殴打,用拳或物击打,用拳猛击,打烂,踢,烧,掌掴,用武器(刀、枪)危胁等,合并出现,且反复发生,越演越重。
暴力发生隐蔽
暴力发生隐蔽,难以防备受害者处于危险环境中的时间较长,暴力的发生常常不为人所知,暴力发生时受害者常处于无防备状态。
反复受伤
检查受害者,可发现不同恢复期的损伤。受害者的临床损伤特点典型损伤包括:挫擦伤,小的撕裂创,主要集中在头面部、颈部、躯干部,与其它致伤原因、类型比,乳房、胸部、腹部损伤较为常见。
二、家庭暴力的类型划分
一、人格障碍占家庭暴力的1/4,其中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冲动型人格障碍居多。
二、情感障碍中的躁狂症病人通常无暴力行为,只是在病情严重发作时有暴力倾向,但易较快消失。抑郁症患者的暴力行为后果较为严重,多可发生凶杀或自杀现象。
三、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可出现严重的暴力行为和自残行为。他们有时把自己的配偶当成魑魅魍魉进行殴打,常常把亲人打的鼻青眼肿、头破血流甚至残废。
四、更年期精神病以女性居多,暴力行为也常见于女性。嫉妒妄想是更年期精神病的主要症状。她们因无中生有地怀疑丈夫另有新欢而不断地辱骂和殴打自己的忠实伴侣。
五、经前期综合症是引起家庭暴力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有经前期综合征的妇女几乎每月都会挑起家庭争端,所谓小吵天天有,大打月月有就是指这类家庭。
三、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
从调查分析情况看,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
1、由观念错位,贪恋婚外情导致家庭暴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人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本土的、外来的思想、文化、观念、习俗的激烈碰撞中,思想迷失了方向,道德观念特别是婚姻道德观念发生了错位。一些男性视糟粕为时尚,以拥有“婚外情”作为向人炫耀的资本,有的在外与“二奶”长期非法同居,生儿育女。回家则对妻子“横挑鼻子竖挑眼”、使妻子“左右不是”,以种种借口逼迫妻子离婚,更有甚者,将所包“二奶”带回家中居住,把妻子赶出家门,妻子稍有反抗,则会招致家庭暴力,调查中,由婚外情引起的家庭暴力有60例,占30%。
2、一些男性性格扭曲、品行不端直接引发家庭暴力。
一些男性性格扭曲,常常无端怀疑妻子生活作风不检点,不许妻子和别的男性说话,不许妻子贴补家用外出打工赚钱,妻子若有反抗,就会遭到家庭暴力;一些男性沾染上不良习惯,整天贪于玩乐,游手好闲,在外赌博、酗酒、嫖娼无所不为,有的横行乡里,危害百姓,是人见人恨的恶霸。这些人无家庭责任感,有不顺心的事就回家向妻子、孩子耍威风。如在外赌博输钱后,逼妻子出去借钱,借不来就会遭到暴力。妻子若欲提出离婚,男方就扬言要杀其全家,在他们的威逼恐吓下,妻子常常忍气吞声,不敢告发。此类情况占总数的22.5%。
3、严重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作祟引发家庭暴力。
一些男性大男子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心态任意摆布和欺侮妻子,发威逼打骂妻子为能事,常常因一点点生活小事,对妻子大打出手,以此来满足自己“男子汉大丈夫”的自尊心。这种情况占23%。
4、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
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长期以来“男尊女卑”传统的夫权思想,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有所抬头;从社会角度来看,一是我国妇女的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二是社会上多数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事”、“清官难断家务事”。劳动社会化程度不高、生育风险还基本上由女性自身承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女性处于下岗、失业率高,再就业难的境地。据统计,截止今年9月,我省城镇登记失业女性12.95万人,占总数的48.6%,而在岗上的女性,多数仍处于从事繁重面临简单劳动行列之中,从调查情况看,97%家庭中,女性的收入低于男性,男女两性实际收入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与男性相比,女性仍属于低收入群体。在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妇女,大部分妇女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和家庭经济支配权,这就造成了其在经济上过于信赖丈夫的事实,一些女性甚至被丈夫视为生活上累赘,常因向丈夫索要生活费遭到家庭暴力。
