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艰苦”一词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他们更缺乏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又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之中,使之心理成熟的发展越发滞后,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等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只有不足五分之一的患者得到了适宜的治疗。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青少年成长。种种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中均普遍存在较大比率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竞争、学习竞争的压力下有些学生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不正常现象。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单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是不能奏效的,而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并重,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形成的环境因素
1.城市住宅日益楼房化,家庭与家庭之间交往渐渐减少。青少年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很少与同伴们交往,缺乏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交往的敏感性,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发展。在生活中事事皆由父母安排和照顾,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不能支配自己,减弱了社会存在中的主体意识,因而竞争意识差。
2.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青少年的家庭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物质基础、这使他们在智力开发、身体发展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挣钱为子女的传统意识的影响,青少年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一些青少年不思节俭、挥霍浪费、不爱惜劳动成果,养成了贪图享受、占有欲强、唯我独尊等不良品行,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感。
3.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增多。虽然居住环境相对封闭,但信息渠道却因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向现代家庭敞开,这对于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好处,但许多消极因素也正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视力下降、交流减少、思维懒惰化以及色情暴力的侵蚀等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孩子缺乏筛选辨别的能力,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
三、青少年心理问题形成的教育因素
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但由于家庭的经济、文化状况等的差异,以及听话教育、分数教育等狭隘的教育观还在影响着很多家长,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误区:
1.重理论轻兴趣。很多家长往往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对意志、兴趣、自信心、自制力、创造力等因素却未加以重视。他们忽视了这众多因素对学习的重要性。
2.重理论轻实践。由于升学、就业的竞争压力,使很多家长对成绩和分数的追求超过了一切,只重视对孩子认知能力的培养,评价孩子往往以成绩的好坏为标准。繁重的课业任务、激烈的社会竞争、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3.重言教轻身教。有的家长认为只有在同孩子谈话、教训、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因而在生活中,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只有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作为社会,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从源头上扼杀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不良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不良网络内容、贫富差距、社会腐败现象等。同时,应尽快建立更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将其划入法制化、正规化轨道,在引导上下功夫。
2..学校教育具有权威性、规范性。作为学校,要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设立为一项专门课程,把心理学知识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要采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惑,在教育上下功夫。
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它对子女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场所都不可替代的。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民主权利,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孩子多方面技能,陶冶情操,给孩子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紧张学习之余能够得到充分放松。
4.外因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内因起决定作用。作为青少年个人,应该树立信心,寻找足够的力量,克服弱小的“自我”,走出偏执、抑郁、焦躁的心理环境,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像追求躯体健康一样去追求心理健康。
【英盛观察】
近年来我国有关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牲。
一、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由于青少年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叛逆及依赖的冲突;成就感与挫折感的交替等,使得他们的焦虑情绪较重。并且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脆弱,生活阅历的肤浅,抗挫能力较低,因而更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进而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以致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精神疾病。所以青少年时期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非常时期,全社会都应当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善家长及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者,与教师一道结成施教的主干力量。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全面和谐的人才,家长及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很大的感染力。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全面深入地学习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及咨询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梳理好自己的情绪情感,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指导、解决青少年存在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三、中小学应有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实行心理干预
1、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2、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渗透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3、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进行个别与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信件咨询、专栏咨询,采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对症下药,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矫治。4、兼顾对家长及社会其他人员进行心理健康宣传,营造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1、协调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会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出现攻击行为。青少年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榜样之一,是公正的代表,遭遇问题时,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与爱。如果教师缺乏包容心和耐心,不能以平和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更易叛逆。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受严重的创伤。
2、协调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即家庭中以自然的血缘和人伦为主的关系,如父母与子女、弟兄姊妹。民主的、宽松的家庭给青少年一个温馨的港湾,专制的、严苛的家庭会造成家庭成员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易养成孩子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维护必须以家庭为起始点,以全体家庭成员的优良品质及和睦的关系为依托,同心协力为每一个生命营造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
3、协调同学、朋友间的关系。青少年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被同学、朋友接纳,渴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若同学、朋友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就会呈现孤独、苦闷、郁郁寡欢的情绪状态。学校和家庭应通过各种形式,倡导青少年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在日常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
五、如果发现青少年有明显的适应不良、学习不专心或学习成绩下降、古怪异常行为、焦虑抑郁情绪等,就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 据不完全统计,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大约占20%。而青少年群体中有情绪障碍和行为困扰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成长,而且也影响着家庭的和谐幸福。正因如此,心理健康的治疗也备受人们关注,那么,如何治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孩子出现心理问题,首先是父母最为着急,所以在这儿也要跟父母们说一下,疾病的恢复不是一蹴而就,要慢慢去引导孩子。
①增加对于孩子的关注,尤其要注意他们在不同场合的行为,和与别人相处的方式;
②经常性的鼓励,但也不要盲目鼓励,以免下次做不到时产生自我无能的心理。家长要承认、适当鼓励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感觉自我价值的存在。
③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尽量拒绝带孩子去危险的、人太杂乱的地方。多去参加一些积极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
④和孩子进行交流,尽量不要说什么大道理,年龄不太大的孩子他也听不懂,去了解他们内心真正畏惧或者排斥的东西,慢慢疏导。尽量用反问的语气,增加孩子的回答机会,帮助他提高判断能力,发展思维。
⑤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了抑郁、烦躁、不理智行为、个性改变的症状,并且不能控制的时候,可以寻求专业协助,去专业正规的心理咨询。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喝孩子沟通好,以免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⑥给孩子适当出一些困难的考验,让他们在这个完成的过程中,不要去帮助孩子,让他自己完成。这不仅仅是要让他体会到挫败感,更重要的是要孩子知道,凡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荆棘之路,才能看到美好的世界。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这样再面对任何的困难,他都能沉着应对。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xinli/693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