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 心理健康

神经精神疾病给职业人群带来了经济和健康双重负担

佚名 2023-07-04 07:12:24

2016年5月21日,“2016国际神经精神疾病高峰论坛”于北京举行,在本次论坛上,老年痴呆症和抑郁症成为最受关注的神经和精神疾病,这两大疾病已经成为造成我国职场人群“职业失能”的主要原因之一。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神经精神疾病带来的“失能”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

随着劳动人口日益老龄化以及二胎放开带来的新婴儿潮,我国职场主力人群正在面临着“上有四老下有二小”的双重压力。老年痴呆症的患者长期需要家人的护理,面对父母的病情,职场人群经常以牺牲工作为代价,而较大的工作压力和家人的疾病,也容易造成职场人群深陷抑郁症的困扰。双重压力带来的“职业失能”也给全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公众对神经和精神类疾病的认知和防治意识,来自全球300多位神经精神疾病专家以及灵北中国总裁兼总经理柯嵩涵(søren kjeld kristensen)先生出共同启动了“2016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周”项目。

职业人群抑郁,社会经济受损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表明:抑郁症仅次于艾滋病、心脏病等重大疾病之后,在全球十大疾病中位居第五,是人类生命的主要杀手之一。全球范围内有3.5亿人患有抑郁症,全球抑郁症的年患病率约为11%。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目前我国各类精神患者超过1亿人,抑郁症患病率达3%~5%,患者约4000万人,而这其中,只有10%的人寻求帮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雇主和职业人群自身都高度追求绩效,职场的激烈竞争也使得无论是员工还是雇主都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职业人群日益受到抑郁症的困扰。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显示,职业人群由于惧怕失业而产生抑郁症或引起健康问题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3倍,这些因素还会引发引发人际关系与家庭生活的不和睦。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交网络的兴起也带来无处不在的工作形态。多元化的信息交流,造成手机和电脑的过度使用,从而使得职业人群得不到合理的休息,造成睡眠障碍、工作效率不佳,加上压力随时可能迎面而来,更容易引发抑郁症。

由于丧失生产力、工作效率低下、寿命年限降低以及相关卫生费用支出等构成的“疾病总负担”,使抑郁症在亚洲每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过1000亿美元。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抑郁症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将上升至第2位。以2007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测算数据为例,中国抑郁症一年总损失达513.7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医疗费仅为56.2亿元。有研究者参考who发布的疾病负担数据,对中国国内不同种类疾病的疾病负担做了分析,发现抑郁症所导致的疾病负担极为严重,在所有疾病中位列第7。而从yld(因残疾而损失的健康生命年)这个指标来看,因抑郁症而损失的健康生命年更为严重,仅次于腰痛排名第二。

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施慎逊教授表示:“工作上的重大变故容易触发一些心理疾患,但是抑郁症并不可怕,职业人群遭遇抑郁症,应当及早就医,通过合理的治疗干预,70%-80%的病人若积极配合治疗都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抑郁症引发的“职业失能”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多伦多大学精神病学和药理学教授roger mclntyre表示:“抑郁症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消除症状,避免复发,还需要使患者能够恢复到‘失能’之前的状态,从而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与会专家建议:“企业、单位的雇主应该更加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采取适当的疏导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应当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帮助患病员工消除病耻感,积极治疗,以期尽快回到工作岗位上。”

及早就医,避免老年痴呆症恶化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至2020年全球平均每4秒会出现一个老年痴呆症病人。目前,老年痴呆难以预防,治疗难度大,仍是世界性难题。在中国,老年痴呆症所存在的“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状态,更严重影响了老年痴呆症的有效诊疗。

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职业人群来说,面对父母罹患老年痴呆症的现实,常常面临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的尴尬局面。例如,常见诸报端的老年人走失新闻,成千上万转发的寻亲微信、微博,无不侧面反映了患者家人背后的压力与苦楚。

老年痴呆症患者有特殊的护理需求。相比其它需要长期照料的人群,他们需要更多的个人护理、更多的护理时间以及更多的监护,这些都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压力和护理成本。而这种护理必须是连续、不间断的照护服务,以持续满足患者逐渐变化的需求,这对老年痴呆症患者来说尤其重要。

巨大的照护需求,同样成为职业人群面临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的背后,是中国对老年痴呆症的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很多子女不愿意让父母去医院就诊,从而带来病情的厌恶,造成照护成本的上升。

尽管老年痴呆症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但是,现有的药物可以帮助多数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认知能力,及早用药还可以延缓病情的发作,使得患者有比较好的认识功能,从而提高自理能力,降低子女的照护负担。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陈彪教授建议:“症状一旦出现,就应及时到正规医院门诊接受检查和治疗,以免病症加重、加速或延误。及时开展药物治疗,可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障碍起到保护作用,而未及时发现的病症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情感影响和经济负担更加沉重。”

在药物治疗和照护的基础上,与会专家建议,家人应当注意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生活习惯,科学的饮食对于该疾病有预防作用,要要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运动;应多培养业余爱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乐观待人处事,都可以适当延缓老年痴呆症的病情进展。