5、从男性遭受家庭暴力袭击的情况来看,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女性的经济收入远远高于男性,男性下岗后收入微薄或年老体弱,在家中 挺不起腰板,家庭地位降低。夫妻之间一旦有了矛盾,肯定在精神上占不了上风,动起手来也自然不如女性下手狠。还有一种情况是夫妻俩体力上的差距,女性长得 高大强悍,男性却矮小瘦弱,感情基础又不是很好。在夫妻吵架升级为厮打时,矮小的男性往往不是女性的对手。另外一种情况是,女性有了外遇,看男性越来越不 顺眼,一旦被男性发现不轨行为,自恃外面有了靠山,对男性大打出手,甚至有的还联合第三者殴打男性。天津社会科学院老年问题专家、郝麦收教授认为,女性专 制主义是导致男性遭遇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而中国长期的家长制则是生成女性专制主义的土壤。
6、有关部门对家庭暴力问题重视不够。
有些单位的领导认为家庭暴力是一般家庭内部事务,不予过问,不予干预,有的法官对于受害妇女因不堪忍受家庭暴力请求离婚的诉讼,一味调解和好不判决离婚,从而使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地实施暴力行为。
7、我国现行法律尚无配套的比较完善的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的措施,缺乏执法监督制度。
在立法上,保护家庭成员人身权利,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分散于各个法律之中,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
8、在法律宣传和教育方面开展得不够广泛和深入。
许多公民没有意识到家庭暴力是侵权行为,是违法行为,而社会舆论对此采取宽容态度而未能给予及时的、大张旗鼓谴责,对致暴者没有威慑作用。
四、家庭暴力的主要危害
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禁止家庭暴力,以纳入法制轨道。但家庭暴力并没有随之而消除,却仍然存在。它后果严重,危害性极大。归纳如下:
1、家庭暴力侵害了受害者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在我们调查中,多数受害者都是在被施暴时惨遭残害。暴力行为严重地侵犯了受害者的人身权利。
2、家庭暴力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不及时有效遏止家庭暴力,受害者本人又不知用法律保护自己,在忍气吞声、长期遭受暴力的扭曲心态下,采取了法律禁止的手段——故意杀人,酿成恶性事件。给社会带来恶劣的后果,极大的危害了社会安定的局面。
3、严重影响、破坏了社会组成细胞——家庭。
在一个家庭中,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必然影响夫妻感情。当妻子无法受其丈夫的暴力时,以选择离婚、离家出走、甚至以暴抗暴等途径摆脱遭受的暴力,致使家庭破裂、毁灭。
4、影响子女的正常生活和成长。
经常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特别是直接对孩子施暴时,更容易使孩子的情绪产生恐惧、焦虑、厌世的心理,轻者影响孩子的情绪,他们自卑、孤独,影响学习和生活;严重者时,孩子们会离家出走、荒废学业,甚至还走上犯罪的道路。
法律分析:1、严重影响、破坏了社会组成细胞——家庭。2、影响子女的正常生活和成长。3、家庭暴力侵害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4、家庭暴力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三条 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
(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
(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
家庭暴力是指一个家庭成员对家庭其他成员进行身体、心理或经济等方面的威胁、强迫、伤害、虐待以及控制的行为。下面是家庭暴力带来的危害:
1. 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家庭暴力往往包括身体上的攻击和伤害,这可能导致身体上的疼痛、伤害、残疾和死亡。
2.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暴力寄托着一种心理的压迫和恐惧,可能会导致受害者出现诸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在认同自我价值方面存在问题。
3. 对社交关系的影响: 家庭暴力会对被害者与他人建立稳定、支持性的关系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受害者可能还会遭受排斥和孤立的感觉。
4. 对人类尊严的侵犯: 家庭暴力具有一种吞噬个人体验和自由选择的制度化特征,此现象是对人类尊严的一种侵害。
综上所述,家庭暴力不仅会对受害者本身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更广泛的伤害和危害。
家庭暴力对孩子影响太大了,父母一定要了解;
无论是孩子经常目睹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还是孩子自己常遭受暴力侵害,都会受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家庭暴力会对孩子的身心和大脑造成伤害。身体上的伤害是显而易见,也是最容易治愈的,但心理和大脑上的伤害却是深远的。
