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17日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儿时经常遭受暴力或喜欢使用暴力的人,其成年后出现自杀行为的风险要高。
该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161名因自杀而接受精神病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儿童时代经常遭受暴力的人出现自杀行为的风险要比正常人高一倍;而儿时喜欢使用暴力者出现自杀行为的风险更要较正常人高出3倍。研究同时考虑了其他与自杀行为相关的风险因素。
研究人员指出,从暴力角度来探索人们产生自杀行为的原因还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方向,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对有自杀行为者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治疗,以防其再次轻生。
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上。
法律主观: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这一行为侵犯了家庭成员中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家庭暴力的主要危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家庭暴力侵犯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家庭暴力侵犯了家庭中的弱者,如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据全国妇联组织的抽样调查表明,有16%的女性经历过配偶的殴打,另有5%和2.6%的女性有过被配偶精神伤害和性虐待。重庆晨报的调查显示,38.06%的被调查者承认,在自己家庭中发生过家庭暴力;9.78%的被调查者称,家庭暴力发生的概率达到每个月5次以上,87.24%的家庭暴力发生在夫妻之间;12.76%的家庭暴力个案发生在父母与子女或者婆媳之间。未成年子女遭家庭暴力的现象虽然是普遍存在,但却往往因受害人的处于弱势地位和惧怕心理,众多被调查者在调查时存在不敢直言等原因,许多真相未能显现而成为“隐蔽的社会问题”。(二)家庭暴力是诱发违法犯罪的客观条件家庭暴力引发违法犯罪的事例并不罕见。有一些妇女生活在长期的暴力阴影之下无法解脱,绝望之中选择了“以暴抗暴”的极端方式。据调查,在某省女子监狱1000多名服刑女犯中,其中100多人因为杀夫入狱,其中一部分杀夫是因不堪忍受暴力的虐待而选择铤而走险的犯罪方式。有少数未成年子女由于长期生活在暴力环境之中选择了杀死父母的极端行为,如浙江省某学校一高中生因母亲对自己学习成绩不满长期责怪打骂怨恨,手持榔头将亲生母亲杀死;贵州省一对双胞胎姐妹对家长长期打骂并多次锁在家中不满,采用投毒的方法将父母双亲杀死,父母因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长期使用暴力使未成年受害人不堪虐待将家长致死的犯罪案件举不胜举。还有部分未成年子女因对家长的暴力行为恐惧和憎恶而不敢或不愿回到家中,浪迹社会受不良感染导致违法犯罪的问题更是令人痛心,这既是家庭的悲剧,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这一突出社会问题的原因之一。(三)家庭暴力是危害婚姻家庭稳定的罪魁祸首家庭暴力危害婚姻家庭稳定,对于感情基础牢固或不牢固的婚姻都有严重的破坏作用。在许多解体的家庭中,常能发现由于家庭暴力催化导致这样结果的例子:在一些不稳定的婚姻家庭中,有可能弥合感情的夫妇也会因家庭暴力使受害者与施暴者更加离心离德,促使受害者寻找另外的精神寄托而与他人产生婚外情,最终毁掉原来的婚姻家庭。由此出现第三者插足形成更多不幸的家庭,使两个家庭的未成年子女产生不良心理,出现许多“问题少年”,引发其他不良社会后果。也有的家庭由于存在暴力行为,使一些家庭成员长期处于悲观厌世的状态而难以自拔,严重的家庭受害人铤而走险最终导致“走向极端”,成为产生伤害和杀害的施暴者,有的走向自杀的道路等严重后果。(四)家庭暴力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家庭暴力侵犯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在一定条件下引发青少年和其他家庭成员违法犯罪,诱发家庭的悲剧,妨害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和谐,对社会整体发展进步产生不良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暴力妨害婚姻家庭的稳定和谐,也必然危害社会的稳定和谐。家庭暴力也严重地危害受害人的健康成长。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暴力、恐惧和怨恨的家庭中,其家庭成员会是幸福快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未成年子女,深受家庭暴力的影响,其生理、心灵上必然会受到较大的伤害,会给他们留下灰暗、痛苦的心理阴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子女,大多数患有恐惧、焦虑、孤独、自卑、不相信他人等心理障碍,在不良环境下成长的人会形成畸形的心理状态,这些人成年后,很可能成为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心理不健康的人也可能成为危害社会人群的后备成员。