作为全球精神和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的专家,灵北公司一直致力于在抑郁症、老年痴呆症等精神神经疾病的治疗上满足中国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提高治疗药物的可及性。

“2016国际神经精神疾病周”恰逢灵北公司来士普、易倍申在华上市十周年,灵北公司在京再次倡导发起第三届“中国神经精神疾病周”,活动仍将持续贯彻整合专家资源,促进院际沟通,加强诊疗合作的宗旨,将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症的疾病诊疗知识向公众不断扩大、深入普及。

灵北中国总裁兼总经理柯嵩涵先生表示:“灵北是世界上第一家专门致力于精神和神经领域的公司,专注于神经科学领域已经超过70年。进入中国十年以来,始终肩负着为病患减轻痛苦的使命,不但将高品质的创新药物带到中国,还在疾病教育治疗等方面提供高质量的、权威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力争通过各种努力提升中国精神和神经领域公众的认识,帮助患者及早获得治疗,以期达到造福患者、造福人类的目标。”

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压力?

压力已经成为了我们现代人无法避免的一个问题。工作、学习、家庭、社交等各个方面都会给我们带来压力,这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所以,缓解压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我看来,缓解压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放松自己,找到喜欢的事情,尽情享受其中的乐趣。因为当你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你的大脑会分泌出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两种能够让你感到愉悦的神经递质,从而带来很好的放松效果。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缓解压力的方法。 方法一:阅读

阅读是我最喜欢的放松方式之一。当我读一本好书时,我的注意力会自然地被吸引进故事情节中,忘却了一切现实中的烦恼。同时,阅读还能提高我的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让我更有益于提升自己的实力。

为了更好地放松,我通常会选择一些感性和情感丰富的小说,或是一些富有启示性的非虚构书籍。如《活着》这种革命经典名著、《人类简史》不可不看的历史类书籍等等。这些书籍中的人物和故事让我沉浸在不同的世界里,让我忘记现实的繁琐,享受阅读的乐趣。 方法二:绘画

绘画也是其中一个我喜欢的缓压方式。当我坐下来画一幅画时,我的思维从快节奏的生活中抽离出来,进入到一个更为缓慢的状态。而沉浸在创造性的过程中,让我感觉到很轻松,能够带着富有表现力的想象力创造出风景、人物和抽象作品。这种自我的创造,让人更容易放松,能够适度释放压力。

方法三: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是另一种可以有效缓解压力的方式。跑步和散步是我最喜欢的户外锻炼方式之一。当我奔跑或散步的时候,让我的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释放身体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同时也让我的注意力集中在健身的过程中,让思维高度集中。此外,户外运动也能为我们提供充足的氧气,提升我们的身体健康。

大三实习期间,我的工作压力很大,我感到非常焦虑和紧张。为了缓解压力,我每天会在下班后去跑步,大约跑30分钟。跑步可以帮助我释放紧张情绪,让我感觉更轻松和愉快。同时,我也会在跑步的过程中思考工作中的问题,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可以帮助我更加有效地面对工作中的挑战。 方法四:冥想和呼吸训练

冥想和呼吸训练是一些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身心平衡的方式。

我通常会花几分钟时间进行调理自己的呼吸,全面地释放压力。通过控制呼吸来帮助我放松自己,缓解压力。冥想也是一种在思想世界里寻求平衡和安宁的方式,带来的平和感可以帮助我们回归自我感受,对紧张和压力施加的冲击有所抵消。

总结: 缓解压力的方法有很多,但在我看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做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对于每个人而言,参照自身兴趣和爱好的方式可以让我们真正能够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乐趣。

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参考,但最终,你需要找到适合你自己的缓解压力的方法,并坚持去做。希望我的分享能够给你一些启示,让你拥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结合我国精神卫生工作的法规与政策,请简要论述如何做好我国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干预工作。?

1.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主要通过“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进行推进和实施。其中重点干预主要是指对我国重点人群心理行为的干预。心理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主要包括儿童和青少年、妇女、老年人、受灾人群、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 2.针对这几类重点人群,可分别开展相应的心理行为干预。
(1)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加强对学校教师、班主任、校医等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早期发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技能训练)与咨询服务,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心理指导和帮助。
(2)加强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与干预。加强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保健和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及处理工作,降低其产前、产后不良心理反应发生率。做好妇女更年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工作。加强农村妇女心理行为问题的多学科研究,开展针对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咨询和危机干预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农村妇女精神疾病患病率。
(3)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利用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建立老年性痴呆干预网络,普及老年性痴呆和抑郁等精神疾病的预防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并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加强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加快制订灾后精神卫生救援预案,从组织、人员和措施上提供保障,降低灾后精神疾病患病率。积极开展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干预和心理应急救援工作,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灾后心理卫生干预的重点人群,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危机干预服务。
(5)开展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人群的具体情况制订适宜计划,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家庭生活等带来的压力。把被监管人员的精神卫生工作纳入本地区精神卫生工作计划,加强对公安机关监管民警及监狱、劳教部门民警和医护人员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根据被监管人员精神卫生流行病学特点,开展心理治疗和心理矫正工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707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