心理上,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孩子自卑和懦弱。表面上,暴力或许会让父母收获一个言听计从、懂事乖巧的孩子,但因此而让孩子以失去自我和尊严为代价,实在得不偿失。
现在的脑科学研究也已经证明,经常遭受暴力的。孩子大脑结构会发生萎缩,从而引起自控力减弱、智商和学习能力下降,还会增加孩子反社会人格、抑郁症、焦虑症、物质上瘾以及精袖疾病。的发生率。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也会形成孩子的生命经验和认知模式,塑造孩子的大脑和人生。
一个经常目睹家暴或自己被家暴的孩子,很容易习得父母的暴力行为,在心理上合理化打骂,肖弱自身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压制孩子对理性表达自己情绪、诉求的渴望,视暴力为解决问题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成为校园的欺凌者或未来家暴中的施暴者。
与父母交流的时候,也有一些父母聊到说“自己从小就是被打大的,现在也挺好”。对于这样的父母,比从小被暴力对待更大的悲哀的是至今不知道自己童年失去了什么,是对生命的尊严和美--失去尊重和敏感。
这种自以为“被打了也很好”的自我认知恰恰说明了被打的恶果。每一个习惯了对家人使用暴力的成年人内心,都藏着对世界深深的恐惧和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折射出的是自身生命力的匮乏和。认知上的局限。
家庭暴力对不同孩子的影响,有些区别。
长期影响来说,自己被N待、或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在未来也会有更大的暴力倾向,受到的影响也会比较趋同。
短期影响而言,不同的年龄段,孩子的反应却是不同的。
1学龄前儿童:返幼。
学龄前孩子,如果目睹了家庭暴力,因为不知道。怎样适应,会开始做一些婴儿时期才会常见的事情,比如,尿床、吸吮拇指、哭泣和抱怨。
Ta们还可能入睡或保持睡眠的困难;恐惧,结巴或躲藏:并表现出严重的分离焦虑。
2学龄儿童:自责。
进入校园、刚开始接触“社会”的小朋友们,还没有从“世界围着我转”的思维当中出来。
经历家暴事件,会让ta们觉得是“自己的错误”,并因此自责。
“爸爸妈妈关系不好,一定是因为我”、“爸爸妈妈打我,一定是因为我不是好孩子”--学龄儿童的归因方式会让ta们更容易产生劣等感,产生低自尊心,并因此拒绝和其他的小伙伴接触,也不愿意参加学校的活动。
3青少年: 越轨。
青少年时期,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方式,不太会“归罪自己”。
但是,ta们更容易通过越轨行为来进行抗议、表达自我诉求,比如打架、逃学、饮酒、吸烟等等。
Ta们更倾向与权威人物、事情、观念对抗,并通过这种反叛来重获掌控感。
不同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反馈,无疑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所以,反家庭暴力,刻不容缓。
家庭暴力是一种可怕的现象,它不仅会伤害受害者,而且还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和谐。家庭暴力可以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经济暴力以及性暴力等,不管是谁作出了暴力行为,都不可原谅。
家庭暴力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疾病可以让暴力者变得极端,他们可能会发脾气,甚至会虐待自己的家人。家庭暴力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影响,它会破坏家庭的和谐,影响孩子们的成长,甚至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
家庭暴力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会伤害受害者,而且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家庭暴力是一种不可原谅的行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原谅它。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以便尽快结束这种暴力行为;而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也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以便尽快改变自己的行为。
总之,家庭暴力是一种不可原谅的行为,受害者应该及时寻求帮助,而施暴者也应该及时寻求帮助,以便尽快结束这种暴力行为,让家庭重新恢复和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11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