我国目前家庭暴力的状况不容忽视;据全国妇联权益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国妇联组织收到的关于家庭暴力的信访量平均每年在3万件左右,遭受暴力的多为女性。除身体暴力外,还有许多的妇女不得不忍受精神暴力。另外,在少部分由“女强人”当家的家庭中,女当家人对“夫君”不尊重,有的采取“软暴力”方法,如冷嘲热讽、漫骂等手段,甚至直接实施暴力,尽管这样暴力的比例不多,但往往诱发严重的后果。在一部分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其他成员长期采用讽刺挖苦、随意漫骂、冻饿等虐待折磨的方法,这种“软暴力”的行为,同样侵犯受害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危害婚姻家庭关系。众多隐藏在调查数字后面的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的暴力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对家庭暴力问题的危害同样不应小视,应予高度关注。
法律客观: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 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刑法典》第二百六十条 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被害人没有能力告诉,或者因受到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除外。
家暴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毁灭,有以下几个方面:
1、暴 躁:由于孩 子模 仿 性 很强,在家 里父 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 别的孩 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 子。这种粗 暴的性 格一旦形 成,长 大后,孩 子就会有暴 力倾 向。家 长打孩 子,其实是给孩 子做了坏榜 样。父 母粗 暴高 压,会导 致本来性 格倔 犟的孩 子产生抵 抗意 识 ,对 立情 绪,进而变得性 情暴 躁,行为粗 野,甚至形成攻 击 型 人 格,对别 人施 暴,难建良 好的人 际关系。
2、无 助:有的家 长打过孩 子后,又觉得心 痛后 悔,反过来又去抚 摸孩 子挨 打的痛 处,甚至抱着孩 子痛 哭,并加 倍给孩 子以物质上的补 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 子会感到莫 名其 妙,但是时间一久,他也就习以为常了。经常挨 打的孩 子,会感到孤 独无 援。
3、自 卑:有的家 长打了孩 子后,还硬要孩 子“认 错”,以此表明孩 子是接受教育了。事 实上,这样做只能促使孩 子的排 他倾 向加 剧。表 面上看,孩 子似 乎是依 照家 长的要求去做了,实 际上,他的抵 触情 绪很大。在被 打之后,他会不知所 措,惶 惶不安,久而久之,孩 子会变得越来越自 卑。每个孩 子都有自 尊,经常挨 打的孩 子,自 尊 心受到损 害,产生自 卑,极容 易走上自 暴自 弃之路。
4、撒 谎:有的家 长一旦发 现孩 子做错 事就打,久而久之,孩 子为了避 免皮 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 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 难”。可是孩 子说的谎 话,往 往站不住脚,很容 易被家 长发 现。为了惩 罚孩 子说 谎,家 长的态度会更加强 硬;而为了逃 避挨 打,孩 子下一次做错 事后更会说 谎,这样就构 成了恶 性循 环。
5、孤 独:经常挨 打的孩 子,会感到孤 独无 援。尤其是父 母当 众打孩 子,更会使孩 子的自 尊 心受到伤 害,他往 往会怀 疑自 己的能力,会自感 “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 抑,沉 默,认为老 师和小 朋 友都看不起自 己而抬不起头来。这样的孩 子往 往不愿 意与家 长和老 师交 流,不愿 意和小 朋 友一起 玩,性 格上也显得孤 独。
6、固 执:有的家 长动不动就打孩 子,不但损 害了孩 子的自 尊 心,还使他 们产生对立情 绪和逆 反心 理。有的孩 子用故 意捣 乱来表示无 声的反 抗,你要往东,他偏要往西,存心让家 长生 气。还有的孩 子,父 母越打越不认 错,越打犟 劲越大。有的孩 子常常用离 家出 走,逃 学来与家 长对 抗,变得越来越固 执。
7、懦 弱:如果孩 子经常挨 打,时间一久,孩 子一看到家 长,就会感到害 怕,不敢接 近。因此,不管父 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 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 乖服 从。在这种不 良的绝 对服 从的环境下成 长的孩 子,常常容 易自 卑 ,懦 弱。这样的孩 子往往惟 命是 从,精神压 抑,学 习被 动。这为他将来走向社 会埋下了一颗“懦 弱”的种 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xinli/692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